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材料基因工程創新聯盟成立—新聞—科學網

2020-12-03 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北京材料基因工程創新聯盟成立儀式暨第一次全體會員大會在中科院物理所舉行。大會審議通過了聯盟的章程,選舉產生了聯盟理事長單位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3家副理事長單位——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新材料發展中心和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10家常務理事單位成員。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孟勝當選為聯盟秘書長並匯報了聯盟未來工作設想。

據介紹,北京材料基因工程創新聯盟的建立是繼2011年香山會議後,在北京範圍內建立的材料基因組工作平臺。聯盟將開展材料基因組研究,加速新材料的研發過程,最終將開發周期和成本各降低一半。聯盟也將積極推動發展急需的新材料,為建立和完善新材料產業體系、振興製造業作出貢獻,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

據悉,今後5年,聯盟將完成聯盟平臺建設,革新材料領域的研發模式;以平臺建設為主,同時展示具有代表性的亮點材料及應用;示範性地展示全新的材料研發與應用模式,確立在此領域的國內帶頭作用;在若干關鍵材料的研發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帶動新興產業的出現及國內產業機構的變革,如先進量子材料、新型能源材料、催化/光催化材料、戰略資源材料等。(鄭金武)

《中國科學報》 (2016-02-16 第8版 首都科技)

