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識】電極極化產生的原因

2020-12-07 慧聰網

    慧聰表面處理網訊:所謂極化,是指電流通過電極時,電極電位偏離其平衡電位的現象。陰極極化使陰極電極電位向負方向偏移;陽極極化使電位向正方向偏移。電極通過的電流密度越大,電極電位偏離平衡電極電位的絕對值就越大,其偏離值可用超電勢或過電位△艫來表示,一般過電位用正值表示,故陰極過電位而陽極過電位。

    通電時電極產生極化的原因,是由於電極反應過程中某一步驟速度緩慢所引起的。以金屬離子在電極、上還原為金屬的陰極反應過程為例,其反應過程包括下列三個連續的步驟:

    ①金屬水化離子由溶液內部移動到陰極界面處——液相中物質的傳遞步驟;

    ②金屬離子在陰極與界面上得到電子,還原成金屬原子——電化學步驟;

    ③金屬原子排列成一定構型的金屬晶體——生成新相步驟。

    這三個步驟是連續進行的,但其中各個步驟的速度不相同,因此整個電極反應的速度是由最慢的那個步驟來控制的。

    由於電極表面附近反應物或反應產物的擴散速度小於電化學反應速度而產生的極化,稱為濃差(度)極化。由於電極上電化學反應速度小於外電路中電子運動速度而產生的極化,稱為電化學極化或活化極化。

    (1)濃差極化

    在電極過程中,反應粒子自溶液內部向電極表面傳送的單元步驟,稱為液相傳質步驟。

    當電極過程為液相傳質步驟所控制時,電極產生濃差極化。液相傳質過程可以由電遷移、對流和擴散三種方式來完成。

    在酸性鍍鋅溶液中,未通電時,鍍液中各部分的濃度是均勻的。通電後,鍍液中首先被消耗的反應物應當是位於陰極表面附近液層中的鋅離子。故陰極表面附近液層中的鋅離子濃度不斷降低,與鍍液本體形成了濃度差異。此時,溶液本體的鋅離子,應當擴散到電極表面附近來補充,使濃度趨於相等。由於鋅離子擴散的速度跟不上電極反應消耗的速度,遂使電極表面附近液層中離子濃度進一步降低。那麼,即使Znz++2e—Zn的反應速度跟得上電子轉移的速度,但由於電極表面附近鋅離子的缺乏,陰極上仍然會有電子的積累,使電極電位變負而極化。由於此時在電極附近液層中必然出現鋅離子濃度的降低,從而與本體溶液形成濃度差異,所以稱為濃差極化。陽極的濃差極化也同樣如此,鋅陽極溶入溶液的鋅離子不能及時地向溶液內部擴散,導致陽極表面附近液層中的鋅離子濃度增高,電極電位將向正方向移動而發生陽極的濃差極化。

    在陰極區,當電流增大到使預鍍的金屬離子濃度趨於零時的電流密度稱為極限電流密度,在電化學極譜分析曲線上出現平臺。當陰極區達到極限電流時,由於預鍍離子的極度缺乏,導致H+放電而大量析氫,陰極區急速鹼化,此時鍍層中有大量氫氧化物夾雜,形成粗糙多孔的海綿狀的電鍍層,這種現象在電鍍工藝中稱為「燒焦」。

    (2)電化學極化

    陰極反應過程中的電化學步驟進行緩慢所導致的電極電位的變化,稱為電化學極化。電極電位的這一變化也可認為是改變電極反應的活化能,從而對電極反應速度產生影響。

    鍍鋅過程中,當無電流通過時,鍍液中的陰極處於平衡狀態,其電極電位為平。通電後,假定電化學步驟的速度無限大,那麼,儘管陰極電流密度很大(即單位時間內供給電極的電子很多),還是可在維持平衡電位不變的條件下,讓鋅離子在陰極進行還原反應。這就是說,所有由外線路流過來的電子,一到達電極表面,便立刻被鋅離子的還原反應消耗掉,因而電極表面不會產生過剩電子的堆積,電極的電荷仍與未通電時一樣,原有的雙電層也不會發生變化,即電極電位不改變,電極反應仍在平衡電位下進行。

    如果電極反應的速度是有限的,即鋅離子的還原反應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完成,但在單位時間內供給電極的電量無限小(即陰極電流密度無限小)時,鋅離子仍有充分的時間與電極上的電子相結合,電極表面仍無過剩電子堆積的現象,故電極電位也不變,仍為平衡電位。

    然而,事實上這兩種假設情況均不存在,電鍍時,電荷流向電極的速度(即電流)不是無限小,鋅離子在電極上還原的速度也不是無限大。由於任何得失電子的電極反應,總要遇到一定的阻力,所以在外電源將電子供給電極以後,鋅離子來不及被立即還原,外電源輸送來的電子也來不及完全消耗掉,這樣電極表面就積累了過剩的電子(與未通電時的平衡狀態相比),使得電極表面上的負電荷比通電前增多,電極電位向負的方向移動而極化。

