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圓券惡性通貨膨脹的歷史已成為中國一代人的傷痛,而有非洲版「金圓券」之稱的辛巴威元也將要走進歷史了。6月15日起至9月30日,辛巴威央行將啟動津元「去貨幣化」(demonetization)行動。繼2009年該國通脹飆升至5000億百分點之後,津央行此舉將正式取消津元的法定貨幣地位。
彭博社報導,津央行表示,銀行帳戶存款達175千萬億津元者可換得5美元。津央行行長John Mangudya之後澄清,5美元是每個津元銀行帳戶可換得的最小金額,作為對該國2009年之後不再流通津元,改為流通多種外國貨幣的補償。同時,對於該國人民手中貯存的2008年發行的津元鈔票,250萬億津元可兌換1美元。
100萬億面額辛巴威元
Mangudya表示,該國人民的損失將得到補償,補償金額將以聯合國匯率計算。他同時強調,「如果我們全部使用聯合國匯率,有些帳戶將得到零,但我們保證,每個津元帳戶最少換得5美元。」
他同時指出,「最大補償金額也將以聯合國匯率計算。去貨幣化並非通脹補償,一些人希望央行能彌補通脹損失,但這不是政府的角色,世界上沒有政府會補償通脹損失。」
有分析人士指出,換幣行動是津元退出流通六年之後的「蓋棺」之舉,有助於恢復民眾對津金融體系的信心,打消他們對津政府短期內重啟津元的疑慮。
辛巴威惡性通脹嚴重
第一代辛巴威元是1980年該國獨立時開始發行的,它取代了原來的羅得西亞元。當時1津元相當於1.47美元。但由於惡性通貨膨脹,貨幣貶值,2006年津央行不得不從原貨幣面值上去掉3個零,發行了第二代津元。2008年8月,津央行從津元面值上去掉10個零發行了第三代津元。今年2月,津央行又從第三代津元面值上去掉12個零發行了第四代津元。
辛巴威自從2000年實行土地改革政策以來,在西方國家的制裁下經濟開始走下坡路。近兩三年來,該國政局動蕩給經濟帶來災難性後果,通貨膨脹率達到天文數字,成為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之一。
辛巴威2009年7月的通脹率為2.31億%。2010年1月,央行發行100萬億辛幣的大鈔,1的後頭有14個0,創下世界紀錄。
2009年初辛巴威聯合政府正式宣布棄用津元,允許使用外國貨幣,成為世界上少有的流通多種貨幣的國家。美元和南非蘭特目前是辛巴威的流通貨幣。
2014年辛巴威央行代行長曾表示央行有意允許包括中國人民幣、印度盧比和澳大利亞元等外國貨幣在津境內流通。
土地改革引發西方制裁
辛巴威政府2000年6月開始啟動「快車道」土改計劃,同年9月頒布土改文件,決定強行徵用3041個白人農場,用於安置無地農民和獨立戰爭時期的老戰士。2008年5月,津通過一項法律,限令2900名白人農場主在45天內結束在其土地的耕作,並在接下來的45天內交出土地。南部非洲其他國家對津政府的土改計劃表示了深切同情。同時,津土改的成敗將對南部非洲其他國家的土改有著很大的借鑑作用。
辛巴威土改同樣觸動著歐洲國家,特別是英國的神經。由於津白人農場主歷史上基本來自英國等歐洲國家,因此津土改從一開始就引起英國等歐洲國家的高度關注。根據津政府最初與英國達成的協議,英國出資,津政府出面負責從白人農場主手中購買土地,然後分配給津無地的退伍軍人和農民。但是英國1989年以津方在使用英國資金時「缺乏透明度」為由,停止向津方提供土改資金,致使土改面臨夭折的危險。廣大無地農民和老戰士的抱怨與不滿情緒逐年升溫,後來發展到數萬名老戰士成群結隊搶佔白人農場的事件。
土改計劃終於引發歐洲國家特別是英國與津政府的矛盾,2008年3月因津總統選舉觀察員問題而爆發。歐盟國家要求充當選舉觀察團領袖遭到拒絕,同時,歐盟國家還指責津政府在選舉期間「煽動政治暴力」,於是,他們對津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制裁措施。最終,多重因素影響下,辛巴威的通貨膨脹全面失控。直到2009年3月,全面廢除津元才暫時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