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存在於地球的氣體——空氣

2020-09-09 小火大火煮


空氣,我們每天都呼吸著的「生命氣體」,它分層覆蓋在地球表面,透明且無色無味,它主要由氮氣和氧氣組成,對人類的生存和生產有重要影響。

空氣是指地球大氣層中的氣體混合,為此,空氣屬於混合物,它主要由氮氣、氧氣、稀有氣體(氦、氖、氬、氪、氙、氡、氣奧),二氧化碳以及其他物質(如水蒸氣、雜質等)組合而成。其中氮氣的體積分數約為78%,氧氣的體積分數約為21%,稀有氣體(氦、氖、氬、氪、氙、氡)的體積分數約為0.934%,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約為0.04% (2017年最新數據),其他物質(如水蒸氣、雜質等)的體積分數約為0.002%。空氣的成分不是固定的,隨著高度的改變、氣壓的改變,空氣的組成比例也會改變。但是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空氣是一種單一的物質,直到後來法國科學家拉瓦錫通過實驗首先得出了空氣是由氧氣和氮氣組成的結論。19世紀末,科學家們又通過大量的實驗發現,空氣裡還有氦、氬、氙等稀有氣體。

在自然狀態下空氣是無色無味的。

空氣中的氧氣對於所有需氧生物來說是必須的。所有動物都需要呼吸氧氣,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也需要氧氣。此外綠色植物利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空氣幾乎是所有植物所需二氧化碳的唯一來源。


從地面到10~12千米以內的這一層空氣,它是大氣層最底下的一層,叫做對流層。主要的天氣現象,如雲、雨、雪、雹等都發生在這一層裡。在對流層的上面,直到大約50千米高的這一層,叫做平流層。平流層裡的空氣比對流層稀薄得多了,那裡的水汽和塵埃的含量非常少,所以很少有天氣現象了。從平流層以上到80千米這一層,有人稱它為中間層,這一層內溫度隨高度降低。在80千米以上,到500千米左右這一層的空間,叫做熱層,這一層內溫度很高,晝夜變化很大。

從地面以上大約50千米開始,到大約1000千米高的這一層,叫做電離層。美麗的極光就出現在電離層中。

在離地面500千米以上的叫外大氣層,也叫磁力層,它是大氣層的最外層,是大氣層向星際空間過渡的區域,外面沒有什麼明顯的邊界。在通常情況下,上部界限在地磁極附近較低,近磁赤道上空在向太陽一側,約有9~10個地球半徑高,換句話說,大約有65000千米高。在這裡空氣極其稀薄。


空氣無色無味,氣態。

在0℃及一個標準大氣壓下(1.013×10^5 Pa)空氣密度為1.293g/立方米。把氣體在0℃和一個標準大氣壓下的狀態稱為標準狀態,空氣在標準狀態下可視為理想氣體,其摩爾體積為22.4L/ mol。

空氣的比熱容與溫度有關,溫度為250K時,空氣的定壓比熱容cp=1.003kJ/(kg*K).,300K時,空氣的定壓比熱容cp=1.005kJ/(kg*K)

空氣的相對分子質量是29。

常溫下的空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液態空氣則是一種易流動的淺黃色液體。一般當空氣被液化時二氧化碳已經清除掉,因而液態空氣的組成是20.95%氧,78.12%氮和0.93%氬,其它組分含量甚微,可以略而不計。

在標準狀態下空氣的聲速為331.5m/s。

組成成分/空氣

體積含量

氮氣:78.09%

氧氣:20.95%

稀有氣體:0.932%

二氧化碳:0.034%

水和雜質:0.002%

空氣是多種氣體的混合物。它的恆定組成部分為氧氣、氮氣、氬氣和氖氣等稀有氣體,可變組成部分為二氧化碳和水蒸氣,它們在空氣中的含量隨地理位置和溫度不同在很小限度的範圍內會微有變動。至於空氣中的不定組成部分,則隨不同地區變化而有不同,例如,靠近冶金工廠的地方會含有二氧化硫,靠近氯鹼工廠的地方會含有氯等等。此外空氣中還有微量的氫氣、臭氧、氧化二氮、甲烷以及或多或少的塵埃。

實驗證明,空氣中恆定組成部分的含量百分比,在離地面100km高度以內幾乎是不變的。以體積含量計,氧約佔20.95%,氮約佔78.09%,稀有氣體約佔0.934%。


一般說來,空氣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這對於人類和其它動植物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但隨著現代化工業的發展,排放到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和煙塵,改變了空氣的成分,造成了對空氣的汙染。被汙染了的空氣會嚴重地損害人體的健康,影響作物的生長,造成對自然資源以及建築物等的破壞。

