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鼻鼴
星鼻鼴(Condylura cristata)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動物之一。它們最特別的地方就在於鼻子上有一圈星芒結構,由22根肉嘟嘟的觸手環繞鼻尖而成,每根觸手的長度在1~4毫米不等。星鼻鼴的體長在20釐米左右,和其他鼴鼠一樣,它們有著前突的吻、圓筒形的身材、強壯的前肢、寬大的腳掌和爪子。它們的毛髮短而密,但比其他鼴鼠要粗糙。背部的毛色呈現為棕黑或黑色,腹部則為淺棕色。到了冬天,它們的尾巴直徑會膨脹到平時的3~4倍。
星鼻鼴生活在北美的東部。它們喜歡排水不良的潮溼的土壤,包括針葉林、落葉林、溼潤的草地、沼澤和泥炭地。溪流、湖泊和池塘邊也是它們經常活動、尋找食物的地方。儘管星鼻鼴更喜歡潮溼環境,但偶爾也會出現在乾燥的草地上。實際上,它們的分布範圍相當廣,還可能棲息於海岸邊,甚至在大霧山上海拔高達1676米的地方也會有它們的蹤影。
出於鼴鼠的本性,星鼻鼴也是個出色的「挖掘工」,潮溼的泥土中交錯的隧道網可能就是它們的傑作。這些隧道有3.3~7.6釐米寬,寬度大於高度,長度可以延伸至270米。它們一般會土壤淺層挖地道用於搜尋食物,像挖掘機一樣挖出的土會在地表上形成小土堆。普通鼴鼠通常會在水位線以上築巢,但星鼻鼴卻是半水棲的,這意味著它們的隧道可以修到水面以下。它們強壯的前肢可以當作槳在水中划行。星鼻鼴也會時不時出沒於地表,利用其他動物在草地或沼澤地上留下的「現成道路」來活動。即使到了冬天,它們依然能在積雪之下繼續潛行,甚至會在結冰的湖面下遊泳。
星鼻鼴主要以地下的無脊椎動物為食,它們在隧道中「巡邏」,吃掉誤闖進隧道的蚯蚓。當它們將通道打入水中時,「餐桌」也一起搬到了水下。它們的捕獵對象有一半都是蠕蟲(環節動物),這其中80%都是水生生物,比如水蛭。生活在水中的昆蟲在它們的食譜中佔到了30%,包括蚊子和蜻蜓的幼蟲以及龍蝨等。它們偶爾也會鑽出地面捕食昆蟲和甲殼動物。
星鼻鼴鼻子上的星狀結構在它們挖掘隧道以及捕食時就能派上大用場。當它們挖洞時,難免泥土飛濺,鼻子上的觸手可以起到保護作用,阻擋泥土進入鼻子。在四處覓食時,前端的星狀結構就像探測器一樣,可以感測周圍的情況。有了這個超級「感應器」,星鼻鼴在一秒的時間裡就能採集多達12樣不同物體的信息,並在半秒內識別出獵物。
如果你將這個星狀結構放大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每根觸手都覆蓋著一種叫做埃米爾氏器的微小感受器。每平方釐米上的埃米爾氏器數量超過25000個,因此能夠擁有令人不可思議的靈敏度。當它們在水下捕獵時,星狀結構還能探測出來自於獵物的微弱電流。星鼻鼴的眼睛能夠感光,它們的聽覺和嗅覺也十分出色。幼年星鼻鼴會用鼻子發出尖銳的叫聲,而成年星鼻鼴則會發出類似喘息的聲音。
星鼻鼴媽媽孕育寶寶大約需要45天,一般一次會生下5隻左右的幼崽。它們的眼睛、耳朵和鼻子上的星狀結構要經過兩周左右才能發揮用途。星鼻鼴寶寶會在30天後開始獨立生活,並在10個月後達到成熟,而它們的壽命通常有3~4年。
星鼻鼴想要生存下來可不容易,它們在水、陸、空都有不少天敵。在天上,有貓頭鷹和老鷹追捕它們。在地面上,鼬科動物如臭鼬,甚至是家狗和家貓都以它們為捕獵對象。在水下,半水棲的貂和大口黑鱸也會來襲擊它們。
和其他許多野生動物一樣,星鼻鼴也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一環,它們不僅是許多動物的食物來源,還起到了疏鬆土壤的作用,讓植物的地下根系得以呼吸。儘管星鼻鼴在它們的自然棲息地十分常見,看到它們鑽出地面的時候還是請忍住玩「打地鼠」的衝動。
參考文獻:
http://www.biokids.umich.edu/critters/Condylura_cristata/
作者:Mirror
審稿:邢立達,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