學術頭條:世界最大「人造太陽」啟動組裝,科學家喚醒1億年前海底微...

2020-11-28 前瞻網

新研究:新冠病毒或能產生突變 逃避抗體識別

新冠肺炎康復患者體內的中和抗體被認為能夠在新冠病毒再次入侵時,識別出病毒的刺突蛋白,並阻止病毒感染。而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團隊通過基因工程讓水皰性口炎病毒(一種感染牲畜的病毒)擁有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他們發現,當中和抗體存在時,病毒的刺突蛋白可以獲得突變,逃避抗體的識別。而在少數新冠肺炎患者中,同樣出現了這種突變。研究人員指出,多種中和抗體組合而成的「雞尾酒」或能更有效地避免病毒產生抗性。該研究尚未經過同行評議,目前發表於預印本網站。

《Nature》:新研究稱某些人或已在普通感冒後對新冠病毒產生免疫

近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某些人已在普通感冒後獲得了對新冠病毒的免疫能力。研究介紹了針對COVID-19患者與未感染的對照組的研究結果,結果在某些得過普通感冒的人身上檢出了針對SARS-CoV-2的特異性T細胞免疫。Antonio Bertoletti教授表示,他們在50%健康受試者體內發現了針對SARS-CoV-2的特異性T細胞,這可能是研究參與者此前接觸其它冠狀病毒而留下的交叉性免疫反應的痕跡。

夏天並不安全!世衛稱新冠病毒傳播不受季節影響 不應將其視作流感

世界衛生組織周二表示,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似乎沒有受到季節性因素的影響,並警告不要錯誤地認為夏季更安全。世衛組織發言人Margaret Harris出,一些受災最嚴重的國家目前正處於不同的季節。美國目前是夏季,死亡人數接近14.8萬人,患病人數接近430萬,是疫情最嚴重的國家,而第二嚴重的巴西是冬季,死亡人數超過8.7萬。然而,她說,「似乎人們有著這種病毒是季節性的固有觀念」,COVID-19將會一波一波地暴發。

已有心臟疾病的患者中新冠病毒受體數量增加 且只發生在心肌細胞中

近日,共濟會醫學研究所(MMRI)助理教授Nathan Tucker博士與賓夕法尼亞大學、Broad研究所和美國拜耳公司合作,在Circulation雜誌上發表文章,報告了SARS-CoV-2受體的分布。研究小組在人類心臟樣本中應用了最先進的單核測序技術,研究人員發現,已有心臟疾病的患者中病毒受體的數量增加,但只發生在跳動的心臟細胞中——心肌細胞。此外,被稱為ACE抑制劑的降壓藥物對ACE2的水平沒有明顯的影響,不能支持臨床使用這些藥物的任何改變。

新冠病毒導致嗅覺喪失的機制被發現:患者不用擔心永遠失去嗅覺

由哈佛醫學院神經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已經確定了最容易被新冠病毒感染的嗅細胞類型。其中比較出乎意料的是,檢測嗅覺和傳遞嗅覺的感覺神經元並非易受攻擊的細胞類型。研究小組在7月24日的《科學·進展》文章中提及,研究結果表明,非神經元細胞類型的感染可能是新冠肺炎患者嗅覺缺失的原因,並有助於更好地了解疾病的進展。在另外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與靜息幹細胞相比,嗅上皮幹細胞在人工誘導損傷後表達ACE2蛋白的水平更高。

美疾控中心承認疫情主要來自歐洲:起初每周6萬人從歐洲進入美國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主任羅伯特·雷德菲爾德博士周二接受美國廣播公司新聞採訪時首次承認,美國在認識來自歐洲的新冠病毒威脅方面行動遲緩。雷德菲爾德說:「在我們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之前,來自歐洲的傳播就已經開始了。」他補充說:「當我們意識到歐洲的威脅並禁止了與歐洲的旅行時,可能已經有兩三周的時間每天有6萬人從歐洲回來。」「這就是美國為大規模傳播播下種子的地方。」

