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丨從「阿爾法狗」到基因編輯:我們如何面對新興技術?

2020-12-06 澎湃新聞

技術對於世界的革命性意義早為人類共知,而對技術革命的人文反思卻相對關注寥寥。作為國內較早從事人工智慧歷史研究的學者之一,科學史博士、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客座研究員陳自富長於從哲學和倫理角度反思新技術,並試圖將這種反思置入更為日常化、脈絡化的場景中。

發布會現場

在文化縱橫雜誌社、東方出版社和南都觀察共同舉辦的沙龍暨文化縱橫書系之《賽先生的夢魘:新技術革命二十講》新書發布會上,陳自富就以曾受到廣泛關注的人工智慧軟體「阿爾法狗(AlphaGo)」和人類基因組編輯事件為例,詳解他對新技術的種種人文反思。

反思技術變革的必要性

陳自富首先強調,不論是專業人士還是普通民眾,對於技術革命或重大科技變革等議題進行討論和反思都有其必要性。普通民眾常被認為在知識上無法與專業人士進行平等討論,即便是專業人士中,不同專業乃至同一專業中的不同領域的人也存在認知上的分歧,但是這些都不影響大家共同享受信息文明帶來的成果,共同承擔其中的責任,共同思考其中的意義。

這種反思既包括對技術內容本身,也包括對其在社會、人文意義上更深層次的思考。前者拓展技術,後者則能夠幫助形成和強化人類在擴展自身邊界時的「問題意識」,並從人與自然如何相處的問題意識延伸到技術重新定義人類反身性的問題意識。這樣的問題意識,在以尋求知識增長為目的的自然科學領域和謀求人類平等、幸福的社會科學領域都是至關重要的。

技術革命大大拓展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創造了很多自然本不存在的東西,人類的邊界不斷延伸,人與技術也不斷融合,人類必須重新思考自身的定義。而對技術進行人文反思的過程一方面能夠幫助我們提問,另一方面也讓問題意識浮現,提供多維視角,告別封閉性討論,不斷擴大問題領域的外延,促使全社會不斷接近最大程度的共識,讓科技真正服務於人類福祉。

至於技術革命,陳自富解釋說,當前被很多人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乃至「智能革命」時期,且不細究說法,但回顧歷史可以發現,科學和技術實際上是並列關係,科學並不能代表技術。

回顧技術革命

工業革命之前,人類從最初學會使用火的蒙昧時代發展到實現畜牧業和農業分離、農業和手工業分離和商人出現的野蠻時代,而進入早期文明時代後,私有制開始出現,產生以城市為標誌的定居文明,還出現了龐大的祭司階層,但是人口增長與戰爭卻始終交替出現。直到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蒸汽革命將生產的「動力」徹底革新,畜力和水力被取代,冶金和機械製造成為重心,資本家開始出現。這是一次以英國為核心的單源性工業革命,並由此產生了工匠文化和商品輸出。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力革命,電力的使用極大地推進了包括汽車業在內的重化工業發展,工業革命的範圍開始延伸,城市化腳步開始加快。也正是在此過程中,科學和技術的關係開始變化。作為工匠的瓦特身處於技術和科學並行的時代,但到了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化學、冶金等技術行業則仰賴於科學。阿爾文·託夫勒(Alvin Toffler)稱之為「第三次浪潮」、至今餘韻未絕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信息革命為主要特徵,還包括核技術和航空航天技術以及農業革命的發展,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貧富差距也在拉大。

而當前,信息革命正在向所謂的「智能革命」推進,儘管第四次工業革命尚無公認的說法,但人工智慧、生物科技、航空航天和清潔能源等技術面向已經越發突出,這些過去認為完全不同的領域之間也在加速融合。以火星探測為例,由於距離帶來的時間延遲,導致無法進行實時操縱,必須賦予火星上的探測器一定的自主判斷能力,也就是與人工智慧發生緊密的結合,這一技術也會慢慢影響到地球的其他技術行業。

