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尋師訪道
1900年,陳攖寧除了繼續研究中醫學理及仙學修養法,並開始跟哥哥研究科學書。陳攖寧的哥哥平日研究物理、化學,尤精於高深的數學,更善於繪製機械圖畫。陳攖寧的普通科學知識,都是跟哥哥學來的。
1905年,本地城內有幾個人去日本留學,陳攖寧的哥哥因無錢不能去,心中鬱悶,又因平日勤學過度,不久得吐血病而亡。陳攖寧很灰心,對於專門科學也不敢再用心研究。後來陳攖寧考入安徽省高等學堂,時候不久,因舊症復發,遂半途退學,未能畢業。
1907年,陳攖寧28歲,因舊病復發,心中恐慌,知道自己所學的修養方法尚不夠用,需要再求進步,遂決計離開家庭,到各處尋人指導。陳攖寧首先來到上海,跟姊夫喬種珊和吳彝珠二人商量旅費問題。由於喬種珊的身體也不好,希望陳攖寧能尋訪到有效的方法較教給自己,故陳攖寧在外面的旅行費用,全由喬種珊一人接濟。
關於陳攖寧離家訪道的原因,除陳攖寧自己撰寫的兩份《自傳》記述外,其1945年於南京孟懷山「亞園」所著的《仙學必成》一書中曾云:「特別生理之人,世間很難看見,但亦非絕無。我於光緒三十三年,在安徽省懷遠縣親自遇著,彼此相聚兩旬之久,許我實地試驗,證明仙家之說非虛,並改正道書上各種錯誤,然後我方下決心拋棄家庭,淡薄名利,費四十載光陰,閱千百部秘籍,打起全副精神,專求這一件事。」[6]光緒三十三年,即公元1907年,乃陳攖寧外出訪道的時間。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認為,正是因為陳攖寧在懷遠遇著這位有道之士,才使陳攖寧下定決心拋開家庭,出門訪師。
陳攖寧黃山遇道的事情,餘仲珏《陳攖寧先生傳略》一書中言,在陳攖寧「十九歲那年,有一次去黃山腳下一朋友家中作客,認識了一位道士,看樣子約有五十多歲,兩眼炯炯有神。他心裡一動,趨前恭敬請教,道士幾句竟然點破了困擾他多時的疑團。他要求道士做個示範,道士盤膝趺坐,點頭示意他走近。他走過去,輕輕拿起道士的手腕,伸出三個手指頭搭在道士的脈上,竟然摸不到脈息的跳動。他又裁了一條極薄的宣紙,舉在道士的鼻前,紙條紋絲不動,於是他明白了:這就是真息,或叫胎息,和嬰兒在母腹中一樣,不用口鼻呼吸,而由內息在體內周流。他心裡折服」[7]。這裡所說十九歲那年,即1898年左右。餘仲珏的這則記載,據她自己說,是1962年陳攖寧與道協研究室人員討論莊子「真人呼息至踵」一語時所追述的。但這個記載與陳攖寧《仙學必成》中所云,相差十年之久,若以《仙學必成》所載「費四十年光陰」計算,光緒三十三年即1907年,黃山遇有道之士至1945年作《仙學必成》,時間剛好約40年,是則餘仲珏之記述或有失誤。
陳攖寧訪道時,先尋訪佛教中的高僧,如九華山月霞法師、寧波諦閒法師、天童山八指頭陀、常州冶開和尚,結果覺得佛教的修養法都偏重心性,對肉體仍無辦法,不能達到祛病延齡的目的。因此又尋訪道教中人,如蘇州穹窿山、句容茅山,都是香火地方,道士們不懂得修養;又如湖北均州武當山、山東即墨嶗山,雖有少數做修養功夫的人,他們所知道的方法尚不及陳攖寧,有許多問題也不能回答;其他不出名的地方,如安徽懷遠塗山、浙江湖州金蓋山等處,也是空跑一趟。
經過前後約五年的參訪,結果未能讓陳攖寧如願,遂下定決心自己看書研究,準備通覽全部《道藏》。
四、遍閱《道藏》
1912年,陳攖寧受在上海行醫的姊夫喬種珊之邀,來到上海,因而也得以閱覽全部之《道藏》。
吳亞魁《生命的追求——陳攖寧與近現代中國道教》載:「1912年,陳攖寧來到上海,借住在姐夫家」,「1912年至1914年,整整3年,陳攖寧每至初一、十五,必往老西門外白雲觀求讀《道藏》,早去晚歸,風雨無間」。並稱是由於當時上海白雲觀主持「見陳攖寧謙恭有禮,破例同意了他的請求,不過只能在每月初一、十五兩天」。[8]
