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報|美格基因「環境功能基因晶片研發」喜獲深圳市資助

2020-12-08 美格基因
美格基因「環境功能基因晶片研發」喜獲深圳市資助

近日,廣東美格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的環境功能基因晶片研發與產業化項目順利獲批。該項目基於國際領先的環境基因晶片研發技術,聚焦四種環境晶片(Lake-Chip、Ocean-Chip、Soil-Chip和Ecotoxic-Chip)的研發與產業化,研究成果將對環境微生物檢測產生革命性影響。

美格基因專注於微生物組學技術與產品的研發與產業化。目前,公司已建立廣東省環境功能基因晶片研發中心和實驗室,配備了測序平臺、基因晶片平臺、生物信息分析平臺等大型實驗設備,業務範圍覆蓋基因晶片、生物試劑、高通量測序、生物信息服務和生物安全等領域。公司成立以來,累計申請發明專利60項,獲得廣東省高新技術產品16項。2017-2019年,美格基因及微芯生物榮獲第七屆、第八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中國區第二名、廣東省一等獎等多項國家、省、市級大獎。2020年,公司將繼續立足科研服務,同時以醫學檢測、生物安全、生態安全為重點,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加快微生物組技術產業化和應用。

美格基因將與所有關心和支持美格發展的各位朋友一起攜手,繼續深耕微生物組學領域,堅持技術創新,不斷拓展基因組學在生物安全、生態安全和醫學健康領域的應用,致力於成為國際微生物組學領軍企業。