排放到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大致可分為粉塵和氣體兩大類。從世界範圍看,排放到空氣中的氣體汙染物較多的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這些氣體主要來自礦物燃料(煤和石油)的燃燒和工廠的廢氣。[1]

分層/空氣

空氣包裹在地球的外面,厚度達到數千千米。這一層厚厚的空氣被稱為大氣層。大氣層分為對流層、平流層(同溫層)、中間層、電離層(暖層)和散逸層。我們生活在最下面的一層(即對流層)中。在平流層,空氣要稀薄的多,這裡有一種叫做「臭氧(氧氣的同素異形體O3)」的氣體,它可以吸收太陽光中有害的紫外線。中間層又稱中層,自平流層頂到85千米之間的大氣層。再上面是電離層,這裡的空氣處於部分電離或完全電離的狀態,電離層是部分電離的大氣區域,完全電離的大氣區域稱磁層。電離層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將無線電波反射到世界各地。若不考慮水蒸氣、二氧化碳和各種碳氫化合物,則地面至100km高度的空氣平均組成保持恆定值。在25km高空臭氧的含量有所增加。在更高的高空,空氣的組成隨高度而變,且明顯地同每天的時間及太陽活動有關。

發現史/空氣

200多年前法國科學家拉瓦錫(Lavoisier,1743~1794)用定量試驗的方法測定了空氣成分。

他把少量汞放在密閉容器中加熱12天,發現部分汞變成紅色粉末HgO,同時,空氣體積減少了1/5左右。通過對剩餘氣體的研究,他發現這部分氣體不能供給呼吸,也不助燃,他誤認為這全部是氮氣。

拉瓦錫又把加熱生成的紅色粉末收集起來,放在另一個較小的容器中再加熱,得到汞和氧氣,且氧氣體積恰好等於密閉容器中減少的空氣體積。他把得到的氧氣導入前一個容器,所得氣體和空氣性質完全相同。

通過實驗,拉瓦錫得出了空氣用氧氣和氮氣組成,氧氣佔其中的1/5。[2]

19世紀前,人們認為空氣中僅有氮氣(N2)與氧氣(O2)。直到1892年,英國物理學家雷利發現從空氣中分離氧氣後得到「氮氣」的密度(1.2572g/L)與分解含氮物質所得的氮氣密度(1.2505g/L)之間總是存在著微小的差異。雷利沒有放過這一個微小的差異,他後來與英國化學家拉姆塞(William Ramsay 1852一1916)合作,終於發現空氣中還存在著一種化學性質不活潑的「惰性」氣體---氬氣(Ar)。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拉姆塞等人又陸續發現了氦氣(He),氖氣(Ne),氙氣(Xe)氪氣(Kr)氡氣(Rn)這六種稀有氣體。

人們已能精確測量空氣成分。

相對溼度/空氣

通常用於表示溼度的高低,以%RH 為單位。它反映空氣接近飽和狀態的能力。溼度越大,表示空氣越接近飽和狀態。相反溼度越小,空氣越乾燥。

作用/空氣

由於地球有強大的吸引力,使百分之八十的空氣集中在離地面平均為十五公裡的範圍裡。這一空氣層對人類生活、生產活動影響很大。人們通常所說的大氣汙染指的是這一範圍內的空氣汙染。

空氣是地球上的動植物生存的必要條件,動物呼吸、植物光合作用都離不開空氣;大氣層可以使地球上的溫度保持相對穩定,如果沒有大氣層,白天溫度會很高,而夜間溫度會很低;臭氧層可以吸收來自太陽的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傷害;大氣層可以阻止來自太空的高能粒子過多地進入地球,阻止隕石撞擊地球,因為隕石與大氣摩擦時既可以減速又可以燃燒;風、雲、雨、雪的形成都離不開大氣;聲音的傳播要利用空氣;降落傘、減速傘和飛機也都利用了空氣的作用力。