因此當前這種跨領域的技術革新與前三次工業革命有了巨大的差異,具有跨領域特性的技術有極強的「正反饋」效果,技術的發展速度特別快,適用的人口範圍也特別廣。其重大意義在於,人類的認知邊界將被全面拓展,向外進入太空,向內則進入人類基因編輯層面。

但也正是在此狀況下,目前的技術革命並沒有得到科學的全面支援與支撐,我們尚缺乏各方面的準備,原理上的茫然將帶來更大的未知,其影響也無法預知。正如蒸汽革命時期倫敦大力發展煤炭工業後帶來的嚴重汙染,就是典型的解決實際問題,卻因不理解原理而無法預測其發展軌跡,進而陷入困境。陳自富指出,只有具備科學理論基礎的技術在發展時才更有規律性,其後果和邊界才更容易澄清,便於人們做出理性選擇,對其技術路線的預測也會相對更加準確。蒸汽機的製造與利用和核技術的發展已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後者必須建立在相對論這樣的理論基礎之上。

難以解釋的問題

所以大多數時候,科學不等於技術,人也不總是理性。目前認知科學對於智能的理解和生物科學對於人類基因組修飾的所知都十分有限,但技術上嘗試的步伐似乎在不斷加速。一般而言,人類會對技術的發展作科學的算計,以求實現技術決策中的利益價值比較,也就是所謂的「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然而在沒有相應科學基礎的情況下,盲目決策出現的概率大大提高了。

以「阿爾法狗」為例,其在實踐上戰勝了人類最強棋手,在基於規則的博弈領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樣亮眼的表現卻並不能說明人工智慧已經作為人造物開始模仿人類智能運作,因為人類自己對於大腦運作的原理也尚處於十分抽象的解釋階段,包括阿爾法狗在內的智能技術進展仍屬於缺乏足夠理論支持和知識基礎的工程實踐。

陳自富認為,這種「難以解釋的生物智能或人工智慧」就是我們當前面臨的現狀,其中存在很多的問題。「知識就是力量」,如果將知識作為智能的核心來源,那麼由於認識論是哲學的研究範疇,人工智慧就與哲學有了糾纏;如果不考慮知識的核心地位,正如當前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所依賴的路徑本質上與知識沒有太大關係,仍舊缺乏理論基礎。但需要指出的是,人工智慧儘管沒有掌握所謂的知識,卻在棋類博弈遊戲、定理證明、圖像識別等一些腦力活動領域有了重大進展,比之人類呈現出壓倒性優勢,與過去蒸汽、電力的工具性利用相比,人類要如何面對這樣的進步?

人類與人工智慧

曾經,機器取代人力導致工人失業,但總體而言工具性利用始終還被框限在「改造自然」的範圍內,但隨著人工智慧的技術發展,人類被取代的焦慮將會日益深重。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明確的是,應該如何定義人工智慧?

人類似乎總在為自己尋找一個穩定的哲學定義,人會利用工具、製造工具,人是符號動物、理性動物、知識動物……這些似乎可以證明人類唯一性的特質正在隨著技術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入不斷退縮,人工智慧的突出表現更使得人類開始懷疑是否連「創新」都並非人類的本質。因此,問題恐怕也要繼續回溯,是否從一開始,人類執著於思考自己的本質就已經錯了?

陳自富指出,之所以會出現人工智慧挑戰人類的問題,正是由於人類從一開始就試圖通過本質主義來定義自身,進而定義人工智慧,以準確地區分人類和非人類。但這種對本質的追求可能會導致一種永遠沒有答案的遞歸,還有可能出現對人類肉身的超越,即這樣完美的人類定義是否真的存在?因此他認為,人類只有放棄這種本質主義的幻想,將智能、意識這種心理學詞彙設想為生物體與環境交互的過程,使之與人類的定義脫鉤,才能避免滑入這一困境中。

那麼,如何理解人類與人工智慧的概念和關係呢?

