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小說節選)
兩天後,把那幾個修復完畢的陶俑交給博物館,華綿就出發了。
此行目的地不遠,華綿要去長江邊上的巫山縣轉轉。三峽大壩蓄水前,許多人來這裡淘寶,背枕大寧河、長江,巫山出土了數量龐大的大溪文化的石器。川渝兩地的考古隊來了又走,村民尾隨其後,撿遺留的寶貝。「昨夜巫山下,猿聲夢裡長。」巫山於華綿有夢中故鄉的幻覺。大量的原始器皿、傳說,盤旋在三峽奇峰間,綢帶般的天空裡,迴蕩著綿綿無期的古謠。這地方就是讓人來發夢的,這一點,像他幼時居住的歌樂山。「仙樂飄飄,眾仙多聚與此。」國文老師常搖頭晃腦地念。時空輾轉。只是,巫山把夢變成了真實——每一次他都能收穫到貨真價實的古玩。商周時期的陶片、鼎、缽、簋;石斧、石錐、石鋤……古老的大溪,森林密布,江河匯流,入峽可通巴蜀,順江可下東海,長江流域的原始文化就隱藏在巫峽的巖石隙縫裡。
隨便找個地方坐下來,扒開周圍的石塊、沙礫,幾乎都能發現石器。大寧河邊重巖疊嶂,叫「石」的地名很多,碚石、硤石、礫石……這其中又屬跳石的河岸線最長。它生育的大量的石器,層層壘壘,大石護小石,小石擁大石,黑灰灰一大片。這些石器基本上都是用鵝卵石製作的,以打制器居多,還有很多製作石器時敲擊下來的碎片。也有磨製的,數量要少得多。
這次來巫山,依然跟石頭有關。老楊在電話裡神秘地說——前兩天暴雨,河灘上衝出了好多石燕。
「真的?」華綿半信半疑。這東西可遇不可求,千百年來只聽其傳聞難見其真身。
「如假包換!」
華綿藏有石燕,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巫山一農家所得。飯畢入茅廁,發現一隅的石板上有許多層層疊疊的石燕圖案。他懇求萬千,對方才同意把這臭哄哄的石版賣給他。
石燕就生長在巫峽的崖壁上,外形像一隻展翅欲飛的燕子,身多溝壑,因此肉眼難辨。好事者會攀爬上山,在石燕身上做記號,這樣,遇到暴雨後落地,人們就能迅速地憑記號尋得真身。
巫山人迷信石燕,因為它們能預知氣候的變化以及旱澇。而這種預知能力是以「身碎」的暴烈方式完成,石燕落地的那一年,定是澇年。
「石燕拂雲晴亦雨,江豚吹浪夜還風。」唐朝人許渾就記錄下石燕的靈驗。懸崖峭壁,隱約其間,遇雨則飛,此乃萬物之靈。
「等我。」華綿說。
「不急。」老楊哈哈大笑。老楊有個私家倉庫,有什麼好貨,他都先囤起來,有時也代為轉賣。在巫山縣城有很多像老楊這樣的「陰商」,沒有門面,出貨靠口口相傳。遇上順眼的人帶到家裡轉一轉,交易就成了。
華綿在老楊的倉庫裡看到了二十幾枚石燕,土黃色、青黑色的均有。青黑色者是石燕中的極品,他竟然淘到了,華綿佩服。個別殘次的,問題不大。華綿小心地摩挲這些石燕,溝壑深淺,塵土垢積,對著光審視,如奇峰延綿,「好傢夥!」他贊。
「看得起就拿走。」老楊要做大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