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綿延600公裡的地球褶皺裡,他們飛山入世,尋找理想家園

2020-12-05 澎湃新聞

原創 刁麗俊 段秋雲 文學報

在我們關注脫貧攻堅現場、鄉村發展的欄目「新鄉村·視野」的新一篇中,作者走進了青藏高原的高黎貢,那裡的人們,從一個地州到另一個地州,從橫斷山系的怒山、碧羅雪山來到高黎貢山,他們跨怒江而來,在政策的幫助下,用3年的時間,完成了脫貧的計劃。

作者講述了三個故事:想要擺脫「兒多母苦」宿命的波二妞,帶著夢想從深山裡走出去的青年和離不開山裡的家的11戶村民,這些樸素的人們無論是出山還是入世,應了句:此心安處是吾家。

新鄉村

視野

此心安處是吾家

文丨刁麗俊 段秋雲

青藏高原的餘脈伯舒拉嶺到達怒江大峽谷後,從貢山、從獨龍江到保山,綿延600公裡的地球褶皺,就被稱為高黎貢。

我無數次從雲南滇西怒江大峽谷經過的時候,抬頭看著兩岸懸掛在半山腰或山頂蜂巢似的杈杈房,就忍不住想,村裡的人究竟是怎麼爬上去的?遠遠看去,進山的路彎彎曲曲,顫顫抖抖,蜘蛛腳一樣一不小心就會折斷在石縫裡。

朋友高歌講故事說,有人問當地傈僳族老人,你們陡坡上的包穀是怎麼種上去的呢?老人幽默地回答:「我們世世代代喜歡打獵,擅長用弓弩,種包穀時種子是用弓弩射上去的。」「那包穀熟了怎麼收下來呢?」老人說:「我們喜歡與動物為伴,收包穀的時候,請幾隻猴子把我們收下來。」

就是怒江州瀘水、福貢這些請猴子收包穀的地方,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有950多戶5000餘人翻山越嶺,來到保山境內的高黎貢東坡「二半山」區域,包穀撒種一樣找塊空地立個窩棚就安了家。他們中更多的是傈僳族、怒族,少量的是白族的勒墨人和漢族。他們的生存狀態是什麼樣的呢?雖然叫「二半山」,卻是與高黎貢原始森林相伴相生的廣闊區域,上千平方公裡的原始密林,足以讓幾千人在某些時候藏匿得無影無蹤。所以,常常是隔山喊娘未見人,跨箐尋蹤腿斷筋。這就出現了「飛人飛地」。

△煥然一新的村寨與橋梁,貢山發布 / 圖

2015年,保山市政府組織公安、民宗、計生、衛生、教育、扶貧等十多個部門進行前期摸底調查,在省委省政府的協調下,與怒江州進行多次協商,2017年制定了3年脫貧計劃。

高黎貢的雪按季節在下,高黎貢的花按季節在開,這個脫貧計劃也在按季節的更替開花結果。從2018至2019年,這5000多人放下弓弩,放下砍刀,先後搬進了潞江、芒寬、楊柳的8個安置點,住進了漂亮的新房。

△山脈中的村寨,貢山發布 / 圖

銜泥燕,聲嘍嘍,尾涎涎。銜泥雖賤意有營,杏梁朝日巢欲成;

鳥擇良木而棲。一對喜鵲築巢,每銜一根樹枝,就要失去一滴血。

何況5000人的大移民!

三年的扶貧攻堅,省、市、區共投入9個億。

吃飯,穿衣,住房,讀書,看病,「兩不愁三保障」,每一個從高黎貢下山的少數民族兄弟,都感受到了濃濃的情。他們跨怒江而來,從「猴子幫自己收包穀」到自己租種幾十畝土地吃飽飯,用了24年;而從「月亮升起來,星星升起來,我們在風中唱起來」,到「電視亮起來,手機唱起來,我們在廣場跳起來」,只用了3年。

從一個地州到另一個地州,從橫斷山系的怒山、碧羅雪山來到高黎貢山,他們究竟有怎樣的心裡落差,有怎樣的心境改變,其實我很想走到他們中間去,看看他們的一日三餐,看看他們的田間勞作,看看他們是否異鄉似故鄉。

01

波二妞:我的女兒不能「兒多母苦」了

35歲的怒族婦女波二妞很胖很黑,頭髮天生捲曲,儘管生了9個孩子,卻一點不顯老,樂呵呵地招呼我們進客廳裡坐。見我們驚嘆她幾乎一年生一個,靦腆起來,「我是不是像一棵麻蒼蒲(木瓜)?」我趕緊說,你挺能幹的,好厲害。

