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父張伯苓先生傳略(選登)

2020-12-06 南開大學新聞網

  張錫祚

  編者按:為紀念愛國教育家張伯苓先生誕辰140周年,南開大學檔案館、校史研究室近日整理校注了張伯苓先生三子張錫祚遺稿《先父張伯苓先生傳略》。

  張錫祚生於1908年,自幼身體單薄,就讀南開中學時因染肺病休學。抗日戰爭時期,張錫祚和父母同住在重慶南開中學。經重慶名醫診治,多年的肺疾得以治癒。病癒後,張錫祚不願繼續待在家裡,遂外出經營小型工商業,並開辦農場、會計師事務所,為南開學校的發展儘自己的綿薄之力。新中國成立後,張錫祚任天津文教工業公司財務科科長,為新中國建設作出了貢獻。他與瞿秋白的侄女瞿安貴女士結婚,育有女兒張媛良、兒子張元龍。

  張錫祚手稿寫於1963年4月,共18節、5萬餘字,現藏於南開大學檔案館。在張伯苓先生誕辰140周年之際,這份珍貴手稿被列入「南開大學校史叢書」公開出版。本版選登書中3節內容,並刊發張伯苓先生嫡孫、張錫祚先生之子張元龍撰寫的書序,以饗讀者。

  

  早期教育思想

  先生見到清末國勢的所以衰頹,分析它的原因,主要在犯著五病:曰愚、曰弱、曰貧、曰散、曰私。愚則人民的知識不開,弱則民族的體魄不強,貧則生產力不振,散則團結力不固,私則只顧個人利益,沒有國家民族思想。今天如要想振興中國,惟有興辦新教育,灌輸新思想,培植新人才。所以他在創辦南開學校,培植學生時,要力矯以上五病。他的教育方法,首重在以下5個方面:

  (一)培養新道德力矯時弊,嚴禁學生吸食鴉片、酗酒、嫖妓、賭博和早婚;凡有違犯的,都予開除。在教室樓一進門處,立著一面大鏡子,旁書鏡銘,寫道:「面必淨,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莊。」所為是力矯當時頹靡不振之氣,要求學生們隨時要精神飽滿,生氣勃勃。每星期三下午,有修身班,召集全體學生在大禮堂,給同學們講如何做人做事讀書救國之道,同時也旁及國內國外大事。有時也請一些學者們來給學生講一些時事問題,為的增長學生們的課外知識,灌輸一些新思想,提高學生們的新道德觀念。

  (二)提倡科學知識力矯千百年來八股文對於中華民族思想的毒害,大力提倡科學知識,介紹西方科學文明,灌輸新思想。在科學研究中,尤其注重科學實踐。先生在南開中學創立的一開始,就從日本買來物理、化學實驗儀器多種,教給學生們作為親手實驗之用。當時有西人到南開來參觀的,認為在他們國內的一般中學裡,能有這樣設備的也不多。

  (三)注重體育鍛鍊要想強國,必須先要有體格強健的人民,這樣才能擔當起建國的重任。在西方列強和日本,它們國勢所以強盛,主要是在它們的人民,具有強健的體格。那時西洋人都說我們是東亞病夫,這樣我們還如何能和它們爭強。先生有見於此,所以在平時訓練學生,首先在加強課內課外的體育鍛鍊,對於各種體育運動的設備方面,也是發展的不遺餘力。在歷年各屆國內國外運動會,南開的學生,都有出色的成績。在平日尤其是注重體育道德的培養,以見對於德智體三育的要求,是齊頭並進的。早期中學部學生在千人以內時,每星期六下午,都要舉行一次全校學生大會操,所為在體育鍛鍊中,還要訓練學生的組織性、紀律性。

  (四)培養組織能力為了訓練學生的組織能力和辦事能力,指導學生多做課外組織活動,組織各種團體,如同各種學術研究會、演講比賽會、出版刊物、創辦新劇團和音樂研究會、體育隊等等。使得學生在幼年時,就過慣團體生活,加強團結思想。同時還教育學生,不但要會讀書,而且還要會辦事。