美媒:俄8月擬批准新冠疫苗上市,安全性仍待驗證

俄羅斯計劃在8月上旬批准一款新冠病毒疫苗投入使用,假使疫苗屆時被批准,那麼俄羅斯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批准新冠病毒疫苗投入使用的國家。然而,也有批評人士對該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感到擔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8日報導稱,該疫苗由俄羅斯聯邦最高公共衛生和傳染病防控機構下屬Gamaleya中心研發。多位不具名的俄羅斯政府官員表示,他們正努力爭取在8月10日或更早的時候批准該疫苗投入使用。

新方法只需1-2小時就可檢測新冠病毒中和抗體

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團隊報告一種簡易快速的試驗問世,可以評估靶向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域(RBD)的中和抗體。這種試驗無需使用活病毒,已在新加坡和中國南京的兩組新冠肺炎康復患者中進行了驗證,其比傳統的中和抗體試驗快很多,只要1到2個小時即可完成,且不需要在特殊的生物安全實驗室裡操作。相關研究報告23日發表於英國《自然·生物技術》雜誌。

世界最大「人造太陽」啟動組裝 中國建造多個核心部件

歷經十四年籌備,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在法國南部於當地時間7月28日正式開始組裝工作,意味著人類距離實現可控核聚變又近了一步。該項目由35個國家合作完成,中國提供了磁體饋線、極向場線圈等重要部件。可控核聚變被稱為「人造太陽」,能用極少量的清潔燃料產生大量能量,被視為解決能源和氣候問題的理想方案。接下來,ITER計劃用4.5年完成安裝,到2025年進行第一次等離子體放電,最終驗證核聚變商業化應用的可行性。

研究人員通過嬰兒基因組檢測預測患慢性疾病風險

一些慢性免疫疾病或炎症通常可追溯到的嬰幼兒時期。據一項發表於《自然-通訊》的研究,通過對新生兒的多個基因組區域進行檢測,能預測他們將來患慢性免疫疾病的風險。研究人員收集了100多名澳大利亞新生兒的血液樣本,並調查了他們的免疫系統中兩個主要部分的基因表達。他們發現不同的免疫和炎症疾病會受到數千個基因突變的影響,而其中一些基因突變具有廣泛的效應,在多種疾病中存在。這將作為一種預測手段,幫助那些未表現疾病症狀的基因突變攜帶者。

警惕!巴西發現豬流感新變種感染 引起大流行潛力與新冠病毒相當

巴西衛生部奧斯瓦爾多·克魯茲科研協會(Fiocruz)呼吸道病毒和麻疹實驗室主任瑪利爾達·西凱拉(Marilda Siqueira)表示,巴西專家發現早前未知的豬流感病毒突變,這種突變具有大流行潛力。7月中旬,Oswaldo Cruz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南部巴拉那州伊比波拉市的一名患者身上發現了一種新的流感病毒毒株。分析指出存在甲型流感病毒(H1N2),它會導致豬的感染。

科學家喚醒一億年前海底微生物 從海拔-5700米的深處提取

7月28日,由日本海洋地球科學技術局的研究者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項研究喚醒了被埋在海底超過一億年的需氧微生物。研究小組在公認為海洋最貧瘠的地方——南太平洋環流地區進行了鑽探,並從海拔-5700米的深處提取粘土和其他沉積物的巖心。他們在樣品中添加了含氮同位素的化合物來「喚醒」細菌。結果顯示,在具有1.015億年歷史的樣本中,微生物在65天後增加了4個數量級,達到每立方釐米超100個細胞。這項研究顯示,在能量貧乏的深海沉積物中,一些的微生物群落可以保持代謝活躍狀態超過1億年之久。

