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攖寧先生生平述略(一)

2021-01-20 柱下文化


三、尋師訪道


1900年,陳攖寧除了繼續研究中醫學理及仙學修養法,並開始跟哥哥研究科學書。陳攖寧的哥哥平日研究物理、化學,尤精於高深的數學,更善於繪製機械圖畫。陳攖寧的普通科學知識,都是跟哥哥學來的。


1905年,本地城內有幾個人去日本留學,陳攖寧的哥哥因無錢不能去,心中鬱悶,又因平日勤學過度,不久得吐血病而亡。陳攖寧很灰心,對於專門科學也不敢再用心研究。後來陳攖寧考入安徽省高等學堂,時候不久,因舊症復發,遂半途退學,未能畢業。


1907年,陳攖寧28歲,因舊病復發,心中恐慌,知道自己所學的修養方法尚不夠用,需要再求進步,遂決計離開家庭,到各處尋人指導。陳攖寧首先來到上海,跟姊夫喬種珊和吳彝珠二人商量旅費問題。由於喬種珊的身體也不好,希望陳攖寧能尋訪到有效的方法較教給自己,故陳攖寧在外面的旅行費用,全由喬種珊一人接濟。


關於陳攖寧離家訪道的原因,除陳攖寧自己撰寫的兩份《自傳》記述外,其1945年於南京孟懷山「亞園」所著的《仙學必成》一書中曾云:「特別生理之人,世間很難看見,但亦非絕無。我於光緒三十三年,在安徽省懷遠縣親自遇著,彼此相聚兩旬之久,許我實地試驗,證明仙家之說非虛,並改正道書上各種錯誤,然後我方下決心拋棄家庭,淡薄名利,費四十載光陰,閱千百部秘籍,打起全副精神,專求這一件事。」[6]光緒三十三年,即公元1907年,乃陳攖寧外出訪道的時間。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認為,正是因為陳攖寧在懷遠遇著這位有道之士,才使陳攖寧下定決心拋開家庭,出門訪師。


陳攖寧黃山遇道的事情,餘仲珏《陳攖寧先生傳略》一書中言,在陳攖寧「十九歲那年,有一次去黃山腳下一朋友家中作客,認識了一位道士,看樣子約有五十多歲,兩眼炯炯有神。他心裡一動,趨前恭敬請教,道士幾句竟然點破了困擾他多時的疑團。他要求道士做個示範,道士盤膝趺坐,點頭示意他走近。他走過去,輕輕拿起道士的手腕,伸出三個手指頭搭在道士的脈上,竟然摸不到脈息的跳動。他又裁了一條極薄的宣紙,舉在道士的鼻前,紙條紋絲不動,於是他明白了:這就是真息,或叫胎息,和嬰兒在母腹中一樣,不用口鼻呼吸,而由內息在體內周流。他心裡折服」[7]。這裡所說十九歲那年,即1898年左右。餘仲珏的這則記載,據她自己說,是1962年陳攖寧與道協研究室人員討論莊子「真人呼息至踵」一語時所追述的。但這個記載與陳攖寧《仙學必成》中所云,相差十年之久,若以《仙學必成》所載「費四十年光陰」計算,光緒三十三年即1907年,黃山遇有道之士至1945年作《仙學必成》,時間剛好約40年,是則餘仲珏之記述或有失誤。


陳攖寧訪道時,先尋訪佛教中的高僧,如九華山月霞法師、寧波諦閒法師、天童山八指頭陀、常州冶開和尚,結果覺得佛教的修養法都偏重心性,對肉體仍無辦法,不能達到祛病延齡的目的。因此又尋訪道教中人,如蘇州穹窿山、句容茅山,都是香火地方,道士們不懂得修養;又如湖北均州武當山、山東即墨嶗山,雖有少數做修養功夫的人,他們所知道的方法尚不及陳攖寧,有許多問題也不能回答;其他不出名的地方,如安徽懷遠塗山、浙江湖州金蓋山等處,也是空跑一趟。


