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寧:《錢鍾書選唐詩》​是錢鍾書先生龐大學問冰山的一角

2021-01-11 澎湃新聞

紀念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暨《錢鍾書選唐詩》新書分享會在京舉行。左起:張劍、劉寧、葛曉音、臧永清、謝思煒、周絢隆、陳堅

《錢鍾書選唐詩》:錢鍾書龐大學問冰山的一角

文 | 劉寧(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本文據作者在分享會發言速記稿整理

錢鍾書先生是我們(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古典文學研究室的老前輩。我到所裡以後,聽到很多關於錢先生的故事。剛才周絢隆先生也說到,原來錢先生一直是學外文的,1953年成立文學研究所,他從清華大學調過來,也是應該進文學所的外文組。但當時外文組已經沒有名額,他就只好進了古代組。2010年紀念錢先生誕辰100周年,有一位老師在發言中幽默地說,錢先生本來是外文所的,被文學所「久借不還」。作為文學所的人,我們都感到文學所有錢先生,是莫大的榮幸。錢先生不僅在學問上垂範後學,而且他本人為文學所做了很多工作,其中為建設文學所的圖書館,就付出很大心血。

錢鍾書(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

文學所成立之初,圖書館的收藏非常有限,錢先生當時擔任文學所圖書館資料委員會主任,工作盡心盡力,很多重要的書都是通過他的努力得以入藏。我聽很多老先生講,他們當年剛剛來所時,想見錢先生最容易的地方是哪裡?就是圖書館。鄧紹基先生說有一次他去圖書館借書,看到錢先生坐在書架旁邊的小桌子那兒看書,錢先生問他想要找什麼書?鄧紹基先生一說書名,錢先生馬上告訴他到第幾排、第幾層找一找,鄧先生按照他的指點馬上找到了這本書。錢先生常對當時所裡年輕人說,你們到所裡來,首先應該來所裡的圖書館。錢先生自己也是一輩子都在讀書。

所裡的老師還給我們講過一個體會,說錢先生這些老先生們的學問好像是一座冰山,他們真正出版的著作只不過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點山尖,在水面之下還有很龐大的山體,是看不見的。的確是這樣,錢先生在世時出版的東西並不多,像《管錐編》《談藝錄》等等。前幾年三聯出了《錢鍾書集》,也只有十種著作;他沒有出版的水下的部分真是非常非常豐富。商務印書館前幾年影印出版的《錢鍾書手稿》,包括錢先生的《中文筆記》《外文筆記》《容安館札記》,有七十多冊。楊絳先生回憶說,錢先生晚年談到這些筆記,說這些東西都沒用了。他一輩子寫了這麼多筆記,也沒有想到出版。老先生們做學問就是這樣的態度。

今天特別感動的是,人民文學出版社把這個水面下龐大冰山的一角呈現出來,而且做得這麼好,編輯得這麼好,讓我們能重新體會學界前輩的治學精神。限於自己的理解能力、限於時間的倉促,我對這部《錢鍾書選唐詩》的體會是非常膚淺的。我大致有三點感受:

一、全局視野——反映多姿多彩的唐詩藝術世界

第一,這個選本是有全局視野的。錢先生的選目雖然非常有個性,跟我們經常見到的唐詩選本不一樣,但是他不是完全信手、隨意地選。德國漢學家莫芝宜佳,是《圍城》的譯者,也研究《管錐編》,她受楊絳先生的委託去整理錢先生的《外文筆記》,她整理結束之後有一個感慨,說錢先生讀書所做的摘記是如此精要睿智。這背後是錢先生廣博而系統的閱讀,當時出版社《外文筆記》整理書目時發現,錢先生的閱讀習慣是但凡讀一套叢書,就要從第一卷讀到最後一卷,不會漏掉任何一卷。錢先生一輩子不斷地做讀書筆記,筆記也就是一個摘抄、選錄,他對他摘錄的書有全局性的理解,同樣,他編選唐詩,也有全局性的理解。

《全唐詩錄》稿本第一冊首頁

這一點,也可以從「楊絳日課」的「日課」兩個字獲得體會。中國傳統士大夫文人有一個「日課」傳統,這個日課,簡單講就是每天做的功課。為什麼說老學者的學問,像冰山潛藏在水下呢?他們很多人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讀書思考,真正出版問世的東西並不多,大量功夫沉潛在日課裡面。

