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是變溫動物

2021-01-19 紅總不信邪

前幾天晚上出門逛了逛。久坐不動,走路的時候膝蓋都疼了。如今晚上的上海讓我想起了麥迪遜,燈火通明、人跡罕至。大街上稀稀拉拉有幾個行人和車輛。本想去家裡附近的大賣場逛逛,卻發現7點多超市已關門打烊了。


初春的晚上還是有些寒意,小區門口倒是熱鬧,電子屏幕上閃爍著螢光色的眾志成城字幕,不知道製作者的審美是哪個朝代。幾個看門的保安在登記返鄉住戶,給進出的人量體溫。


我伸出手腕,一個20多歲的寸頭小哥拿著測溫儀掃了一下,眼都不抬地說:「35度」。


我說:「怎麼會這麼低?」


小哥抬起頭,嘴往門口一歪:「外面冷,溫度低。」


「外面溫度低跟我有什麼關係?我又不是變溫動物。」我嘟囔著走了。


人不是變溫動物這件事,難道不是常識嗎?現在看來並不是。但是我也不想拉著小哥跟他普及什麼叫常溫動物,什麼叫變溫動物。人家大冷天的夜裡還要值班也很苦逼,犯不著聽我上課。


只不過我最近總感覺疲乏,我媽說我是躺多了。可是家裡房子小,不躺著也沒地方走動。我感覺也有可能是憤怒過頭了之後,身心有點疲累。


前陣子我南京住所的小區健身房整天給我發瑜伽網課套餐,說在家也能運動,但家裡連個瑜伽墊都沒有。我想著這個冬天這家健身房的日子也不好過吧。


今天,我居然收到它給我發了一則送餐廣告,原來它現在已經從一家健身房變成送外賣的了,開始給小區居民送餐。人為了生存真是可以很有創造力了。


前幾天在課上提到一句話,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說:「當我看著這個世界時,我是悲觀主義者;當我審視這世界的人們時,我是樂觀主義者。」我也沒核實過這句話是他說的,還是後人杜撰了。反正賈寶玉說,除《四書》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我只在想,那些令我感到疲累的、悲觀的東西是什麼?我挺佩服方方的,每天都堅持寫作。我也佩服網上認識的一些小夥伴。佩服他們把說了一百遍的話再說一百零一遍。


而我就覺得,人們很難再寫出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來。最有價值的東西,就是常識。前幾天讀到導師和同學寫的文章,看完後就覺得洩氣。他們寫了幾萬字,其實都在說一個最最基本的常識,就是一個健康的社會需要事實作為根基,需要開放的信息環境。


他們引經據典寫了那麼多,就是為了說明這個小學生也應該明白的道理。我不知道我們還有什麼必要把這樣的道理再說一遍。你就算說出花來,它也仍然是一個——小學生也應該明白的道理。


但卻也是一個連天才都無法令它實現的道理。語言無法令常識成為現實。


就連我自己的生活裡,四角天地,三口之家,常識都是稀缺的。每天吃晚飯都是我們家艱難的時刻。老爸天天霸佔著電視機看他熱愛的央視新聞。老媽就只管吼他:一天到晚聽這些東西,一遍兩遍三遍都要聽過去,我隔夜飯都要嘔出來了。


老爸不相信一切對政府不利的信息,認為都是假的。今天看到泉州賓館坍塌的新聞,證據確鑿,老爸也無法抵賴。他喝了口黃酒說:「這是一件好事,能夠暴露黑社會,抓幾個人。」


老媽對老爸的一切觀點都是反對的:「哦,那就要用血的代價嗎,死了這麼多人呢。」


老爸高瞻遠矚地說:不用血的代價你怎麼把他們搞掉?那些黑社會不要太猖狂哦,只有用這種辦法才能把他們搞掉。


我只是埋頭吃飯,並不想跟他們普及什麼誰的命都是命。我猜想如果祖國要老爸獻出生命,他一定會義無反顧。他是一個很好的好人,為人從不刻薄。他的好處我一點也沒學到。


我經常腦補這樣一個畫面:下一次又來了瘟疫,老爸感染了,我死氣八賴要帶他逃跑去人少的城市找醫生,但是他死氣八賴要為國捐軀,寧可死了。這時我不知道到底該恨誰。


很多人都會想,事情如果發生在我身上該怎麼辦?今天群裡一個還在大學學醫的小夥伴說,看到《人物》那篇稿件就一直在想,如果是她她該怎麼辦?