美國將於7月30號發射「毅力」號火星車 攜帶一塊來自火星的巖石

美國宇航局的火星探測器「毅力」號(Perseverance)將在當地時間 7 月 30 日攜帶一塊硬幣大小的火星玄武巖發射升空。該巖石名為 SAU 008,現藏於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 in London)。SAU 008 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火星2020」(Mars 2020)探測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毅力號」配備了高精度的雷射,能夠檢測火星地表巖石的化學成分,以判斷它們是否含代表著生命跡象的有機物質。當「毅力號」採集到最有研究價值的巖石,便會把它們放置到火星表面的統一貯存地,直到下一次執行任務的機器人再把它們送回地球研究。

北鬥三號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入網 產業鏈有望進入新階段

「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微信公眾號7月29日消息,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第55顆衛星(北鬥三號系統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已完成在軌測試、入網評估等工作,於近日正式入網,使用測距碼編號61提供定位導航授時服務。該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於2020年6月23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機構認為,隨著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產量持續增加,行業經濟效益持續提升。北鬥衛星系統作為行業發展的核心,對產業核心產值的貢獻率達到80%以上。

天問一號探測器傳回地月合影 一大一小呈新月狀在宇宙相互守望

7月27日,天問一號探測器在飛離地球約120萬公裡處回望地球,利用光學導航敏感器對地球、月球成像,獲取了清晰地月合影。在這幅黑白合影圖像中,地球與月球一大一小,均呈新月狀,在茫茫宇宙中交相輝映。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目前飛行狀態良好,各項工作順利開展。探測器已脫離地球引力影響範圍,進入行星際轉移軌道,飛離地球超過150萬公裡。

前列腺癌AI算法登上《柳葉刀》:識別準確性近乎完美超過人類專家

UPMC和匹茲堡大學研究人員在《柳葉刀·數字健康》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迄今為止,使用人工智慧(AI)程序識別和表徵前列腺癌的準確性最高。為了訓練AI識別前列腺癌,Dhir和他的同事提供了從病人活檢組織中超過一百萬個染色的組織玻片的圖像。每幅圖像均由專業病理學家標記,以教給AI如何區分健康組織和異常組織,然後對該算法進行了測試。在測試過程中,該AI在檢測前列腺癌方面顯示出98%的靈敏度和97%的特異性——大大高於以前報導的從組織玻片上運行的算法。

阿爾卑斯山現粉紅色冰川!科學家:這是對環境的威脅

義大利科學家正在調查歐洲最高山脈阿爾卑斯山突然出現的粉紅色冰。他們認為,自然產生的藻類使雪的陰影變成了粉紅色。然而,這並不是好消息,因為深色的雪會自然地吸收更多的熱量,這將加速其融化。這種被稱為Ancylonema nordenskioeldii的藻類本身並不危險。藻類產生的影響——進一步加速山脈的冰融化,到2100年冰川將減少三分之二,這令人擔憂。自然氣候變化過程是正常的,但與人類幹預造成的快速變化相結合,絕對會造成更大的危害。

三星堆周邊發現重要遺址:出土我國最早「龍鳳呈祥」陶器

7月28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在三星堆周邊發現重要遺址——聯合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南豐鎮聯合村1組,南距三星堆古城遺址約8公裡。專家認為,此遺址應該是三星堆古城遺址周邊一重要聚落,涵蓋了近5000年來連續不間斷的區域發展史。此發現拉開了對三星堆周邊區域研究的序幕。聯合遺址出土和復原了大量的高柄豆、鏤空圈足豆(盤)、小平底罐等。出土的陰線刻龍鳳組合紋陶器年代為晚商時期,是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有「龍鳳呈祥」圖案的陶器。此外,還有一隻距今約3200年左右的憨態可掬的陶豬。

《記憶與認知》:音樂訓練不會讓孩子變聰明

據一項發表於《記憶與認知》的研究,音樂訓練不能提高兒童的認知能力,如記憶、數學或寫作成績。研究人員重新分析了1986-2019年間的54項研究,包括對6984名兒童的研究數據。他們發現接受音樂訓練的年齡、學習的音樂技能或是訓練時間,都不會有效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和學習成績。研究證實,大眾認為「學習音樂讓孩子更聰明」的觀點並不正確。但是,音樂訓練或能對兒童的其他方面有所幫助,以及提高他們的社交技能和自尊等。