關於「人類」,實際上不存在靜態、固定的概念,勞動、符號、理性、文化等都只刻劃了人類的某一方面,他進一步指出,所謂的「人類」指的是具有獨特基因組的人類與其環境組合的產物,而環境的變化導致了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人類」都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當代生物學和哲學對於人類的物種概念,甚至人類是否是一個物種,迄今未能達成一致,因此在這一 意義上討論人工智慧對人類的取代或競爭,其實是一個不恰當的問題。

與此同時,人工智慧也不像人類一樣存在有性生殖變異的基礎,存在著宏觀上生命與非生命的區別;並且人工智慧的複雜程度比之人腦的功能模塊,也不在一個數量級上,在相當漫長的時間內,人工智慧都無法成為獨立的主體,也就無法作為生命體承擔責任,其缺陷或成就都將指向其人類設計者。

總的來說,區別於人工智慧,有性生殖、社會性、語言能力、倫理責任等是人類作為高等生命的主要特徵,而如科幻小說或電影中為人工智慧或機器人賦予生命特徵的例子,恐怕只能視之為一種隱喻或類比。

數學家和控制論先驅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早年在其名作《人有人的用處》中提到一個如今科幻作品中常見的設定,即把人通過信息渠道傳輸到另一處,陳自富將之稱為「把人存儲起來」,前卡內基梅隆大學移動機器人實驗室主任漢斯·莫拉維克(Hans Moravec)曾試圖實現這一構想,也就是人類的機器化(mind as machine),個體的人可以以信息的方式儲存和傳輸;而家喻戶曉的圖靈測試(The Turing test)試圖判斷機器能否模擬人,反映的是計算機擬人化(machine as mind),二者截然不同卻都是把信息作為人的本質,這與現今流行的基因觀點產生了聯繫,人都有獨一無二的基因,以一段基因序列作為一個人唯一的標誌,這似乎可以作為人類與人工智慧在信息上的聯繫。

如果說信息是人的本質,那麼再加上個體和環境交互的歷史信息,人類社會可以基於信息重建,這個猜想或者說隱喻就構成了信息本體論的一種形式。這與拉·梅特裡(La Mettrie)在《人是機器》中提出的隱喻一樣,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種萬物均可形式化的機械世界觀,而其背後都是實證主義的哲學觀。

除了哲學上的考慮,陳自富還談及如今的技術帶來的倫理挑戰,例如以藉助神經網絡技術為照片人物脫衣的DeepNude和可以進行人體圖像合成以偽造圖片的Deepfake這樣的技術作惡,利用算法強化社會偏見或不公的算法歧視等。不僅如此,沒有過程性因果解釋的算法是否能夠替代人類決策,對人類的生殖系基因修飾是否構成對人類的生物學改造,花費巨額代價為罕見病開發基因療法是否值得等問題都困擾著人類。

儘管人類可以用強人類中心主義或人類沙文主義來說服自己,用更透明的技術治理結構來規訓技術,通過驅除哲學上的本質主義以謹慎支持生殖系基因修飾……但總體而言,在人類已經無法進化出更多新物種,也不可能再通過自然選擇以獲得更好基因型的情況下,人類不能在驚愕和茫然中坐視技術革命的自主發展。

