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位於德化縣赤水鎮戴雲村的戴雲山,海拔1856米,雄奇險峻,氣勢磅礴,素有「閩中屋脊」之稱,是戴雲山脈的主峰,與臺灣阿里山遙遙相望。
戴雲山是一座天然的綠色寶庫,孕育和保存了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2005年經國務院批准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藏著無數奇花異草、珍禽異獸,僅瀕危或特有植物物種就達115種,至今仍在不斷增加中。
2013年,保護區發現了珍貴的金斑喙鳳蝶,它是中國唯一的蝶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排名世界八大名貴蝴蝶之首;2014年,發現黑斑肥螈,別稱「四腳魚」,與末期恐龍同處一個時期,堪稱「活化石」;日前,又發現一株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鍾萼木,是中國特有樹種,被譽為「植物中的龍鳳」。驚豔的背後,和多年來調查人員披荊斬棘、跋山涉水的努力分不開。近日,本報記者有機會與調查人員一同探訪保護區,並傾聽他們背後的保護故事。【泉州晚報記者 陳明華 通訊員 黃雅瓊 李宏圖 陳文偉 文/圖(除署名外)】
背景篇
戴雲山珍藏9種 國家一級保護動植物
戴雲山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85年,2005年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福建省最早建立的幾個自然保護區之一,也是泉州市唯一的自然生態類別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東南沿海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態系統,重點保護對象是我國大陸分布最南端、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性黃山松群落,重要的昆蟲和植物模式標本產地,蘭科植物資源以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瀕危動植物物種。
保護區內天然分布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水松、南方紅豆杉、銀杏和最近才發現的鐘萼木,國家二級保護植物17種,福建省重點保護植物25種。國家I級保護動物有雲豹、黃腹角雉、蟒蛇、豹、金斑喙鳳蝶等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36種。
據悉,戴雲山是中國大陸西南部高山植被物種過渡到臺灣地區的一個重要跳板,是研究臺灣高山植被起源、高山植物群落形成的最關鍵地帶,被譽為「連接大陸與臺灣的一條綠色血脈」。為此,福建戴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註:以下簡稱「保護區管理局」)2009年倡導了由德臺兩地輪流互辦至今的「海峽兩岸生物多樣性與森林保護文化研討會」,該研討會已成為海峽兩岸加強交流的重要平臺。
調查人員摸黑調查兩棲動物
親歷篇
戴雲山保護區內物種不斷被發現,數據資料不斷更新、完善,與一代代科研人員翻山越嶺的資源本底調查是分不開的。10月12日-14日進行了今年德化兩棲動物監測工作的最後一次監測。12日,記者跟隨保護區管理局樣線監測工作人員到九仙山樣線,實地採訪監測工作。
摸黑上山 山溝石縫中尋蛙
根據《兩棲動物觀測技術方案》,德化縣的戴雲山保護區設置了11條樣線。據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徐建國介紹,九仙山區域總共設有4條樣線,其中兩條在永安巖附近,兩條在九仙溪附近。4條樣線長度從150米到200米不等。
當晚7點半左右,我們抵達永安巖附近的兩條樣線。一下車,監測人員就忙開了,打開GPS等各類儀器,開始記錄樣線所在地的地理坐標、溫溼度以及水質PH值等環境數據。
「找到了,這裡有一隻。」搜索了大概5分鐘,監測員陳斌就在永安巖前方的小水溝中發現一隻蛙。
「是福建大頭蛙,成年母蛙。」監測員黃雅瓊一眼就認出這隻蛙的種類。大約1個小時後,走完兩條樣線,一行人再也沒有發現更多的蛙類。「平時來,這兩條樣線都會發現10多隻。因為今天溫度太低,所以少發現。」陳斌分析。
「這裡還有一隻蛙。」正當我們準備收工前往下一條樣線時,另一位監測員又在永安巖前方一堵石砌矮牆的石縫中發現一隻蛙。
「這是掛墩角蟾。」黃雅瓊再次第一時間就報出這隻蛙的名稱。
迷霧森林 一不小心就走散
當晚9點多,九仙山上大霧瀰漫,能見度不到10米,空氣溼度達到99.1%。大霧中走在保護區深處,方向難辨,一不留意就會走到岔道中去。
花了一個多小時,九仙溪附近的兩條樣線走下來,一隻蛙類都沒有看到,耳旁一直寂靜無聲。
監測員林開淼博士分析,這應該與這兩天氣溫驟降有關。此外,前段時間颱風「莫蘭蒂」、「鯰魚」帶來了暴雨,導致山洪暴發,山洪的衝刷會對兩棲類的棲息地造成嚴重損害。
晚上10點左右,4條樣線走完。「這是最早收工的一次。」黃雅瓊說,以往兩棲動物多,一隻只查看、辨認,遇到不確定的,還要剪趾帶回去化驗,收工都要到凌晨一兩點。
故事篇
對調查人員來說,監測、調查工作艱辛,但只要發現新物種,那就什麼都值了,「大自然的奧秘所在,就是不斷地給你驚喜。」近年來,調查人員在戴雲山保護區陸續發現了黃腹角雉、金斑喙鳳蝶、鍾萼木這3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植物。
