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設計2對1 CMR系統的IMN以及自適應阻抗匹配過程的方法

2020-11-25 電子發燒友

如何設計2對1 CMR系統的IMN以及自適應阻抗匹配過程的方法

李倩 發表於 2018-08-05 08:41:41

摘要: 為了解決多對1(多個發射(TX)線圈到一個接收(RX)線圈)磁共振耦合(CMR)無線能量傳輸系統效率低下和傳輸距離不遠的問題,提出2對1(兩個TX線圈到一個RX線圈)的CMR無線能量傳輸系統的自適應阻抗匹配方法。該方法的原理是當信號源內阻與負載阻抗相等時,能量將無損耗地傳輸到負載端,但通常情況下是不匹配的,因此要引入LC阻抗匹配網絡(IMN)使源端內阻與負載端阻抗相等。由於RX線圈在空間位置的變化會引起發射端輸入阻抗的變化,因此針對不同的RX線圈位置設定不同的LC阻抗匹配網絡,使其能夠達到自適應阻抗匹配的目的。最後進行了試驗,隨著RX線圈在空間位置的變化,阻抗匹配網絡能夠快速實現自動匹配,能量傳輸效率最高達到87%,為手機充電距離提高到10 cm以上。

0 引言

由於有線充電有不易攜帶、接頭損壞會有觸電的危險等缺點,採用無線充電實現能量的高效傳輸成為一種趨勢[1]。目前,基於磁共振的無線充電方式可以實現遠距離能量傳輸,主要原理是在發射線圈裡創造一個變化的磁場,接收線圈將變化的磁場轉換為電流,以此來完成能量的傳輸過程。磁共振無線能量傳輸具有傳輸距離遠、效率高、使用方便等優點,已經成為無線電能傳輸的主流研究方向[2-3]。然而磁共振無線能量傳輸系統存在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阻抗匹配是其中之一[4-5]。RX線圈的移動通常會帶來較大的輸入阻抗變化,當輸入阻抗與功率放大器的內部等效阻抗不匹配時,將有部分能量被反射回去,降低能量傳輸效率[6-7]。已有很多討論如何解決阻抗失配問題的文獻,但是大多數隻關注於1對1的系統。1對1系統的性能、效率分析、設計方法已經從各個方面進行了廣泛的研究[8]。實際上,CMR系統不一定只有一個TX線圈。在許多情況下,使用的是多個TX線圈[9]。例如,一些研究小組使用波束成形算法將空間磁場形成波束,以增加傳輸距離,這通常需要多個TX線圈[10]。

本文首先討論1對1 CMR系統的阻抗匹配方法,然後研究2對1 CMR系統,分析它們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並從理論上進一步討論如何設計2對1 CMR系統的IMN以及自適應阻抗匹配過程的方法。通過大量實驗進行驗證,該方法有效,兩個TX線圈的發射效率均得到提高,該系統能夠適應移動接收端的空間移動。

1 理論推導

1.1 一個TX線圈和一個RX線圈的等效電路模型

一個TX線圈和一個RX線圈的CMR系統等效電路如圖1所示。

電源可以由等效的內部電阻Z0(通常為50 Ω)和具有振幅的電壓源VS表示,RL和RR是TX和RX線圈的寄生電阻。TX線圈中的電流是IT,RX線圈中的電流為IR,由基爾霍夫電壓律(KVL),得:  

其中,M表示收發線圈之間的互感,RL為負載,CT和CR分別為發射端和接收端線圈的諧振電容,組合方程式(1)和式(2),當系統工作在共振頻率時,jwLT+1/(jwCT)和jwLR+1/(jwCR)將相互抵消,可以得到TX線圈輸入阻抗的表達式Zin:

其中,M表示RX和TX線圈之間的耦合係數,它隨RX和TX之間的相對位置變化而變化。當M變化時,引起輸入阻抗Zin變化而與電源內部阻抗Z0不匹配,功率將在到達負載時得到反射,從而降低功率傳輸效率。

1.2 一個TX線圈和一個RX線圈的阻抗匹配方法

常見的IMN有L型、π型和T型3種類型[11]。若對系統頻帶或Q值無特殊要求,一般選用元器件較少的L型IMN。圖2(a)為添加阻抗匹配的等效電路,圖2(b)為L型阻抗匹配網絡結構,圖2(c)為反L型阻抗匹配網絡結構。

