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研究人員開發太陽能制氫技術 有望投入實際應用

2020-09-12 藻類生態鏈

以色列研究人員開發太陽能制氫技術 有望投入實際應用

Elisha 蓋世汽車2020-9-9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太陽能技術,可將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並達到創紀錄效率水平。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以色列和義大利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可再生能源技術,可將太陽能轉化為氫燃料。據稱,該技術正處於「實際」可行的臨界點。

圖片來源:spectrum

這種新的太陽能技術將以一種可持續的方式,將水和陽光轉化為可供燃料電池存儲的能源,而所儲存的電力可以併入電網,也可用於由燃料電池驅動的卡車、火車、汽車、輪船、飛機或工業流程。以色列理工學院化學系副教授Lilac Amirav表示,可以把這項研究看作是一種人工光合作用。(如果可以擴大規模,該技術最終將成為「太陽能工廠」的基礎,其中太陽能集熱器陣列將水分解成氫燃料,以及一種或多種工業化學品。)

Amirav說:「我們從一種半導體開始,它與太陽能電池板上的半導體非常相似。」但是,他們研究的不是利用太陽光釋放電子電流的光電路線,而是利用太陽光有效地、經濟地從水分子中剝離氫。

到目前為止,最大的障礙是氫和氧一旦分離就很容易重新結合。也就是說,除非能在反應過程中加入催化劑,使這兩種元素彼此分離。因此,Amirav及其同事開發了一種棒狀納米顆粒,長50-60納米,直徑只有4.5納米,頂端都有直徑2-3納米的鉑球,就像固定在吸管末端的納米彈珠。自2010年,該團隊一直在調整設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棒狀納米顆粒的性能,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儘可能多地提取氫氣和多餘能量。

從水中生成氫分子的同時,也會產生氧氣,必須合理處理這些副產品。Amirav說:「氫是一種燃料,當你考慮人工光合作用時,你關心的是氫。在這一過程中,氧不是一個有趣的產物,它是一個瓶頸。」從水分子中分裂出來的氧氣,也會帶走反應能量,這是無法迴避的事實。如果不對其加以利用,最終會浪費太陽能,導致整體反應效率下降。因此,研究人員在這一過程中加入另一反應。他們的鍍鉑納米棒催化劑,不僅可以利用太陽能將水轉化為氫,還能利用釋放出來的氧氣,將有機分子苄胺轉化為工業化學物質苯甲醛(通常用於染料、香料提取物和香水)。

總而言之,這類納米棒可以將入射陽光能量的4.2%轉化為化學鍵。僅僅考慮到氫燃料的能量,就可以將3.6%的太陽能轉化為儲存燃料。這些數字可能看起來微不足道,但仍高於以前技術所能達到的1-2%。根據美國能源部的數據,效率達到5- 10%,是太陽能制氫「實際可行的門檻」。

研究人員通過人工智慧數據挖掘專家進行新研究,以進一步提高效率。Amirav表示:「我們正在尋找可替代的有機轉換方案。」研究人員希望,他們的太陽能工廠可以生產氫燃料和其它一系列有用的工業副產品。利用他們的人工光合作用工藝,未來可以產生低排放能源,以及一些有益的化學提取物。