相關焦點

  • 北京材料基因工程創新聯盟成立
    1月28日,北京材料基因工程創新聯盟成立儀式暨第一次全體會員大會在中科院物理所舉行。  大會審議通過了聯盟的章程,選舉產生了聯盟理事長單位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3家副理事長單位——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新材料發展中心和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10家常務理事單位成員。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孟勝研究員當選為聯盟秘書長並匯報了聯盟未來工作設想。
  • 北京高精尖論壇聚焦材料基因工程—新聞—科學網
    論壇上,專家學者們分享了新材料領域前沿研究成果,探討了材料基因工程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應用,共同致力推動新材料研發和產業發展。 北京科技大學校長楊仁樹表示,新材料是國家經濟建設的物質基礎。近年來,我國在新材料領域厚積薄發,部分領域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材料基因工程引領我國材料科技創新—新聞—科學網
    圍繞豐富和發展材料基因組工程理念和方法、推動材料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11月23日至25日,在雲南昆明舉行的中國工程院國際工程科技戰略高端論壇——第三屆材料基因工程高層論壇上,材料領域30多位院士,150多位國內外知名的新材料領域專家學者,近千名科研人員、企業代表齊聚滇池之濱,聚焦當前材料領域發展的重點、熱點、難點,分享學術思想,交流學術成果。
  • 中國腦電聯盟在京成立—新聞—科學網
    」在北京成立,共有全國70家機構代表及腦電研究學術帶頭人近200人參加了此次成立大會。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堯德中被推選為中國腦電聯盟首任理事長,聯盟成立儀式由深圳大學特聘教授羅躍嘉主持。 隨著信息與計算科技的進步,腦電研究正在向「大樣本、大數據、大平臺、大合作」模式轉變,為協同全國相關優勢力量,激活多學科交叉潛力,開展長期和系統的腦電聯合攻關研究,中國腦電聯盟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
  • 中國鐵建材料試驗創新工作室聯盟在穗成立
    中國鐵建材料試驗創新工作室聯盟在穗成立 2020-12-03 11:56:57  李瀟娜 攝   中新網廣州12月3日電 (郭軍 鄧聯旭 劉胡)記者3日從中鐵二十五局獲悉,「中國鐵建材料試驗創新工作室聯盟」近日在廣州揭牌成立。
  • 粵港澳大灣區首個材料試驗創新工作室聯盟成立
    信息時報訊(記者 陳子垤 通訊員 鄧聯旭 劉胡 李瀟娜)近日,在廣州鐵路樞紐白雲站大朗制梁場工地一線,「中國鐵建材料試驗創新工作室聯盟」揭牌成立。這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以材料試驗為主要研究方向的創新工作室聯盟,將聚焦工程項目材料試驗領域科研技術攻關,構建集智創新、協同攻關的新平臺,進一步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重點工程建設,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通訊員供圖 今年以來,為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集結所屬21家二級單位工會、70個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組建創新工作室聯盟。
  • 【科學講座】尹海清:材料未來創新之路——材料基因工程與材料智能...
    來自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尹海清教授為同學們帶來了題為「材料的未來創新之路——材料基因工程與材料智能製造」的講座。  講座伊始,尹海清教授向同學們闡述了當下中國材料發展的現狀和局限,並以此鼓勵同學們積極投身材料研究,為國家材料學事業的歷史性發展擔起重任。材料是人類進步的標誌,裡程碑性的材料更是人類發展的基礎,材料正是劃分人類時代的重要標誌。
  • 科學網—我國材料基因工程2025年或領跑世界
    本報訊(記者王之康)
  • 59所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將接受評估—新聞—科學網
    本年度參評的工程研究中心共涉及46所高校。其中,北京科技大學與大連理工大學分別涉及3所工程中心,為所有高校中涉及工程中心最多的高校。此外,同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9所高校各有兩所工程研究中心參評。 根據通知要求,這些中心將被細分為5個組,評估工作擬於今年6~7月進行。
  • 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雷射應用分會成立—新聞—科學網
    11月26日,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在北京工業大學召開雷射應用分會成立大會,同時舉辦首屆雷射產業創新發展論壇活動。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婉在賀信中指出:「當前,世界正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我國正加快創新型國家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雷射技術和應用無疑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在此歷史時刻發起成立雷射應用分會,必將對我國雷射技術和應用的發展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 寧波國際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院成立-科技創新-每日科技網-多維度報導...
    【每日科技網】   近日,寧波國際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院揭牌成立。  研究院下設高通量組合材料製備平臺,高通量組合材料表徵平臺,基於同步輻射光源的高通量組合材料原位製備與表徵平臺,高性能材料計算、仿真、設計公共平臺四個公共實驗平臺以及清潔能源材料與系統研發中心、表面工程材料研發中心、光/電功能材料研發中心、高性能結構材料研發中心、先進位造技術研發中心五個專項材料研究中心。
  • 以色列創新署批准成立基因編輯技術聯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記者從科技部網站獲悉,近日,以色列創新署(IIA)批准成立以色列基因編輯技術聯盟CRISPR-IL,該聯盟將開發用於基因組編輯的高級計算工具,以提供基於人工智慧端到端的基因組編輯解決方案。
  • 國家幹細胞資源庫創新聯盟成立
    「在搜尋引擎上搜『創新聯盟』,能找到2.5億個結果。中國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創新聯盟,但今天我們成立這個創新聯盟,不能為一己私利,也不只是為一個小領域,而是要為國家,為全人類作貢獻。」9月10日,國家幹細胞資源庫創新聯盟成立大會在北京召開。
  • 中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智慧財產權聯盟在京成立
    本報記者 張玉潔  12月18日,中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智慧財產權聯盟(後簡稱為「中船聯」)在北京正式成立。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製造能力已位居全球首位,但在高技術船舶、深海海洋工程裝備製造等關鍵核心領域與外國公司仍有一定差距,特別是核心智慧財產權擁有、智慧財產權運營等方面仍有很大發展空間,需要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和智慧財產權綜合運用方面取得突破。中船聯的成立可以通過協同創新集聚優質的創新資源,通過優化智慧財產權服務推進行業智慧財產權綜合運用能力的提升。
  • 國內首個量子計算產業聯盟在合肥揭牌—新聞—科學網
    >   12月12日,我國首個量子計算產業聯盟——本源量子計算產業聯盟(OQIA)在合肥市高新區正式揭牌。   據合肥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本源量子)副總裁張輝介紹,本源量子計算產業聯盟於2018年由本源量子牽頭成立,目前已集結中船重工709所、哈工大機器人集團、中科類腦、智天鏈、雲從科技、中船鵬力、中微達信、瀚海博興、問天量子等九家聯盟夥伴,成員單位分布於計算科技、機器學習、區塊鏈、人工智慧、低溫製冷、信號處理、生物醫藥等多個行業。
  • 基因工程讓微生物不需吃飯—新聞—科學網
    這項工作可能會催生出能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將其轉化為藥物和其他高價值化合物的工程微生物。   未參與該研究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生化學家Dave Savage不是,這一發現意義深遠,這些進步可能「最終改變我們教授生物化學的方式」。
  • 2020中國國際石墨烯創新大會舉行—新聞—科學網
    大會由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政府、上海大學和石墨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CGIA)聯合主辦。 開幕式上,寶山區委副書記、代區長高奕奕在致辭中表示,寶山要與上海大學進一步深化區校合作,發揮上海大學高峰高原學科和重點實驗室的優勢,共同打造石墨烯國家協同創新中心等研發平臺,吸引更多國內外先進技術人才、資本等創新要素集聚寶山,為上海科創中心主陣地建設提供新動能。
  • 新型抗小麥白粉病基因被找到—新聞—科學網
    近日,《作物學報》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小麥分子細胞遺傳育種團隊的文章,報導了從簇毛麥中發現一種新類型抗小麥白粉病基因Pm67。 二倍體簇毛麥是小麥野生近緣屬種,攜帶許多優異基因,是小麥遺傳改良重要的三級基因資源庫。南京農業大學小麥分子細胞遺傳育種團隊長期致力於利用二倍體簇毛麥基因組發掘小麥優質、高產、抗病和耐逆基因。
  • 我國天文學家當選國際虛擬天文臺聯盟主席—新聞—科學網
    10月11日,從荷蘭格羅寧根市傳來消息,正在此舉行的國際虛擬天文臺聯盟(IVOA)秋季年會上,中國虛擬天文臺計劃負責人、國家天文臺崔辰州博士當選為聯盟主席
  • 期待科技成果更快轉化生產力—新聞—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