  (五)灌輸愛國思想國家要圖強)恥,百年重任,首在於培植新人,所以對於學生們,從他們幼年時,就給他們灌輸著愛國主義思想,教給他們終身不忘,以便將來畢業以後,出來做事時,凡事都能聯繫到國家民族的利益,用意是深遠的。而先生平日時刻念念不忘的圖強)恥,實際上就是他的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具體實踐。經常地把它來灌輸給年輕的學生們。

  先生從幼年承久庵公的教誨,對於教育方法,首重實踐,貴啟發,用各種方法,引導學生去學習。訓練學生們自己會讀書,會去鑽研問題,並且常以「幹!幹!幹!」3個字來教育學生,凡事必須親自動手實幹,才能懂,才能會,才能精。

  先生嘗說:「我是一個學海軍的,對於教育本是外行,因為有志於教育,所以才研究教育、辦教育,幹中再學,學了再幹,盡畢生精力,幹!幹!幹!今天已由一個外行變成為一個內行了。還有我們學校的華午晴先生,他是嚴王家館的一個學生,沒有學過土木工程,因為他心細,就叫他總管學校的建築。連年修建,今日女中部的教室樓,就是他繪圖設計的。用地不多,樓上樓下,沒有一處方寸之地沒有加以利用的,雖是一般專業的工程師,也不能過之。此外還有王九苓先生,他是師範班畢業生,沒學過農林園藝,叫他管學校的花木,他天天看書鑽研,找別人學,今天已成為一位花木專家了。他所培養的菊花,千百異種,每年一到開放展覽,有多少愛好者,從遠道來參觀。這些事實,說明了知識是從幹中得來的。」

  先生又嘗說:「學生們不要讀死書,要會用書,要學會呂洞賓那個點石成金的手指頭。」這是要求學生們會學會用,要學會真本事。

  先生嘗說:「正人者,必先正己,要教育學生,必先教育自己。」有一天中學的修身班,他看到一個姓王的學生,因為吸紙菸過多,手指被燒得焦黃,先生指著他說道:「看你抽菸抽的,手指都燒成那個樣子了,吸菸對青年人身體有害,應該戒除了它。」當時王生回答道:「先生你不是也抽菸嗎?怎麼說我呢?」先生當時受到啟發很深,深切的認識到欲教育學生,必先教育自己,凡事要以身作則。當時立喚校工:「把我房裡的煙全拿來!」先生當時吸呂宋菸,房裡存著幾大盒,校工全給拿來,先生立時當眾把煙全都折了,扔在汙水桶裡。校工可惜煙,說道:「留著拿回家給老太爺抽不好嗎?」先生說道:「不如此不能表示我的決心,從今以後,與諸位同學共同戒菸。」自此以後,南開在校學生,從沒有吸菸的,先生也自此終身不吸。

  後期教育思想

  先生在清末,鑑於當時社會風氣的愚昧無知、頹靡不振,他總結出來由於「五病」,制定出5項教育方針。但是由於時代的發展,半個世紀以來,世界已由蒸汽機的發明進化到了原子能時代。先生的教育思想也隨著時代的進展和社會的需要而飛速地向前發展。由早期的5項教育方針逐漸發展成熟,進而成形為「公能教育」。他在重慶南開中學的運動場坡地上,用綠色的冬青草,植成了兩行標語:「允公允能、日新月異」,這就是南開校訓。

  先生的所謂「允公」是指著要求做到最公,「允公」和「去私」是相對著的,但是去私是消極的態度,而允公卻是積極的態度。這裡所謂的「公」字,先生嘗著重指出是「大公」,不是「小公」,若是「小公」的話,那就成為本位主義,算不得什麼公了。惟其公,所以才能高瞻遠矚,惟其公,所以才能正己教人,發揚集體的愛國思想,消滅自私的個人主義。這是他教育學生做人的第一功。

  所謂「允能」是指著做到最能,要建設現代化的國家必須要有現代化的科學才能,而南開的教育目的,就是在培養具有現代化科學才能的新人。既具備著理論知識,又具備著實際工作的能力,主要在培養學生學會將來在社會服務時的工作能力和專門知識。為了趕上時代和跨過時代,先生又在大學部成立了經濟研究所和各種理工研究所,號召學生向世界科學文化新高峰進軍。