過去很多當地老百姓都比喻生孩子很多是「兒多母苦」,看看那幾十個密密麻麻的麻蒼蒲果子綴在一棵樹上,那腰都直不起的樣子,確實讓人心生可憐,怪不得叫兒多母苦樹。

可波二妞一點都不愁苦的模樣,「生都生了嘛,總要一個個養大,還要都讓她們讀書」。在她身邊左擁右抱的是老三科玉梅,老四科玉芳,一個初三,一個初二,感冒了請假在家。緊挨在旁邊的,是丈夫和鄧波,老九在他懷裡被逗弄得眉開眼笑。41歲的和鄧波長得很帥,面前的幾個女兒都清清秀秀,討人喜愛。其他幾個都上課去了,有讀高中的,有讀小學的,牆上掛滿了各個孩子的獎狀。

△波二妞與女兒們

每個星期所有孩子在學校的生活費最少要五六百,這是筆不小的支出。雖有低保,加上和鄧波當生態護林員的工資,兩口子還是覺得壓力山大。面對壓力,他們很捨得下力氣,在山上租了20多畝地,種咖啡,種包穀,還養了10多頭豬。經常早出晚歸,中午就吃冷飯包,特別忙的季節帶著老九天不亮就出門,黑透了才歸家。

其實披星戴月對於他們並不算什麼事,和鄧波12歲就隨父母從瀘水縣洛本卓鄉瓦然村來潞江打熊寨的山地,波二妞十來歲也隨父母從福貢來這裡包地。沒機會讀書,他們的成長時光,都與一棵棵包穀一起抽穗,與一季季甘蔗一起拔節。骨骼,都長成了莊稼的模樣;皮膚,都浸透了大地與陽光的黑亮。

波二妞與女兒們說的是怒族話,跟我說的時候,又換成了夾生的漢話,猜與比劃之間,我大致知道了她以前在山裡的生活。一家十幾口人,就在一間竹篾笆房住著,雨季,頂在漏,四面也在進雨,被子溼到會長黴;每天晚上,包穀稀飯或者洋芋稀飯還沒煮熟,孩子們等不及門檻上趴一個,凳子上倒一個,都睡著了,甚至因沒電,黑黢黢的看不到,哪個孩子吃了哪個沒吃都分不清楚。

為了孩子們能吃飽,夫妻倆跟附近的村民包了20多畝地,不分白天黑夜地幹活。為了孩子能吃上肉,買了只小豬拴在樹底下。前面幾個女兒到了上學的年齡,沒有戶口上不了,她就去山下的村子裡求親戚幫忙辦借讀。

2018年,波二妞根據與怒江、保山兩地州政府籤訂的合同,搬到山下叢崗安置新村,與傈僳族鄰居們相處了兩年。這兩年,波二妞與其他所有移民搬遷戶一樣,在生活習慣、衛生習慣上鬧夠了笑話。電飯鍋不會用,電磁爐不會用,上廁所不知道用紙,碼了一堆小木棍在衛生間,需要用紙的時候就用木棍刮一刮,而且還順手丟進蹲坑裡;爛菜葉,掃地的垃圾,習慣性地也倒進蹲坑,導致廁所堵了無數次,駐村的扶貧幹部也來幫他們通了無數次下水道。

作家阿來說,脫貧達標是相對容易的,改造社會,也就是改造人,提升人的素質,這個更難。但這也許才是扶貧的終極意義。

△芒合安置新村的傈傈族女孩

搬下山兩年,在叢崗安置新村與各族的鄰居們相處了兩年,也許波二妞兩口子自己沒感覺到自身的變化,但我卻真的很欣賞波二妞憨厚中透出的對教育的信任和對女兒們的厚望。她最想的事,是女兒們能好好讀書,不要像自己只知道種包穀生孩子。為此她與丈夫從不吝嗇自己的力氣。這是一種想靠知識改變命運最樸素的願望,先不管孩子們的前途如何,將來的命運如何,這對從沒讀過書的少數民族婦女來說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我想這也應該是脫貧攻堅最功德圓滿的一個方面。

我看到的是,大量高黎貢搬遷移民的第二代,無一落下地都在合適的年齡走進了學校,他們的人生、理想、命運,或許都將得到改寫。

叢崗移民新村每一戶的牆上,都畫著一副弓弩。過去,無一例外,每一家傈僳窩棚裡,自然懸掛著一副弩子,獵與不獵,那是一種力量的象徵;現在,牆上的弓弩,抑或只是一種林中民族的隱喻。