《JEM》:血液檢測有望提前診斷阿爾茨海默病

7月28日,美國科學家在《實驗醫學雜誌》(JEM)發表一項新研究,有望通過檢測血液中p-tau-217水平,在患者認知衰退症狀出現之前診斷阿爾茨海默病。他們開發了一種基於質譜的方法,可測量低至4毫升血液中的p-tau-217和其他tau蛋白碎片的含量。在近百份血液樣本中,該方法檢出阿爾茨海默病的準確率在89%-98%之間,是迄今精確度最高的檢測方法。此研究有助於開發更簡單、精確度更高的預阿爾茨海默病檢測方法。

狐臭產生的原因找到了:人葡萄球菌是導致腋窩狐臭的主要微生物之一

近日,在一項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獨特的酶,這種酶會引起刺鼻的體味。這項新研究突出了特定細菌如何進化出一種特殊的酶來產生具有異味的分子。研究論文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雜誌上。這項研究強調了人葡萄球菌是導致腋窩狐臭的主要微生物之一。此外,研究人員說,這種酶早在智人時期就已經存在於人體表微生物組中,這表明體臭在現代人類進化之前就已經存在,並且可能在人類社會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

新研究有助於治療I型糖尿病 通過靶向一種叫做「腎酶」的蛋白質

近日,研究人員現在發現了一種新的方法,最終可能有助於保護移植的β細胞或減緩糖尿病發作。哈佛醫學院醫學院副教授Stephan Kissler說,對小鼠模型和人體細胞的研究表明,靶向一種叫做「腎酶(renalase)」的蛋白質可以通過增強β細胞抵抗力來保護自身抵抗免疫系統攻擊。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的《Nature Metabolism》雜誌上。

杜克大學:接種肺炎疫苗可將某些老年人患上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降低近40%

日前,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國際會議(AAIC-2020)開幕。在AAIC 2020首日公布的兩項最新研究表明,疫苗不但具有預防傳染性疾病的作用,它們還可能降低人們患上阿爾茨海默病(AD)的風險。在其中一項研究中,接種肺炎疫苗能夠將某些老年人患上AD的風險降低接近40%。這項研究來自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他們研究了在5146名年齡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接種肺炎球菌疫苗與AD患病風險之間的關係。

日本科學家首次發現:「愛荷爾蒙」催產素可治療阿爾茨海默氏病

最近,東京理科大學的齋藤明吉(Akiyoshi Saitoh)教授領導的日本科學家團隊首次在阿爾茨海默氏病的動物模型中發現,一種可以在人體內誘發愛與幸福感的激素——催產素,參與調節了學習和記憶表現,可以逆轉由大腦學習和記憶中樞的澱粉樣蛋白斑造成的某些損害。該研究發表在《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研究通訊》(BBRC)上。

研究表明:柑橘攝入過多會增加皮膚癌風險

法國薩克雷大學的研究人員帶來了一項歐洲癌症和營養前瞻性調查(EPIC)結果,該研究涉及52萬參與者,旨在研究柑橘攝入量與皮膚癌風險之間的潛在關聯。相關成果於7月24日發表在《歐洲流行病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他們在270112名參與者中確定了8448例皮膚癌病例。分析結果表明:柑橘類水果攝入量高會增加患皮膚癌的風險,特別是黑色素瘤。與平均每天柑橘攝入量10.8 g相比,平均每天攝入量為217.5 g時,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的風險分別高出11%和23%。與柑橘攝入量較低的參與者相比,柑橘攝入量較高的參與者通常較年輕,其更有可能是女性,同時受教育程度和體力活動水平較高。