  所謂「日新月異」就是說要求學生天天在不停的變,時時在不停的長。他給學生們創造了一種環境,叫學生們親眼看到他們幾年或十幾年(在那時從南開小學到中學、大學一共要16年)所在讀書的學校,就是時時的在變,時時的在長,時時的在向前發展。環境的陶溶,潛移默化,給學生們養成了一種習性,認為不是這樣就不是人生了,使得學生們自幼年就養成了「長!長!長!」的人生觀。先生常教育學生們說:「所謂日新月異,不但是要能接受新事物,而且是要成為新事物的創始者,不但要趕上時代,而且是要走在時代的前面。」這些就是南開精神。

  先生出生在清朝末年,距今約有一個世紀,他的一生沒有接觸過馬列主義理論,但是在他的教育哲學裡,卻有許多地方蘊含著唯物主義思想。

  先生平日極其重視環境教育,他認為這對於學生可以收到潛移默化之功。清潔整齊,生活有規律,做事有條理,氣魄宏大,這是培養一個好公民的第一步功夫。所以在他的指導之下,不論是在大學、中學、女中、小學,或在天津、或在重慶,學校裡永遠的、隨時隨刻的布置得清潔整齊,秩序井井有條,無論老師學生,以至校工們都總是精神勃勃的。在當時南開是私立學校,一切經費和建設都是指著社會人士的捐款來補助維持,所以平時對於校舍的保護維修都是特別的注意。校舍年年油刷,哪怕是一塊玻璃或是一塊窗紗破了,都要立時補修好。地上永遠看不見一塊碎木和爛磚,即使是最初建校時修建的校舍,也是油漆粉刷得和新房子一樣。一進了南開學校的大門,會使人有一股生氣勃勃的感覺。而一般社會人士見到他們捐款興建的學校是這麼整潔有秩序,這麼有生氣,他們也更樂於踴躍地來捐款。

  先生平日最注意培植後進,選拔新人,只要某人有一點長處被他發現了,他必要盡力地鼓勵他,給他以發展的機會。對於用人方面,他常說:「人都有他的長處,也都有他的短處,世間沒有十全的人,我們用人,要儘量發展他的長處,避免他的短處,在長處得到發展時,他的短處也會退縮不顯,如果我們對人處處吹毛求疵,世間將無可用之人。」他的一生,無論對人對事,永遠是看它那明朗的一面,選擇它那明朗的一面,在這一點上,也可說是代表他那教育家的風格,一個樂觀主義者的特有性格。人們都叫他老校長,他的一生就是這麼熱情溫暖,使人樂於受教。

  南開五十年,在艱苦奮鬥中成長

  南開學校自從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嚴氏家館時期,當時只有6個學生。6年後中學部成立,也只有73個學生,一直發展到全國解放前夕,前後50年,成立了南開大、中、女、小和重慶分校五部,學生達到四千多人。歷年來先後曾在南開上過學和畢業的學生,更不下數萬人,為社會中堅。南開是一個私人創辦的學校,幾十年來,中國的政局經常的在不休止的內戰,而南開的教育事業也經常的處在這種急風驟雨、驚濤駭浪之中。在最後它又遭遇著日寇的兇狠轟炸劫燒,將天津的大、中、女、小四部校舍全部摧毀。敵人們想把南開學校徹底的毀滅掉。但是它並沒有如他們所想像的那樣被毀滅掉,它隨著又發出了更茁壯的蓓蕾——重慶南開中學,開放著更燦爛的花朵,南開學校是在暴風雨中成長起來的,它富有著強烈的生命力,雖然經過著一次又一次的波折,遍歷著種種樣樣的困難,但是它卻在存在,在發展,在壯大起來。誠如先生平日所說的:「南開學校的誕生和發展,這是中國人民的願望,不過是借著我的手來完成起來罷了。」事實的確是如此。