02

阿堅:傈僳寨孩子們遙望的一顆星辰

阿堅,是上千名移民二代的佼佼者,才聽到他的故事,我就覺得心中一亮,如一顆耀眼的星辰,在高黎貢下西亞村的黃昏裡閃著橘黃色的光芒。

我們與阿堅的聊天,是在視頻裡進行的。那時,他在山東青島一個琴行正給學生上完鋼琴課。

回望成長路,1997年,七歲的阿堅跟著父母和兩個哥哥從瀘水縣古登鄉亞碧羅村來到芒寬麻慄山安家落戶,他有了自己的學名胡魁星。

初到麻慄山的時候,住的是窩棚,全家有三畝五分地,放牛、割草、餵豬這些山裡人的勞作他都曾經歷。麻慄山有個好處是村裡有學校。學校離家有一個半小時的路,霜重路滑,摔跤是常有的。阿堅成績好,還當了班長。

△傈傈族青年阿堅

2004年,二哥到新疆烏魯木齊葡萄溝打工種西瓜去了,媽媽覺得家裡的五頭牛需要有人來放,便堵在門口讓他退學了,阿堅很難過。一頭牛養兩年後賣了八九百元,給孩子十塊錢的辛苦費作為獎勵。

遙望山外的遠方,阿堅再次向父母提出讀書的要求,這次媽媽沒反對。阿堅坐了七天火車來到山東威海,「哇,太陽很大,也很近,遠方真遠,沒有山只有平地……」遺憾的是語言交流比較難,普通話不會說,沒日沒夜地練,他自己覺得發音很標準了,同學們還是說聽不懂,很受打擊。幾個從雲南過來的孩子都比較刻苦,同學們休息的時候,他們仍然自己偷偷地學。

2012年,阿堅與幾個同學到韓國深造,韓國老師把他們接到家裡,對他們也特別好。這個時候的阿堅已是彬彬有禮的美少年。

△阿堅

阿堅還在八九歲的時候大哥就曾教他彈吉他,當時麻慄山的少年都有彈吉他的風氣,傈僳族人對音樂有天生的感知力,在家鄉在火塘邊隨便彈唱,很少有人跑調。此刻再到威海學樂器,他似乎如魚得水。鋼琴、貝斯、架子鼓、吉他,他玩得特嗨,之後指導樂手,培訓樂隊,天南地北地飛,像只青鳥。

在阿堅身上,藏著一顆不安分的心,一個不屈於現狀的夢想,「讀書改變命運」的美好願望在他身上開出絢爛的花。在我們這次接觸的傈僳年輕人中,很多很多沒進過學校的大門,想出去打工,因為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所以望而卻步。阿堅,卻是那隻穿越熊熊大火衝出愚氓抵達現代文明的飛鳥。

03

尋找11戶躲進深山的人

這兩天我在潞江鎮、芒寬鄉的各個移民安置點轉的時候,聽得越多,看得越多,就越容易被感動。很多信息,很多東西,是平時在辦公室裡、在家裡、在朋友聚會中無法感受到的。陽春白雪很美,可有時候也需要在冒著熱氣的土地上捋一捋大地的紋理。

帶我們去移民家裡、去田間地頭的是市民宗局扶貧幹部穆忠賢,稍後還有芒寬鄉武裝部長祁福龍。扶貧路上的三年裡,穆忠賢、祁福龍與11戶搬遷移民戶的糾葛、無奈與妥協,也是我最想講的故事之一。

這些移民早在20多年前,就離開了掛在陡坡上的老家,來到保山高黎貢可以耕種的地方,多年過去,他們在這裡出生的孩子都已長大成人。前期籌備過程中,按保山、怒江政府及他們本人的三方約定,不久後他們將離開窩棚搬進移民新區。並且他們的戶口,按特事特辦的節奏於2018年遷到了保山。

但位於芒寬、潞江的各個安置點建好後,他們搬進新居不幾天,卻反悔了,害怕面對新環境、新生活,覺得各種不適,陽臺不能養豬,屋裡不能燒火塘,路邊撒泡尿也有人管著。租住地的窩棚經過清理已回不去,於是紛紛返回原籍,野山羊般消失在山林裡,再也見不到蹤影。

