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5月3日電(趙竹青)全球學術期刊出版巨頭愛思唯爾(Elsevier)2016年底開始引入一項新的期刊評價指標:CiteScore(縮寫為CS)。這一指標的推行,將使更多中國期刊將被納入到同一個國際權威數據平臺進行評價,有利於提升中國期刊的國際影響力。
愛思唯爾期刊出版全球總裁Philippe Terheggen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40萬科研論文、38%中國作者引用的文章來自愛思唯爾旗下期刊。」
Philippe表示,「如果用領域加權引用影響指數FWCI來衡量,世界科研文章的平均水平是1.0,中國科研文章的平均水平為0.8,愛思唯爾發表的中國文章的質量水平與愛思唯爾發表文章的平均質量都為1.3。」
他表示,目前,評估科研文章影響力最經典、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看它的被引頻次,評價期刊則用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CS的提出,對引導多元化的期刊評價具有重要意義。
有評論認為,CS指標廣受關注,一方面是來源於出版巨頭愛思唯爾的權威地位和其強大的資料庫,另一方面是人們對影響因子「一家獨大」的現象頗有微詞。
但是,Philippe強調,CS仍然只是一個數位化的指標,只能定量化評價期刊的影響力,並不能全面反映科研人員的研究水平。「用來評價期刊的指標不能用來評價人。」
對此,Scopus戰略內容管理總監Wim Meester介紹,CiteScore用出版物連續三年的出版文章在一年裡所獲得的被引頻次,除以三年內發表的所有類型文章。Wim 認為,學術評價要考慮一攬子評價指標,包括學術群體(編委會、作者及個人科研表現)、學術貢獻(發表文章數量、基金資助情況)、使用狀況(被引頻次、下載量、CiteScore、SJR、IF等)、學術影響力(如學術成果在學術圈被討論的次數等)及社會影響力(社交媒體或新聞媒體的傳播)等。
「不可否認的是,沒有哪一項指標是完美、全面的。」 Wim介紹,在使用學術指標時,既要有定量的指標,又要有定性的評價,比如同行評議、調查等;而在定量分析時,也需要結合多個指標進行全面評估。
「CS的優點一是全面,數據源自Scopus資料庫,是全球最大的學術論文索引摘要資料庫,且適用於所有類型的連續出版物;二是透明,計算過程簡單並可以被驗證,並且可以免費獲取;三是時效性很強,每月更新,而且新收錄的連續出版物在一年後就能獲得CS年度值。」Wim說。
Wim透露,推出CS指標後,Scopus資料庫非訂閱用戶的訪問量大增。
「CS用於期刊評價是科學的,與影響因子相比各有千秋。」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學術委員會的專家認為,CS數據來源更加全面,更有包容性,尤其對非英語國家的期刊評價有更明顯優勢,使更多期刊獲得了「影響因子」。
有學者表示,SCI資料庫中,被檢索的中文期刊只有幾十種,而在Scopus中,收錄了好幾百種。因此,中國期刊也是受益者之一。
Philippe指出,近幾年中國研究者發表文章在全球所佔比重不斷增加,並逐漸接近美國所佔比重。「中國科研人員在國際期刊上發表學術成果,對促進中國科研事業的發展是非常有益的。科研成果越突出,我們就更應該關注對它的評估,並思考如何以更多元的方式進行評估。」
(責編:賀迎春、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