去年黃山書社出版了吳小如先生的書法臨帖日課《莎齋日課:吳小如臨帖十種》。吳先生晚年幾乎每天臨帖,這本書就是選擇其中若干精彩的臨帖作品影印出來。吳先生臨帖的時候沒有想過要出版,但是他臨帖的時候是有很嚴肅的態度,他非常全面、深入理解中國傳統的書法藝術,所以他選擇臨哪些帖,都有一個大致的規劃和追求在裡面,不這樣做不足以稱為日課。日課就是功課,不是每天的消遣。我注意到「楊絳日課」幾個字是錢先生寫的,把這個作為日課,是有比較嚴肅的態度的。日課傳統在今天也是非常值得去恢復的。

《錢鍾書選唐詩》插頁

錢先生選唐詩有全局視野,他對唐詩的整個格局有相對全面的了解,然後沉潛到每一家、每一篇作品的選擇。所以我們今天看到這個《錢鍾書選唐詩》,雖然很有個性,雖然選目有一些輕重變化,但整體來講還是相當全面地反映了唐詩藝術的豐富面貌。例如,它對邊塞題材的詩就選得少一些,但像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大漠風塵日色昏)、高適《燕歌行》、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走馬川行奉送西師出徵》等佳作,也都選錄了。它對唐詩多姿多彩的藝術,還是有比較完整、全面的反映。

二、超越定見,發見「文心」

第二,超越任何的定見,這是錢先生做學問我感觸最深的地方,也是他選唐詩的特點。宋元明清以來,到解放以後,隨著時代的變化,對於唐詩已經形成很多的文學史觀念。錢先生選唐詩的時候,事實上很清楚這些觀念,明清人怎麼看唐詩史,民國時候的人怎麼看唐詩史,解放以後的人怎麼看唐詩史,他非常清楚。但是我們發現,他的選擇沒有因循任何一個模式和套路,這是非常獨特的。

錢先生的治學超越一切的套路和定見。有人批評他的學問沒有體系,我覺得這理解有點簡單化。錢先生是一個飽讀詩書的人,他如饑似渴地學習人類歷史上一切的優秀文化傳統,他能夠看到,在人類歷史上曾經存在的一個又一個的知識體系、一個又一個的思想結構,都是有其局限的;同時他生活在起伏動蕩的二十世紀,在炮火連天裡面寫《談藝錄》,他說他的《談藝錄》是「憂患之作」。這種獨特的經歷也會增強他對成見與套路的反思。一切現成的模式與套路,都是不可依賴的,能依賴的是自己這顆心,自己發現古今中外、古往今來的那個「文心」。「文心」的背後又是「人心」,他希望通過這個東西去貫穿歷史、溝通歷史。

所以他的唐詩選是他個人的選擇,但這個個人選擇又不是狹隘的、孤立的。我覺得二十世紀的學者裡面,能夠對文心、對自己有這麼強烈自信的學者,錢先生是數一數二的,也非常值得敬仰。他不會把自己的人生寄託於外在,我們不要套用任何一個「套子」去理解他,無論是中國傳統的套子,還是西方的套子,都不要去套,你就敞開你自己的內心,認真閱讀這些作品,作品真正打動了你,就抓住這一點打動,你進到這個作品裡去體會它,跟它發生共鳴,這是最重要的東西。錢先生說許多堂皇的理論系統,在歷史的長河中都垮塌了,《談藝錄》的最後一篇,題目是「論難一概」,也是說藝術現象的複雜,難以一概而論。但是人心的感動可以貫通古今、溝通中外。這本唐詩選也記錄了他的感動與發現,其間的豐富很難以一概論之,需要用心體會。

三、推重創新,突出新意

第三方面,高度推重創新。他這本書,從數量來看,選了1997首。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唐詩鑑賞辭典》非常受大家歡迎,那也是體量比較大的選本,但那個選本只有1100首詩,而錢選唐詩有1997首。雖然數量多,但是我覺得錢先生的選取是非常嚴格的,在藝術上他認為有重複的、沒有特別突出的藝術新意的東西不選,所以他拋掉很多作品。我覺得他非常強調藝術的創新,也是特別突出地顯示了這一點。

《錢鍾書選唐詩》,是目前來講,對唐詩藝術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反映得相當全面、充分的一部選本。讀其書、想其人,閱讀它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得,也會有一種心靈的震撼——錢先生做學問的格局、做人的格局和他對唐詩藝術的理解,都令人感動。