相關焦點

  • 地球中的空氣特徵有哪些?
    在藍天和大地之間有著廣闊的空氣。為我們的生命保駕護航,那麼在宇宙當中的氣體其實也為宇宙保駕護航,在之前的文章裡面我們提到過重要的氣體流,那麼氣體的組成成分大家應該也很清楚。今天我們就用淺顯易懂的知識為大家科普一下氣體流中氣體的知識吧!
  • 空氣對真空有氣壓,而地球大氣層外的宇宙接近真空,那為啥空氣沒有...
    地球大氣層外的宇宙接近真空,為什麼空氣沒有飄散到太空中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主要只有一個,就是強大的地球引力。因為地球引力的存在,大氣層才被牢牢的吸附在地球周圍,成為地球生物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地球的引力給大氣層施加的壓力,還帶來了空氣的流動性,同地區的氣壓不同,地球上的風也是這樣形成的。這些都說明了正是地球的引力吸附了大氣,在厚達一百公裡的大氣層中,不同高度的氣壓又是不一樣的,雖然我們覺得大氣的壓力很大,但是隨著高度的增高,氣壓會越來越低,當到達大氣層的頂端的時候,那麼大氣的壓力也就不存在了。
  • 地球上的氣體會不會跑掉?地球在變重還是變輕?
    地球上的水和空氣會不會擴散出去星際空間是不是真空1、星際空間存在著星際物質在我們通常的觀念當中,認為星際空間是虛空的,沒有任何物質,這裡是黑暗寂靜的真空,當然這只是一種大致的描述和認識。星際空間的確是黑暗的,沒有物質反光,但距離真正的「真空」還是有差別的,在星際空間氣體非常的稀薄,也存在著一些物質,這些物質包括星際氣體、塵埃和粒子流等,人們把它們叫做「星際物質」。
  • 科學家在尋找外星生命特徵氣體上存在分歧
    其中包括潛在的超級地球、類海王星、類似熾熱木星以及諸如克卜勒452b之類的世界,克卜勒452b可能是巖石的,水狀的「地球表親」,距這裡1400光年。從2018年NASA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預期發射開始,天文學家將能夠跨越光年凝視並擴大最有希望的系外行星的大氣層。他們將尋找「生物特徵氣體」的存在,這些氣體只能由外星生命產生。
  • 如果把地球上的空氣都液化,液態空氣會有多深?
    地球大氣層大氣的總質量大約是5×液態空氣的平均密度接近880千克/立方米,介於液氧和液氮之間,與橄欖油的密度非常接近。另外,地球表面積大約是5×10^14平方米。因此,如果大氣被壓縮成液體,那麼,將會有11米厚的液態空氣覆蓋整個地球。想像一下,在我們頭頂上方綿延數千米(一直到太空)的整個大氣層,如果凝結成液體的話,只有11米厚。因此,液體比氣體的密度大得驚人。
  • 意識是宇宙唯一普遍的存在,如人於空氣、魚兒於水
    而有形的物質只佔了宇宙中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因此,這個「無形」絕非空無一物,而其所蘊含的一切,絕非有形世界所能比擬、有形世界生命的意識所能想像的!美國《科學》雜誌新近報導:31光年外,有一新發現的系外巨形行星GJ 3512b似乎是直接從氣體中產生的,這讓科學家們震驚非常。
  • 看不見也摸不著的空氣,但它有重量,那地球上所有的空氣重多少?
    可以明確地回答這個問題:空氣是混合氣體,因此,它不可能是失重的。大約98%的空氣是由氮氣和氧氣組成的,剩下的2%則是其他氣體。反過來,空氣中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都是由原子和分子組成的——最小的粒子。我們能證明空氣有重量嗎?為此,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只需進行一個簡單的實驗。
  • 水「無孔不入」,為什麼沒有滲入地球內部,只在地球表面循環?
    標題的疑問,想法應該和小和尚故事思維類似,假設地球好比一個圓形裝備,在我們的觀察中,水是很容易下滲的,為什麼地球內部卻沒有水。上面的杯子,如果只裝一杯水,是裝滿了嗎?沒有,還可以再裝下鹽。再試問,如果我們看到的地球表面全部都是金礦、銀礦、鐵礦等金屬類構成,還會覺得水可以下滲嗎?我們通常看到的、所說的地球表面,大多只是地球最上層極薄的土壤層,整個地殼我們按它較厚的地方60km來算,也只佔地球半徑的1%都不到,人類現在的技術連地殼都鑽不透,那可是先進的科技,堅硬的鑽頭向地下打鑽孔。
  • 多少毫升氣體,才會引起氣體栓塞?|肺動脈|氣體|栓塞|靜脈|空氣|...
    如何跟患者解釋氣體栓塞呢?,立即夾注靜脈管道,防止空氣進一步進入。讓患者處於頭低足高左側臥位,使空氣進入右心室,避開肺動脈入口,由於心臟的跳動,空氣被混成泡沫,分次小量進入肺動脈內。   ,以免空氣進入靜脈形成栓塞。
  • 南極微生物可依靠微量氣體生存
    新華社雪梨12月12日電 南極洲是地球上環境最嚴酷的地區之一,然而這裡的微生物群落種類豐富,令科學家費解。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刊登研究報告說,南極洲的一些微生物可在極端條件下依靠空氣中微量的氫氣、一氧化碳等氣體存活。
