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從小就是香菜的重度拒絕者,哪怕吃的東西裡放了一點點香菜也會立馬聞到味道,然後把它挑出來。
在看《左耳》時看到女主他們吃牛肉拉麵時抓一把香菜扔進碗裡的場景時真的心裡覺得一陣惡寒。
而在關於飲食這一項上很多人是從小就會有差異性,我不吃生薑,他不吃西紅柿,她又不吃蔥,這些是孩子時候第一次吃到就很確定不喜歡的食物。
但是在大人的眼裡看來,就是孩子在挑食,而且挑食還很嚴重,所以很多家長都會苦口婆心的勸告孩子為了健康要營養均衡。
甚至還會拿自己舉例子說自己為什麼不挑食,做的飯都能吃完,讓孩子應該向自己學習。
可是很多大人都明白,我們自己之所以不會挑食是因為我們買的做的都是自己喜歡吃的東西,所以自然不存在挑食的毛病。
相對於我的不吃香菜來說,大學舍友討厭蔥,從小就是,有一次一起吃飯,她還講過小時候媽媽帶著她去單位蹭飯的經歷。
自己從小不吃蔥,媽媽每次都會囑咐做飯的人不要放蔥,可是單位食堂的飯都是大鍋燴挑不了。
所以媽媽就只能一個一個給她挑出來,結果沒有想到那天的飯裡蔥花特別多,媽媽挑了好久,還被單位的同事嘲諷說她是個矯情的小孩,不好養。
當時她一個小姑娘知道什麼,坐在食堂哇哇大哭,還被媽媽抱出去打了一頓,飯也沒蹭到,現在想起來她都討厭那個嘲諷她的阿姨。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飲食習慣,一群人出去聚餐的時候點菜之前都會先問一下有沒有什麼忌口的,再正常不過了。
我和我的大學舍友經常一起吃飯,我不吃香菜她不吃蔥,偶爾師傅忘記了我們就會挑給對方吃。
我們經常以小見大,從對待孩子挑食就可以看出來家長有沒有尊重孩子的差異性。
在這之前先說說不尊重對孩子帶來的影響
1.孩子缺乏自我認同感
父母強迫的讓孩子吃下自己厭惡的食物,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存在的價值有誤,父母的強迫是對的。
會讓孩子覺得面對不喜歡的人和事或者東西,強迫一下自己還是可以接受的,哪怕是心裡再不喜歡吃青菜,也要強迫著吃完。
孩子缺乏自我認同感,會不自覺的自卑,覺得自己的喜好不重要,不被人理解,覺得自己格格不入。
有的孩子就會為了能夠融入集體強迫自己改掉自己的飲食習慣,變得不斷去遷就別人。
2.孩子覺得自己得不到尊重
這種感覺是很明顯的,父母強勢的把孩子抱在懷中,用勺子撬開孩子的嘴,給孩子灌孩子不喜歡的米糊糊,孩子哭的上氣不接下氣,父母卻無動於衷。
明明知道孩子一吃生薑就過敏,還年年過年包餃子的時候給裡面放生薑,每次都說忘了忘了,年年提醒年年忘。
父母說的話孩子當金科玉律,孩子說的話父母當做耳旁風。孩子記得爸爸喜歡吃麻辣羊蹄,媽媽喜歡吃甜食,父母卻不記得孩子吃不了菠菜和蘋果。
這種心裡的落差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直都沒有被尊重過,會非常難受。
其實真的很想說一句,孩子挑食沒什麼大不了的,不吃蔥或者不吃香菜也並不影響孩子均衡營養。讓孩子活出自己的樣子,做個與眾不同的孩子才更重要。
而尊重孩子的差異性其實也非常簡單,不要幹涉孩子這3件事就好
1.不幹涉孩子飲食習慣
孩子吃什麼不吃什麼都是會隨時發生變化的,而父母需要做到的就是尊重孩子的這種變化。
人的口味經常會變,懷孕的孕媽媽在孕期口味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甚至有的千奇百怪,愛聞汽油味油漆味,要吃高鐵上的盒飯,要吃冬天裡的水蜜桃。
大人這麼做這麼標新立異都沒人理會,又何必去強求孩子去吃不喜歡的食物呢?
2.不幹涉孩子的生活風格
同樣是女孩,就有淑女,女漢子,女神,女屌絲,公主這麼多不同的風格,但是偏偏有很多家長要強行改變孩子的生活風格。
喜歡軍事化管理的父母不準孩子留長髮,留指甲,化妝,喜歡淑女的父母不準孩子燙頭,不準孩子穿休閒風的衣服,不準孩子說髒話等等,要求千奇百怪。
在《歡樂頌》裡的關雎爾從小就是父母精心栽培的乖乖女,活的壓抑又謹慎,但最後還不是衝破了父母的枷鎖去學了肚皮舞,做了頭髮,摘了眼鏡,尋找到了真愛。
不管孩子是怎樣的風格,只要不是有傷風化不倫不類,只要孩子真誠善良,積極向上,何必去管孩子不愛紅裝愛武裝呢?
3.不幹涉孩子的學習方式
有的家長特別喜歡在孩子學習的時候對著孩子指手畫腳,明明自己都是半知半解,偏偏要去教訓孩子。
明明孩子心裡默背課文比較快,非要孩子大聲誦讀,明明孩子用函數算題更快,非要孩子列方程。
甚至還會幹涉孩子的課餘愛好,孩子喜歡書法結果父母讓去學鋼琴,孩子喜歡小提琴父母給報了古典音樂興趣班。
從來不問孩子的意見,也沒有尊重過孩子的小習慣,硬是要按著社會的流水線來打造孩子,最後看著別人的孩子標新立異,還埋怨自己的孩子太過普通。
對孩子多一點尊重,多一點配合,讓你的孩子始終保持自己的風格,不會在人群中被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