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克定是怎樣的沒落貴族?講規矩經常模仿先父,做一事讓後世尊重

2020-12-06 黑句本

1916年6月6日,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袁世凱在內外交攻下,憂憤死去,享年57歲。

臨終之時,袁世凱召喚長子袁克定於病榻前,令心腹參謀顧問夏壽田執筆記錄,口授了他的私家遺訓——

「餘初致疾,第遺毒耳,不圖因此百病叢生,竟爾不起。予死後,爾曹(指諸子)當恪守家風,慎勿貽門楣之玷。對於諸母及諸弟昆無失德者,尤當敬禮而護惜之。須知母雖分嫡庶,要皆為予之遺愛,諸弟昆雖非同胞,要皆為予之血胤(後嗣),萬勿顯分軒輊。夫予辛苦半生,積得財產約百數十萬鎊,爾曹將來啖飯之地,尚可勿憂竭蹶。果使感情浹洽,意見不生,共族而居,同室而處,豈不甚善,第患不能副予之期望耳。萬一他日分產,除汝母與汝當然分受優異之份不計外,其餘約分三種:(一)隨予多年而生有子女者;(二)隨予多年而無子女者;(三)事予未久而有所出及無所出者。當酌量以予之,大率以予財產百分之十、之八、之六,依次遞減。若我女,其出室者,各給以百分之一;未受聘者,各給百分之三。若夫婢女,謹愿者留之,狡黠者去之,然無論或去或留,悉提百分之一,分別攤派之,亦以侍予之年份久留,定酬之多寡為斷。惟分析時,須以禮貌敦請徐伯父(徐世昌)為中證;而分書一節,亦必須經徐伯父審定之,始可發生效力。如有敢持異議者,非違徐伯父,即違予也,則汝大不孝之罪,上通於天矣。今草此遺訓,並使我諸子知之。」

袁克定是袁世凱十九歲時與原配于氏所生的唯一兒子,不僅是嫡子,而且是長子。雖然袁世凱後來陸陸續續又娶了九個姨太太,生了十六個兒子,但從駐節朝鮮到小站練兵到巡撫山東到總督直隸,袁世凱始終帶在身邊言傳身教、悉心培養的,卻只有嫡長子袁克定。

因為父子兩代人實際只相差十九歲,袁克定又是隨著袁世凱風雲崛起一路長起來的,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袁克定不僅是袁世凱寄予厚望的接班人,也是他重要的心腹助手。

只是,隨著1913年,袁克定騎馬時不慎將腿摔壞,從此落下殘疾後,命運的陰影似乎同時籠罩在了這一對父子頭上。

袁世凱為了治好袁克定的腿,曾將他送到德國治療。在德國治療腿傷期間,德皇威廉二世為實現在遠東擴張勢力的野心,對袁克定的招待極為殷勤,並向他大力灌輸了帝制強國的思想。

袁克定有一點極其類父,那就是熱衷權力。在德國,他的腿沒有治好,卻帶回了中國非帝制不能崛起的思想以及自己應該當「太子」的強烈欲望。

袁世凱當上民國大總統後,意欲重新打造掌控一支強力軍隊,袁克定在其間的建言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隨著袁克定出任「模範團」團長,從某種程度上講,他實際上是走上了一步步手握軍權的「太子」之路。

只是袁氏父子父子都高估了自己的權威,又或者說都低估、錯估了當時的天下大勢。

說到袁世凱稱帝,有一種說法,袁克定為當太子,專門為袁世凱偽造了一份輿論一致贊同帝制的《順天時報》,袁世凱稱帝失敗,得知真相後,鞭打他「欺父誤國」,更有人說,袁世凱臨終時所說的「他害了我」,那個他指的就是袁克定。

但也有人認為,如此看法既看輕了袁世凱,也看淺了袁家父子的真實關係,歷史的真相極有可能是袁克定在用這種方式為父親背黑鍋。

所幸,袁世凱在彌留之際恢復了往日的深謀持重,在指定接班人這一事關天下大勢,事關袁氏家族安危的關鍵環節上,他最終將袁克定徹底抹去,指定了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的接班次序。