經過前後約五年的參訪,結果未能讓陳攖寧如願,遂下定決心自己看書研究,準備通覽全部《道藏》。







四、遍閱《道藏》


1912年,陳攖寧受在上海行醫的姊夫喬種珊之邀,來到上海,因而也得以閱覽全部之《道藏》。


吳亞魁《生命的追求——陳攖寧與近現代中國道教》載:「1912年,陳攖寧來到上海,借住在姐夫家」,「1912年至1914年,整整3年,陳攖寧每至初一、十五,必往老西門外白雲觀求讀《道藏》,早去晚歸,風雨無間」。並稱是由於當時上海白雲觀主持「見陳攖寧謙恭有禮,破例同意了他的請求,不過只能在每月初一、十五兩天」。[8]


餘仲珏《陳攖寧先生傳略》則云:「從1912年至1915年,整整3年,他天天到上海老西門外白雲觀閱讀《道藏》。珍藏在這裡的5480卷《道藏》,除了每隔幾天有人來撣撣灰塵,一年一度搬出來晾曬外,簡直無人問津。忽然破天荒有人坐下來,從頭至尾用心翻閱一遍,每天早來晚去,風雨無阻,從不間斷。如果枯睡了數百年的古書有靈,也該告慰了吧。」[9]


李養正《論陳攖寧及所倡仙學》一文云:「宣統三年(辛亥,公元1911),清朝覆滅,進入民國時代,時先生(按:指陳攖寧)32歲。當時明版《道藏》全書,實難覓求,聞上海白雲觀內貯有此書,欣然往滬,住其姊夫喬種珊醫生家,日往白雲觀求讀《道藏》。據先生回憶說,觀內保存《道藏》甚是嚴謹,置於藏經數中大經櫃中,恭敬供奉,輕易不讓人看,每年只在重陽日曬經一次。住持因見先生誠篤高雅,特予方便,每月初一、十五先將借閱書單寫好,然後由觀內執事打開藏經樓上大廚,燒香叩頭,將經書『請』出,才能觀中閱讀。如是者歷三載。」[10]


陳仲璉《懷念伯父陳攖寧》一文則言,陳攖寧先生「於一九一三年長住上海方斜路白雲觀,專閱明刊《道藏》五千三百餘卷及續刊一百八十餘卷」[11]。


以上四人所述,各有差異,而陳攖寧在《自傳(一)》中雲「民國初年,姊夫喬種珊在上海行醫,他勸我來上海與他同住,因此有機會於壬子、癸丑、甲寅這三年,長久在上海老西門外白雲觀閱覽《道藏》」,「向來沒有人把這部書看完過,只有我一人費了三年光陰,從頭到尾看過一遍」[12];《自傳(二)》又雲「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壬子,卅六歲,回上海,借住白雲觀,看《道藏》」。由此可以得知,陳仲璉言陳攖寧長住白雲觀讀《道藏》是正確的。並且,如果只在每月初一、十五兩日閱覽《道藏》,三年合起來不到三個月,全部《道藏》五千餘卷,每日需看七、八十卷方可在三年內看完,可知初一、十五之說不確切。長期閱讀,當更切合實際。


三年之後,陳攖寧帶著自己在《道藏》中的收穫,又繼續外出尋師訪友。


1913年時,陳攖寧曾作《民國二年送高鶴年居士朝五臺》詩三首。[13]




註:

[1][3] 胡海牙編著.仙學指南.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2

[2][11] 陳仲璉.懷念伯父陳攖寧.中國道教,1989(2)

[4] 陳攖寧.答江蘇如皋知省廬.揚善半月刊,1937,4(19)

[5] 陳攖寧.讀《化聲敘》的感想.揚善半月刊, 1935,2(14)[6] 胡海牙編著.仙學必讀.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4:117

[7] 餘仲珏.陳攖寧先生傳略.上海:上海翼化堂書局,1988:3

[8] 吳亞魁.生命的追求——陳攖寧與近現代中國道教.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31