「我不僅要擔心我的親友患病,我還要擔心他們會不會因為我的發聲受影響,我還要待在急診室治病救人,我還要面對越來越糟糕的情況,我還會反反覆覆地想——本不該如此啊!」她說光是想想她都要瘋了。


今天《人物》那篇稿件被刪了無數次,然後被眾多自媒體帳號接龍轉發。我想這篇文章是有些情緒化,不夠客觀的。但是,一個正常的社會,當面對這樣的災難,當事人背負巨大冤屈,感到心力交瘁的時候,「情緒化」難道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人之正常反應嗎?這樣的「情緒」,難道不正是這次疫情「事實」的一部分嗎?


一百年後,一千年後,當那時的歷史學家在史料中研究人類歷史上的這次瘟疫時,他們該看到的,難道不包括這些痛苦、怨懟、情緒化嗎?


人吶,不是AI啊。人是有七情六慾的呀。在巨大的絕望之下,你不讓人控訴,不讓人表達失望,你還是人嗎???


媒體的客觀性是為什麼服務的?是為公正啊,它不是為了做做樣子,擺擺pose啊!你一天24小時,國家媒體滾動播出正能量還不夠嗎?還不允許這個社會的某個角落有一點點的控訴來平衡一下整個輿論的不公正和不客觀嗎?


我覺得給感到冤屈的人一個「擊鼓」鳴冤的機會,這就是常識,和人不是變溫動物一樣的常識。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把這麼淺顯的道理說一萬遍,再刪除一萬遍。


