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阻抗成像系統的原理及設計

2020-11-23 電子產品世界

摘要:介紹了電阻抗成像系統,該系統以PC機作為上位機,用來進行可視化控制、實時成像顯示操作。下位機採用高速單片機,控制電極選通、數據採集及預處理,並與PC機進行通訊;採用直接數字頻率合成(DDS)技術產生高精度激勵信號源,用相敏解調方法實現高質量數據獲取。實驗結果表明該系統能達到電阻抗成像(EIT)的性能要求。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46742.htm

關鍵詞:電阻抗成像 直接數字頻率合成 相敏解調

電阻抗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簡稱EIT)技術是一種新穎的圖像重建技術。它根據物體內部不同物質的導電參數(如電阻率、電容率)不同,通過在物體表面施加電流、電壓並進行測量來獲知物體內部導電參數的分布,進而重建出反映物體內部結構的圖像。對人體組織電性能的研究表明,人體內不同組織以及組織處於不同功能狀態下具有不同的電阻抗,即當人體的器官發生局部病變時,病變部位的阻抗必然與其它部位不同。因此,可以通過阻抗的測量對人體器官的病變進行診斷。EIT是通過給人體注入小的安全電流,再測量體表的電位來重建出人體內部的電阻抗分布的圖像的。它的成像機理完全不同於X射線、CT、超聲波成像和核磁共振(MRI)等。它是一種功能成像,即充分利用阻抗所攜帶的豐富的生理和病理信息實現功能成像。電阻抗成像技術具有X射線、CT和MRI等技術無法比擬的優點,即對人體檢測無創無害,且其成像設備成本低廉、體積小、操作簡便,不要求特殊的工作環境。這些特點使得電阻抗成像技術特別適用於相關疾病的普查、預防等醫學輔助診斷場合。目前,電阻抗成像技術已成為21世紀醫學成像研究的熱點。

1 系統構成

本系統採用上-下位機的結構,上位機由PC機擔任,進行可視控制、圖像實時顯示;下位機由單片機擔任負責電極選通切換、數據採集以及與PC機進行數據通信。這裡單片機選用美國Cygnal公司最近推出的高速C8051F121(最高處理速度達100MIPS),其片內具有128KFlash、(256+8)KRAM以及增益可編程放大器和採樣率達100ksps的12位A/D轉換器。

圖1 系統設計的整體框圖 EIT數據採集系統包括恆流源激勵信號發生器、電極選通與驅動單元、可編程增益放大器、解調處理單元、A/D轉換(C8051片內12位A/D)單元等,系統結構如圖1所示。 PC機作為上位機提供一個可視界面,可設置激勵源的頻率、激勵模式(如相鄰模式、相對模式),命令單片機進行數據採集並根據接收的反應阻抗信息的數據來重建圖像。單片機按PC機發出的要求對激勵信號源進行頻率選擇、相位及幅值控制;按激勵模式依次選通激勵電極與測量電極;選擇可編程增益放大器的增益;啟動A/D轉換並將數據存儲後轉發給PC機。

2 激勵注入與信號提取

2.1恆流源 恆流源由信號源和電壓控制電流源(VCCS)兩部分組成。正弦信號源採用直接數字頻率合成(DDS)技術,即以一定頻率連續從EPROM中讀取正弦採樣數據,經D/A轉換並濾波後產生EIT所需的正弦信號。本系統採用AD公司的DDS集成晶片AD9830,其內部有兩個12位相位寄存器和兩個32位頻率寄存器。在單片機的控制下對相應的寄存器置數就可以方便地得到2MHz以下的任意頻率和相位的輸出,其中頻率精度為1/ 2 32,相位解析度為2π/2 12,輸出幅度也可以在一定的範圍內調節,因此能滿足系統多頻激勵(10kHz~1MHz)的要求。

 

 

正弦信號源輸出信號經1:1的隔離變壓器輸出到VCCS。VCCS採用的三運放轉換電路,如圖2所示。 當運放工作在理想狀態時,則輸出電流為:

 

 

輸出電流Io的大小可以由輸入電壓Vi和採樣電阻R5來控制,其精度取決於R1、R2、R3、R4的匹配程度。

2.2 電極陣列的設計 由於本系統中使用的是峰-峰值為1~5mA的交流小信號,因此如果模擬開關(又稱多路開關)選擇不當,它會成為系統中的一個顯著的誤差源。經比較,選用MAXIM公司的MAX306,它具有下列功能:程序控制16選1(由4個地址端和1個選通端決定),導通電阻RON<100Ω,通道間匹配誤差<5Ω,通道間串擾<-92dB,導通時對地洩漏電流<25nA,導通時對地等效電容<140pF,開關時間<400ns。 每組四個MAX306並聯可以完成32選2任意的電流注入方式和電壓測量模式。圖3是電壓測量的原理圖,驅動電流注入的原理圖與圖3類似。它們之間的區別只是信號的流程相反,前者是流出開關,後者則是流入開關。設計時為減小幹擾,採用了高速光耦6N136進行隔離。