  中國的政局自從滿清王朝的覆滅到民國的肇興,數十年來,軍閥割據,你爭我奪,表面上是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錕)、張(作霖)、蔣(中正),實際上是北洋軍閥、安福派軍閥、直系軍閥、奉系軍閥和國民黨軍閥在統治著這國家,其他割據一方的還大有人在,人民永遠是在過著順民的生活。在這樣的一種環境下,由幾個私人創辦一所私立學校,培育著反對這些統治階級的幼苗,這的確不是一件什麼好幹的事。在政治上既不能觸動這些統治者,不然他們就不會允許你存在。在經濟上又要自己去想辦法來維持這個學校的存在和發展,在那個時期,由於軍閥們你爭我奪,他們一時還顧不到你的教育思想是什麼,只要沒有太露骨的表示還容易混得過去。但是在經濟方面卻是一副沉重的擔子,私立學校的經費主要來源是要依靠著社會人士的捐款,而當時社會的財富卻掌握在這些統治階級的手裡。先生很明白這個道理,他自問要不要復興中國、要不要培植新人、要不要辦教育、要不要用錢,這一系列的問題他不能不從實際出發。他不能等待著國家政治走上正軌之後再辦教育,他要先從教育救國、培植新人、改造社會著手。所以他在各個政權不斷的變換交替之下,適應著環境,和他們交往,勸他們捐錢。他還懂得一條道理,一個人無論是怎樣地作惡,但是在他得勢之後卻極喜歡得一個美名,另外他們還願意把自己的子女送進一所好的學校裡學好。先生抓住了這一點,他同意滿足他們的願望,但是要他們捐款。他明白,錢無論是從哪裡捐來的,但用來辦教育,這對於國家民族總是有益的事。並且這些錢本來就是人民的,用它來辦人民的教育,又有什麼不可以呢?先生常自稱為是一個化緣的老和尚,先生一生獻身於南開教育50年,他一直募化了50年。

  在一些民族資產階級,他們有著較為開明的思想和較為遠大的眼光,他們痛恨著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勢力的壓迫,他們很多人都來大力的支持著先生興辦教育。至於一些軍閥政客,他們也有很多人被先生的真誠所感動,慨解私囊,捐資興學,或是在各方面相助。在整個50年的過程中,對於南開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確是得到不少的好處。

  在辦中學教育,由於學生多,教學設備簡單,教師的工資較低,一般學校的經常費開支有學生的學費收入可以相抵,所差已不多了。其餘不足部分和學校的發展建設需要可以依仗著社會捐款來維持。至於辦大學教育就不同了,大學的學生少,教學設備複雜而用錢多,教師們的工資高,要想指仗著學費收入來抵補支出,相差已經是太遠了。這項巨額虧差,必須要仰仗著社會捐款來抵補,此外還要添建校舍、增添設備等等,這就不是少數的錢所能解決的了。

  歷年來在各個政權的交替統治之下,先生都要想盡辦法找他們給撥助些常年的補助經費,但是一經政局變遷,就要重新打鼓另開張,另找門路。他經常的出入在北京各個政權的教育部大門,人們都在背後指著他說,這個化緣的老和尚又來了。他平日生活樸素,總是穿著一件藍布長衫,有一次到北京去,因為同時還要給一個學生證婚,穿了一件緞子長袍,到了教育部,人們都在奇怪,這是張校長嗎?怎麼今天穿著緞子袍子了呢?這個化緣的老和尚,在人們眼裡是有他一定的標誌的。後來因為常常給學生們證婚,這些老學生們也常送他一些衣料,王夫人把來給他製成新衣說道:「給這個老和尚掛一掛袍吧!免得叫人家看著太寒磣了。」

