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海上的大型人工建築,除了石油鑽井平臺外還有風力發電用的大型渦輪機,有的還有人工碼頭或者人工島,除了後者長期保留外,其他建築物一般都會被拆除,畢竟應該對環境造成影響後將其恢復原狀,這是最起碼的要求。
但海洋生態學家最新的研究表明,這些人工建築退出現役後,儘量還保留在原地,當然水面建築大部分可以拆除但保留識別,避免船隻撞上去,而水下則全部保留!
為什麼要保留鑽井平臺,這些建築物不會破壞環境嗎?
準確的說鑽井平臺確實會影響環境,當然全世界影響最大的要數墨西哥灣的石油鑽井平臺火災事件了!
2010年4月20日晚,英國石油公司所租用的深水地平線號深海石油鑽井平臺發生井噴,洩漏的甲烷引發了大爆炸,平臺陷入一片火海,美國海岸警衛隊進行了72小時搜救,最終成功救起115位工作人員,另有11人失蹤!
墨西哥灣漏油事件
大火燒了36小時平臺沉沒,當天下午一點開始開始漏油,據英國石油公司估計,此後每天的洩漏量超過25800立方米,從2010年4月23日到7月15日之間,總共洩漏了超過320萬桶石油,至少2500平方公里海域被原油覆蓋。
油汙影響範圍,4月28日-5月2日
所以石油平臺影響是很大的,那麼為什麼要保留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這些海洋中的龐然大物壽命一般都超過20~30年,因此在這些大型平臺的下方直達海底的建築上,海洋生物已經構建起龐大的生態系統。相信各位應該會發現,從遠洋回港的船舶底部,長滿了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其中最多的應該是藤壺。
它們的存在會降低船舶航速,增加油耗,會腐蝕油漆等等,但卻沒有好辦法清除它們,只能回港口專門請清理公司人員清除這些海洋生物!而在石油平臺上,同樣會長滿這些生物,而且會層層堆積,形成類似珊瑚礁的效果。
海底鋼結構上長滿了海洋生物
再往後,這裡就成了很多海洋生物的家,各種各樣的生物都會聚集於此,無論是藻類還是軟體動物或者甲殼類,甚至大型魚類,是它們生長的地方,也是覓食之地,更是躲避天敵的寶地,儼然成了大海中的一個綠洲。
圖為鑽井平臺下的海洋世界,各種魚類休養生息,厚唇石鱸居住在一層,而燕魚則居住在二層,互不幹擾。
所以你要把這個綠洲拆除嗎?這可是大自然花了二三十年構建起來的,現在你又要破壞它,就相當於強拆,這不是要引起「公憤」嗎?當然海洋生物不會投訴你,但海洋生物學家明白這個道理。
人工魚礁對魚類的重要性,有哪些人工魚礁?
我們經常看到建造人工魚礁,為什麼要製造人工魚礁卻不太清楚。珊瑚礁是海洋生物最聚集的區域,因為那裡有最完整的海洋生態環境,珊瑚礁的生態是立體的,從珊瑚開始到礁石再到下面的巨石之間的縫隙,都是海洋生物的家,各位小朋友喜歡看的《海底總動員》的小丑魚尼莫家就在珊瑚礁中。
但海洋中珊瑚礁這樣的立體生態位置是有限的,很多區域根本不具備珊瑚生長環境,或者珊瑚蟲還沒打算在這裡落腳,那麼怎麼辦?人工移植?顯然成本太高,很簡單,製造一個立體生態的環境即可!
移植珊瑚
因此海洋生物學家會會選擇合適的地方,製造人工魚礁,一般可以投放石塊、樹木、廢車船、廢輪胎和鋼筋水泥預製塊等,以形成人工礁,可誘集和增加定棲性、洄遊性的底層和中上層魚類資源,形成相對穩定的人工魚礁漁場。
在紀錄片中我們也經常能看到,沉船在海底數年後基本已經看不出原來的形狀,都是密密麻麻的海洋生物附著,再往後這裡將擴大成為一座海底小山,因為軟體動物死亡後,貝殼堆積,甲殼類死亡後也堆積,慢慢就會變得面目全非!
沉船生態
這架飛機拆除發動機後被沉入水底做魚礁
所以在海底,沒有真正的死亡,或者說死亡可能是另一種生命的開始,就像大洋底部的鯨落一樣,即使是剩下幾根鯨骨,它一樣能滋養一個微生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