2.3 激勵注入與電壓測量模式 本系統中激勵源按一定的模式注入(如相鄰模式或相對模式),通過PC機發出命令,由單片機來控制開關電極陣列依次選通激勵電極對和測量電極對。當激勵注入電極對轉動一周時,就得到了能重建圖像的一個數據組。

 

 

2.4 電壓測量放大與解調 EIT系統中注入的為交流小信號,所以在測量端先進行隔直、緩衝和差動放大,同時要濾除信號中的噪聲,以使後面的測量能得到較好的效果。這就要求選用的儀表運放具有高的CMMR和足夠的帶寬。本系統選用了AD公司的AD620。在頻率小於100kHz的情況下,10倍增益時的共模抑制比可以達到60dB,它的3dB帶寬達到300kHz。經差動運放後,信號中除激勵源頻率信號外還混有噪聲信號,所以還要利用相敏解調將反映阻抗大小的信號的幅度解調出來。本系統中的解調器選用AD630。它採用一路待解調信號和一路載波信號作為輸入,待解調信號根據載波信號的正負進行翻轉。從AD630的信號源到解調端,信號有一個相位變化, 這個變化是一個可以通過實驗測量得到的定值,所以在解調器前需加一個移相器,以達到信號同步的目的。

3 數據採集與通訊 經解調輸出的信號幅值較小,需經放大後送到A/D轉換器。C8051F121片內有可編程增益放大器(PGA)和一個12位的採樣率達100ksps的A/D轉換器,用軟體設置放大增益使信號在A/D轉換器輸入信號的範圍(0~2.4V)內。為保證數據的精度,系統對10次採樣結果做平均後存於片內RAM中。每次按一定模式採集完一組數據後,單片機通過串口通知PC機接收。由於PC機串口是RS232電平,兩者之間採用了MAX232晶片進行電平轉換後再進行數據通訊。

4 圖像重建結果 在直徑為145mm的鹽水槽中放入濃度為0.9%的鹽水溶液(750Ω/cm),在鹽水槽的邊緣上放入一根直徑為2cm的木棒,採用相鄰注入模式,通入峰-峰值為2mA的電流,利用敏感係數法採用256個有限元進行剖分。