假設電源阻抗和發射端的輸入阻抗分別表示為Z0=R0+jX0和Zin=Rin+jXin。當Rin>R0時,使用L型IMN;當Rin

1.3 兩個TX線圈和一個Rx線圈的等效電路模型

使用兩個TX線圈,阻抗匹配分析變得更加複雜,因為兩個TX線圈之間有互感。2對1 CMR系統如圖3所示。

假設流過兩個TX線圈的電流為I1和I2,應用KVL可得:

由式(5)可得發射線圈1和發射線圈2的輸入阻抗分別為:

從式(6)中可知,ZT1包含兩個部分:r1+(wM1)2/(rR+RL)和I2(jwM1,2-jwM1m2)/I1,其中r1+(wM1)2/(rR+RL)表示RX對TX1的影響,它與式(3)中的表達式相似,這與1對1 CMR系統是一樣的,它們都表示TX線圈上存在RX線圈的反射阻抗。相反,I1(jwM2,1-jwM2m1)/I2表示TX2對TX1的影響,這種影響在1對1 CMR系統中不存在,這是1對1 CMR系統和2對1 CMR系統的基本區別。從式(6)和式(7)可以看出,I1變化會導致ZT2變化,而I2變化會導致ZT1變化。基於這個事實,在設計2對1 CMR系統的IMN時,必須考慮M1,2。

1.4 兩個TX線圈和一個RX線圈的阻抗匹配方法

接收端在空間的移動會導致ZT1和ZT2改變,但是ZT1和ZT2變化的程度不同,這由RX線圈和TX線圈以及兩個TX線圈之間的互感共同決定。在正常情況下,TX線圈1和TX線圈2水平放置在非金屬檯面上並且在它們之間具有一定距離,這個距離決定了TX線圈1和TX線圈2之間的互感M1,2。一般可以將空間位置分為3個區域:A、B和C區域,A是TX線圈1上方的空間,區域C是TX線圈2上面的空間,區域B是TX線圈1和2之間的空間。圖4為RX線圈空間位置分布情況。

當RX線圈在A區時,由於其更靠近TX線圈1,因此M1>M2。由式(6)可知,若rR+RL的值確定,ZT1的值可以得到顯著提高,而ZT2的值則變化較小。同理,當RX線圈在C區時,由於其更靠近TX線圈2,因此M1

當RX線圈在B區時,可認為其均勻靠近TX線圈1和2,並對TX線圈1和2具有相同影響。

1.4.1 RT1>Z0且RT2>Z0

當RT1>Z0且RT2>Z0時,L型IMN應用於TX1和TX2。圖5所示為所提出的電路圖。

為了實現阻抗匹配,必須同時滿足以下條件:

由式(10)可以計算得出XA、BA、XB和BB,其中XA和XB為IMN的總感抗值,BA和BB為IMN的總容抗值,然後由等式X=wL和B=wC就能得出IMN中所需要的電感和電容值。

1.4.2 RT1

當RT1

為了實現阻抗匹配,必須同時滿足以下條件:

由此可計算出IMN所需的電感和電容值大小。

1.4.3 RT1>Z0且RT2Z0

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接收端在空間上靠近一個TX線圈並且遠離另一個TX線圈時,只討論接收端在空間上靠近TX1並且遠離TX2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TX1應使用L型IMN,TX2應使用反向L型IMN。圖7所示為所提出的電路圖。

為了實現阻抗匹配,必須同時滿足以下條件:

由此可計算出IMN所需的電感和電容值大小。

2 阻抗匹配流程

系統框圖如圖8所示。

搭建圖8所示系統來測量M1,2。自動阻抗匹配網絡將分為以下幾步進行:

(1)在阻抗匹配前,要先固定TX1和TX2,利用矢量網絡分析儀測量它們之間的互感M1,2;

(2)不加IMN,分別斷開TX2和TX1,MCU控制測量單元的AD8302讀取入射波和反射波之間的幅度和相位比,測量RX和TX1之間的互感M1、測量RX和TX2之間的互感M2;

(3)MCU將記錄相關參數,然後依此確定IMN類型並計算XA、BA、XB和BB的值;