當看著這個世界時,我也是個悲觀主義者。


【完】


相關焦點

  • 如果人類不是恆溫動物,可能就不是地球的主人,變溫動物繼續稱霸
    動物學家根據是否能夠將體內的體溫維持在一定的水平,將動物分為恆溫動物和變溫動物。常見的恆溫動物有哺乳動物,而常見的變溫動物有兩棲動物、魚類等等,由於它們在寒冷的環境中體溫也比較低,因此也被稱為「冷血動物」。
  • 人類為什麼是恆溫動物不是變溫動物?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
    在某問答平臺上,有一個童鞋提了這麼一個問題:人類為什麼是恆溫動物而不是變溫動物?這個問題可以回答的很簡單——因為我們是哺乳動物呀。當然也可以回答的有一定深度,為什麼智慧生命要出現在恆溫動物中呢?溫血已經統治地球2.3億年從生物進化的歷史來說,恆溫動物的出現比變溫動物要遲得多,也可以認為是一種更加高級的生理性狀。
  • 變溫動物更節能,但人類如果是變溫動物,地球主人恐怕要易主
    動物學家表示,變溫動物不能通過自身來調節自己的體溫變化,比方說當它們的體溫太高了,它們只能通過尋找一個涼爽的地方,來通過外界的氣溫變化,來降低自己的體溫,這也是它們的缺點之一,所以,很多變溫動物在太熱或者太冷的情況下,都會為了保護自己,而進入休眠狀態,這個時候它們體內的能量,只夠維持它們自己的基本生命特徵。
  • 恐龍是恆溫動物還是變溫動物?
    我們都知道,爬行動物是變溫動物(冷血動物),哺乳動物和鳥類是恆溫動物(溫血動物)。恐龍呢,有的考古學家說是變溫,有的說是恆溫。恆溫動物體內化學反應更穩定,所以新陳代謝啊,食物消化效率等速度會更迅速。對變溫動物具有顯著優勢。
  • 如何區分變溫還是恆溫動物?
    如果按照體溫的類型來分,我們可以把動物分成變溫動物和恆溫動物:像青蛙、蜥蜴就是變溫的;像哺乳類動物跟鳥類就是恆溫的
  • 正確認識恆溫動物和變溫動物的不同生理
    相同情況下,恆溫動物需要維持體溫恆定而變溫動物不需要,所以變溫動物有更多能量用於生長發育,C正確;營養級具有的能量與該級消費者的平均體重無直接關係,如樹蟲鳥,蟲平均體重小,但該營養級能量高,D錯誤。1.什麼是恆溫動物和變溫動物?體溫不因外界環境溫度而改變始終保持相對穩定的動物,叫做恆溫動物。如絕大多數鳥類和哺乳動物。因為體溫調節機制比較完善,能在環境溫度變化的情況下保持體溫的相對穩定。
  • 明明變溫動物更節能,為什麼人類卻是恆溫動物?
    恆溫生物與變溫生物在大自然界中,有一類生物是變溫動物,比如:蜥蜴,蛇。它們的體溫,會隨著外界溫度的變化而變化,當外界溫度高時,變溫動物的體溫也會相應變高;反之則體溫下降。而恆溫生物則不同,恆溫生物需要消耗自身的能量,維持著自己的體溫。
  • 綜述:變溫動物的適應性免疫
    為了了解適應性免疫的起源,我們必須了解變溫脊椎動物,以及脊椎動物的直接祖先—較低等的後口動物。在過去的十年裡,突破性的發現帶來了人們對適應性免疫起源的越來越多的認識,並提醒我們注意新的可能性。了解免疫進化的一個方便的方法是將免疫系統劃分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保守的部分,而不是那些變化迅速的部分,這是Jan Klein最初提出的想法。
  • 全球變暖對變溫動物影響多大?
    西媒稱,魚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被稱為變溫動物,原因是它們無法主動調節體溫,其體溫受環境溫度影響。氣候變化引發的升溫現象會導致這些生物體的體溫上升,進而產生諸多後果。據西班牙《公眾》日報網站9月16日報導,近年來多項研究表明,環境變化正對這些動物產生影響。
  • 全球變暖影響變溫動物壽命
    (西媒訊)魚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被稱為變溫動物,原因是它們無法主動調節體溫,其體溫受環境溫度影響。
  • 如果給你一次機會你想成為恆溫動物,還是變溫動物
    在這大的生態圈中,世界上的動物多種多樣。有像蜥蜴一可以調節自身體溫的動物;也有像人一樣恆溫動物。恆溫動物有體內有一定溫度體溫,不會隨氣溫變化而變化。比如人的體內溫度超過37.3就會有發燒一樣。恆溫動物因為要維持體溫恆定,產熱量等於散熱量,當溫度低時,體內散失到環境的能量加大,產熱也應增大,這時物質代謝加快,耗氧量升高;反之,耗氧量降低。變溫動物就是我們俗稱的冷血動物是除了哺乳類和鳥類的動物,地球上的動物大部分都是變溫動物。變溫動物因為動物的體內沒有自身調節體溫的機制,僅能靠自身行為來調節體熱的散發或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來提高自身的體溫。
  • 昆蟲是變溫動物還是恆溫動物?哺乳動物有皮毛,昆蟲冬天怎麼辦?