熱成像儀相關文章:熱成像儀原理

相關焦點

  • 電阻抗成像系統中電壓控制電流源的設計
    摘要:在醫用電阻抗層析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系統中電壓控制電流源的性能十分重要,大部分報導的電壓控電流源電路在低頻時有較高的輸出阻抗但是在高頻時性能大幅減弱。
  • 中國科大實現高分辨電阻抗醫學成像
    本報合肥2月25日電 (記者孫振)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在醫學電阻抗成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利用參數化水平集方法實現了高分辨的電阻抗圖像重建。該成果發表在醫學成像領域國際頂級期刊《醫學影像》上。
  • 生物電阻抗測量系統中弱信號檢測技術研究--EIT 中弱信號檢測理論...
    本章主要介紹電阻抗成像技術理論,生物電阻抗測量系統原理以及生物電阻抗測量系統中弱信號檢測技術理論,分析了常用的弱信號檢測方法並介紹了阻抗測量中弱信號檢測的噪聲來源及處理方法。 2.1電阻抗成像技術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10/308729.htm 電阻抗成像是一種基於傳統CT思想,以人體內部電阻率(電導率)的分布為成像目標的新型醫學成像技術,它是一種廉價的無損傷探測技術。它不使用放射源,對人體無害,可作為對患者進行長期的、連續的監護的醫學監護技術。
  • 中國科大在醫學電阻抗成像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在無損醫學電阻抗成像領域取得一系列進展。
  • 中國科大在醫學電阻抗成像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在無損醫學電阻抗成像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該團隊基於自主研發的圖像重構框架成功實現了無損醫學電阻抗圖像在多個不同成像方式下的高分辨重建。無損醫學電阻抗成像技術作為新發展的影像技術,具備對人體無害、使用方便且設備價格相對低廉等核心優勢,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熱點。然而,該成像技術在臨床醫學上受制於成像精度低、魯棒性差等因素未能獲得長足的進步,因此開發魯棒、高分辨能力的成像算法是電阻抗成像領域的前沿難題和核心技術。
  • 生物電阻抗測量系統中弱信號檢測技術研究--正交雙激勵信號檢測方法
    3.1信號激勵方法概述生物電阻抗測量系統是一個硬體與軟體結合的整體。其系統原理如圖3.1所示。其中信號源產生信號,通過電極傳到被測對象上,信號經過被測對象之後,再通過電極傳送到前端信號檢測模塊,經AD採集之後,送到上位機進行處理。信號源和優化電極的配置是提高EIT系統性能的關鍵環節。
  • 基於醫學阻抗技術的乳腺癌檢測方法
    2.2 阻抗掃描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scanning,EIS)EIS應用的基本原理是癌變組織與正常組織及良性腫瘤組織的電導(阻)率相比存在顯著性差異,從而使得均勻分布在組織的外加電流或電壓場產生畸變,通過對感興趣的區域施加小的電激勵,根據組織電場分布特性,測量相應的電流或電壓,根據多點、多頻測量的結果進行成像。
  • 多光譜偏振成像偵察系統設計實現
    摘要:介紹了以STC89C52RC為核心的電動變焦、對焦、變光圈以及以PC104為平臺的圖像處理多光譜偏振成像偵察系統組成及工作原理,
  • 瑞金新技術(七)| 胸部電阻抗層析成像技術指導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
    瑞金新技術(七)| 胸部電阻抗層析成像技術指導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呼吸支持策略 2020-11-17 2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基於單片機的人體阻抗測量系統
    引 言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72506.htm  醫學阻抗測量是利用生物組織與器官的電特性及其變化,
  • 射頻電路阻抗匹配原理
    打開APP 射頻電路阻抗匹配原理 發表於 2017-11-13 09:00:18 每秒變化小於1000次的交流電稱為低頻電流,大於1000次的稱為高頻電流,而射頻就是這樣一種高頻電流。有線電視系統就是採用射頻傳輸方式的   在電子學理論中,電流流過導體,導體周圍會形成磁場;交變電流通過導體,導體周圍會形成交變的電磁場,稱為電磁波。
  • 一種基本VCO的電-光轉換發射電路的設計
    在高電壓、強電場的測量中,信號輸入端和輸出端的電位懸殊較大,因此通常使用電-光轉換的方法使信號的輸入端和輸出端實現電絕緣[1]。電-光轉換組成的測量系統具有絕緣性高、抗幹擾能力強、線性度高等諸多優點[2],因此可以消除輸入迴路中的幹擾信號和雜感信號對輸出迴路信號的幹擾,實現輸入信號-輸出信號之間的無失真傳輸。
  • 電阻抗微生物計數基本原理分析及應用
    採用電阻抗測量法可以迅速檢測出各種微生物對不同底物的作用結果,即在含有幾種不同底物的培養基中分別接種適量的被檢微生物,經一定時間培養後用電阻抗
  • PDN阻抗設計探討與策略
    某Datasheet上濾波電容的使用建議這類建議看起來是萬能的,但是用起來又有點「萬萬不能」,因為單板的應用情景千變萬化,這些建議在具體應用時往往令硬體工程師感覺需要喝上幾杯「蟻力神」才緩得過氣來,實在煩了有時也會存在一點「甩鍋」心裡,不再多想而嚴格執行Datasheet上的建議或「過設計」。最後的原理圖往往成了如下的模樣,即閉著眼睛多按幾下Clt+V。
  • 熱釋電傳感器的非接觸式測控系統設計
    摘要:介紹了利用熱釋電紅外傳感器進行非接觸式測溫的基本原理、紅外測溫系統結構和信號處理電路的組成。以此為基礎,設計了一套非接觸式紅外測溫裝置,用該裝置測定了移動目標表面溫度。
  • 如何設計2對1 CMR系統的IMN以及自適應阻抗匹配過程的方法
    該方法的原理是當信號源內阻與負載阻抗相等時,能量將無損耗地傳輸到負載端,但通常情況下是不匹配的,因此要引入LC阻抗匹配網絡(IMN)使源端內阻與負載端阻抗相等。由於RX線圈在空間位置的變化會引起發射端輸入阻抗的變化,因此針對不同的RX線圈位置設定不同的LC阻抗匹配網絡,使其能夠達到自適應阻抗匹配的目的。
  • 深度解析壓電傳感器原理及應用
    由於器件原理的不同,這種壓電麥克風的專用放大電路的設計相比電容式而言簡單許多---因為壓電式麥克風不需要高的偏壓或增益微調,因此不再需要電荷泵和增益微調電路塊,從而使得後續處理電路的結構簡單,尺寸也較小;另外,無電荷泵也使得麥克風的啟動幾乎是瞬時的並且提高了電源抑制比(PSRR)。
  • 醫學成像(影像)技術類型及其原理
    二、醫學成像(影像)技術的類型(1) X射線影像 (2)核磁共振成像 (3)核素顯像(核醫學成像技術) (4)超聲成像 (5) 阻抗成像 (6) 熱、微波成像 (7) 光學成像前四種用途最廣泛,容易推廣普及,稱為四大醫學成像技術。
  • 無源UHF RFID標籤的低成本阻抗匹配網絡設計詳細教程
    1 RFID標籤阻抗匹配分析 1.1.1 RFID原理與標籤組成 常見的RFID系統主要由讀寫器和標籤組成。讀寫器向標籤發送射頻連續波(Continuous2wave,簡稱CW),激活標籤晶片並將命令和數據調製到射頻電磁波中。
  • 無線可攜式動物腦電遙測系統設計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06/348275.htm1 系統原理  整個系統包括腦電信號前置放大器、帶通濾波器、50 Hz陷波器、無線發射單元、無線接收單元、電源管理、顯示存儲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