我國自主培養研究生突破1000萬人 研究生在學人數突破300萬

截至2020年,作為國民教育最高層次的研究生教育已累計為國家培養輸送1000多萬高層次人才。1949年,我國研究生在學人數僅為629人,到2020年,這一數字預計突破300萬。70多年來,我國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生發展模式和三級學位制度體系,基本實現了立足國內自主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戰略目標,踏上由大到強的新徵程。

清北回應江蘇狀元無緣名校:無法破格錄取 按規則執行

日前,江蘇淮安考生白湘菱以430分成為全省文科第一名,但由於清華、北大等高校對學業水平測試兩門選測科目等級最低要求為A+、A,而這位考生的選修歷史課等級為B+,因此遺憾無緣清北。面對眾多網友希望破格錄取的呼籲,清華在淮安地區的招生老師透露,目前沒有接到政策變化的通知,要按照錄取規則來執行。北大江蘇地區招生老師也回應,須按照招生章程來執行。

陝西回應高考志願填報系統崩潰:時長與往年相同,系統一直正常工作

近日,陝西網友在網上稱多名高考生在最後一小時填報志願時因系統崩潰導致未能成功填報志願,十年寒窗苦讀一朝成空,致使家長和學生崩潰不已。針對此事,7月29日上午,陝西省教育考試院發布關於2020年陝西省高考志願填報系統運行情況說明。情況說明稱,2020年陝西省普通高校招生第一次志願填報於7月24日12:00開始,7月27日12:00結束,共72小時,與往年時長相同。志願填報期間系統一直工作正常。

歐洲研究理事會宣布退出開放獲取聯合倡議

7月20日,歐洲研究理事會(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宣布退出開放獲取聯合倡議(cOAlition S),因為該倡議會對科研人員形成經費上的巨大壓力。目前,學術期刊分為三大類,其中混合型期刊兼容了免費和付費的文章,其中開放的文章需由論文作者支付論文處理費(APC)。cOAlition S 認為混合型期刊不符合其原則,除非期刊籤署其「變革性協議」(transformative agreement),保證其中中75%的論文為開放獲取,並且每年將這個比例增加至少5%,逐步轉型為完全的開放獲取期刊。對於不接受該條款的混合型期刊,加入 cOAlition S 框架的科研基金資助者將不再支付出版相關的費用,高昂的論文處理費將只能由作者承擔。

兩期刊影響因子失而復得:科睿唯安將其撤下「高自引黑名單」

7月28日,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決定恢復此前被列入「高自引黑名單」的兩本期刊的影響因子。這兩本期刊是分類學領域的Zootaxa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IJSEM),被恢復後的影響因子分別為0.949與2.405 。此前6月29日,科睿唯安曾因自引率過高和引文堆疊等問題對包括以上兩本期刊在內的33本期刊提出警告,並取消了這些期刊的影響因子。

核心技術項目最高可獲2億元支持 深圳出臺重大科研平臺專項資金扶持政策

近日,深圳發改委出臺了《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重大科研平臺自主攻關領域專項資金扶持政策》(簡稱《政策》),《政策》重點支持重大科研平臺建設前期開展的技術預見、原理探索、概念驗證、技術攻關、設備研發、工程驗證,以及圍繞預先研究開展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綜合管理。在開展科技前沿方向預見方面,《政策》指出,聚焦信息、材料和生命科學與技術領域,根據未來技術發展趨勢,結合深圳本地產業基礎和需求,預測引領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顛覆性技術,並形成相關技術轉移轉化路線圖,提出未來應謀劃建設的重大科研平臺。最高予以200萬元支持。

安徽出臺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管理辦法

日前,安徽省經濟和信息化廳聯合安徽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共青團安徽省委員會印發《安徽省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建設管理辦法》,擴大申報範圍:除符合條件的為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提供服務的基地、創業園、孵化器外,產業集群、中小企業國際合作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等產業集聚區中面向小型微型企業的園中園;依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大學科技園;行業龍頭骨幹企業設立的面向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團隊、創客的創業創新基地均可申報示範基地。

