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患齲齒的年輕媽媽心衰又失明,原因竟然是……
細菌「吃掉」心臟,年輕媽媽患感染性心內膜炎,失明後又出現心衰,有生命危險,經手術進行了心臟二尖瓣、主動脈瓣的置換,重建心臟門戶,患者這才脫險。而經檢查,齲齒竟有可能是導致她患病的罪魁禍首。
今年26歲的陳曉(化名)是濰坊人,是一位兩歲孩子的媽媽,今年元旦期間,小陳得了一次重感冒,之後,她覺得身體素質一直在下降,經常感到虛弱無力,時而會胸悶憋氣。直到3月份,小陳到當地一家醫院檢查,確診為感染性心內膜炎。
4月22日晚,小陳的丈夫在網上與青島阜外醫院心外科主任呂振乾取得了聯繫,呂振乾建議病人趕緊轉院,必要時採取緊急手術,別延誤治療。次日清晨,小陳一覺醒來,眼前變得模糊,右眼竟然失明了!其實,這是病情蔓延所帶來的後果之一。全家人趕緊帶著小陳直奔青島阜外醫院。
到達醫院時,小陳憋氣得厲害,喘氣都困難。經全面檢查,診斷為感染性心內膜炎,主動脈瓣、二尖瓣大量反流,主動脈瓣葉、二尖瓣葉贅生物形成,急性左心衰。病情非常重,隨時都會有生命危險。心外科決定當晚給予緊急手術。
經過準備,4月23日晚上7點,手術開始。北京阜外專家、心外科、麻醉、體外循環、護理等人員一起發力向高難度手術挑戰。儘管諸多困難因素已經提前想到,但是待心臟打開後,醫護人員還是為之一震。心臟二尖瓣、主動脈瓣上面布滿贅生物,瓣葉、瓣環也被嚴重侵蝕,正常組織被破環,不僅為手術增加困難,也增加了術後感染的風險;置換主動脈瓣時,因為正常瓣環被細菌破壞,導致難以縫合固定人造瓣膜,改用了患者自身心包片重建部分主動脈瓣環的方法,將困難排除;另外,因心衰嚴重,左室收縮功能差,瓣膜置換後,嚴重受累的心臟一度難以維持生命所需,經過藥物調整和機械輔助,最終使心臟恢復了跳動。
手術夜戰到凌晨一點結束,最終順利完成主動脈瓣、二尖瓣置換+主動脈瓣環重建+贅生物清除,手術很成功。術後五日,小陳從ICU轉入普通病房,目前康復良好。
小陳並無先天性心臟病,那麼,她體內集聚的大量細菌是哪裡來的呢?呂振乾介紹,心臟有四個瓣膜,都是單向閥門,血流只能往一個方向走,小陳的血液培養發現細菌,心臟的二尖瓣、主動脈瓣幾乎全被細菌吃掉,上面布滿細菌贅生物,引起主動脈瓣、二尖瓣大量返流,就好像心臟的四扇「門」壞了兩扇,關不緊了,無法通過血液將充足的氧氣和能量運送到全身。而在檢查時,發現小陳有嚴重的齲齒,因此,高度懷疑齲齒是導致她患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罪魁禍首。而之所以失明,也可能是細菌感染所致。
齊魯晚報 齊魯壹點記者 劉騰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