正是因為有了袁世凱深謀持重的善後安排,袁克定隨後才得以從容安身,從昔日帝王之家的實際太子,轉變成了接過家父遺訓、主持袁氏家業的大家長。

一個人的歷史命運,有時候充滿了讓人唏噓的巧合。

袁克定的一生,剛好可以一分為二,其父身亡正是分界點,前三十八年,他跟著父親一步步走向富貴的巔峰,後三十八年,在時代大潮的洗刷下一步步走向悽涼。

他繼承了袁世凱的某些品質,卻又與其父相距甚遠;他在一定程度上辜負了其父的遺訓,但在大節大義處卻又不愧是袁世凱的嫡長子。

按照袁世凱的遺願,袁家諸子最好能「共族而居,同室而處」,但袁克定私心太重,缺乏家族使命感,因此袁世凱死後,袁克定很快就主持了分家。

袁世凱在遺訓中說,他一生積蓄有一百餘萬英鎊,袁克定因為是嫡長子,獨得了四十萬;其餘的兄弟,各分了十二萬,其中包括開灤煤礦、啟新洋灰公司、北京自來水公司的股票,另外,每個兄弟分得了十條金子;袁世凱女兒,各得嫁妝費八千元;袁世凱原配于氏和諸位姨太太均不另分,各自跟隨親生兒子一同過活;至於袁家的房產,暫時不分,由袁乃寬經營管理。(1938年袁克定主持二次分家,將這部分家產也分了,過程中他私吞了不少。)

還有一說,因袁世凱遺訓中言明了袁克定享有特權,他一人除了分得全部財產的百分之四十,而且獨佔了不少民國後袁家從清宮和博物館取來據為己有的珍貴文物。

袁家分家後,袁克定生母于氏仍住在彰德洹上村,九姨太住在彰德城內裴家巷的宅邸,其餘的姨太太均帶著各自的兒女移居去了天津。

過了一段時間後,袁克定為盡孝道,將生母于氏接到了天津。1919年,于氏病逝後,袁克定將其靈柩運回彰德,與父親合葬。守孝期滿後,袁克定便將洹上村遺留的字畫文物,高級皮衣,名貴家具等等,統統運到輝縣的園林存放,並且派了專人看管。

作為袁氏家族的大家長,袁克定的尊卑、嫡庶、男女的觀念極重。在他主持家政期間,庶母們遇到問題,必須向他請示。逢年過節或者婚喪大事,他見到各位庶母,總是先等庶母們叫他大爺,給他跪下磕頭,他才借腿疾不便為由,草草還一個禮。庶出的弟妹,必須集中一起給他拜年、道喜,而他也只是象徵性地還一個禮。

袁世凱在遺訓中叮囑他對待各位庶母要一視同仁,因為昔日的個人恩怨,袁克定沒能照辦,尤其拆過他臺,反對他當太子的庶母,都遭到了他的冷遇。

五庶母因為袁世凱病逝時,乘全家慌亂之際,令用人將袁世凱室內的貴重財物全部抬到了自己屋裡,連牆上的掛鍾也摘走了,因此之故,袁克定對她也是積怨很深,始終不予待見。

而對與他素無恩怨,私德無瑕的庶母,袁克定又是另一番模樣,不僅盡孝道,而且極講長久的情義仁慈。

對待諸位弟弟,袁克定也是這種做派,凡是曾跟他競爭過太子大位的,他都怨恨頗深。

二弟袁克文曾經威脅過他的太子大位。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袁克文奉孫傳芳之命,出任河南安輯使,欲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上。袁克定知道後,怕他給祖墳、全家招來禍端,率全家登報,與其脫離關係。

1931年袁克文病逝,袁克定出面弔唁,也並非出於手足之情。在這件事上,袁克定身上頗有其父的一些影子,當時社會上有傳言,袁克文中年鬱病而死,跟袁克定有很大關係,袁克文的青幫徒子徒孫將要找袁克定尋仇,在此風口浪尖下,袁克定出面來弔唁,實乃以血濃於水的算計來化解這一不利境況。有了解內幕的還說,袁克定出面弔唁袁克文還有一個目的,袁克文住的房子是袁家的公產,他要藉此機會來查看一下房產是否被袁克文私自變賣了。

五弟袁克權也曾威脅過袁克定的太子之位(袁世凱喜歡袁克權),因這一層積怨,他後來對袁克權及其弟妹的教育、婚配,從不置問。1940年袁克權去世時,作為袁氏大家長的袁克定既不到天津探視,也無任何禮節表示。