  由於連年內戰屢起,國內政治屢變,他的事業也一次又一次屢屢地受到挫折,大學教育的設立經過了兩次的失敗,後來才算成立起來,其間得到不少李秀山先生的捐款。大學部礦科,本來是由李組紳先生年捐常年經費3萬元創辦起來的。捐了5年,到了民國十五年(1926),因為內戰的影響,捐款停止了,礦科因此停辦。在抗戰前一階段,每一遇著內戰起來,學校就要停課,社會各個方面都在受著影響,募捐的來源受到了障礙,學校的經費也感到支絀,大、中、女、小四部分的經費,這的確是一個不輕的負擔。先生只為心裡有一個教育救國的信念,他不避一切艱難來支撐這一困難局面。有時感到一陣失望,不免長籲短嘆,王夫人必要從旁鼓勵他說:「你辦南開教育,是為國為民辦好事,誰知道了都會來幫助你的,凡事定能逢兇化吉。」先生聽到後就又把精神振作起來,如此的幾十年。一直到抗戰開始,南開大學合併西南聯大,改為國立了,他才鬆了一口氣。只剩下了中學部,在他就認為是頗有餘力了。

  雖然困難是這麼多,但是他卻始終堅持著辦教育是他的終身事業。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先生的好友、南開中學的董事長顏惠慶博士在北京組織攝政內閣,約請先生擔任教育總長,先生辭以和嚴範孫先生有約,終身辦教育,不做官,婉卻。後來奉系入關,張學良氏又約請先生出任天津市長,先生也予以辭謝。當時有先生的好友林長民先生對先生說道:「如今的好人都不出來做官,行見中國的政治,將要更趨腐敗了。」先生以各行其志謝之。後來林先生以學者往佐郭松齡,發動東陵事變倒張,事敗遇害。

  後來議者說先生是一位事業家,不是革命家,先生聽到之後,再三地點頭說道:「這句話說的一點也不錯,救國之道多端,端在各行其志,見仁見智,各有千秋。假使我當日作為一個革命家,到今日早已成仁取義,成為一個烈士了,到今天哪裡還會有南開學校的存在?更哪會給祖國建設,培養出這麼許多新人才來?今日打一個比喻,先有雞乎?先有蛋乎?其實雞與雞蛋,本是一物,不過形態各異耳。革命事業,也要自培植新人出,兩者實二而一,殊途同歸,沒有什麼區別的。」他的這種說法,也可以代表他的教育救國的看法吧!

  南開學校五十年來,就是這麼年復一年的在艱苦奮鬥中成長著,經受著暴風雨的鍛鍊,使得這一群樸素的教育工作者,養成了一種堅強的意志,和「幹!幹!幹!長!長!長!」的南開精神,他們實際上是一生一世的在教育救國的戰線上戰鬥著,沒有一時一刻的停歇下來。

  先生在南開的基本幹部,多是嚴王家館和早期中學畢業的老學生,師生之間,團結得有過於父子,所以一切工作都能得心應手。學生們都能深切的體會老師的心情,老師也能深切的體會學生的心情,彼此緊密地團結在一起,為一個共同的教育救國目標而奮鬥。即使是一個校外來的同仁,只要在南開工作過一個相當的時期,他也會熔化在這個大熔爐裡,這一切就是南開所以能克服一切困難的原動力,它有著一個堅強不動搖的組織和一個淳樸為公的校風。

  在這五十年來,先生為祖國教育事業奮鬥的過程中,也曾遇到過一些險惡的事。在民國十五六年前後那一段時期,即公元1926年和1927年前後,革命浪潮澎湃,衝擊著北方軍閥的割據局面,東北奉系入關,佔據著北京。張作霖自任為海陸軍大元帥,為了紀念這一就職典禮,北京政府的一些人兒,合拍了一張照片,約有百十個人,大元帥居中,全都是仿照著三代的服裝,頭戴冕旒,身穿袞袍,雙手拱立,在當時的天津《北洋畫報》,曾刊登過這一幅照片。由於孫中山先生有三民主義,於是軍閥孫傳芳又胡謅出四民主義和五民主義來對抗,這些人和革命當然是水火不相容的。他們在各處逮捕革命黨人,李大釗和馬駿兩位同志,就是在那時遇害的。李大釗先生被害之後,記得當時北京有幾個城門易名,有一個城門先是改為新華門,後來有人說:「李大釗有一個女兒名叫李新華,用這個名字不好!怕不是好徵兆!」大元帥一聽,馬上下令磨去,改為和平門,就是今日的和平門。其實多作好事,逢兇可以化吉,多作壞事,逢吉可以化兇,這是事物發展的常理。這些人他們不懂這個道理,以為只要把城門改兩個字就可以萬事大吉了,真是痴人說夢。又誰知在二十幾年以後,人民解放大軍奏凱長驅進入和平門,大元帥死而有知,豈不要大吃一驚乎!

