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能破除迷信,因為它鼓勵人們根據因果關係來思考和觀察事物。」——愛因斯坦
自古以來,迷信便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存在,它隨著人類思想意識的萌芽而誕生,亦因科學時代的到來以及唯物主義的盛行而衰敗。迷信的本質在於缺乏科學論證的信仰與認知,抑或是對於神仙鬼怪盲目的信仰。
畢竟對於遠古先民而言,他們對於世間萬物的認知極度匱乏,尤其是關於自然現象的發生無法予以合理的解釋,因此方才有了迷信的發生。不過迷信的背後,一定程度上亦是先人們對於人類生存之道的探索。
一、長走廊不開燈就「有鬼」
諸如「深夜不要照鏡子」「鬼壓床」等迷信習俗想來對於多數人都不陌生。那麼這些事物的本質只是簡簡單單的迷信嗎?
作為「中國式管理之父」的曾仕強曾經舉過一個例子有所論述,「為什麼說長長的走廊,如果不開燈就會碰到鬼?這是迷信麼?」
曾仕強認為,長長的走廊往往只存在於富人的家中,而富人普遍是吝嗇的,因此長廊之中的燈通常始終關閉。畢竟富人不需要夜間行走於長廊之上,而真正往來其中的只是傭人。
那麼開燈對於吝嗇的富人而言,顯然是一筆可以「節約」的財富。不過對於那些行走在長廊之中難以視物的傭人而言,經常會兩兩相撞,繼而喊上一聲「有鬼啊!」
因此在他看來,長走廊不開燈就「有鬼」並不能夠定義為迷信,而是出於對傭人的一種保護意義。「長廊不開燈有鬼」這一說法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富人的想法,以達到開燈的目的,因此所謂的「鬼」多是人為罷了。
或者說,前文之中的「深夜不要照鏡子」,它的根本意義在於人在深夜照鏡子的時候,普遍是披頭散髮的,尤其是長發女子,睡眼朦朧之際很容易被鏡子當中自己的模樣嚇到。
那麼對於似這般的迷信來說並不能簡單的定性為迷信,其實可以看作是古代人民在認知匱乏之下,對於某些現象通過迷信的方式,所做出來的規避舉措,令旁人不要再犯下相同的錯誤。
「打雷的時候千萬不要朝著天大喊大叫,否則會招致神明震怒。」這一「迷信」便很好理解,它的意義在於打雷的時候千萬不要將自己暴露在室外,以免被雷所劈中。從科學觀念來看,任何事物的發生都有著必然的因果關係。
因此,部分迷信事物的本質在於,已經有過類似的慘劇發生,為了規避這一狀況自然要對別人進行一番告誡,但是受限於自然知識的匱乏,只能夠將其歸咎於鬼神之說,由此也就形成了迷信。
因此對於這部分「迷信」並不完全是盲目無知的,它們的存在價值更像是先人在探索生命過程以及了解自然現象運行本質之後,將其轉化成這種方式,將這些寶貴的生存經驗傳承下去。
二、「在家怕鬼,出門怕小偷」
除卻上述事物之外,曾仕強還提及了另一種現象「在家怕鬼,出門怕小偷。」這兩者之間實際上都指向了人內心的壓力以及抑鬱成分。
「在家怕鬼」相信不少人有過這樣的經歷,即便是對於事物有著清晰認知的人也不例外。造成這一事物的原因,首先在於人內心的緊張感以及疑神疑鬼所致。似乎任何的風吹草動都容易觸動那根緊繃著的弦。
其次在於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往往每個人的生活環境都是寬敞的,由此不免會有一種四下空曠的孤獨感。因此「在家怕鬼」往往有人陪伴的情況下,就可以得到有效的緩解。反觀「出門怕小偷」,當人們離開家之後,總是擔憂著在這段時間會不會有小偷趁虛而入進行盜竊。