(4)L型和反L型IMN是由電容和電感陣列組成的,在完成步驟(3)之後,確定IMN類型,並由等式X=wL和B=wC計算出各電容陣列和電桿陣列等元器件的值;

(5)等待T s之後,重複以上步驟,便實現自適應阻抗匹配的目的。

3 實驗

為了驗證提出的2對1CMR系統的自適應IMN設計方法,進行了大量實驗。低頻情況下,能量傳輸效率較低,本實驗設置的諧振頻率為6.78 MHz,實驗裝置的結構如圖9所示。

實驗由5個模塊組成:DDS信號發生器、測量單元(AD8302)、Arduino控制單元(MCU)、功率放大器、阻抗匹配網絡。兩組阻抗匹配網絡後分別接TX1和TX2 。接收模塊包括:RX線圈及其串聯諧振電容、1個5 Ω的功率電阻。實驗參數設置如表1所示。

3.1 接收線圈位置

當TX1和TX2的相對位置固定,將RX置於不同的空間位置,如圖10所示。

本文嘗試選擇一些特殊的空間位置進行實驗。 在每個區域中選擇兩個位置,TX1和TX2水平放置在木桌上,它們之間有3 cm的差距。P1和P4位於TX1上方(區域A),與其中心軸線對準;P3和P6位於TX2上方(區域C),與其中心軸線對準;P2和P5位於TX1和TX2之間的中心上。P1、P2和P3的高度為2 cm, P4、P5和P6高5 cm。

3.2 效率分析

記錄TX1和TX2的效率,如表2所示。

從表2中可以看出,TX1和TX2的功率傳輸效率在所有選擇的位置都得到增強。這是因為使用IMN時,發射端的總體輸入阻抗接近50 Ω,當能量到達負載時,能量不會被反射回去,都進入IMN和TX線圈。由於IMN只使用電感器或電容器,如果它們都是理想的組件,它們將不會消耗任何能量。實際上,電容器並不理想,因此它們不可避免地會消耗一些能量。圖11顯示了TX1和TX2的效率。