陳自富最後強調,人類必須對未來的技術發展作出規劃和選擇,更好地進行思考和提問以應對技術的快速變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講座回顧 | 肖顯靜:基於基因整體論的基因編輯技術應用邊界
    講座回顧基於基因整體論的基因編輯技術應用邊界2019年4月4日上午9:30,華南師範大學特聘教授肖顯靜老師應邀來到南京大學哲學系做了題為《基於基因整體論的基因編輯技術應用邊界》的學術講座。講座由劉鵬副教授主持。
  • 武漢文獻中心舉辦「模式生物斑馬魚及基因編輯技術」科普講座
    7月14日,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舉辦2018年第2期科學文化漫談——「模式生物斑馬魚及基因編輯技術」科普講座,中科院武漢教育基地青年志願者協會負責人陳正芳為師生、周邊社區居民和青少年,帶來一場生動精彩的科普盛宴。  你知道神奇的斑馬魚嗎?斑馬魚和模式生物有怎樣的聯繫?基因編輯技術發展的「前世今生」又是如何呢?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飽受倫理爭議
    誕生於2013年的CRISPR-CAS基因編輯技術已成功運用到定點敲除大、小鼠的基因,且效率高、速度快、簡便易行,它也有望根除致病基因在世代間的傳遞。如果基因編輯技術用於預防和治療人類疾病,這種醫學目的之訴求具有技術的合理性。如果把這種新穎技術應用於增強正常人性狀和能力的非醫學目的,設計新的基因嬰兒,則這種訴求不具有合理性。   記者:但這一技術理性也觸及一系列爭議。
  • 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任何技術的研發過程都需要經得起倫理的拷問,要在倫理原則的框架下進一步研發。但顯然,從基因編輯嬰兒誕生到現在,基因編輯技術仍面臨巨大風險與眾多不確定。「基因療法」如何實現?基因編輯技術是一項通過改變基因排列來改變基因遺傳性徵的技術。從技術層面來說,基因編輯對生物遺傳基因的改變,不僅表現為生物體本身基因的改變,也表現為對生物體下一代基因的影響。當被編輯的基因進入到生物體後,會參與生物體的遺傳,從而對下一代的遺傳性徵產生影響。而現有的技術不能保證經過編輯的基因,在遺傳過程中不會發生突變,不會出現新的基因缺陷。
  • 陳根: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基因編輯的研究對象也從非人類基因擴展到人類基因,與此同時,伴隨著的人們是對基因編輯技術的倫理質疑。而這種質疑,在2018年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誕生時達到了頂峰。沒有任何心理準備與預告,一顆巨大的炸彈就投向了全世界的人類。
  • 陳根: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文/陳根基因編輯是當下生命科學領域的理論前沿與研究熱點,近二十年來基因編輯得到了迅猛發展,特別是新技術的發現,不僅重新定義了生物學研究邊界,更是引起了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大變革。基因編輯的研究對象也從非人類基因擴展到人類基因,與此同時,伴隨著的人們是對基因編輯技術的倫理質疑。
  • 基因編輯技術人類的災難/福音
    謝謝主席,大家好:我方觀點是基因編輯是人類福音。基因編輯,是一種新興的比較精確的能對生物體基因組特定目標基因進行修飾的一種基因工程技術。基於此,我們應當明確,我們今天的討論範圍不應當局限於人類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
  • 王立銘線上講座:基因編輯,雕刻生命的手術刀
    基因編輯,雕刻生命的手術刀為你呈現基因編輯技術的來龍去脈以及對個人到底有何影響
  • 基因編輯與人類改進,劉慈欣給法學家的啟示
    基因編輯的倫理和法律邊界在哪?為什麼通過對劉慈欣作品的文本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思考這些問題?在6月22日晚一場題為「劉慈欣論基因編輯與人類改進」的線上講座中,中山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陳頎結合劉慈欣的文本,給出了他的思考。該講座由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主辦,該校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沈偉偉主持。
  • ...廳舉辦科技創新學習講座——朱健康院士講述「基因編輯研究進展」
    12月8日下午,海南省科學技術廳在三樓會議室舉辦科技創新學習講座,會議由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國章成主持,邀請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朱健康院士講述以「基因編輯研究進展」為主題的學習講座。(講座現場)朱健康院士首先講述了他的科研方向,植物基因組編輯是其研究團隊的重點研究領域,並成功運用基因編輯技術在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上創製新種質,近幾年來獲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科研進展。朱健康院士表示,海南是作物育種繁種的天堂,又恰逢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的大好時機,希望南繁與海南要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打造國家熱帶科學中心。