  由於北京政權的大肆逮捕革命黨人,各學校是新思潮的發生園地,在當時南開學校的師生裡,也頗多共產黨人,這在當日的政權來說,是要一體嚴拿的,所以這些學府便成為了這些統治者注意的對象。當時駐在天津的奉系直隸省督辦是褚玉璞,他是一個土匪出身的軍閥,經常的在他的督辦公署裡殺人。有一次有他手下的一個參謀,是一個老頭兒,給老褚獻計道:「在天津市裡,要數張伯苓對社會的影響力最大!他所辦的南開學校裡,是專門的出共產黨!應該趕早把他除掉了!」老褚一聽道:「好的!咱就這麼辦吧!」當時有他的參謀長在旁,罵這個老頭子道:「你這個渾蛋!懂得什麼?張校長是一個好人,他辦南開學校幾十年,對國家的貢獻最大,在天津的南開學校辦好了,也是督辦的一件大功呀!督辦應該好好的獎勵他才是。」老褚一聽又回嗔作喜,立刻叫派汽車到先生家裡來,接張校長到督辦公署去談談。那時已是晚上九點多鐘了。先生正在八裡臺南開大學看學生們的遊藝會,督辦公署的汽車到西南城角先生家裡來接,聽說在八裡臺了,又轉頭到八裡臺南開大學去接。當時大家一聽督辦公署派車來接,都心裡打著鼓,估量著兇多吉少。但是先生心裡卻極坦然,他想,事情來了,怕也沒用,隨機應變,自能轉危為安。到了督辦公署,他把老褚一陣對付,樂得他老鼠鬍子一翹一翹的,直到深夜十二點鐘,才派車把先生送回家,大家聽到平安歸來,這才把一塊石頭落了地。事後有女中部的一個女學生,來告訴先生說道,她的父親就是那位參謀長,因為時常聽到女兒回家說學校怎樣怎樣好,校長怎樣怎樣好,所以他才和老褚講了那一段話,事後想來,真是好險哪!

  還有在抗戰時期,在重慶,一天晚上,有一位在國民黨政權某部分工作的老校友,到家裡來看先生,他對先生低聲地說道:「校長!二陳對您不大好!請校長注意!」先生答應了一聲,當時沒說什麼。後來又過了些日子,一天下午有五六點鐘的時候,先生從外面約了陳果夫到家裡來談話。兩人大談了一陣子三民主義哲學,臨走時,先生把他送出大門外看著他上了車走了。先生對著迎面的校舍樓房望了一會子,長長地吐了一口氣,回到房裡,默默的坐著,心裡仿佛在說,我的一切委曲求全,都是為了南開呀!他的一生,幾十年來,除了辦南開學校教育救國以外,他是與世無爭的,但是樹大招風,時時還要防著礙了別人的路。

  但是不管困難是多麼多,奮鬥是多麼艱苦,然而時間是一個最好的評判者,它給予了南開教育以很高的評價。不只是在國內,以至在國外,在不同制度的國家裡,也莫不如此。記得在抗戰前,有一位東北的官員莫德惠先生,他是經辦著對蘇外交的,一天他和蘇聯駐華大使加拉罕閒談到關於孩子們上學的事,加拉罕對他說道:「聽說在你們中國的天津,有一個南開學校,辦的很好,你為什麼不送你的孩子們到那裡去上學呀?」記得當時父親在對我講說這件事的時候,臉上微笑著,他說:「你看!不管我的奮鬥是多麼艱難,但是到處都有著我的知音人啊!」