原本就是翻山越嶺如履平地的民族,想找到他們,那是萬分的不容易。為找他們,保山成立了50餘人的工作組,工作組成員100多天裡跋山涉水尋找這些野山羊般靈活的身影,遭遇泥石流、山體滑坡那是常事,穆忠賢說,現在想起那段經歷,腿肚子還在打抖。

△白族勒墨人千腳房

就說找開李思吧,前前後後可是找了兩個多月。

2020年3月14日,祁福龍帶著派出所教導員楊紹標、芒寬中心學校校長楊周、區教育局李老師,天不亮就從福貢子里甲鄉出發,到俄科羅村雙米底一組找開李思。雙米底一組在2800米的高山陡坡上,抬頭就是雪山。

據說,有的村民,村幹部三四年都沒見過,其神出鬼沒的本事叫人不得不佩服。四個人爬過一座又一座山,八九個小時後到達開李思家,可需要抱著一棵樹才能站穩的院子空無一人,院外的坡上羊倒是有一群。明明之前村幹部聯繫的時候他是在家的,可見他玩躲貓貓了。這一天硬沒找到,四個人只有失望而歸。等深一腳淺一腳到達鄉裡,已是晚上11點鐘。

後來,民宗局幹部又多次去找,找到後掏心掏肺做工作,他還是一句話,住新房可以,政府要在他原籍蓋房子!約好了似的,其他人家,也是這樣的要求,不答應就一切免談。

怎麼辦呢?只有妥協。他們的戶口是2018年統一落在保山的,在原籍蓋房子的重任只有落在隆陽區的肩上。在這雲霧瀰漫的高山,蓋房子的鋼材用騾馬馱都不可能,生生用肩扛,背工費兩塊錢一公斤,11棟鋼架房整整用了近百萬元。

出山,入世,此心安處是吾家。

心在,世界就在。搬下山的各族兄弟,心,也許慢慢就留在新居裡了。

巍巍高黎貢,滔滔怒江水,將為我們見證「安其居,樂其業」的溫暖時光!