推薦閱讀

《錢鍾書選唐詩》

錢鍾書 選 楊絳 錄

《錢鍾書選唐詩》的底本是1983年到1991年間,錢鍾書先生遴選、楊絳先生抄錄的一部唐詩選手稿,其後近四十年,這部手稿從未對外公布。此次首次出版,人文社編輯部對手稿進行了必要的整理,對照《全唐詩》校勘了詩歌正文,增加了詩人小傳和難解語詞注釋,撰寫了出版後記。這部唐詩選本收錄詩人308位、詩作1997首,體現了錢鍾書先生選唐詩的主觀立場和獨特視角,是相關領域研究的重要文獻;也是比較全面呈現唐代詩歌的藝術特徵和風格狀貌的大型選本。此外,楊絳先生在抄錄手稿時留下了日期、詩歌評論、書法評論、生活雜記等文字,也體現了錢楊夫婦的品評互動。

原標題:《劉寧:《錢鍾書選唐詩》​是錢鍾書先生龐大學問冰山的一角》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塵封數十年,錢鍾書選唐詩首面世
    該書定名為《錢鍾書選唐詩》,是近40年來從未對外公布的文獻,也是一部可供大眾品讀的獨特唐詩選本。錢鍾書選給楊絳的詩拿到錢鍾書先生選定、楊絳先生親筆抄錄的唐詩手稿時,是2017年,編輯胡文駿覺得,以毛邊紙為主的手稿沒多少重量,但卻「沉甸甸的」。
  • 錢鍾書是被神化了,還是被低估了?
    曾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上海大學兼職教授,研讀錢鍾書著作35年。 無人不談錢鍾書。但,鮮有人讀懂錢鍾書。 2020年是錢鍾書誕辰110周年。在世人面前,錢鍾書是中國學術界的泰山北鬥,關於他的傳說很多。
  • 錢鍾書先生給出了標準答案
    60年代初,乾麵胡同高研樓落成,金先生和一批學部專家搬進去居住。我因為工作關係經常到金先生家去問學或辦事,那時邏輯組常有一些小組學習會,也在金先生家召開。邏輯組有些人是原來清華的學者,在學習會上也會談到錢鍾書先生知識淵博,聰慧過人。當時錢先生也住在這幢樓裡,有時就會在乾麵胡同口碰到他。那時的錢先生比起金先生來,要年輕許多。
  • 提要鉤玄留指爪——讀《錢鍾書手稿集·外文筆記》有感
    錢鍾書、楊絳夫婦在牛津大學(1936年冬)  錢鍾書手稿  錢鍾書的閱讀和研究歷程  第一點看法是,蒙田隨筆《論隱逸》說:「我們要保留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自由空間,猶如店鋪後間,建立起我們的真正的自由和最重要的隱逸和清淨。」這種「店鋪後間」的說法猶如我們所說的「前店後廠」。商務印書館的出版說明寫道:「業已出版的錢先生的著述只暴露了他的學問的冰山一角,更豐富的寶藏是在尚未付梓的讀書筆記裡。」
  • 錢鍾書的學術聯想力
    錢鍾書博聞強識,同時有瞬間將相同或相異事物建立關係的能力,無論制度、器物、觀念、心理現象或藝術規律等等,錢鍾書均有將同異事物匯聚一處進行觀察的興趣,這種學術聯想力是理解錢鍾書的關鍵,不然我們閱讀他晚年龐大的讀書筆記,就以為只是抄書而已
  • ...錢鍾書選唐詩》首次公布出版——賞唐詩多樣全貌,品伉儷詩書...
    2020年11月21日是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日,當天,一部由錢鍾書先生選定、楊絳先生抄錄的唐詩手稿,經過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排印成書,並正式發布。該書定名為《錢鍾書選唐詩》,是近四十年來從未對外公布的重要文獻,也是一部可供大眾品讀唐詩的獨特選本。通過《錢鍾書選唐詩》,讀者朋友不僅可以欣賞到唐詩的多樣全貌,也可以了解錢、楊兩位學人雋永美好的詩書生活。
  • 錢鍾書為何要拆妹妹的 「金玉良緣」?
    這是錢氏父子第二次在同一所學校就職(第一次在光華大學),也是錢鍾書一生中最後一次這樣長時間的照料父親。吳忠匡《記錢鍾書先生》:在藍田的那些日子裡,我們除了教學任務外,只是讀書,鑽書堆,每天的生活內容極其單調刻板,然其格調卻又極豐富多彩。老先生每天自清晨到深夜,總是端坐在他的大書案前無間息地、不倦怠地著書立說,編撰中國文學史,寫讀書日記。
  • 《錢鍾書手稿集中文筆記》:少年情事宛留痕
    《錢鍾書手稿集·中文筆記》第一冊648頁的楊絳畫像《錢鍾書手稿集》裡封皮為「季康/ 碎金」、內封「碎金/ 默存拜題」冊是錢先生題予夫人的筆記本。因「廿五年二月起,與季約間日赴大學圖書館讀書,各攜筆札,露鈔雪纂」(《飽蠹樓讀書記》第一冊);而「我到了牛津大量讀,但沒像錢鍾書那樣做筆記」(畢冰賓《楊絳:撤消一次採訪的理由》)。錢先生在巴黎時用它記《石語》,1956年拿來札《容齋隨筆》《幽夢影》等典籍。夫人自是日記題中應有。《起居注》1937年1月1日:「剪髮洗頭。