相關焦點

  • 先父臧啟芳
    先父是出身清寒,有志向學,而終底於成的典型人物。幼時因先祖經商失敗,家道中落,家境十分窘迫。他在小學和中學階段,便全仗成績優良獲得獎學金和親友資助而得以完成學業。待到1916年,先父在北平中國大學預科畢業時,因成績優良,受到業師王雲五老先生的推薦,在中大附中擔任英文教員,才有了個人掙來的一筆固定收入去支付大學本科的費用。
  • 荒謬的「先父遺傳」
    寫在前面的話:文章的作者是文章封面裡的方先生,在這裡我不方便寫出他的名字,要不然有可能通過不過審核,所以請大家諒解。「先父遺傳」這個莫名其妙的詞語不知道是誰翻譯的。等到遺傳學建立,生物學界就沒人相信「先父遺傳」了(並不排除某些動物會有例外,例如某些昆蟲可能就存在「先父遺傳」)。現在還相信「先父遺傳」的都是一些不懂遺傳學的外行,特別是那些有「處女情結」的變態男,他們把「先父遺傳」作為科學依據,相信一個女人如果和男人發生過性行為,血統就不純了,所以要找個處女結婚。
  • 南開之父張伯苓,一生都奉獻給教育,晚年參加南開校慶被拒門外
    他深受蔣先生賞識,直到1975年4月5日,身在臺灣士林官邸的蔣先生在同蔣經國交談時還提到了他的名字,那是蔣先生生命的最後一天,也是這位偉大教育家的百年誕辰。一,棄武從文,投身教育這個人就是張伯苓。三,一時失節,餘生有憾抗戰爆發時張伯苓正在南京出差,驚聞南開大學被日軍轟炸,已是一片狼藉。。他當晚輾轉反側,徹夜難眠。蔣先生了解此事後立馬向他表示:「有中國就會有南開!」張伯苓感動不已,此後他奔走於國民政府,希望國民政府能支持重辦南開大學。
  • 從張伯苓的歸信和社會活動看基督教青年會在近代中國的影響
    二、張伯苓歸信基督教:基督教青年會結出的福音果子在中國近代歷史中,有很多重要人物都和基督教青年會有過交集,近代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就是其中一位。張伯苓可以說是基督教青年會在中國所接累累碩果的一個代表性人物。
  • 先父遺骨丟失 其子狀告墓園
    莊先生認為,報恩福地墓園沒有盡到責任,為此一紙訴狀將報恩福地墓園告上法庭,請求法院判令解除雙方籤訂的購買該墓位的合同,報恩福地墓園賠償其經濟損失50萬元、精神損害撫慰金20萬元。亡者後人糾紛所致?究竟莊先生的先父墓碑被毀和遺骨丟失是何人所為呢?對此,報恩福地墓園在一審時稱,墓碑遭到破壞是莊先生的侄女莊某蘭僱人所為。
  • 年幼曾怨家教甚嚴無法做喜歡之事 如今先父逝去多年只盼夢中相見
    曾讀汪曾祺先生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文字溫馨,印象極深,但令人感慨的,是我從未有過「父子成兄弟」的溫情。但我後學聲樂,調入文藝演出隊,先父卻極不喜歡。深夜演出歸來,反鎖其門,致我四出尋宿,生怨日深。不堪練琴之苦,偶然賦詩遣悶,有「我亦無花亦無家」之句。未料先父窺見,雷霆震怒,但未如以前那般責打,竟邀父執輩絡繹來勸。猶記一作曲家乃我之師,被先父邀至家中,先盛筵款待,酒醺飯足後,正襟危坐,對我言之諄諄至夜。睏倦已極,但不敢藐藐,猶強作聆聽狀,此後再不與之往來。
  • 陳攖寧先生生平述略(一)
    陳攖寧黃山遇道的事情,餘仲珏《陳攖寧先生傳略》一書中言,在陳攖寧「十九歲那年,有一次去黃山腳下一朋友家中作客,認識了一位道士,看樣子約有五十多歲,兩眼炯炯有神。他心裡一動,趨前恭敬請教,道士幾句竟然點破了困擾他多時的疑團。他要求道士做個示範,道士盤膝趺坐,點頭示意他走近。他走過去,輕輕拿起道士的手腕,伸出三個手指頭搭在道士的脈上,竟然摸不到脈息的跳動。
  • 親生兒子長得像妻子前男友,所謂的「先父遺傳學說」真的存在?