新媒體編輯:袁歡

配圖:作者供圖、攝圖網

文學照亮生活

網站:wxb.whb.cn

郵發代號:3-22

原標題:《在綿延600公裡的地球褶皺裡,他們飛山入世,尋找著理想家園》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地球褶皺裡的「中國奇蹟」
    中國西南,幾條巨大的山脈並肩高聳,被稱為「地球褶皺」。這裡是橫斷山區,地球板塊運動最劇烈的地方。  貧困與山區,猶如「孿生姐妹」--地處橫斷山區的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98%以上土地為高山峽谷,貧困發生率曾高達56%,是全國最高的州市之一,可謂「極貧之地」。
  • 《流浪地球》:帶著家園,尋找希望
    今年,中國硬科幻電影「開山之作」《流浪地球》上映9天票房過27億元,成為春節檔爆款。《流浪地球》不但拿下春節檔票房冠軍,而且刷爆朋友圈,收穫滿滿口碑,獲得了高度的關注和讚揚。其實類似主題的科幻災難電影有很多,為什麼《流浪地球》讓我們深深受感動,引起了公眾的大討論?本期文化筆談邀請3位系統內觀影者,談談他們眼中的《流浪地球》。
  • 地球褶皺裡的「中國奇蹟」——「極貧之地」雲南怒江州脫貧紀實
    中國西南,幾條巨大的山脈並肩高聳,被稱為「地球褶皺」。這裡是橫斷山區,地球板塊運動最劇烈的地方。貧困與山區,猶如「孿生姐妹」——地處橫斷山區的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98%以上土地為高山峽谷,貧困發生率曾高達56%,是全國最高的州市之一,可謂「極貧之地」。
  • 「金鳳花」,可能成為人類在太陽系外的理想家園
    前不久,美國宇航局網站的哈勃望遠鏡專欄有一篇報導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他們提出一個新的想法:金鳳花恆星可能是未來星際殖民的應許之地。那麼,金鳳花恆星為人類尋找新家園帶來了哪些希望?人類到底能否在其他行星系發現宜居的家園呢?
  • 地球的皺紋——安第斯山大拐彎,橫斷山,若開山,川東褶皺明月山
    根據地址板塊構造學說,地球上的山脈大多數是有板塊擠壓形成的,比如著名的喜馬拉雅山系就是印度板塊擠壓亞洲板塊形成的,學名叫做褶皺山脈。褶皺就是皺紋嘛,所以稱呼山脈是地球的皺紋再恰當不過了。不過並不是山脈都像是皺紋,今天就通過衛星照片尋找那些最像皺紋的山脈。
  • 湖南衡陽600名小學生擺人體地球呼籲關愛家園
    湖南衡陽600名小學生擺人體地球呼籲關愛家園 (1/3) "← →"翻頁
  • 世界最大山脈,比我國東西長度還長3900公裡,卻只是此山系一部分
    山脈是地球上的常見地形,表現為具有一定長度的連綿起伏的高山,比如我國的喜馬拉雅山、崑崙山、天山、太行山等,都是世界知名的大山,那麼全世界哪座山脈最長呢?很多朋友都知道是安第斯山脈。安第斯山脈位於南美洲西側,從南到北橫貫了整個南美洲西部,總長度達到了8900公裡,以我國從東到西的長度還多了3900公裡,超過了地球表面所有單一山脈的長度。如果將安第斯山脈的一端放在我國的北京市,另一端向西延伸,那麼其中點將直達大西洋中,如果是另一端向南延伸,將可到達澳大利亞中部,有此可體會安第斯山脈有多長。
  • 中國西南的「地球褶皺」裡,發生了一些奇蹟……
    中國西南幾條巨大的山脈並肩高聳這裡是橫斷山區地球板塊運動最劇烈的地方新華社發在這片地球褶皺裡「中國奇蹟」悄然發生10萬貧困群眾搬下大山轟動「驢友圈」的怒江美麗公路通車全州有了第一條高速公路、第一個通用機場「過江靠溜索」的歷史一去不復返拼版照片上圖:雲南省福貢縣匹河怒族鄉託坪村一景(2016年11月25日攝);下圖:搬遷到怒江邊的託坪村五湖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新村(2020
  • 道家價值觀:入世思想體現為政治觀 出世為人生觀
    而「價值實現」通常又是通過入世與出世這一矛盾展示出來的。在馮友蘭先生看來:解決入世與出世的矛盾,是中國哲學的精神;「專就中國哲學中主要傳統說,……它既入世而又出世」(《中國哲學簡史》)。所謂「既入世而又出世」,即「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閒」(《莊子·天地》)。這一進一退反映了道家各學派價值觀體系的共通結構。
  • 地球——我們的家園
    地球是人類的家園,人們對她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們天天在她的懷抱裡生活,陌生的是我們對她又是那樣的不了解,她從哪裡來,轉到哪裡去?在宇宙裡算大個子?還是小不點?人們應該為我們的家園做些什麼呢?地殼是由巖石組成的固體外殼,平均厚度17公裡,是巖石圈的組成部分;地幔介於地殼和地核的中間,厚度約2865公裡,其質量和體積都是固體地球的冠軍,內部溫度高達1200--2000度;地核約3480公裡厚,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其內部溫度約6000度,已接近太陽表面溫度。
  • 《流浪地球》曝片尾動畫特輯及尋找家園之旅海報