[9] 餘仲珏.陳攖寧先生傳略.上海:上海翼化堂書局,1988:6

[10] 陳攖寧.道教與養生.北京:華文出版社,2003:556—557

[12] 胡海牙編著.仙學指南.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8:4

[13] 高鶴年.名山遊訪記.上海:上海佛學書局,1995:501

相關焦點

  • 陳攖寧先生生平述略(完)
    曹昌祺先生在為餘仲珏所著《陳攖寧先生傳略》一書的序文中曾說:「文稿(蒲糰子按:指《陳攖寧先生傳略》初稿)中常提及攖師向來不用的龍門派道號『圓頓』,更沒有聽到過『圓頓子』的道號。陳師對外信件往來及撰文或答覆問道等事,均用『陳攖寧』或『攖寧』,這是我們同門師弟兄都知道的,並且可在《揚善半月刊》及《仙道月報》上校對的。」
  • 陳攖寧先生及《陳攖寧文集》簡介
    第一冊陳攖寧自傳《陳攖寧自傳》共有三份,本書收錄兩份。《自傳一》是陳攖寧先生一九五三年被聘為浙江文史館館員時所寫的個人簡歷之定本。《自傳二》較為簡略,其中部分內容為《自傳一》所無,故併收入。此書是陳攖寧先生最早撰著的一部仙學著作,詳細解釋了孫不二仙姑十四首丹詩次第工夫,及男女丹工之異同,對仙學實修者極有參考價值。《口訣鉤玄錄(初集)》一書,是陳攖寧先生欲依清光緒時代江西豐城黃元吉所撰之《道德經講義》與《樂育堂語錄》二書為依據,用提綱挈要的手段,將此二書的玄奧,聚類比文,刪蕪取菁,使書中口訣躍然紙上。
  • 陳攖寧先生論著目錄
    >一、圖書[1]胡海牙,武國忠主編.陳攖寧仙學精要 下[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2]吳亞魁著.生命的追求 陳攖寧與近現代中國道教[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3]胡海牙,武國忠主編.陳攖寧仙學精要 上[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4]劉延剛著.陳攖寧與道教文化的現代轉型[M].成都:巴蜀書社.2006.[5]郭武編.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陳攖寧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 陳攖寧先生的《道藏》情結
    第二任全國道協會長陳攖寧(1880-1969)先生一生摯愛於《道藏》,尊《道藏》為「雲篆天章、玉版金繩」,讀《道藏》之典章,護《道藏》之鼎位,運用《道藏》創立「仙學」,弘揚道家文化,維護國家尊嚴。(《陳攖寧先生自傳》)先生深信 《道藏》之中定有玄奧,定有祛病延年、濟世救難之法門。
  • 陳攖寧的《道藏》情結
    第二任全國道協會長陳攖寧(1880-1969)先生一生摯愛於《道藏》,尊《道藏》為雲篆天章、玉版金繩,讀《道藏》之典章,護《道藏》之鼎位,運用《道藏》創立「仙學」,弘揚道家文化,維護國家尊嚴。」(《陳攖寧先生自傳》)先生深信《道藏》之中定有玄奧,定有祛病延年、濟世救難之法門。
  • 仙學泰鬥陳攖寧:神仙可期,實修關鍵在乎得竅!
    陳攖寧自幼年就與道教丹道結下不解之緣,葛洪、左慈煉丹的天柱山就近在咫尺,或許這也是冥冥之中註定的仙緣。而追本溯源,陳攖寧所倡導的仙學,實際上正是源自左慈、葛洪一系的金丹學派。而追本溯源,陳攖寧所倡導的仙學,實際上正是源自左慈、葛洪一系的金丹學派。他在杭州期間,曾分別作有吟詠葛玄、葛洪的詩作,亦表明對左慈-葛洪一系金丹學派的推崇。《龍泓洞吟葛效先》曰:「回龍橋畔臥犀泉,青壁芙蓉好洞天;學道偶居靈鷲麓,登真猶憶赤烏年;蒼茫舊宅懷句曲,轉輾丹經付稚川;極目初陽臺畔路,神仙畢竟有家傳。」
  • 周培源先生生平
    1920年的周培源。
  • 現代新道家:湯用彤、蒙文通、胡適、陳攖寧、陳寅恪