為此,有人曾這麼評價袁克定,從表面的家族恩怨看,袁大公子的心胸不寬闊,愛憎太甚,其實他是始終沒能放下昔日的尊嚴與榮耀。

的確是這樣。

袁世凱死後,繼承了大批遺產的袁克定,在衣食住行上皆很講究,一直保持著晚清時節的貴族風範。平時他頭戴黑呢子四方小帽,帽上必嵌一塊上等小方玉。除了夏季,袁克定均穿黑呢子緊身長袍,青緞子小坎肩,腳上常年穿一雙高腰長筒黑色馬靴。冬季不穿皮衣、棉衣,只多加一件黑呢披風。夏天則穿黑藍兩色大褂,即使酷暑炎熱,獨居室內,從不袒胸露背。

更有名的是袁克定的每日三餐以及他的休閒社交生活。三餐他從來都是正襟危坐,講究儀式;出門乘車或者到戲院看戲,他從來都是端坐正中,不靠不歪;獨坐書齋時,書案上永遠放置木柄銅鈴一隻,叫人時從不言語,只搖晃幾下銅鈴;給人寫信,不管是誰,他只用特製的燙金菊花信封、信箋,從沒有抬頭稱呼,起首總是這麼幾句:「先大總統模範團之設,使不肖充數其間」,或者「天誘其衷,先公薨位迨今有年矣」——

有社交活動時,親友必須按過去的禮節,畢恭畢敬地稱他為大爺,不準點頭招呼,也不得行握手禮;與人交談時,任憑是誰,只要提到「凱」、「定」二字,便是犯了他的忌諱,此種大逆不道他絕不原諒。

也許是內心深處,對先父充滿了由衷的崇拜,袁克定不僅將袁世凱的生日、忌辰作為自己恪守終生的忌日,而且時常要模仿袁世凱生前那些駕馭收買人心的梟雄手段。

對於跟隨先父的上差、校尉、侍從以及他們的遺屬,他十分講究情義,不僅時常傳見,而且會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對因護衛袁世凱在京城東華門被炸身亡的衛隊管帶袁振標的妻子尤其照顧,直到其死,始終周濟撫恤,從無間斷。

他會經常給北洋將領寫信,以借款為由,有意試探他們對他是否還懷有舊日情誼,借錢數目有時上萬。一些知道內情的北洋將領,每每是如數奉上,而他在試探之後總是原票退回,頗有尊嚴。

有時候,他想找北洋將領敘舊,亦不會直來直去,而是模仿袁世凱,令聽差先打電話給對方,說一聲:「大爺很想您,近日要來看您。」

對方一聽,心領神會後只好搶先來看他。

袁世凱經常在吃飯時籠絡人心,袁克定也是時常模仿,吃飯時想到某人愛吃某道菜,他會立馬派人送去,並告訴人家:「大爺知道您愛吃這道菜,特地給您送來。」

只是此一時彼一時,模仿袁世凱的時候他總是情不自禁地要擺昔日「太子」的臭架子,久而久之,那一些北洋將領也就和他越走越遠了。

除了昔日的權勢人脈一點點流逝,袁家的運勢已經不在,大時代一輪接一輪的碾壓也是袁克定無法躲避的,而他終究不是袁世凱那樣的強人,所以在他人生的後幾十年,他又是一個卑微的人。

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途徑河南,旋即將袁克定存放在輝縣的財產以及袁家在開封、衛輝等地田產,全部沒收。不久,袁克定聽到國民革命軍即將抵達天津的消息,想到其父曾經鎮壓過南方革命黨,他馬上如喪家之犬般逃到大連避難去了。

1933年,日本侵佔東三省後,逐步將侵略的魔爪伸向了華北,南京國民政府唯恐昔日的北洋領袖段祺瑞受日寇扶植,充當華北政權的傀儡,於是特派專人迎段祺瑞南下。段祺瑞知道袁氏家族此前遭遇了沒產,南下之時提出務請歸還沒收的袁世凱在河南老家的全部遺產。

老蔣答應照辦,下手令歸還,遺憾的是因受地方阻力,最終沒能實現。

這在當時也是北洋舊時代的一個佳話。段祺瑞是袁克定痛恨的人,但他痛恨的人卻在袁家遭難時,盡力講了昔日的袍澤情義。

袁家遭受此劫後,加之有國破之傷,隨後的袁克定失去了肩扛袁氏家族重擔的信念,1935年,他攜全家搬到了北平鼓樓東大街寶鈔胡同六十三號,自己則獨居在東皇城根十四號,單過起了只顧自家的小日月。