那麼究其本質這件事情的源頭在於,人對於尚未到來的危機有一種預知性與猜測性。「害怕門窗未關閉」「害怕路上遭遇危險」等等皆是這番道理。
實則,這是人類一種先天性「趨兇避吉」的本能,因為害怕危險的發生,所以就格外的謹慎,以此來達到預防危險的目的。試想如果人類沒有了憂患意識,那麼很多麻煩與事故便會接踵而來。
當一位乘客被司機帶到陌生的偏僻地方,便會趨於類似的憂患意識採取一定的防範措施,繼而來避免意外狀況的發生。諸如此類事例的屢屢發生,讓每個人都不由為之警惕。生活之中其它的謹慎之處,亦是此理。
人在不斷的進化過程之中是在吸收著諸多已發生事物的例子,來達到生存目的。
三、對於未知事物的恐懼
實質上,無論是「在家怕鬼」或是「出門怕小偷」兩者之間皆是源自於人們對於未知事物的先天恐懼。
人類對於事物的感知是極度依賴於視覺的,在古代時期黑夜降臨之時,視覺完全失去了作用。那麼這個時候孤身在外往往會遭到各種各樣野獸的襲擊,那麼因此人們也就產生了懼怕黑暗的想法。
除此以外,視覺失效之下他們並不清楚發生了什麼,而對於任何的未知通常以「鬼神之力」一概論之,因此造成了對於鬼神的恐懼。
這份恐懼一直隨著人的傳承而延續,因此也就形成了當代即便清楚沒有鬼神,依舊無法避免對於黑暗的恐懼。因為認知屬於一回事,但黑暗之下那股傳承而來的顫慄是不可避免的。
當代之人隨著科技的發展,逐漸對於許多古人所不能喝理解的事物給予了科學的解釋,因此逐漸的消除了那一份對於未知的恐懼。但是目前的科學並不足以解釋一切,對於未知的恐懼依舊存在。
最為明顯的便是生死與星空。每個人都一定程度上會害怕死亡,而正是因為對於死亡的恐懼方才衍生出諸多對於未知事物的敬畏。那麼人們為何害怕死亡?就是因為關於死亡的本質一無所知。
縱觀世界歷史,宗教自古盛行至今的源頭,並不在於它擁有怎樣令人信服的魔力,而是關於那些未知的事物它給予人們了一種「合理」的認知觀念,將未知轉化為已知,將畏懼轉化為美好,才使得人們信奉這些以此為核心的宗教。
宗教觀念實際上解決問題了嗎?並沒有,但它恰恰解除了人們對於未知的恐懼,給予了人類一份心安。除卻死亡,人們關於浩淼星空宇宙的認知也是有限的,因此自古以來對於星空的遐想從沒有停止過。
眾所周知,當人們深陷於某一問題之中是難以脫身的,它的結束往往伴隨著兩種結果,首先便是克服困難一切問題迎刃而解,其次便是問題始終無法得到解決,以至於人為之癲狂。
而關於星空亦是如此,對於未知事物本身的恐懼,亦隨著不斷深入的探索而逐漸擴大化。
在人們遐想星空的同時,為了解決這一未知所帶來的恐懼,繼而為之安上了「鬼神」「天宮」等詞彙,以抵禦苦苦探索卻沒有任何頭緒的事物,即便是造就一個凌駕眾生之上、可以視人命如草芥的神明,也不願意承受這一份未知。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一說法的源頭便在於,受限於科學的發展進度,依舊存在著許多遠遠無法觸及的真理。
那麼當深陷於科學無法觸及的領悟,一味地去盲目探索,就如同行走在漆黑深夜之中,周邊沒有任何物質,只有無盡的空虛。在這個時候,一個「合理」的解釋無疑是他們這些溺水之人的救命稻草,因此摒棄科學擁抱神學。
因此,對於未知事物的恐懼早已超過事物的本身,死亡也不例外。而許許多多迷信的本質,只是為了能夠讓人們對於事物有所認知,否則「慧極必傷」苦苦探索於未知,只怕每個人都要抑鬱。
世間萬般事物,有其因必有其果。看待任何事物,務必以唯物主義目光,去追溯事物發生的源頭,來判定事物本身的深層意義與價值,若只是流於表面,那麼註定無法體悟大道運行的本質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