中關村2億元基金培育「金種子」 幫助6個項目獲得2.26億元投資意向

 去年5月,為促進成果尋找應用場景、加速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中關村科技成果轉化「火花」活動上線。截至目前,「火花」活動已經舉辦52場,推介270餘個優質科技成果及早期轉化項目。幫助6個項目獲得2.26億元投資意向;79個在洽談的項目投資額約為5.37億元;84個項目與大中型企業進行了研發合作、技術轉讓等方面的對接,其中有8個項目相關合作披露合同金額6559.5萬元。

佛山高新區科技創新扶持政策  三龍灣南海片區企業可享

佛山高新區正式印發《佛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提升創新能力優化創新環境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通過十大方面38條「乾貨」,強化高新區在佛山高質量發展中的核心載體和引擎作用。其中,三龍灣南海片區已被納入佛山國家高新區南海園管理範圍區域。區域內的企事業單位可享受佛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相關政策。

洛陽市對外發布《河洛英才計劃(2020—2025年)》

洛陽市正式對外發布《河洛英才計劃(2020—2025年)》。未來五年,洛陽將引進50個創新創業人才團隊,聚集500名頂尖及高層次人才,選拔5000名社會事業領域專業骨幹人才,培育50000名高技能人才,全市人才資源總量新增50萬人左右。通過5年時間,力爭全市人才隊伍規模結構更加合理,人才引領創新、支撐發展的局面更加有力,全社會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氛圍更加濃厚,形成與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相適應的人才發展治理體系。

IEEE 2021神經網絡先驅獎授予LSTM提出者Sepp Hochreiter

近日,奧地利人工智慧高級研究所(IARAI)宣布其創始人、LSTM 提出者和奠基者 Sepp Hochreiter 教授獲得了 IEEE CIS 2021 年神經網絡先驅獎(Neural Networks Pioneer Award),以表彰他對長短期記憶網絡(LSTM)的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該獎項開始於 1991 年,由 IEEE 計算智能協會(CIS)每年頒發一次,主要授予那些對神經網絡領域的早期概念和持續性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學者。具體而言,該獎項主要表彰以下兩種類型的開創性貢獻:(1)根本性理解和(2)工程應用。該獎項被公認為神經網絡領域的最高榮譽。