在這一段悠閒自在的時光裡,袁克定雖然每天過著吃喝玩樂的逍遙日子,甚至和男寵廝混,但在家國大義上,他卻沒有讓先父袁世凱失望。

1935年,日本人想買袁世凱在彰德洹上村的養壽園,出價很高,但袁克定力排袁氏家族眾議,堅持不賣給日本人。

袁克定的理由是,養壽園是先父發祥之地,絕不能在他手裡受損,受辱。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淪陷後,袁世凱生前的日本顧問,日本陸軍中將板西利八郎、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等人,為了建立穩固的漢奸政權,極想利用袁克定的特殊身份,藉以號召網絡袁世凱的北洋舊將。

但袁克定在日本人的高官引誘下,始終不為所動,他頂住壓力專門登報聲明,表示自己身體多病不問政事,並拒見任何說客。

此舉讓袁克定贏得了朝野一致的讚許,據說有人還將他刊登聲明的那張報紙裝裱起來,題寫表彰了他的氣節。

那一時期,袁克定先住在萬牲園,後移居到頤和園華清軒別墅,整日寄閒情於詩書,紙醉金迷,自娛自樂。

1949年之後,由於多年不治生計,揮金如土,袁克定的全部家私基本被他揮霍光了。更悲哀的是,這期間他又遭遇了人心險惡,子孫不肖。先是他賣掉天津特一區住宅所得的八十五萬元,被貼身傭人白鍾章卷跑了;接著他藏在京津的古董,被傭人申天柱以開古玩店為由,全部騙走了;最後他手中僅剩的部分股票,也被長子袁家融要去投資了。袁家融索要股票的時候,言明所得利潤將作為袁克定的生活費用,可當股票到手後,他轉身就成了不肖子孫,對袁克定不聞不問,使其生活陷入了極其貧困窘迫的境地。

但就是在這窮困潦倒下,袁克定為自己留下了最著名的一個形象——一日三餐,無魚無肉,甚至連一片蔬菜也沒有,僅有窩頭佐鹹菜,但袁克定卻一如往昔,正襟危坐,胸戴餐巾,拿刀叉將窩頭切片,一片片優雅地吃。

有人說,其他時候不論,這一時刻,袁克定是真正的貴族。

雖沒落,但有尊嚴。

還好,袁克定有個有情有義的表弟,一代大藏家,小他二十歲的張伯駒。

張伯駒見袁克定無法生活下去,將他接到了西郊海澱的展春園,那時的袁克定已經很老了,每天早晨起來先顫顫巍巍地散步,回屋後就開始讀拉丁文。

後來,北京文史館館長章士釗得知袁克定的境遇不好,報政府批准,給他在文史館安排了一個委員閒職,月支薪水六十元,在家坐領。

遺憾的是,袁克定不改昔日那一套舉止做派,不久又被認定為思想發動,遭到了停發月薪,每月只能在街道領二十元救濟金。

1958年,艱難過活的袁克定停止了呼吸,他死在了張伯駒家,終年八十歲。

死時,他落魄悽涼的面容上依舊散發著尊嚴,僅此一點,歷史可為他留一個感嘆號!