    《流浪地球》自2月5日上映以來,一直是觀眾熱議的焦點,它的身影甚至多次出現在高中各科試卷中。不僅如此《流浪地球》在票房方面也創下佳績,截止3月7日,上映31天票房已突破45.5億。3月8日《流浪地球》發布片尾動畫特輯,讓電影連接原著小說,向觀眾展現讓人驚豔的片尾動畫製作過程,同時還發布了《流浪地球》尋找家園之旅藝術海報。 「導演希望電影在電影結束之後可以回到小說中」《流浪地球》片尾動畫的創意總監講出了這支動畫創作初衷。《流浪地球》作為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它的創作過程是從書本到影像的轉變過程。
  • 第2個地球被發現,溫度21度適合人類宜居,距離地球僅600光年
    第2個地球被發現,溫度21度適合人類宜居,距離地球僅600光年 網羅天下趣事,縱觀八方奇聞,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如果不是地球,也不可能會出現人類,在科技不斷發達的今天,隨著溫室效應的加劇,人類也開始放眼尋找第2顆地球。
  • 地球褶皺裡的「中國奇蹟」:26.9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中國西南,幾條巨大的山脈並肩高聳,被稱為「地球褶皺」。這裡是橫斷山區,地球板塊運動最劇烈的地方。貧困與山區,猶如「孿生姐妹」——地處橫斷山區的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98%以上土地為高山峽谷,貧困發生率曾高達56%,是全國最高的州市之一,可謂「極貧之地」。
  • 地球最大溼地遭受嚴重火災,600隻美洲豹失去家園,多隻被燒傷
    位於南美洲的潘塔納爾溼地是地球上面積最大的溼地,總面積14萬~16萬平方千米,大部分在巴西,小部分在玻利維亞和巴拉圭境內。潘塔納爾溼地是野生動植物的天堂,根據維基百科收錄的數據,這裡生活著2000多種植物,400多種鳥類,200多種魚類,200多種哺乳動物,約140種爬行動物,以及9000多種無脊椎動物。
  • 超級地球.葛利斯,人類未來的家園
    此時才知道,我們生活的家園,這顆藍色的星球,是多麼的滄海一粟!因為地球在銀河系是渺小的,銀河系在整個眾多宇宙星系中,也如地球一樣,塵埃得不值一提。只可惜如今火星的生態環境,非常不適宜人類生存,它的表面沙丘遍布時常有塵暴發生,並且晝夜溫差極大,火星大氣極為稀薄,只有地球的1%,雖然在前段時間火星被證明了液態水的存在,但是就以火星目前的生態環境來看,他根本不適宜地球生命的生存和發展。火星距離太陽沒有地球近,和地球的距離並不固定,近距離約為5500萬公裡,最遠距離則超過4億公裡。兩者之間的近距離接觸大約每15年出現一次。
  • 褶皺泥龜品種簡介
    褶皺泥龜褶皺泥龜是泥龜科中比較不被人熟知的品種,背甲發黑頭部顏色較淺。泥龜品種通常都很兇猛,褶皺泥龜更是具有攻擊性和領地意識,人工飼養數量不多,市場上也不是很常見,價格不詳。褶皺泥龜護理知識褶皺泥龜泥龜通常喜歡吃一些肉類食物,褶皺泥龜也不例外,對於褶皺泥龜來說,食物的選擇很多元化,在一些食物不充足的時候,褶皺泥龜也會食用一些腐屍及植物類食物。
  • 距地球40萬億公裡,直徑只有太陽1/7,這顆恆星或是人類最後歸宿
    地球是人類在宇宙中的唯一家園。但地球是人類在宇宙中永遠的家園嗎?這倒未必。那麼地球未來的命運是怎樣的呢?地球的命運是和太陽的命運緊緊地綁在一起的。科學家預計人類可能不用等到太陽變成紅巨星就要考慮尋找新的家園了。因為太陽的亮度正在逐步增加,大約每10億年就會增加10%。變亮的太陽會讓地球溫度不斷升高。以目前的太陽變化的速度來看,大約10億年後地球就會變得非常炎熱而不是人類生存了。10億年後如果人類還存在的話,人類就要不得不離開地球飛往茫茫的宇宙尋找新的家園了。宇宙中哪裡是我們的下一個家園呢?
  • 宜居帶中的克卜勒22b,最接近地球形態,會成為人類的新家園嗎?
    2009年,NASA克卜勒任務正式啟動,主要用來在太空中尋找類地行星,從而尋找地外生命、可移居家園和地球以及生命的起源。轉眼之間10年過去了,如今,克卜勒任務一共為人類找到了2700候選行星,其中與地球大小相仿的行星數量超過200顆,超級地球行星數量達到了680顆,而處於宜居帶中的行星數量有54顆,這也說明生命,極有可能在宇宙中是非常普遍的一種存在。
  • 地球之癌:亞非荒漠帶,綿延1.5萬公裡,缺乏綠色生機
    地球上,有一片基本連續打大面積荒漠地帶:從非洲北部大西洋沿岸,直到紅海之濱的埃及,到世界上最大的阿拉伯半島,到伊朗高原、阿富汗綿延1.5萬公裡,黃沙漫漫,缺乏綠色和生機,裸露的地表是大自然的主旋律。這是世界上最大的荒漠地帶——亞非荒漠帶,從衛星地圖上看,就像是地球上面癌變的一大片肌膚
  • 「空垃圾袋物體」在地球上空600公裡的軌道上運行
    一個不明物體不規則地繞地球軌道運行,這讓天文學家感到困惑。空垃圾袋:不明物體讓天文學家感到困惑。研究人員認為,這個在地球上空近373英裡(600公裡)軌道上運行的外星物體可能是一個空垃圾袋(ETBO)。儘管它被認為是火箭發射的殘骸,但專家們並不清楚它究竟來自何方。由於ETBOs體積小、質量輕,其軌道模式難以預測是出了名的。專家們認為這顆奇怪的衛星很可能是一塊脆弱的材料,比如火箭上的金屬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