相關焦點

  • 以色列研究人員開發太陽能制氫技術 有望投入實際應用
    據外媒報導,以色列和義大利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可再生能源技術,可將太陽能轉化為氫燃料。據稱,該技術正處於「實際」可行的臨界點。這種新的太陽能技術將以一種可持續的方式,將水和陽光轉化為可供燃料電池存儲的能源,而所儲存的電力可以併入電網,也可用於由燃料電池驅動的卡車、火車、汽車、輪船、飛機或工業流程。
  • 中日學者研發電解水制氫新型催化劑:便宜,能用8千小時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韓洪憲研究員和李燦院士團隊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合作,研發出一種可在強酸條件下長壽命電催化分解水的廉價電催化劑,並有望在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制氫技術中應用。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 新技術之太陽能光催化制氫技術
    然而,傳統的制氫方法,需要消耗巨大的常規能源,使氫能身價太高,大大限制了氫能的推廣應用。於是科學家們很快想到利用取之不盡、廉價的太陽能作為氫能形成過程中的一次能源,使氫能開發展現出更加廣闊的前景。
  • 低溫制氫技術有望推動家庭能源自給
    由哈爾濱工業大學任南琪院士帶領的生物制氫科研團隊,利用微生物電解池技術,通過一種存在於生活汙水中的耐寒關電細菌,實現了在4℃低溫下生物制氫,從而攻克了低溫制氫世界性難題,使人類向家庭能源自給邁進一大步。       這一低溫生物制氫技術成果發表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主辦的國際期刊《能源與環境科學》,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的資助。
  • 研究人員通過3D列印射頻探頭開發磁共振應用
    廈門的研究人員使用3D列印技術開發了一種方法,可以使用比傳統製造技術更精確的線圈結構來構建定製的RF探頭。據他們介紹,這項研究是首次探索這種用於MR系統的集成探頭製造方法。針對不同情況的集成式MR探頭的3D列印和製造過程。圖片來自廈門大學/自然。
  • 太陽能關閉「實際」制氫
    以色列和義大利的科學家已經開發了一種可再生能源技術,可以將太陽能轉化為氫燃料-據報導,這種技術處於「實際」可行性的門檻。海法以色列技術學院Technion的化學副教授Lilac Amirav說,將這項研究視為一種人造的光合作用。
  • 可再生能源制氫勢在必行
    目前,商用氫氣96%以上是從化石燃料中製取,制氫過程中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這類氫氣也被稱為「灰氫」。  發展氫能不可以偏離初衷。從環境和生態的角度來看,通過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制氫,不僅能夠實現「零碳排放」,獲得真正潔淨的「綠氫」,還能夠將間歇、不穩定的可再生能源轉化儲存為化學能,促進新能源電力的消化,由此帶來的生態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難以估量的。
  • 韓國愛爾蘭以色列三國科技園研究
    (見圖二)  企業以研究開發服務類企業為主,現在情報通信、生命科學、原子能、機械、化學、宇宙航空等尖端技術各個方面活躍的優秀人才已經直接投入到了製造業的領域,實現把研究室內開發完成的技術成果直接轉化為產業化,商品化的目的。  以2002年大德825個企業為例,按類別進行比較分析。
  • 海水制氫:重啟藍色能源的傳說—新聞—科學網
    現有電解水的技術大都基於純水,而超過95%的地球水資源——海水少有關注。 近日,北京化工大學、美國史丹福大學等合作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題為「太陽能驅動的、持續穩定的海水分解制氫」的研究論文,展示了一種通過微納結構化電極電解海水制氫的新方法,並且在工業電解電流密度下具有長達上千小時的穩定性。
  • 水氫汽車利用的是車載水解制氫技術 原來是這個樣子
    而青年的「水氫汽車」並非大家想像的只加水那麼簡單,是一項新技術「車載水解制氫」和成熟技術「氫燃料汽車」的結合。筆者在文章中會對大家在這方面認識上的誤區,進行簡單的分析。我們先來介紹成熟的氫燃料汽車,很多人會以為氫燃料汽車就是直接將氫氣作為一種燃料,來驅動車輛行駛。而實際氫燃料車全名為「氫燃料電池車」,是通過電化學裝置,將氫能轉換為電能。
  • 新方法通過微納結構化電極電解海水制氫
    現有電解水的技術大都基於純水,而超過95%的地球水資源——海水少有關注。 近日,北京化工大學、美國史丹福大學等合作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題為「太陽能驅動的、持續穩定的海水分解制氫」的研究論文,展示了一種通過微納結構化電極電解海水制氫的新方法,並且在工業電解電流密度下具有長達上千小時的穩定性。