  • 柯潔敗給阿爾法狗,機器人將奪走我們的工作嗎?
    然而,今天第一戰的結果卻讓瀚哥冷汗直冒,整場下完之後不久,著名的中國棋聖聶衛平就發表微博表示:阿爾法狗到最後基本上就在放水了,所謂的只贏四分之一子,完全是阿爾法狗控場的結果,如果按照阿爾法狗真正的下法,基本上可以在短時間內擊敗柯潔。是的,阿爾法狗能贏並不意外,最讓人意外的是人工智慧已經擁有了讓子,擁有了控場卻不擊敗人類的智慧,阿爾法狗2.0並去年擊敗李世石的前輩更加厲害了。
  •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人類的福音還是災難
    相比較於大自然緩慢的生存演化,這一次人類可以手握基因剪刀,乾脆利索地改變眾多物種的基因性狀,包括我們人類自身。作為對科學樂觀一派的人們,很容易看到基因編輯技術在生物學、醫學,以及農業、健康領域的巨大商業前景。但在理性樂觀的背後,我們也不能不警惕基因編輯技術有可能帶給人類的巨大技術風險和倫理困境。
  • 葛紅兵|從深藍到阿爾法狗,從暴力計算到仿生智慧
    正如,多數人反對「轉基因」技術不是因為「有什麼證據證明轉基因對人類有害」一樣(相反,證明轉基因對人類無害的證據倒是更多些),多數人反對轉基因技術,是因為擔心人類僭越了自己的權能,人類對物種改造的能力無限發展,會最終傷害人類自身。 阿爾法狗的出現,讓筆者也產生類似的擔憂。
  • 《細胞》專刊|機器學習與基因編輯
    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項目認識到了機器學習的潛力,並投入到大規模的數據採集中。機器學習可分為監督和無監督型,其中包含集成學習、深度學習、貝葉斯學習等多類方法。作者接著列舉了機器學習在生物醫學多個關鍵領域內的應用:提升臨床圖像和分子診斷水平臨床圖像採集技術在飛速發展,人們現在已經可以獲得三維甚至是四維的器官和組織圖像了。
  • 阿爾法狗離奇點有多遠?
    ,引起很大轟動,這個事件到今天餘震猶在,因為它標誌著人類智能在圍棋這個領域已經無法再超越電腦了。時間回放到20年前,多利羊誕生,人們面對突然出現在視野中的基因克隆技術,一下子開始承受極大的恐慌,而20年後的人工智慧出現也很類似。
  • 基因編輯技術熱度持續,如何抓住諾獎產業化機遇
    提起基因編輯技術,更多人腦海裡浮現的是科幻小說或電影的場景。在劉慈欣的短篇小說《贍養人類》中,就有這樣一個故事:遙遠的外星,有的人用基因技術優化後代,讓後代變得越來越聰明。今年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了兩位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方面取得卓越貢獻的科學家,讓科幻之光照進了現實。
  • 能將我們變成超級人類的基因編輯技術,為什麼沒有普及化?
    筆者:三體-小遙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開始對生命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我們在渴望延長壽命的同時,也希望儘可能減少疾病的發生,基因編輯技術就是在這個時候進入人類視野。基因編輯嬰兒的出現,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除了威脅到人類文明的倫理安全之外,也帶來了新一輪的思考。如果在未來,人類文明想要將基因編輯普及化,我們究竟缺乏技術支持,還是缺乏足夠的勇氣呢?在很多科幻作品中,基因編輯技術被應用到對各種生物的改造中,它們可以變得更加智能,人類也可以「取長補短」,擁有更多的能力。
  • 解讀獲諾貝爾獎的基因編輯技術,基因定製離我們有多遠?
    Doudna兩位科學家,以表彰她們「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基因編輯再次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點。基因編輯技術是什麼?有何潛質?它究竟是「天使」還是「魔鬼」?基因檢測有必要嗎?基因編輯技術是未來可期還是適可而止?以下是一場關於基因編輯的理性科學和倫理問題的有趣討論,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 揭開基因編輯技術的神秘面紗,它將這樣影響我們的生活
    提起基因編輯技術,更多人腦海裡浮現的是科幻小說或電影的場景。在劉慈欣的短篇小說《贍養人類》中,就有這樣一個故事:遙遠的外星,有的人用基因技術優化後代,讓後代變得越來越聰明。今年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了兩位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方面取得卓越貢獻的科學家,讓科幻之光照進了現實。那麼,被稱為"基因剪刀"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究竟是什麼?
  • 前沿熱點丨人類基因編輯技術及其倫理問題
    與現有的基因編輯技術相比, CRISPR使基因編輯更容易、更精確、更快、更便宜和更全面,甚至被認為是改變幾乎所有生物基因組的突破性手段。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的大流行,研究者們已經開始著手應用CRISPR以對抗大流行帶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