相關焦點

  • 先父臧啟芳
    爾後,先父曾在天津《大公報》《益世報》及《庸報》發表喚醒國人共赴國難的文章,對當時政府和東北最高當局的若干措施不無指責之處。事後有人認為,先父畢竟是東北人,且曾任瀋陽東北大學法學院院長之職,與主政華北的張學良少帥頗有關係,故無論其人表現如何,也不宜指責。殊不知先父的中心觀念是:「我雖是東北人,卻更是中國人,任何人做出不利於國家民族的事,都是我極力規勸和正言指責的對象。
  • 沒落貴族,隱而不仕,創立莊子學派
    莊子的遠祖是宋國的國君,到了他這代,家庭已經沒落。莊子曾經出任過管理漆園的小官,沒過多久就辭官隱居,再也沒有出仕。莊子的生活十分貧寒,魏王派人請他入朝輔政,莊子講了一個神龜的故事,委婉拒絕。魏王的使者描述過莊子的窘迫生活,他住在偏僻的小巷,連普通的溫飽也不能保障。他吃不上飯的時候,會低頭出門借米。平時他要編織草鞋換取生活用品。
  • 家具木材之不沒落的硬木貴族——櫸木
    櫸木是一種比較便宜的硬材,作為大家口中的「沒落的貴族」,其實在小編看來,一點都沒有沒落。櫸木本身就具有「貴族」木材的特質,櫸木中的「血櫸」,擁有與黃花梨相似的赤黃色,在觀賞性上還是實用性上,都是可以與黃花梨相媲美的。除此之外,櫸木擁有特殊、類似重疊波浪尖的「寶塔紋」。
  • 荒謬的「先父遺傳」
    在古代西方,一直就有這樣的幻想,甚至到了十九世紀,西方生物學家還普遍相信有「先父遺傳」。那時候還沒有遺傳學,有這種幻想是可以理解的。等到遺傳學建立,生物學界就沒人相信「先父遺傳」了(並不排除某些動物會有例外,例如某些昆蟲可能就存在「先父遺傳」)。
  • 年幼曾怨家教甚嚴無法做喜歡之事 如今先父逝去多年只盼夢中相見
    但我後學聲樂,調入文藝演出隊,先父卻極不喜歡。深夜演出歸來,反鎖其門,致我四出尋宿,生怨日深。不堪練琴之苦,偶然賦詩遣悶,有「我亦無花亦無家」之句。未料先父窺見,雷霆震怒,但未如以前那般責打,竟邀父執輩絡繹來勸。猶記一作曲家乃我之師,被先父邀至家中,先盛筵款待,酒醺飯足後,正襟危坐,對我言之諄諄至夜。睏倦已極,但不敢藐藐,猶強作聆聽狀,此後再不與之往來。
  • 關於「貴族」一詞的討論
    亙孜: 貴族由血統到精神,就像一破落戶談祖上一樣,標榜人與人之間現實的不平等,沒有什麼好議論的。 一剪閒愁: 貴族本身就代表特權,貴族一詞來源就是特權。 曦光流採: 什麼叫特權?
  • 先父遺骨丟失 其子狀告墓園
    究竟莊先生的先父墓碑被毀和遺骨丟失是何人所為呢?對此,報恩福地墓園在一審時稱,墓碑遭到破壞是莊先生的侄女莊某蘭僱人所為。因為莊先生和其侄女就亡者的遺骨安葬、風水等問題有矛盾,一直無法調和,所以才發生莊某蘭僱人毀碑的事件。因此,墓園方認為莊先生應該向莊某蘭索賠。他們還稱,莊先生父親的遺骨沒有丟失,還在該墓園的骨灰存放室。
  • 孩子挑食怎麼辦,強迫性吃飯遭反彈,尊重孩子差異性做好3件事
    我和我的大學舍友經常一起吃飯,我不吃香菜她不吃蔥,偶爾師傅忘記了我們就會挑給對方吃。我們經常以小見大,從對待孩子挑食就可以看出來家長有沒有尊重孩子的差異性。這種心裡的落差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直都沒有被尊重過,會非常難受。其實真的很想說一句,孩子挑食沒什麼大不了的,不吃蔥或者不吃香菜也並不影響孩子均衡營養。讓孩子活出自己的樣子,做個與眾不同的孩子才更重要。
  • 英語單詞一直都在做替換,提取,拆分,組合和模仿這幾件事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研究,機農發現英語單詞其實一直都在做著這幾件事,那就是替換,提取,拆分,組合和模仿。機農機農就帶小夥伴看看它們是如何在英語單詞當中出現的吧。單詞當中替換經常出現,第一種最常見的替換是元音字母aeiou替換,比如單詞Add增加,經過元音a和o替換,變成新單詞odd,新單詞繼承了原單詞的含義,所以odd這個單詞也必然和add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Odd表示的是添加出來的,零頭的。第二種最常見的替換是濁清輔音字母替換。濁清互換類似與方言口音的不同。
  • 《我們是貴族》:人可一時無腦,不可一世巨嬰,做事要三思而後行