    為此,需繼承魏源、嚴復、湯用彤、胡適、陳寅恪、陳攖寧、金嶽霖、方東美、宗白華、蕭天石等人的道家傳統,形成有時代精神的現代新道家學派。湯用彤先生是中國文化史上少數幾位能接通華梵、學貫中西、熔鑄古今的大師級思想家的代表,也是道教史學科的主要奠基者。然而學界對湯用彤的道教研究相對薄弱。
  • 陳攖寧談道教文化(一)
    陳攖寧談道教文化摘錄自 天台山桐柏宮  張煉師 之 新浪博客 · 天台道統    中國道教協會前會長陳攖寧
  • 《餘之求道經過--陳攖寧點評版》 (3)
    隱名氏著作陳攖寧點評點評者介紹:陳攖寧(1880~1969),中國近現代道教領袖人物,仙學創始人。原名元善、志祥,後改名攖寧,字子修,號攖寧子,安徽懷寧人。一意購求丹經道書,多至百餘種。遍加研究,各宗一說,大致可分四派;主符籙者,本於「日誦黃庭萬遍,自能得道」之說,以誦經禮鬥持咒畫符入手。久而膺上天符籙,可以飛升。所謂張天師,茅山道,均此類也。
  • 仙學必成按語-陳攖寧
    仙學必成——陳攖寧陳攖寧(1880~1969),中國近現代道教領袖人物,仙學創始人。原名元善、志祥,後改名攖寧,字子修,號攖寧子,安徽懷寧人。有「仙學巨子」之譽,道教界敬譽其為「當代的太上老君」。功夫——尚實踐不尚空談思想——要積極不要消極精神—圖自力不圖依賴能力——宜團結不宜分散事業——貴創造不貴模仿幸福—講生前不講死後信仰—一憑實踐不憑經典
  • 介紹葉篤正先生的生平與學術思想
    我們失去了我們日夜思念的敬愛的學術導師和領路人葉篤正先生整整一年了,今天中國氣象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舉辦先生學術思想專題報告會,藉以寄託對先生的緬懷,繼承先生的學術思想和發揚光大,是很適時的。
  • 朱光亞生平事跡展在綿陽開幕,工作手稿亮相
    陶玉祥 科技日報記者 盛利21日「光輝典範 永耀蒼穹」——朱光亞生平事跡展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科學技術館開幕,展覽分為《前言》《成長之路》《傑出貢獻》《崇高精神》《結束語》五個部分。
  • 陳攖寧先生末後一著真解
    或曰:先生之學素以徹底見稱,今日何妨相告。餘曰:君不驚駭?或對曰:決不驚駭!餘曰:有幾分信仰?以上是陳攖寧先生《二十四首丹訣串述》的最後一段,前面的丹訣詩句暫且不談,我們僅就「既登彼岸舍舟楫,再入輪迴做眾生。」一句來探究一二。何謂「再入輪迴做眾生」呢?修煉修了一圈又回到輪迴裡去了嗎?(不討論到底有沒有輪迴,這裡僅就陳師的文章而言),那道家仙學到頭來豈不是一場空忙嗎?
  • 弘揚「湯飛凡精神」 湯飛凡生平事跡陳列展開幕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黨委書記肖平(左一),醴陵市委副書記鄒展暉(右一),醴陵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賀小玲(右二)共同為湯飛凡生平事跡陳列展揭幕。嘉賓觀展。嘉賓認真聽取講解。嘉賓在籤名牆上留名。嘉賓紛紛拿出手機,拍下自己關注的展覽內容。
  • 司馬雲傑先生著作題詩與書評彙編
    其生平飽嘗憂患、歷盡坎坷,然立志投身學術,欲著不朽之言以傳世。數十載甘守清貧、閉門著述,年逾古稀,著作等身,仍壯心不已、筆耕不輟。當此人心躁動、雜語喧囂之世,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泥沙俱下,萬馬齊喑。先生懷報國之心、負濟世之志,欲以一己之力,秉天地正氣,承乾坤大德,稽吾土吾族數千年發端演進之盛衰綿延,成吾國吾民新世紀繼往開來之光明大道。雖九死而其心未悔,縱百折亦此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