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
第 一 節 蛋 白 質 的 分 子 組 成
一、組成蛋白質的元素
1、主要有C、H、O、N和S,有些蛋白質含有少量磷或金屬元素鐵、銅、鋅、錳、鈷、鉬,個別蛋白質還含有碘 。
2、蛋白質元素組成的特點:各種蛋白質的含氮量很接近,平均為16%。
3、由於體內的含氮物質以蛋白質為主,因此,只要測定生物樣品中的含氮量,就可以根據以下公式推算出蛋白質的大致含量:100克樣品中蛋白質的含量 ( g % )= 每克樣品含氮克數× 6.25×100
二、胺基酸—— 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
(一)胺基酸的分類
1. 非極性胺基酸(9):甘氨酸 (Gly) 丙氨酸 ( Ala)纈氨酸(Val)亮氨酸(Leu)異亮氨酸(Ile)苯丙氨酸 (Phe)脯氨酸(Pro) 色氨酸(Try)蛋氨酸(Met)
2、 不帶電荷極性胺基酸(6):絲氨酸(Ser) 酪氨酸(Try) 半胱氨酸 (Cys) 天冬醯胺 (Asn) 穀氨醯胺(Gln ) 蘇氨酸(Thr )
3、 帶負電荷胺基酸(酸性氨基酸)(2): 天冬氨酸(Asp ) 穀氨酸(Glu)
4、 帶正電荷胺基酸(鹼性胺基酸)(3):賴氨酸(Lys) 精氨酸(Arg) 組氨酸( His)
(二)胺基酸的理化性質
1. 兩性解離及等電點
等電點 :在某一pH的溶液中,胺基酸解離成陽離子和陰離子的趨勢及程度相等,成為兼性離子,呈電中性。此時溶液的pH值稱為該胺基酸的等電點。
2. 紫外吸收
(1)色氨酸、酪氨酸的最大吸收峰在 280 nm 附近。
(2)大多數蛋白質含有這兩種胺基酸殘基,所以測定蛋白質溶液280nm的光吸收值是分析溶液中蛋白質含量的快速簡便的方法。
3. 茚三酮反應
胺基酸與茚三酮水合物共熱,可生成藍紫色化合物,其最大吸收峰在570nm處。由於此吸收峰值與胺基酸的含量存在正比關係,因此可作為胺基酸定量分析方法
三、肽
(一)肽
1、肽鍵是由一個胺基酸的a-羧基與另一個胺基酸的a-氨基脫水縮合而形成的化學鍵。
2、肽是由胺基酸通過肽鍵縮合而形成的化合物。
3、由十個以內胺基酸相連而成的肽稱為寡肽,由更多的胺基酸相連形成的肽稱多肽
4、肽鏈中的胺基酸分子因為脫水縮合而基團不全,被稱為胺基酸殘基
5、多肽鏈是指許多胺基酸之間以肽鍵連接而成的一種結構。
6、多肽鏈有兩端 :N 末端:多肽鏈中有自由氨基的一端
C 末端:多肽鏈中有自由羧基的一端
(二) 幾種生物活性肽
1. 穀胱甘肽 2. 多肽類激素及神經肽
第 二 節 蛋 白 質 的 分 子 結 構
一、蛋白質的一級結構
1、定義:蛋白質的一級結構指多肽鏈中胺基酸的連接方式、排列順序和二硫鍵的位置。
2、主要的化學鍵:肽鍵,有些蛋白質還包括二硫鍵。
3、一級結構是蛋白質空間構象和特異生物學功能的基礎。
二、蛋白質的二級結構
1、定義:蛋白質分子中某一段肽鏈的局部空間結構,即該段肽鏈主鏈骨架原子的相對空間位置,並不涉及胺基酸殘基側鏈的構象
2、主要的化學鍵: 氫鍵
3、蛋白質二級結構的主要形式a-螺旋、 b-摺疊、b-轉角、無規捲曲
三、蛋白質的三級結構
1、 定義:整條肽鏈中全部胺基酸殘基的相對空間位置。即肽鏈中所有原子在三維空間的排布位置。
2、主要的化學鍵 :疏水作用、離子鍵、氫鍵和 Van der Waals力等
四、蛋白質的四級結構
1、蛋白質分子中各亞基的空間排布及亞基接觸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稱為蛋白質的四級結構。
2、亞基之間的結合力主要是疏水作用,其次是氫鍵和離子鍵。
第四節 蛋白質的理化性質
(一)蛋白質的紫外吸收
(二)蛋白質的兩性電離
1、蛋白質的等電點: 當蛋白質溶液處於某一pH時,蛋白質解離成正、負離子的趨勢相等,即成為兼性離子,淨電荷為零,此時溶液的pH稱為蛋白質的等電點。
(三)蛋白質的沉降特性
(四)蛋白質的膠體性質
蛋白質膠體穩定的因素:顆粒表面電荷、水化膜
(五)蛋白質的變性、復性
1、蛋白質的變性:在某些物理和化學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間構象被破壞,也即有序的空間結構變成無序的空間結構,從而導致其理化性質改變和生物活性的喪失。
2、變性的本質 :破壞非共價鍵和二硫鍵,不改變蛋白質的一級結構。
(六)蛋白質的呈色反應
⒈茚三酮反應 蛋白質經水解後產生的胺基酸也可發生茚三酮反應。
⒉雙縮脲反應
蛋白質和多肽分子中肽鍵在稀鹼溶液中與硫酸銅共熱,呈現紫色或紅色,此反應稱為雙縮脲反應,雙縮脲反應可用來檢測蛋白質水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