緬懷!「兩彈元勳」鄧稼先去世34周年

34年前的今天,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於北京逝世,享年62歲。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他就毅然回國。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勳」。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世界最大「人造太陽」啟動組裝!
    近幾個月,來自世界各地的組件陸續抵達法國,使得ITER的組裝啟動成為可能。這表明共同參與ITER國際研究項目的35個國家願意以這種方式來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太陽通過核聚變產生能量,向地球傳遞光和熱,使地球上的生命得以延續。ITER就是通過模仿太陽的核聚變過程,以達到產生能量的目的。核聚變能夠提供清潔、可靠的能源,並且不產生碳排放。
  • 「人造太陽」問世:全球最大核反應堆開始組裝,加熱溫度達1億度
    一旦這些東西被消耗掉,它就會耗盡,並且需要數億年的時間才能再生。在這方面,各國還把能源短缺作為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希望在這些能源幾乎用盡之前找到替代方法。」即將到來據國外媒體報導,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已進入組裝階段。
  • 「人造太陽」問世:全球最大核反應堆開始組裝,加熱溫度達1億度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絕對無法離開各種各樣的自然資源,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也開始認識到能源的重要性,因為很多能源屬於不可再生能源,像石油和煤炭,這些東西一旦消耗殆盡,需要上億年時間才可以再次生成。「人造太陽」即將問世據外媒報導,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已經進入組裝階段。這座反應堆的基座已經被ITER計劃及其成員國組裝完成。經過數十年的努力籌備,才正式啟動了核反應堆程序,該項目的成功無疑成為自主研發維持核聚變領域的領頭羊。
  • 堪稱人造太陽:全球最大核反應堆開始組裝,加熱溫度高達一個多億
    2020年7月28日,外媒報導稱,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核反應堆終於可以開始組裝了。據悉,該反應堆的基座已由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及其成員國成功完成組裝。在籌備數十年後,而今,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核反應堆總算可以啟動組裝程序,讓人類即將擁有第一個「人造太陽」。
  • 堪稱人造太陽:全球最大核反應堆開始組裝,加熱溫度高達一個多億
    2020年7月28日,外媒報導稱,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核反應堆終於可以開始組裝了。據悉,該反應堆的基座已由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及其成員國成功完成組裝。在籌備數十年後,而今,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核反應堆總算可以啟動組裝程序,讓人類即將擁有第一個「人造太陽」。
  • 法國啟動最大人造太陽組裝,核時代將來臨
    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地球是最幸運的一顆,不僅是因為太陽系的中心存在著一顆一直對外輸送能量的太陽,還因為地球與太陽之間保持著適當的距離。根據天文學家的估算,如今的太陽已經有50億歲了,這50億年來它孜孜不倦地發光發熱,為地球孕育生命和維持生態系統穩定默默奉獻出力量。
  •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開始組裝 它到底能幹啥?
    ITER項目 圖據「今日俄羅斯」當地時間7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安裝啟動儀式在法國南部卡達拉舍舉行。長期以來,核聚變一直被視為是一種取之不竭的清潔安全能源選項。ITER項目旨在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探索受控核聚變技術商業化可行性。
  •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開始組裝,它到底能幹啥?
    ITER項目 圖據「今日俄羅斯」當地時間7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安裝啟動儀式在法國南部卡達拉舍舉行。長期以來,核聚變一直被視為是一種取之不竭的清潔安全能源選項。ITER項目旨在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探索受控核聚變技術商業化可行性。
  • ...科學家喚醒1億年前海底微生物,前列腺癌AI算法完敗人類專家
    世界最大「人造太陽」啟動組裝 中國建造多個核心部件歷經十四年籌備,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在法國南部於當地時間7月28日正式開始組裝工作,意味著人類距離實現可控核聚變又近了一步
  • 世界最大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工作:「人造太陽」拯救能源危機
    在這裡,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下稱 ITER)正式開始組裝工作。數百萬個零件從世界各地運到法國,僅組裝時間長達 4.5 年,最終變成直徑約 30 米,高度約 10 層樓的大型反應堆。如果 ITER 成功運行,對於全世界來說,都是核技術的一大突破。