    同樣道理,由於陽極上鋅原子放出電子的速度小於電子從陽極流人外電源的速度,陽極上有過剩的正電荷積累(鋅離子的積累),使陽極電位偏離平衡電位而變正,即發生了陽極的電化學極化。

    由上述電極極化過程的討論可知,電極之所以發生極化,實質上是因為電極反應速度、電子傳遞速度與離子擴散速度三者不相適應造成的。陰極濃差極化的發生,是離子擴散速度小於電極反應消耗離子的速度所致,而陰極電化學極化則是電子傳遞速度大於電極反應消耗電子的速度所致。

責任編輯:張雪

相關焦點

  • 淺析電池極化現象產生的原因都有哪些
    打開APP 淺析電池極化現象產生的原因都有哪些 電瓶修復技術中心 發表於 2020-11-19 10:28:56 一般來說,產生極化現象有
  • 淺談電瓶修復技術,關於電池極化的知識介紹
    打開APP 淺談電瓶修復技術,關於電池極化的知識介紹 電瓶修復技術中心 發表於 2020-11-18 10:33:03 當蓄電池有電流通過,使電極偏離了平衡電極電位的現象,稱為電極極化。
  • 第18天:極化現象——必須要了解的重點知識
    在前面的第13天文章中有描述到氧氣在電化學反應中的作用是消耗陽極流到陰極上的電子,以達到去極化的作用。那麼,什麼是極化呢?我們知道,電化學反應中陽極區的電子在電場力的驅動下會不斷地流向陰極表面,使陰極表面會不斷地冒泡(還原出氫氣),形成還原反應。
  • 氫燃料電池-濃度極化或質量傳輸損失產生的機理是什麼?
    濃度極化或質量傳輸損失是氫燃料電池的四個性能損失之一,反映了反應物質量傳輸的性能損失隨電流密度增大的規律,而且是指數規律。我們知道,根據不斷增大的過電勢類型(衰減),可將燃料電池中的性能損失按以下四種來源抑或極化類型進行分類:①活化損耗;②歐姆損耗;③濃度極化;④內部電流和滲透損耗。
  • 金屬表面的極化現象
    這一明顯差別使人們發現,腐蝕電池工作時,陰、陽極之間有電流通過,使得其電極電位值與初始電位值(沒有電流通過時的平衡電位值或穩定電位值)有一定的偏離,使陰、陽極之間的電位差比初始電位差要小得多,這種現象就稱為極化現象或極化作用。所以,在計算腐蝕速度時,應該採用通電以後陰、陽極之間的實際電位差。研究結果還發現,電極的極化與電流密度(單位電極面積上所通過的電流強度〕的大小有關,電流密度越大,極化也越大。
  • 循環伏安曲線與極化曲線
    什麼是極化曲線?每個電極反應都有它的平衡電勢,就是在這個電勢下,電極上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速度相同,因此界面上沒有電子和離子的積聚,同時電流為零;當外電壓偏移這個平衡電勢時,氧化反應或者還原反應會佔優,電荷會積聚在電極-電解質界面形成雙電層,從而有電勢差,因此產生法拉第電流,此現象稱為極化。
  • 電瓶修復——關於電池極化你了解嗎?(連載2)
    一般來說,產生極化現象有3個方面的原因。1)歐姆極化充電過程中,正負離子向兩極遷移。在離子遷移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阻力,稱為歐姆內阻。為了克服這個內阻,外加電壓就必須額外施加一定的電壓,以克服阻力推動離子遷移。
  • 十分鐘小課堂|電工類:極化類型和特點
    考點:極化類型和特點關於考點知識點講解1.極化形式極化形式有電子位移極化、離子位移極化、轉向極化(偶極子極化)、空間電荷極化(夾層極化)2.電子位移極化定義:在外電場作用下,介質原子中電子運動軌道將相對於原子核發生彈性位移
  • 三電極體系工作原理
    三電極體系結構及電路圖 電化學測試的方法很多,根據測試的特質,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1.穩態測試方法;2.暫態測試方法;3.伏安法;4.交流阻抗法等。這裡小編只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些使用最普遍,功能最強大的電化學測試方法。在此之前,先對電化學測試最常用的三電極測試體系進行簡單介紹。
  • 電瓶修復——關於電池極化你了解嗎?(連載1)
    當蓄電池有電流通過,使電極偏離了平衡電極電位的現象,稱為電極極化。在電極單位面積上通過的電流越大,偏離平衡電極電位越嚴重。通電前和通電後電極電位的差叫作過電位,陽極電流產生的電極極化叫作陽極極化,陰極電流產生的電極極化叫陰極極化。