  • 宗璞用三十多年的小說創作,終於與筆下的錢鍾書夫婦達成和解
    可見,馮友蘭賞識錢鍾書並破例聘其為教授,對他有提攜之功。按此邏輯推理,錢鍾書應感恩馮友蘭。但,事情的轉折來了。1979年4月至5月,六十九歲的錢鍾書隨中國社會科學院代表團到美國參觀。訪問了哥倫比亞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貝克萊分校等地。在史丹福大學時,錢鍾書應邀參加了該校亞洲語文系的一場座談會,參加座談會的有劉若愚、莊因教授等30多人。
  • 錢鍾書:詩可以怨丨「紀念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系列文章之二
    本文為錢鍾書先生1980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教授懇談會上的講稿 ,最早收錄於《也是集》,由香港廣角鏡出版社於1984年出版,後收入《七綴集》。錢先生妙筆縱論中國古典詩文評中的核心母題「詩可以怨」,在文論之外增加了心理學的維度,而中西的比照貫通則進一步佐證了他的著名論斷:「東海西海,心理攸同。」錢鍾書(1910—1998),江蘇無錫人,先後畢業於清華大學外語系、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學院等。現代中國著名的學者、作家,代表作《談藝錄》《管錐編》《圍城》等影響廣泛,為20世紀中國重要的學術和文學經典。
  • 誰是錢鍾書仰慕的「女神」?
    聽慣風的溫柔聽慣風的怒號紀念趙蘿蕤教授誕辰108周年文 | 群學君011932年秋天,22歲的錢鍾書在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繫念大四。他選修了吳宓教授的一門課:中西詩的比較研究。吳先生很器重這個出身名門的江南才子,每講完一課,他就會問錢鍾書:Mr. Qian的意見怎麼樣?
  • 我與葛傳槼先生的英文緣
    在紐約市立大學教育系獲英語教育碩士學位。其後在紐約各高中教書。目前已退休。  海內外凡是六十歲以上,對英文學習下過一點功夫的中國人,多半都聽說過葛傳槼先生的名字。他參與編輯的《英漢四用詞典》風靡一時。其實,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葛傳槼就對英文界與教育界有著影響。論學歷,他只是個初中畢業生。
  • 這項榮譽,百歲翻譯泰鬥許淵衝先生實至名歸
    許淵衝大一上學期的英文老師是外文系主任葉公超,下學期的是錢鍾書。葉公超二十幾歲回國就當大學教授,在清華大學還教過錢鍾書英文。他對學生要求很嚴,課講得很精彩。說起自己的老師,許淵衝最敬重的還是比自己年長十一歲的錢鍾書。「錢鍾書先生教我的時候才二十八歲,剛從牛津大學畢業回國,他講課時只講英語,不說漢語。」
  • 錢鍾書豈會不知「皮裡陽秋」的典故
    錢鍾書先生以淵博和睿智見稱於世。早在1946年,《文藝復興》第二卷第一期即有云:「錢鍾書以博學和智慧聞名,他目光深遠,犀利的觀察並且解剖人生。」比如毛主席的《念奴嬌·鳥兒問答》發表時,一位西苑賓館的大師傅來電問:「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豈非土豆糊了而牛肉還未變熟,理應先下牛肉再加土豆的呀?如此之類,窮於應對。一次,又有一位老幹部來電,問一句詩的出處。他說:「『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是誰做的?我打電話給錢鍾書先生,是他叫我來問你的。」我告訴他這是宋代王令的詩。他立即說:「你真有學問,連錢老也沒能回答我。」
  • 許淵衝先生九十七歲了,他一生都沒有離開詩、夢和美
    記得有一次錢鍾書先生講課時碰到my mind to 中沒有動詞,周基坤提出這個問題,錢先生說是 to前面省略了 verb to be。我為了表現自己學了立刻會用,就在信上寫了一句 my mind to make your acquaintance (我一心想和你交朋友)。不料後來周基坤一查書,發現原文是I made up my mind to,我真是弄巧成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