更多詳情都在美格基因公眾號。

相關焦點

  • 美格基因助力土壤生態學前沿研討會圓滿落幕!
    會議期間,Soil Ecology Letters創刊主編,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朱永官院士就土壤微生物生態學的前沿問題帶來精彩報告,為土壤生態的研究重點及研究思路指明方向。美格基因現已與朱永官院士團隊合作推出高通量qPCR晶片檢測服務,5大功能晶片,多重應用方向,可一次性便捷檢測數百個目標基因。
  • 美格基因助力中山大學研究文章榮登國際環境領域TOP期刊
    美格基因又一項目文章見刊啦!該研究探索了三類汙泥和水生環境中,布洛芬及其生物轉化產物的作用和毒性,為了解布洛芬及其生物轉化產物對生物汙泥系統和生態系統的毒性作用提供了依據。原文於2020年11月在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上在線發表。本文的第一作者是中山大學生態學院賈妍豔副教授、通訊作者為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呂慧教授。
  • 美格基因:低滴度新型冠狀病毒樣品的強化NGS技術助力輕症病例檢測
    美格基因快速研發了針對新型冠狀病毒高通量測序的優化技術(強化NGS技術)方案,可極顯著地增加測序結果中目標病毒序列的佔比,甚至可達到50%以上,部分樣本可獲得超過90%完整度的基因組。本項技術(強化NGS技術)不僅有助於疑似病例的篩查,更為重要的是,對於新型冠狀病毒的溯源、變異和進化等研究具有重要價值。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牽動了億萬人民的心,各行各業眾志成城,共同抗擊疫情。
  • 美格基因引入Nanopore平臺助力宏基因組三代測序!
    美格基因宏基因組產品升級引入Nanopore平臺助力宏基因組三代測序新增「三+二」宏基因組測序策略,讀長更長、組裝更佳更全面獲取微生物物種的全基因組序列一、產品優勢1、更真實反映菌群實際組成美格基因三代宏基因組採用「三+二」測序策略,三代宏基因組測序策略解決了二代讀長短的限制,能輕鬆覆蓋基因間區或基因特異性區域,長讀長Reads能夠更為精準地鑑定水體、土壤、腸道等生境中微生物的種類,有效提高微生物群落鑑定的解析度,更加真實的反映菌群的實際組成。
  • 昆企研發基因晶片高通量檢測試劑盒
    10天完成技術研發寰基生物成立於2001年,主要研究基因晶片技術和進行相關產品開發。公司董事長滕仕喜介紹,核酸檢測能準確把握生物體核心特徵,是醫學檢驗的重要方法。傳統核酸檢測中,多數試劑僅能檢測一種病原體,需要醫生預先判斷病人可能感染的病原體,對醫生臨床經驗依賴程度高。這意味著如果判斷失誤,病人需要做多次檢驗。
  • 深圳科創委回應:從未資助「CCR5基因編輯」項目
    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發布關於賀建奎基因編輯項目有關情況的聲明稱
  • 健海生物基因晶片研發人員檢測樣本
    健海生物基因晶片研發人員檢測樣本2012-10-19 09:02:35來源:河北新聞網    10月18日,在石家莊市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健海生物基因晶片檢測中心的研發人員正在進行樣本檢測。河北日報記者趙永輝攝【責任編輯:金衛衛】http://hebei.hebnews.cn/2012-10/19/content_2894703.htm健海生物基因晶片研發人員檢測樣本
  • 美格基因2020年上半年項目文章大盤點!
    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上半年美格基因合作文章共計57篇,發表期刊涵蓋The ISME Journal、Water Research、Microbiome、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平均影響因子高達5.699。
  • 美格基因微生物多組學聯合文章刊登ISME!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璋研究員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刊登ISME,同時,這也是美格基因微生物多組學聯合項目文章!多組學聯合分析是微生物組研究的秘密武器!本文作者從已公開的COPD微生物組學數據中收集了1640份16S rRNA數據和26份宏基因組數據,採用了多組學meta分析方法鑑定其功能特徵並確定了其微生物屬水平分類單元的變化,隨後使用12個微生物屬建立了COPD全局分類器。
  • 基因晶片研究,潛在的醫學診斷需求為基因晶片創造市場空間
    初具萌芽期(1998-2000 年)1998 年,中科院將基因晶片列為「九五」規劃特別支持項目,投入大筆資金、技術和 人才支持中國基因晶片行業發展,成立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000 年,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一片應用型基因晶片,宣告中國基因晶片時代的開啟。這一階段,國家政策的支持對基因晶片的研發技術突破起到主導作用。
  • 國內第一張水稻基因晶片在浙大問世
    日前,浙江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運用獨創的基因快速分離技術,成功地獲取了6000條水稻獨立基因,並研製出國內第一張功能獨特的水稻基因晶片。該基因晶片顯現出良好的產業化前景,上海某企業和德國基爾大學表示有意購買。
  • 36氪首發|自主研發高密度基因晶片,「Genebox基因寶」獲數千萬元...
    圖片來源:Genebox基因寶公眾號自2019年開始,公司與全國頂尖高校與科研機構、以及行業龍頭供應商緊密合作,自主研發了高密度基因晶片(microarray)平臺並實現量產,涵蓋測序儀、晶片、試劑和軟體一體化解決方案,打破了Illumina、Affymetrix兩家外國公司在這一領域長達20年的壟斷,這是中國公司首次在這一領域實現國產替代。
  • 基因晶片技術未來大有可為
    摘要:2008年12月16日,上海生物晶片有限公司暨生物晶片上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整合旗下系統技術平臺、商業化服務體系、高素質服務團隊等資源成立了致力於研發外包服務的專業化公司——上海伯豪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我們就基因晶片技術與服務的市場發展這一話題,特別採訪了現任上海伯豪董事長兼總經理肖華勝博士。
  • 基因晶片概念股有哪些?基因晶片概念股價值分析
    基因晶片的原理就是雜交測序的方式,簡單來說也就是通過一組已知序列的核酸探針雜交進行核酸序列的測定方式,在一塊基片表面固定了序列已知的八核苷酸的探針。那麼,基因晶片概念股有哪些呢,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下基因晶片概念股價值分析。2017基因晶片概念股有哪些?
  • 美格基因|擴增子物種群落分析
    通過三元相圖,可以找出不同環境中的核心微生物。4、物種豐度聚類分析可用於表示一個/多個樣品/分組在某一分類水平(門、綱、目、科、屬、種、OTU)上的群落組成和豐度。豐度用顏色深淺來表徵,並可根據豐度和組成進行聚類,也可按照特定的順序進行橫縱坐標的排列。作圖數據可選取關注的物種(默認豐度排名較高的 30 個物種,物種數未到 30 個的則選取全部物種)。
  • 美學者獲資助研發不咬人的蚊子:欲改造其嗜人血基因
    人們想了各種辦法,來殺死蚊子,應對它們帶來的瘟疫:噴灑殺蟲劑,研發和注射疫苗,給蚊子絕育,給蚊子轉入致死基因。日前,美國國防部撥款50萬美元,資助了一項富有想像力的研究計劃:研究人員試圖通過基因改造,來改變蚊子的吸血偏好,讓它們更喜歡其他動物的血液,而非人類的血液。也就是說,通過基因改造,讓蚊子不再咬人,人與蚊子共存。
  • 2018年中國基因晶片行業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 基因晶片製備向...
    中國基因晶片市場處於起步階段基因晶片,也稱DNA晶片或DNA微陣列,是平面載體(如矽片、玻璃片、尼龍膜等)和載體上按照某種預先設計的位置高密度有序排列的成千上萬核酸探針(如DNA、寡核苷酸或基因片段)的稱謂。
  • 生物晶片入門(一):生物晶片及應用簡介(生物晶片,基因,藥物,晶片技術)
    6、生物信息(bioinformation)學研究人類基因組計劃(genome project)(HGP)是人類為了認識自己而進行的一項偉大而影響深遠的研究計劃。目前的問題是面對大量的基因或基因片斷序列如何研究其功能,只有知道其功能才能真正體現HGP計劃的價值--破譯人類基因這部天書。
  • 基因界的「中國晶片」誕生記
    在十幾年前,為了實現生物傳感器基因晶片技術的科研成果轉化,宋老師不得不向全世界「乞討」。  基因晶片技術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90年代被評為世界十大科技進步之一。1999年,宋家武成為國內第一批基因晶片研究人員,在當時國內兩大基因晶片研究陣地之一的上海聯合基因就職,牽頭研發了國內第一個臨床診斷用的B肝耐藥基因晶片,「但當時的準確率只有百分之八十幾。」
  • 非瘟疫苗研發之困:過半基因功能未知,已知基因功能研究不足
    疫苗研發嘗試眾多,效果差強人意回顧近60年的非洲豬瘟疫苗艱難探索之路,嘗試眾多、成果較少。非洲豬瘟疫苗研發緣何舉步維艱?「國外研究機構先後嘗試了滅活疫苗、亞單位疫苗、核酸疫苗、病毒活載體疫苗、減毒活疫苗和基因缺失疫苗等各種類型疫苗的研發,但最終的效果差強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