  • 學堂│電鍍基礎講座第四講——電極與極化的概念(一)
    慧聰表面處理網訊:1 前言     電鍍涉及很多電化學理論,若對電化學一無所知,就無法理解電鍍生產中發生的許多現象和故障的原因,也就無法應用好相應的工藝技術及設備,將返工量降至最低,並不斷提高電鍍質量。
  • 電磁流量計誤差產生原因分析與實例剖析
    例如,湖南某冶煉廠安裝一批電磁流量計測量溶液流量,因電磁流量傳感器的測量管難以實施伴熱保溫,數星期後內壁和電極上就結了一層結晶物,導致信號源內阻變得很大,儀表示值失常。因這批電磁流量計口徑較大,頻繁拆洗不堪忍受,所以最後還是改用明渠流量計。
  • 電池極化電勢分析與電池內阻測定計算方案
    電池的歐姆內阻(R)由電極材料、電解液、隔膜電阻及各部分零件的接觸電阻組成(有些解釋還把膜電阻也算上),通過一定的電流時,其極化電勢可以計算,E=IR(歐)。 那麼極化是怎麼來的呢? 電池放電時所有這些能量都不能完全轉化為電能,電化學反應總是伴隨著能量的損失,這些能量損失包括:1)活化極化--它引起電極表面的電化學反應 2)濃差極化--它是由於電極表面和體相中反應物和產物濃度的不同而產生的,是物質傳遞的結果。極化的存在消耗了部分能量,並以熱的形式放出。
  • 氧化錳電極Nyquist圖中半圓產生的真正原因
    一般研究人員把半圓的起源歸因於電荷轉移電阻,通常指電極與電解質界面的電阻,在本文中進一步說是氧化錳贗電容反應時的電荷轉移;然而對於碳材料的EC來說,半圓往往被認為是碳材料與基底之間的電阻引起的,可以通過改善兩者之間的接觸或者塗上導電介質來改善。因此,對於電化學阻抗譜中的半圓是接觸阻抗的原因,還是與贗電容反應有關,目前仍沒有定論。
  • 鉑電極與參比電極測得的電位不是ORP值
    通常用鉑電極作為指示為電極,銀-氯化銀或飽和甘汞電極作為參比電極測得的電位為平衡電位,這個電位往往被人誤認為ORP電位(氧化還原電位)。平衡電位加上該溫度下參比電極的電位值,才是氧化還原電位(ORP)值,這個電位是鉑電極相對於氫電極的電位值。
  • 電極之間的間隙越小,產生電弧的可能性越高
    在某些情況下,這是非常令人不快的,如通過質粒載體產生cDNA文庫。通常用於轉化的電穿孔儀產生的波形電脈衝,在電容放電後呈現指數衰減。通過改變電阻可以調整脈衝(時間常數)的長度。施加在樣品上的電場強度與脈衝在電擊池中通過的間隙長度成反比。
  • 光伏小知識:光伏蓄電池的常用術語
    由於組成電池時,除電池的主反應外,還有副反應發生,加之其他種種原因,活性物質利用率不可能為100%,因此遠低於理論容量;額定容量國外也稱標稱容量,是按照國家或有關部門頒布的標準,在電池設計時要求電池在一定的放電條件下(通信電池一般規定在25℃環境下以loh放電率電流放電至終止電壓)應該放出的最低限度的電量值。影響實際容量的因素主要與電池正、負極活性物質的數量及利用率有關。
  • Nature Materials重磅:鋰離子電池中的自旋極化電容
    通過觀測到的電化學、結構以及磁性測試結果發現Fe3O4/Li電池的額外容量來源於納米Fe顆粒表面的自旋極化電容。大量的電子可以存儲在Fe0納米顆粒的自旋劈裂帶中,進而可以在Fe0/Li2O複合物中產生自旋極化電容,這與德國馬普固體所J. Maier教授提出的空間電荷理論模型是相一致的。如圖5a所示,放電過程中電子更多的存儲在spin-minority帶中,這將導致電極的飽和磁化強度單調的下降(=(N↑-N↓))。
  • Nature Mater.重磅:鋰離子電池中的自旋極化電容
    Fe3O4電極表徵。 a) Fe3O4在0.1 A g-1電流密度下的充放電曲線;b) 完全鋰化後的Fe3O4電極BF-STEM圖;c) 高解析度的BF-STEM圖,顯示出Fe納米顆粒分布在Li2O中;d) Fe3O4電極在鋰化前(黑色)、後(藍色)的磁滯曲線,以及後者的郎之萬擬合曲線(紫色)。圖片來源:Nat. Mater.
  • 液相氧電極的工作原理及特點-英馳科技
    液相氧電極的工作原理及特點   1 前言   氧電極是為測定水中溶解氧含量而設計的一種極譜電極,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有人用裸露的銀-鉑電極研究藻類的光合作用。自從五十年代薄膜氧電極問世以來,又大大擴展了它的應用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