    妻子堅持自己並沒有婚內出軌,王先生卻堅持孩子的長相就能說明問題,最後鬧到了親子鑑定的地步。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孩子和王先生的親子關係為99.99%。原本胸有成竹,等著親子鑑定結果出來就好好羞辱妻子的王先生,瞬間傻眼;而被老公不明不白冤枉了數月的王太太,更是忍不住號啕大哭。
  • 巴基斯坦前總理貝-布託回鄉拜謁先父陵墓
    巴基斯坦前總理貝娜齊爾·布託27日乘飛機從巴最大城市喀拉蚩前往蘇庫爾市,計劃經那裡抵達南部信德省的拉爾卡納市霍達巴克什堡,流亡8年後首次回到故鄉,拜謁先父陵墓。這是貝·布託18日遭襲以來在喀拉蚩以外的首次訪問活動。
  • 陳攖寧先生生平述略(完)
    曹昌祺先生在為餘仲珏所著《陳攖寧先生傳略》一書的序文中曾說:「文稿(蒲糰子按:指《陳攖寧先生傳略》初稿)中常提及攖師向來不用的龍門派道號『圓頓』,更沒有聽到過『圓頓子』的道號。陳師對外信件往來及撰文或答覆問道等事,均用『陳攖寧』或『攖寧』,這是我們同門師弟兄都知道的,並且可在《揚善半月刊》及《仙道月報》上校對的。」
  • 星辰文藝|陳雨晴詩詞作品選登
    星辰文藝|陳雨晴詩詞作品選登 綠色新聞 | 2019-02-15 09:29:28 星辰在線 | 編輯:丁虹
  • 澎湃暑假徵稿選登| 假如我有超能力
    澎湃暑假徵稿選登| 假如我有超能力 董思然 2018-09-14 09:32 來源:澎湃新聞
  • 透過畫筆看世界 本網「愛伴成長」兒童繪畫作品選登
    透過畫筆看世界 本網「愛伴成長」兒童繪畫作品選登 來源:人民網-河南分網    2014年06月12日09:29
  • 陳攖寧先生的《道藏》情結
    先生十歲偷看東晉道士葛洪所著《神仙傳》,被書中神仙的驅魔正氣和超人法力所深深吸引,其時,先生已經飽讀四書五經等傳統經典,而這本收錄在《道藏精華錄百種》之中的奇書,為他他打開通向《道藏》的窗口,在其內心播下道家文化的火種。
  • 澎湃寒假徵稿選登|一首關於「雪花」的詩歌
    澎湃寒假徵稿選登|一首關於「雪花」的詩歌 白渝鐮 2018-02-16 10:20 來源:澎湃新聞
  • 文苑| 譚松林:懷念我的導師蕭艾先生
    其傳略和學術成就載入《劍橋世界名人錄》。在三年的研究生學習生涯及畢業以後留校任教、陪伴先生十餘年的時間裡,先生對我教誨良多,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先生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人品。 先生的學識,可以用「淵博」二字來概括。 博,是指先生治學的範圍廣泛,涉及哲學、史學、文學、文字學、文獻學、音韻學、訓詁學、考據學、佛學、相術……幾乎無所不包。
  • 講規矩經常模仿先父,做一事讓後世尊重
    也許是內心深處,對先父充滿了由衷的崇拜,袁克定不僅將袁世凱的生日、忌辰作為自己恪守終生的忌日,而且時常要模仿袁世凱生前那些駕馭收買人心的梟雄手段。對於跟隨先父的上差、校尉、侍從以及他們的遺屬,他十分講究情義,不僅時常傳見,而且會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
  • 「創森」徵文大賽優秀作品選登
    守護青山綠水 共創森林城市「創森」徵文大賽優秀作品選登我的家鄉真美□駐馬店市第三小學四(3)班駱飛揚我的家鄉駐馬店是一個美麗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