從圖11中可以看出,引入自適應IMN時,系統的傳輸效率得到明顯提高。

4 結論

本文研究了2對1 CMR系統中的自適應阻抗匹配問題,提出了自適應阻抗匹配的方法,然後進行實驗驗證其有效性。結果表明,提出的自適應阻抗匹配方案能夠有效解決當接收線圈在空間移動時引起的阻抗失配問題,提高了能量傳輸效率,最高傳輸效率達到87%,同時為手機和燈泡充電距離分別提高到了10 cm和15 cm以上。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PCB阻抗匹配設計技術要求和方法
    摘要:阻抗匹配和降低傳輸線損耗是高速印製電路板(PCB)重要指標,而阻焊層作為PCB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外層傳輸線的阻抗和損耗均有較大的影響。對於高速PCB設計和製造而言,了解阻焊層對阻抗、損耗的影響程度以及如何減少阻焊層對PCB電性能的影響有著重要的意義。
  • 阻抗匹配的另一種思路
    RF工程師在設計晶片和天線間的阻抗匹配時是否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根據數據手冊的參數進行匹配設計,最後測試發現實際結果和手冊的性能大相逕庭,你是否考慮過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差別?還有,匹配調試過程中不斷的嘗試不同的電容、電感,來回焊接元器件,這樣的調試方法我們還能改善嗎?
  • 阻抗匹配電路的作用,阻抗匹配的理想模型
    針對不同信號系統有不同的特徵阻抗值,比如75ohm、100ohm、90ohm、50ohm等,而對頻率較高的RF信號來講,最常見的是50ohm的阻抗控制。 在實際的PCB設計中,RF傳輸線通常都會採用微帶線和帶狀線的走線方式, 且需要選取參考層來進行阻抗控制。
  • 無源UHF RFID標籤的低成本阻抗匹配網絡設計詳細教程
    文中提出了一種用於無源RFID標籤晶片的低成本阻抗匹配網絡的設計方法,該匹配網絡集成於標籤晶片內,結構簡單,在標籤天線和晶片之間以及標籤和讀寫器之間實現了最大的功率傳輸,改善了晶片性能並提高了讀寫器對標籤反射信號的識別率。
  • 阻抗匹配與 RF 電壓
    設計人員通過使用孔徑和阻抗調諧器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然而,並不是任何孔徑或阻抗調諧器都可以使用。 當今的許多應用都需要使用更穩定、可靠的調諧產品,才能完全滿足設計需求。 01阻抗匹配與 RF 電壓 設計人員經常要克服的一個挑戰就是天線上的射頻能源。例如,與天線匹配的阻抗可能會在匹配網絡中生成較高的射頻電壓。
  • PCB設計中有關阻抗匹配知識簡析
    阻抗匹配是信號傳輸過程中信源內阻抗和負載阻抗之間特定的配合關係。也是一件器材的輸出阻抗和所連接的負載阻抗之間所應滿足的某種關係,以免接上負載後對器材本身的工作狀態產生明顯的影響。主要用於使傳輸線上所有高頻的微波信號皆能傳至負載點上,並不會有信號反射回來源點,進而提高了能源效益。本文我們將介紹PCB設計知識中有關阻抗匹配的一些研究。
  • 基於Ansoft Designer的射頻功放電路阻抗匹配優化
    目前阻抗匹配的設計方法主要有:  (1) 手工計算:這是一種極其繁瑣的方法,因為需要用到較長(幾千米)的計算公式,而且被處理的數據多為複數。  (2) 經驗:只有在RF領域工作多年的工程技術人員才能使用這種方法。總而言之,它只適合於資深專家。  (3) EDA軟體:由於傳統的試驗加調試的方法進行阻抗匹配不僅成本高、周期長,而且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不能滿足現代設計的要求。
  • 一種2.4GHz阻抗匹配的傳輸線電小天線設計
    系統的趨勢[1],這種尺寸縮小,造價降低將獲得利益。可是,天線是被認為無線傳輸系統中最大的組成部分,以致縮小天線尺寸成為迫切需要[2]。已經有很多關於為了減小電小天線尺寸, 使其遠小於一個波長的尺寸這方面的研究[3]。然而眾所周知,為了實現這種小型化的天線,同時我們必須設計一種寬帶的阻抗匹配電路,來彌補這種窄帶寬,小 天線所特有的低輻射電導率特性。
  • 汽車門禁射頻接收器阻抗匹配介紹
    LNA,可選), UHF接收晶片(UHF Receiver),以及這些元器件之間的阻抗匹配電路。如Fig 1.這篇文章主要來談一下UHF接收模塊的阻抗匹配的方法。  總體上來說,阻抗匹配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匹配,另一種是間接匹配。  所謂直接匹配,就是說把系統前級模塊的輸出阻抗和下級模塊的輸入阻抗,只通過一個匹配網絡,直接進行匹配。 如Fig 2所示。由於匹配的目的是要得到最優的功率傳輸,所以這個匹配又可以叫做功率匹配或者共軛匹配。