  • 世界最大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工作:「人造太陽」拯救能源危機
    在這裡,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下稱 ITER)正式開始組裝工作。數百萬個零件從世界各地運到法國,僅組裝時間長達 4.5 年,最終變成直徑約 30 米,高度約 10 層樓的大型反應堆。
  • 外媒:「人造太陽」工程在法國正式啟動組裝
    外媒稱,一項巨型組裝項目當地時間周二在法國南部正式啟動。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計劃(ITER)旨在掌握類似於太陽內部發光發熱的熱核聚變能源產生。現在,該項目在法國聖-保羅萊迪朗斯啟動。據法國《巴黎人報》網站7月28日報導,法國總統馬克龍在「人造太陽」計劃啟動儀式上播出的一份預錄製視頻中表示,「通過聚變,核能可以成為未來的期望」,它提供給人們「無汙染、無碳排放、安全且實踐上無廢料的能源」。報導稱,作為對石油、天然氣或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夢想替代品,核聚變同樣可以替代現有核電。
  • 最大「人造太陽」在法國組裝,它的出現,將意味著化石能源被淘汰
    如今的地球之所以有欣欣向榮的場景,是因為距離地球大約1個天文單位的地方有一顆恆星在持之以恆地對外輻射能量,沒錯它就是太陽。只要對太陽稍微有些了解的朋友就應該知道,太陽內部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核聚變反應,也正是這種物理反應使它能在50億年的時間裡發光發熱。
  • 「人造太陽」開啟組裝,我國3年前已成功實驗,創下10億度高溫
    既然核聚變反應能夠產生源源不斷的能量,人類為什麼不研發一個「人造太陽」來充當固定的能量發生器呢?這個想法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就有科學家提出了,如今似乎快要實現了。35國領導人慶賀世界最大「人造太陽」開啟組裝率先在「人造太陽」方面有所研究的是歐洲科學家,他們在1985年提出了建設「可控熱核聚變反應堆」的計劃,也就是人造太陽。然後經過科學家們長達十幾年的研究,可控熱核聚變反應堆的設計完成了。
  • 石化資源淘汰在即,「人造太陽」開始組裝,人類將進入核能時代
    「人造太陽」開始組裝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歐洲科學家開始提出建設「人造太陽」的計劃。此後,這個項目就是由歐洲科學家設計出來的。終於,人類第一個多國共同合作的「人造太陽」項目進入組裝階段。根據報導,在最後一批組件運送到法國南部後,7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正式開始組裝。
  • 科學家成功喚醒海底「1億歲老細菌」
    經過一番細心照料,日本的科學家成功在實驗室中喚醒一批古老、無聲卻又生機蓬勃的細菌,而它們的年紀……超過1億歲。科學家一直以來都知道,部分細菌有辦法在非常極端的環境中生存,例如:高溫、氧氣稀薄等。而這群沉睡了1億年的細菌,向諸野教授證明了生命的潛質。在這1億年的時間裡,它們伴隨著白堊紀的恐龍生存、死亡,經歷恐龍滅絕,看著哺乳類動物的祖先出現、努力求生,一直到人類的祖先出現,直到今天。超長的壽命就連科學家也摸不著頭緒,諸野教授因此說道:沒有任何微生物學理論可以解釋,但我們就是發現了。
  • 法國開始組裝史上最大「人造太陽」,預計2035年向全球供電
    7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熱核反應堆項目「國際熱核試驗性反應堆」(ITER)正式開始在法國普羅旺斯組裝。據悉,該工程由包括中國、歐洲、印度、日本、俄羅斯、韓國和美國在內的七大國際合作夥伴共同建造。工程完工後,預計從2035年開始將向全球提供無盡的清潔能源。
  • 35國曆時14年,「人造太陽」即將問世,加熱溫度比太陽還高10倍
    近日,全球最大的核反應堆開始組裝,這意味著「人造太陽」即將誕生,一起來看看它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人類就要擁有第一個「人造太陽」了?當地時間7月28日,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核反應堆終於開始組裝了,這項科學計劃由35個國家共同合作,包括歐盟(包括英國和瑞士)、美國、俄羅斯、中國、印度、日本、韓國等,從2006年七方籤訂協議開始實施該計劃到現在,已經過去了14年,如今,終於啟動了組裝程序。據悉,這個組裝過程要耗時5年時間,意味著到2025年,人類就要擁有第一個「人造太陽」了。
  • 科學家「喚醒」一億年前深海細菌
    科學家在南太平洋海底的沉積物中發現了超過一億年歷史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最初包含多不同的主要細菌類型。隨著2010年的綜合大洋鑽探計劃進行,科研團隊在南太平洋環流的海底平原,距離海平面5.7公裡(3.5英裡的)水下的海床下將近80米處,發現了超過一億年歷史的微生物。
  • 科學家開始組裝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實驗裝置
    2020年7月28日,在花費了預算3倍的資金以後,科學家們終於可以開始在法國南部聖波萊迪朗克(Saint-Paul-les-Durance)組裝一臺巨型機器。這個瘋狂的項目被稱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它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磁約束等離子體物理實驗設施,是目前正在建設的世界上最大的實驗性託卡馬克核聚變反應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