成長:「菜鳥」獨立研究成專家
徐建國介紹,國家環保部2014年開始在全國開展生物多樣性示範觀測項目,由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牽頭,開設了兩棲、兩爬、蝴蝶、鳥類等的監測。
「一開始,組織方擔心我們沒經驗,不放心。」徐建國說,管理局工作人員中雖然有博士、碩士等高學歷人才,但卻不是兩棲、鳥類等專業出身。經過不斷的監測、學習,監測人員從「小菜鳥」,逐漸成長成為專家。
按照項目組織方的要求,兩棲類監測組在戴雲山保護區及周邊地區劃定11條樣線,在每年的6月、8月和10月連續開展3次野外監測調查,每次調查需要連續觀測3個晚上。
第一年監測工作成功完成,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還特意發來表揚信,這讓保護區管理局信心大增。今年,他們新增承擔了鳥類監測項目,明年開始,還將承擔環保部生物多樣性保護專項項目·大中型哺乳動物紅外相機監測。
辛勞:深山跋涉幾小時追鳥類
德化開展鳥類樣線調查,是今年4月底5月初才開始的。目前,德化鳥類樣區共設10條樣線,每一條長約3公裡,其中有一半的樣線設在保護區深處。
據監測員陳文偉介紹,監測低海拔樣線還比較輕鬆,監測高海拔樣線則比較辛苦,高山上無法通車,他們必須爬山幾個小時。據統計,戴雲山保護區現有鳥類17目45科194種,佔福建省鳥類總種數的35.73%。
危險:一晚上遇到五六種毒蛇
夜晚在漆黑的深山老林裡走樣線,總會遇到一些「不速之客」。對於90後小姑娘洪麗彬來說,她最怕的就是蛇。
有蛙的地方,蛇就多。她說,一個晚上遇到五六種毒蛇是常事,最多時有十幾條,有福建麗紋蛇、銀環蛇、竹葉青等。「竹葉青最多,幾乎每次都遇到。」
除了毒蛇,監測員們還偶遇過野豬。
意外:二級保護動物抓來一級保護鳥類
說到發現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黃腹角雉,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大約在10年前,保護區護林員陳同發在戴雲村一帶巡邏時,看到一隻蛇雕(二級保護動物)用爪子抓著一隻「雞」,落在一堆草垛上。
陳同發覺得農戶養的雞被叼走很可惜,於是跑到附近農戶家裡,要來幾隻爆竹,點燃丟到蛇雕附近。蛇雕受到驚嚇,丟下「雞」飛走了。
陳同發撿起那隻死「雞」,才發現這不是家養的雞,也不是平時所說的山雞(環頸雉)。他將這隻奇怪的「雞」帶回去,最後經省裡的專家鑑定,這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黃腹角雉。
驚喜:「國蝶」「植物中的龍鳳」現保護區
2013年9月的一天,保護區管理局與臺灣師範大學科考人員在保護區開展戴雲山蝴蝶本底調查時,突然看到一隻很少見的大型蝶在林間高空中飛舞。調查人員用捕蟲網將這隻大型蝶捉住拍照,仔細比對、鑑定,驚喜地發現,它是世界上最名貴、中國特有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斑喙鳳蝶。發現的這隻金斑喙鳳蝶為雌性,翅展達到13釐米。
據介紹,金斑喙鳳蝶珍貴而稀少,野外生存數量遠遠少於大熊貓,全世界僅分布在廣東、福建等地,被稱為「蝶中皇后。」它是唯一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蝴蝶,被譽為中國「國蝶」。
日前,福建師範大學教授陳炳華在開展全國第二次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調查時,於戴雲山保護區邊緣發現一株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鍾萼木。這株鍾萼木胸徑約22釐米,高約8米。鍾萼木是中國特有樹種,被譽為「植物中的龍鳳」。此次發現為保護區生物多樣性添上濃厚的一筆。
優美的自然環境吸引了不少遊客
困境篇
既是保護區又是景區 管理面臨難題
戴雲山自然保護區地處戴雲山脈核心主體部位,孕育和保存了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是福建省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基因庫、水源涵養區、生態安全屏障和珍稀野生動植物的生物安全島。因此,對戴雲山保護區進行深入的考察研究,意義重大。
近年來,戴雲山保護區管理局在保護管理、科普宣教等方面不斷加強,市縣各級對保護區生態文化教育等方面也大力支持,但仍然存在一些困境。
管理局工作人員介紹,按照相關法規規定,「進入自然保護區參觀、旅遊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服從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管理。」但是現實中,很多民眾意識不足,特別是節假日前往九仙山、戴雲山等保護區區域觀光旅遊的人員較多,人為活動較為頻繁,給保護區的保護管理帶來一定的壓力,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因此,如何處理好自然環境資源的保護與發展,也是保護區管理中面臨的問題。
泉州師範學院教授蔣國芳是中國昆蟲學會蝴蝶分會理事,多次到戴雲山考察。他認為,戴雲山保護區的情況比較特殊,既是保護區又是景區,這就要求兩者要有機結合起來。例如要在景區加強科普知識宣傳,讓遊客在遊玩的同時,也能了解到當地有哪些珍貴保護動植物,活學活用,提高遊客素質,加強他們的環保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