  • 以色列設計電池分離PEC水分解系統 光伏制氫效率達30%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據外媒報導,以色列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分離電池光電化學(PEC)的水分解系統,該系統分離氫電池和氧電池,用於集中制氫,而氫氣可用於氫燃料汽車等多個領域。光伏發電水分解系統(PV-電解)結合了商業光伏發電和水電解技術,已經成功在多個試點工廠和氫燃料補給站進行演示。
  • 可再生能源制氫勢在必行—新聞—科學網
    目前,商用氫氣96%以上是從化石燃料中製取,制氫過程中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這類氫氣也被稱為「灰氫」。 發展氫能不可以偏離初衷。從環境和生態的角度來看,通過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制氫,不僅能夠實現「零碳排放」,獲得真正潔淨的「綠氫」,還能夠將間歇、不穩定的可再生能源轉化儲存為化學能,促進新能源電力的消化,由此帶來的生態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難以估量的。
  • 澳發明高效電解水制氫技術
    新華網雪梨3月20日電(萬思琦)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日前發布報告稱,該大學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新型電極,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電解水,有望用於大規模生產清潔燃料——氫氣。    該技術採用了一種價格低廉、有特殊塗層的泡沫狀多孔材料,能使電解水產生的氧氣氣泡快速逸散,從而促進更有效地製取和收集氫氣。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
  • 推進綠色發展,各國競相開發新材料與能源環保技術
    為治理海洋汙染,英國人工智慧團隊研製了一種能檢測海洋中大塑料(大於5毫米)漂浮垃圾帶的新方法。研究人員利用歐洲空間局「哨兵2」號衛星數據,使用機器學習算法將塑料從其他材料中區分出來,平均準確率達86%,局部區域達到100%。這一新技術將有助於對海洋塑料垃圾的全球監測和處理。
  • 「人造太陽」邁向實際應用還有多遠?
    2020 年 12 月 4 日 14 時 02 分,被稱為 「人造太陽」 的核聚變裝置 —— 中國環流器二號 M 裝置(HL-2M)在成都啟動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和運行技術,核電研究能力再次取得重大進步。
  • 列舉目前太陽能技術的實際應用
    長久以來,太陽能技術已經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每天都有新的技術投入使用,此前一些曾被認為遙不可及的設計理念如今也都得到了運用。雖然其中有些技術還處於試驗之中,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些技術一定都會得到實際應用:  1、水冷式太陽能電池板  Pyron Solar Triad公司設計出一種特殊的短焦距、由丙烯酸材料合成的太陽能集光透鏡。太陽光在這種透鏡中進行反射和折射後能夠有效的將能量集中到一點。第二個透鏡在捕捉到第一個透鏡傳遞過來的能量後再將其集中到一塊小型的光伏板上。
  • 太赫茲技術在醫學領域中的應用和進展!
    因為當時,國際上研究太赫茲波發射的裝置主要集中在高能物理雷射、微波雷達以及太赫茲波成像與數據通訊領域,科研難度高,投入成本巨大。 2 21世紀初,太赫茲波技術陸續被應用於一些醫院,作為醫生檢測腫瘤的新穎無害的診斷工具。
  • Cell:新型工具有望加速抗體識別和疫苗開發研究 或能使HIV等多種...
    2020年1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範德堡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工具或有望加速抗體疫苗的研究;這種名為「LIBRA-seq」的工具或有望讓抗體發現和疫苗開發研究領域迅速擴大。
  • 高效而且成本低,新技術沒有太陽的夜裡也能發電
    美國「物理學組織」網站8月13日報導,《光學快報》發文稱,美國史丹福大學和以色列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款離網、低成本的模塊化能源系統,可以有效地在夜晚產生電能。該系統與商用技術兼容,有望滿足夜間城區和發展中國家的照明需求。太陽能是一種綠色能源,但它的利用度與太陽光的分布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