    1、 有腦決勝千裡,無腦寸步難行,談腦在做人做事中的重要性哈維是豪門貴族的長子,其父有意將其培養為公司接班人,可他卻整天與有錢的公子哥混在一起,正經事不幹,常常被狐朋狗友牽著鼻子搞一些不靠譜的事情。父親及其助理想讓他先從公司管理學起,參與公司高速公路的項目,可他卻一心想要投資所謂的"vip加油站"項目。
  • 一個人經常當著你面做這三件事,就是瞧不起你!
    我們生活在人際關係複雜的網絡中,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講究的是和諧友好相處,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做有趣的事。然而現在的人大多帶著偽善的面具,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看到過太多接起電話,低聲下氣,掛了電話罵人家傻X的。
  • 巴基斯坦前總理貝-布託回鄉拜謁先父陵墓
    巴基斯坦前總理貝娜齊爾·布託27日乘飛機從巴最大城市喀拉蚩前往蘇庫爾市,計劃經那裡抵達南部信德省的拉爾卡納市霍達巴克什堡,流亡8年後首次回到故鄉,拜謁先父陵墓。這是貝·布託18日遭襲以來在喀拉蚩以外的首次訪問活動。
  • 蒲松齡是蒙古族人,沒落貴族後裔,其身世比《聊齋志異》還神秘
    蒲松齡是山東省淄川縣人,而「淄川蒲氏」在元代曾是家世顯赫的望族,但是元朝傾覆後,蒲家便日趨沒落了。蒲松齡的祖父、父親都是知識淵博、通覽經史的儒生,生長在這樣一個書香世家的蒲松齡從小就受到濃厚的文化薰陶,再加上他聰慧好學,19歲應童子試,便以縣、府、道三考皆第一而聞名。可是他仕途無望,後來屢應省試不第,始終沒有考上舉人。
  • 寶媽經常做這3種簡單的事,可能會讓寶寶變得更聰明,不妨一試!
    但很多家長都為此困擾,想出各種各樣的方法來讓寶寶變聰明,我們可以怎樣讓寶寶變聰明呢?其實不僅僅只有後天的早教讓寶寶變聰明了,重要的是我們還要從飲食上幫助寶寶得到足夠的營養是大腦發育這樣大腦發育完全,寶寶變聰明的根本也就來了。寶媽們是不是覺得也是這個道理,不妨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寶媽經常做這3種簡單的事,可能會讓寶寶變得更聰明,不妨一試!
  • 先父張伯苓先生傳略(選登)
    (四)培養組織能力為了訓練學生的組織能力和辦事能力,指導學生多做課外組織活動,組織各種團體,如同各種學術研究會、演講比賽會、出版刊物、創辦新劇團和音樂研究會、體育隊等等。使得學生在幼年時,就過慣團體生活,加強團結思想。同時還教育學生,不但要會讀書,而且還要會辦事。
  • 新民藝評|觀交響詩劇《龍亭侯蔡倫》:我們可曾尊重過紙?
    圖說:《龍亭侯蔡倫》劇照 尹雪峰攝 下同「紙在我們的生活裡無處不在,我們手裡的戲票、節目單就是紙做的。但我們並沒有意識到從竹簡到紙張的進步有多重要!」在舞臺上說這番話的是摺紙專家劉通。我們收拾好了,就不能坐,累了頂多靠一靠。」陳薪伊道:「你可以這麼說,但我也必須這麼問一句。」圖說:《龍亭侯蔡倫》劇照尊重,是文化圈的常態,也是《龍亭侯蔡倫》最基本的主題之一。後世之人,熱衷技術革新,多年前流行的「無紙化辦公」對紙張的顛覆,正如當下盛行的短視頻對長視頻乃至社交媒體的顛覆。觀眾中有一位大學教師感慨道,「現在的學生什麼都知道,但是什麼都不懂。」
  • 小學生愛好模仿,國漫「哪吒」魔童轉世,興趣撞上學習如何權衡?
    所以說人生來就是一張白紙,一切的行為都來自對身邊人的模仿。人的模仿能力還是出奇的優秀的,從古時的口技到現如今的COSPLAY,可以說我們的模仿這項技能越來越多樣化了。不只是只模仿聲音,還模仿外貌以及形態。
  • 尊重孩子,不是用嘴說出來的,孩子變壞可能就一句話的事
    小孩子要什麼面子啊之前朋友講過他小時候的一些陰影,小的時候爸爸經常在外忙工作,沒有時間陪他,他有什麼事情都喜歡和媽媽講,自己所有的隱私都只告訴了媽媽,可是家裡每次來人的時候,媽媽都喜歡把自己曾經告訴過他的秘密講給別人聽,自己也在媽媽那裡維護過自己的隱私,說讓外人知道很沒有面子的,希望媽媽以後可以尊重自己的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