    很多人都很好奇,昆蟲是變溫動物還是恆溫動物。每當冬天來臨,許多哺乳動物都能通過皮毛保暖,這些小傢伙又是怎樣熬過冬天的呢?我們這次就通過這個問題簡單探討一下昆蟲的歸屬。像我們人類一樣,哺乳動物大多為恆溫動物。依靠身體遠遠不斷地產生熱量,讓哺乳動物能夠在不同的環境當中保持自己的體溫,維持生命的正常運行。
  • 2.5億年前發生大滅絕,改寫了生物的命運,變溫動物變成恆溫動物
    人類根據動物的不同特徵、屬性將它們進行多種分類,比如根據動物的運動方式分為爬行動物、飛行動物等等,根據動物生活的環境分為陸生動物和海洋動物,還根據動物體內是否具有恆溫系統分為變溫動物和恆溫動物。有研究表明,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動物是變溫動物,而恆溫動物是由變溫動物演化而來,那麼這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呢?
  • 恐龍:變溫、恆溫、還是中溫?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恐龍也許並不像此前科學界所描述的那樣,是一種行動緩慢發育遲鈍的變溫動物。而近日,新墨西哥大學的研究小組又發現了新的證據。這些證據顯示,恐龍很可能與人們此前想像的大有不同,應屬於「中溫動物」之列。這一結果由約翰·格雷迪博士負責,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上。該項研究主要從能量代謝的角度出發。一般來說,恆溫動物代謝速率相對較快,而變溫動物的代謝速率則緩慢許多。
  • 全球變暖對變溫動物影響大 生長速度或變快
    西媒:全球變暖影響變溫動物壽命西媒稱,魚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被稱為變溫動物,原因是它們無法主動調節體溫,其體溫受環境溫度影響。氣候變化引發的升溫現象會導致這些生物體的體溫上升,進而產生諸多後果。據西班牙《公眾》日報網站9月16日報導,近年來多項研究表明,環境變化正對這些動物產生影響。溫度上升時,它們的生長速度會變快,熱浪等極端現象會使變溫動物出現熱應激。
  • 未解之謎:眾所周知的恐龍到底是恆溫動物還是變溫動物?
    縱觀整個爬行綱動物,從龜到蛇再到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它們的體溫是隨著溫度的變化而變化的,所以叫冷血動物,又叫變溫動物。劍龍但溫血動物如鳥類哺乳類就不同了,他們身體中有可以調節體溫的機制,屬於恆溫動物。
  • 昆蟲是恆溫動物還是變溫動物?它們如何保持溫度?
    大家都知道,我們是恆溫動物,也被稱為溫血動物。恆溫系統可以控制體溫保持在37攝氏度不變,因此熱了我們需要空調,冷了需要穿衣服保暖。人體已經發展出多種機制來保持熱量並在必要時將熱量排出體外。出汗、起雞皮疙瘩和冷顫發抖都是我們的身體試圖保持最佳溫度的方式,其他哺乳動物也有自己的策略,比如厚皮毛和喘氣。
  • 變溫動物和恆溫動物有何不同?只因這一差別,人類成了地球主人
    不過,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很多的朋友,明明變溫的動物更節能,為何人類在進化中卻一直都是恆溫動物,沒有進化成為變溫動物呢?先讓我們看一下變溫動物的基本概念:其實在地球上,除了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和鳥類之外,其餘的動物都是變溫動物,比方說青蛙、蛇、烏龜、鱷魚、蜥蜴等等。
  • 小烏龜凍成「龜苓膏」復活 專家稱是變溫動物
    小烏龜凍成「龜苓膏」復活 專家稱是變溫動物 2016-01-26 16:43:56隨後,記者採訪了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水產疾病防治研究室的薛暉博士,他告訴記者,烏龜是變溫動物,體溫隨溫度升高而升高,短時間雖然表面結冰,但其實它還活著。  「可能我們看到已經凍實,但其實內部的溫度並非在零下,」薛暉說,所有兩棲爬行動物都是「變溫動物」,體溫會根據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 春季常見病——變溫動物的觀賞魚也會感冒?這幾點一定要做好
    一隻小貓,一條魚小小經驗告訴你大家好,我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小貓已進入春天,天氣就開始忽冷忽熱的,說不定哪天還會下起一陣小雨,然後滋潤一下大地,順便給咱們降個溫啥的當然對於觀賞魚的保暖措施也是不能放過的,也許有人會說魚類是變溫動物,是不會感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