餘仲珏《陳攖寧先生傳略》則云:「從1912年至1915年,整整3年,他天天到上海老西門外白雲觀閱讀《道藏》。珍藏在這裡的5480卷《道藏》,除了每隔幾天有人來撣撣灰塵,一年一度搬出來晾曬外,簡直無人問津。忽然破天荒有人坐下來,從頭至尾用心翻閱一遍,每天早來晚去,風雨無阻,從不間斷。如果枯睡了數百年的古書有靈,也該告慰了吧。」[9]
李養正《論陳攖寧及所倡仙學》一文云:「宣統三年(辛亥,公元1911),清朝覆滅,進入民國時代,時先生(按:指陳攖寧)32歲。當時明版《道藏》全書,實難覓求,聞上海白雲觀內貯有此書,欣然往滬,住其姊夫喬種珊醫生家,日往白雲觀求讀《道藏》。據先生回憶說,觀內保存《道藏》甚是嚴謹,置於藏經數中大經櫃中,恭敬供奉,輕易不讓人看,每年只在重陽日曬經一次。住持因見先生誠篤高雅,特予方便,每月初一、十五先將借閱書單寫好,然後由觀內執事打開藏經樓上大廚,燒香叩頭,將經書『請』出,才能觀中閱讀。如是者歷三載。」[10]
陳仲璉《懷念伯父陳攖寧》一文則言,陳攖寧先生「於一九一三年長住上海方斜路白雲觀,專閱明刊《道藏》五千三百餘卷及續刊一百八十餘卷」[11]。
以上四人所述,各有差異,而陳攖寧在《自傳(一)》中雲「民國初年,姊夫喬種珊在上海行醫,他勸我來上海與他同住,因此有機會於壬子、癸丑、甲寅這三年,長久在上海老西門外白雲觀閱覽《道藏》」,「向來沒有人把這部書看完過,只有我一人費了三年光陰,從頭到尾看過一遍」[12];《自傳(二)》又雲「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壬子,卅六歲,回上海,借住白雲觀,看《道藏》」。由此可以得知,陳仲璉言陳攖寧長住白雲觀讀《道藏》是正確的。並且,如果只在每月初一、十五兩日閱覽《道藏》,三年合起來不到三個月,全部《道藏》五千餘卷,每日需看七、八十卷方可在三年內看完,可知初一、十五之說不確切。長期閱讀,當更切合實際。
三年之後,陳攖寧帶著自己在《道藏》中的收穫,又繼續外出尋師訪友。
1913年時,陳攖寧曾作《民國二年送高鶴年居士朝五臺》詩三首。[13]
註:
[1][3] 胡海牙編著.仙學指南.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2
[2][11] 陳仲璉.懷念伯父陳攖寧.中國道教,1989(2)
[4] 陳攖寧.答江蘇如皋知省廬.揚善半月刊,1937,4(19)
[5] 陳攖寧.讀《化聲敘》的感想.揚善半月刊, 1935,2(14)[6] 胡海牙編著.仙學必讀.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4:117
[7] 餘仲珏.陳攖寧先生傳略.上海:上海翼化堂書局,1988:3
[8] 吳亞魁.生命的追求——陳攖寧與近現代中國道教.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31
[9] 餘仲珏.陳攖寧先生傳略.上海:上海翼化堂書局,1988:6
[10] 陳攖寧.道教與養生.北京:華文出版社,2003:556—557
[12] 胡海牙編著.仙學指南.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8:4
[13] 高鶴年.名山遊訪記.上海:上海佛學書局,199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