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圖就是辛巴威的貨幣,100萬億的面值卻只能兌換40美分,或者2.8元人民幣,一瓶綠茶都買不了。這巨大的面額不禁讓人想起另一個世界的貨幣。然而,有多少人知道,當年的我們也曾是這樣的。
事情發生在抗日戰爭勝利後的解放戰爭時期,當時日本投降後,留下了不少工礦企業該由國民政府接管,事後證明這是一場災難的開始。
當時中國主要流通兩種貨幣,一種是姓蔣的法幣,一種是姓汪的中央儲備銀行券,互有漲跌,1942年時法幣兌中儲券在1:2、1:3左右。日本投降後法幣大漲,1945年8月初,黃金每兩兌法幣20萬,8月11日僅兌17萬,幾日後更到14萬。至9月,以重慶、上海物價為參照,法幣兌中儲券大致在1:50,法幣還有可能繼續上漲。經濟部次長何廉是耶魯大學博士,認為兌換比應在1:50至1:60,但財政部堅持1:200,財政部聽宋子文的,何博士只好閉嘴。
11月1日,官定兌換率實行,1:200。全國當時總人口約4.5億,2.57億是淪陷區人民,按美元、日元等外幣兌換價考慮,中儲券僅1945年貶值幅度254.5倍,兩億多人幾乎一夜之間集體破產,其時上海民謠曰:昨天放炮(鞭炮),今天上吊。
1945年8月11日,黃金每兩17萬法幣,1946年3月,美元每刀2020法幣。截止1947年2月1日,美元黑市價突破一萬元,上漲約500%,2月10日,黃金每兩96萬元,上漲約564.7%。整個1946年,法幣發行額平均每月增加11%,物價指數平均每月上漲17%。期間央行以穩定市場為理由,在市場拋售3.81億元美元,姓孔和姓宋的孚中、揚子和中國建設銀公司(不是中國建設銀行)結匯3.34餘億元美元。
當民國政府宣布禁止黃金、外幣買賣流通時,民國的央行外匯儲備減少4.53億美元。1947年3月10日,宋子文辭職,在秋季的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上,宋宣布將它在中國建設銀公司的股權全部捐給政府,折合法幣1800億元。
《大公報》1948年8月16日統計,僅8月上半月,食品價格上漲390萬倍,住房價格上漲77萬倍,衣服價格上漲652萬倍,較7月下半月同比上漲90%,當日報導中有一條"大餅油條,每件十萬元"。"八年抗戰,物價不過才漲2400倍,勝利迄今不滿三年,僅上海一地物價較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卻已漲1.4萬倍。"
原因很簡單,民國政府沒錢,就開足馬力印鈔票,1947年法幣發行量達30多萬億元,為上年同期1000%,民國三十四年同期2500%,而僅1948年第二季度,法幣發行量660多萬億(折合22個1947年,165個ssdftfcvhhy),相當於抗戰前全部發行量的%。
和現在的辛巴威有的一拼,一樣的印紙幣的紙比紙幣本身還值錢。當時的人民同樣,窮的只剩下紙幣,連上廁所用的紙,都不敢用報紙了,只能用紙幣代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