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26日)是「三伏天」裡「中伏」的第一天,俗話說「熱在三伏」,其中又以「中伏」最熱。不過今天濟南的「中伏」清涼開場,市區最高氣溫27.1℃,比大暑那天的最高氣溫還低了0.2℃。明天午後濟南局部地區仍有陣雨,但是接下來的天氣就沒今天這麼涼快了。
濟南市氣象臺26日16時發布的天氣預報稱:未來三天以多云為主,明天午後局部地區有陣雨。
預報今天夜間到明天(周一)白天陰轉多雲,明天午後局部地區有陣雨,降水概率30%,南風短時北風2~3級,明晨最低氣溫20℃左右,明天最高氣溫30℃左右。高溫中暑氣象等級2級,一般不會中暑。
明天夜間到28日(周二)多雲,南風短時北風3級,最低氣溫22℃左右,最高氣溫32℃左右。
29日(周三)多雲,南風3~4級,最低氣溫23℃左右,最高氣溫34℃左右。
7月30日~8月1日(周四到周六)陰有雷陣雨,南風3~4級,雷雨時陣風7~8級,氣溫下降。
8月2日(周日)陰轉多雲,南風3級,氣溫略有回升。
雨送清涼的今天,濟南天氣體感溫度比較舒適,龜山觀測站測得的降雨量為8.8毫米,是小雨量級。但是在「七下八上」(7月下旬到8月上旬)的主汛期階段,小雨可以送清涼,但是有時候突然造訪的強對流天氣卻需要格外警惕,加強防範。
如今,氣象科技的進步讓人們獲得了提前應對天氣變化的能力,在降雨過程中也可以及時掌握監測數據。那麼雨是怎麼被測量的呢?本期視聽天氣帶您前往濟南唯一一座國家基本氣象站——龜山氣象觀測站,了解一下「誰」在觀天測雨。
龜山氣象觀測站工程師蒲章緒已有30年「觀天測雨」的工作經驗。今年4月1日起,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從全國試運行切換調整為正式業務運行,標誌著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將實現全面自動化。
上世紀90年代以前,自動化並未普及。在手工「測雨」的年代,蒲章緒和他的同事們經歷了一段十分艱苦的工作經歷。觀測員需要冒著雨外出,將觀測場中玻璃瓶的雨倒入量筒中記錄降雨量。有時候風大雨急,雷電擊中圍欄,將周邊「燒」得通紅,噼裡啪啦的冰雹砸在身上……不論環境多艱苦,監測員要嚴格按照時間要求記錄降雨量,徹夜不能休息。而這一過程中,卻不能淋溼測量設備,監測員自己淋著,也得把傘給量筒撐著。
如今,龜山氣象觀測站99%的觀測業務已實現自動化。今年監測設備進一步智慧升級,龜山氣象觀測場也迎來了「新成員」——「三溫三雨」新型自動溫度雨量融合系統。這套設備可以有效解決單一氣溫、雨量傳感器出現故障時造成數據缺失的問題,對於突發狀況也有更好應對能力。
由於儀器十分靈敏,天空飄著小雨的環境裡,記者未能現場看到儀器內部構造。蒲章緒介紹,這套設備內部是利用「雙翻鬥雨量傳感器」來實現對降雨量自動監測。承雨器收集的降水通過漏鬥進入上翻鬥,當降水累積到一定量時,由於降水本身重力作用使上翻鬥反轉,降水進入匯集漏鬥。降水量每達到0.1毫米時,對開關信號計數即測得解析度為0.1mm的降水量。
這個頭頂「蘑菇」的設備是稱重式降水傳感器,通過對重量變化的快速響應測得降水量。這個設備通過測量落到盛水桶中的降水質量,根據水的密度換算成降水的體積,再由承水口面積計算出收集到的降水總量。
蒸發是地表熱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組成部分,也是水循環中最直接受土地利用和氣候變化影響的一項,同時,蒸發也是熱能交換的重要因子。這個圓形的設備就是用於測量地面蒸發量的。
這個大型圓柱桶底的中心裝一直管,直管上端裝有測針座和水面指示針,桶體埋入地中,桶口略高於地面。測針插入測針座,能夠讀取水面高度,根據每天水位變化與降水量可以計算蒸發量。如今,蒸發量監測也實現了自動化。
位於龜山氣象觀測站的諸多設備中,個頭最高的當屬風速風向儀。在這裡,新時報記者也發現了暖心的一幕:轉輪式探頭迎著風緩緩地轉動著,下方不遠處的鳥巢裡小鳥兒探出了頭。「鳥巢對風速風向觀測沒有影響,我們決定讓它們在這裡安個家。」蒲章緒說。
從氣象「莫測」到氣象可測,我們敬畏自然也探索自然,在探索中與自然和諧共生。
來源:新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