  • 空氣汙染可致人短命3年!科學家發現地球上最乾淨空氣 生物氣溶膠...
    科學家發現地球上最乾淨空氣 生物氣溶膠成分顯示其「真正原始」  Evelyn Zhang • 2020-06-04 09:35:51 來源:前瞻網
  • 地球溫度升高原因不一定是溫室氣體 真實原因或來自下面
    不過,對於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是導致溫度升高的罪魁禍首,這樣的說法其實是一直存有爭議的。而現在又有了一種說法,認為地球溫度的升高,主要並不是溫室氣體造成的,那這是怎麼回事呢?據悉,有澳大利亞的科研人員在觀察冰川融化的過程中,發現,冰川的融化是從底部開始融化的,這就有一點反常了,按理說,地球溫度上高,源於溫室氣體的存在,地球大氣的溫度高導致了與空氣接觸的冰川先融化。
  • 2019中考化學:地球周圍的空氣(一)
    教育小編為您整理中考化學複習專題:地球周圍的空氣(一),希望能給大家化學複習帶來幫助! 地球周圍的空氣(一) ★考點1空氣的主要成分(B) 1、空氣的主要成分(體積分數) 氮氣佔78%,氧氣佔21%,稀有氣體(氦氣、氖氣、氬氣、氪氣、氙氣、氡氣等)佔0.94%,二氧化碳佔0.03%,其他氣體和雜質佔0.03%。
  • 51*10的17次方平方cm 這就是地球空氣柱數量
    空氣似乎絕對沒有重量,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我想知道,科學家是否進行過稱重空氣的實驗,他們是否帶來了任何結果?    空氣有重量嗎?    可以明確地回答這個問題:空氣是混合氣體,因此,它不可能是失重的。大約98%的空氣是由氮氣和氧氣組成的,剩下的2%則是其他氣體。反過來,空氣中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都是由原子和分子組成的——最小的粒子。
  • 挖出一個能把地球上所有空氣裝進洞裡
    現在如果我們以某種方式將整個大氣層的體積壓縮成一個環住地球的相對較小的氣泡的話,它的厚度大概只會在地表上10公裡左右,差不多是商業飛機飛行的高度再高一點,便只剩下宇宙的真空了,沒有飛機能夠在那樣的環境下飛行,下一步把這些空氣品質放入地表的某個洞裡面。
  • 人類沒有進入太空之前,是咋知道地球外面沒有空氣?
    他的原話是這樣說的:「我們是生活在空氣的海洋下面的,空氣的重量是用實驗可以證明的。」幾年後的1646年,布萊斯·帕斯卡(以他的概率論而聞名)也對大氣壓進行了實驗。帕斯卡發現真空存在於現實世界中。兩年後,也就是1648年,帕斯卡說服他的姐夫弗洛林·佩裡耶帶著水銀氣壓表爬上了法國的圓頂山。他們發現,當我們遠離地球表面時,大氣壓力就開始下降。
  • 它只存在於猛烈風暴中,神秘且罕見!
    根據歐洲航天局的說法,這種精靈是一種非常快的電脈衝,它們只存在於大氣的上層區間(60-80公裡之間),並且是向著太空運動。精靈的存在:當閃電擊中地面時,它會釋放正電能,而正電能需要天空中其他地方的相等且帶相反電荷的能量來平衡。因此,精靈就是這些能量平衡的放電過程的象徵。胡默爾說:「越猛烈的風暴,產生的雷電就會越多,繼而產生精靈的機率也會越大。」
  • 行星系「碎片圓盤」存在碳原子氣體
    行星系「碎片圓盤」存在碳原子氣體2017-04-23 16:38 來源: 科技日報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茨城大學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利用位於智利的阿塔卡瑪亞毫米波望遠鏡(ASTE),觀測距地球200光年和63光年的兩個行星系碎片圓盤,發現了碳原子氣體存在的證據,初步支持了碎片圓盤中的氣體來源於「供給說」理論。
  • 我和地球上最乾淨空氣的距離是半個世界
    近日,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和澳大利亞氣象局的研究人員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 「Airborne bacteria confirm the pristine nature of the Southern Ocean boundary layer」的論文,用大量數據證明了位於澳洲南部與南極洲之間的南冰洋上空目前存在著地球上最乾淨的空氣
  • 地球「生命氣體」驚現金星
    最近,天文學家在金星的大氣層中發現了同樣的氣體。這意味著,銀河系中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或許出現過生命跡象,但也有可能只是這顆星球上發生了一系列不為人所知的化學過程。研究團隊最早於2017年6月在地球上觀測到金星大氣層中的獨特氣體特徵,之後於2019年3月通過另一架地球望遠鏡確認了這一現象。觀測儀器檢測到了特定波長的光線輕微減少,這些光線可能被氣體所吸收。在金星表面53公裡以上的高度,磷化氫氣體濃度可達億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