  • 基於DSP的自適應光纖/千兆網接口設計
    系統具有兩個光纖和網絡接口,可以自動識別所插入的設備,在不斷電情況下可以任意交換接口,無須用戶參與。文中詳細介紹了該系統的軟硬體設計方法。由於88E1111的MDIO模塊輸出為2.5 V電壓,而C6455採用1.5 V電壓,所以兩者之間需要增加電壓轉換晶片,本設計採用SN74TVC3306實現電壓轉換,接口電路如圖4所示。
  • 一種以FPGA為基礎的多路模擬信號自適應採集系統設計
    打開APP 一種以FPGA為基礎的多路模擬信號自適應採集系統設計 工程師青青 發表於 2018-08-21 09:20:00
  • PCB設計之阻抗匹配設計方案
    為保證信號傳輸質量、降低EMI幹擾、通過相關的阻抗測試認證,需要對PCB關鍵信號進行阻抗匹配設計。要領:優先使用包地設計,走線較短並且有完整地平面可採用不包地設計;計算參數:板材FR-4,板厚1.6mm+/-10%,板材介電常數4.4+/-0.2,銅厚1.0盎司(1.4mil)阻焊油厚度 0.6±0.2mil,介電常數 3.5+/-0.3
  • PCB設計中阻抗匹配與0歐電阻的作用介紹
    1、阻抗匹配是指信號源或者傳輸線跟負載之間的一種合適的搭配方式。根據接入方式阻抗匹配有串行和並行兩種方式;根據信號源頻率阻抗匹配可分為低頻和高頻兩種。 (1)高頻信號一般使用串行阻抗匹配。串行電阻的阻值為20~75Ω,阻值大小與信號頻率成正比,與PCB走線寬度成反比。在嵌入式系統中,一般頻率大於20M的信號且PCB走線長度大於5cm時都要加串行匹配電阻,例如系統中的時鐘信號、數據和地址總線信號等。
  • 無線產品功率放大器-天線接口的自適應調諧設計
    對於處理天線經歷不同負載條件的可調諧匹配電路,這是一種低成本的方法。該方法可使這些阻抗匹配達到20dB的良好的回波損耗,但不具備理想的50Ω阻抗。同時,該方法不能使所有的可能阻抗匹配達到良好的回波損耗,但可使天線在上述多種嚴酷環境條件下經歷的阻抗匹配。這將實現理想的50Ω阻抗可調諧電路的大部分性能的提高,同時可顯著減少成本,即電路板面積、軟體開發成本和BOM。
  • 淺析音響各種pop音及功放的阻抗匹配
    POP 聲和避免DC Detect 功能的誤觸發,在系統設計時需要注意主晶片和功放 器件的啟動時序。差分輸入偏置電壓建立過程 功放 差分輸入INN 和INP 的輸入偏置電壓建立的過程如圖2所示,若差分輸入N 和P 端的輸入偏置電壓建立速度不一樣則兩者之差會形成差分信號輸入功放並被放大輸出,形成啟動時的POP 聲。差分輸入端偏置電壓建立過程的不平衡通常是因為輸入級INN 和INP外部的阻抗不匹配所致。這種情況最容易出現在差分輸入用作單端輸入狀態。
  • 電阻抗成像系統的原理及設計
    下位機採用高速單片機,控制電極選通、數據採集及預處理,並與PC機進行通訊;採用直接數字頻率合成(DDS)技術產生高精度激勵信號源,用相敏解調方法實現高質量數據獲取。實驗結果表明該系統能達到電阻抗成像(EIT)的性能要求。
  • 運用史密斯圓圖對N B-IO T模塊天線進行阻抗匹配
    因此隨著NB-IoT模塊的應用和發展,如何快速有效地對其應用設計成為了關鍵。現階段,市面上多數NB-IoT模塊的使用都較簡單,採用UART進行數據傳輸,所以應用設計的關鍵點在於天線部分。通常,合格的RF電路通常反射係數小於1/3,為了使電路的發射係數在一個合格的範圍內,需通過阻抗匹配的方法來實現。
  • RF中的阻抗匹配和50歐姆是怎麼來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對講機系統中,經常看到的都是50歐姆的參數指標。 如果說阻抗匹配到50歐姆,從數學上,是可以嚴格做到的,但是實際應用中的任何元件,線路,導線都存在損耗,而且設計的任何系統部件都存在一定的射頻帶寬,所以匹配到50歐姆,工程上只要保證所有的帶內頻點落在50歐姆附近即可。
  • 寬帶RFID阻抗變壓器的設計
    抗匹配器件常常用於高頻電路中,一般用來匹配元器件的阻抗和電路或系統的特性阻抗。      在某些電路中,希望阻抗匹配能夠實現多個八度音階頻率覆蓋範圍,同時插損很低。為了幫助阻抗變壓器設計人員,本文對阻抗比為1:4的不平衡到不平衡(unun)寬帶阻抗變壓器的設計進行了探討。
  • 從阻抗匹配解析射頻傳輸線技術
    人類目前無法控制大氣層,但是可以控制射頻微波傳輸線,只要設法使通信網路的阻抗能相互匹配,發射能量就不會損耗。本文將從阻抗匹配的角度來解析射頻微波傳輸線的設計技術。兩者的差別有二:(1)dBRL=0表示阻抗完全不匹配,dBRL=∞表示阻抗完全匹配。(2)SWR測量儀是以發射機為信號來源,自己並沒有發射源,但dBRL測量儀是用自己的發射源來測量纜線的阻抗匹配情況。‧史密斯圖(Smith Chart)介紹:為了達到阻抗匹配的目的,必須使用史密斯圖。此圖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