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者號的失事真相以及你不知道的費曼冰水實驗

2020-11-30 雷鋒網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本文作者巴特,來自知社學術圈。

【導讀】5月11日是理察·費曼的生日,在緬懷這位物理學家的同時,一定要講講他與挑戰者號太空梭的故事,因為今年正是挑戰者號失事30周年。費曼作為失事調查團成員,對揭露事件真相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讓我們回到當時,感受這位物理學家的智慧與執著。

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後,因其右側固體火箭助推器的O型環密封圈失效,毗鄰的外部燃料艙在洩漏出的火焰的高溫燒灼下結構失效,使高速飛行中的太空梭在空氣阻力的作用下於發射後的第73秒解體,機上7名太空人全部罹難。挑戰者號的殘骸散落在大海上。

遇難太空人

災難的發生令全世界震驚,美國總統隆納·雷根立即委派前國務卿羅傑斯對事故進行調查。調查團成員包括太空人阿姆斯特朗、賴德,以及著名理論物理學家理察·費曼。當時費曼已經68歲高齡,距離自己的人生終點只有兩年時間。

在發射前夕,甘迺迪航天中心當地環境極為寒冷,氣溫降到了零下,這幾乎是允許航天發射的最低溫度。負責維護太空梭火箭助推器的工程師也曾表示擔心,但種種原因,火箭承包商和NASA高層最終沒有將其作為推遲發射的理由。

於是,悲劇發生了。

經過調查,費曼將問題鎖定在火箭助推器的O型環密封圈。該O型環為橡膠材料,具有一定膨脹性,以便在挑戰者號發射時為火箭脆弱的接合處提供密封功能,防止高溫氣體接觸燃料箱。

  

調查會現場 

在調查公開會議現場,費曼用一個非常簡單的實驗作了說明:他將連接件模型上的O型環稍作擠壓後置入冰水一段時間後取出,

我發現,從冰水裡拿出的O型環材料沒有恢復原形。換句話說,有好幾秒鐘時間,它受低溫影響,失去了膨脹性,尤其在氣溫為 (華氏) 32度的時候。我認為這對我們正在討論的問題有直接的影響。

費曼演示冰水實驗

O型環材料樣品的臨時連接件模型

然而,這樣明確直接的聲音卻並未得到調查團隊的支持。團長羅傑斯甚至打斷費曼提出的話題,「這將是我們討論的一個問題,但今天時間有限,不談天氣的影響。我想這個問題的重要性,穆勒先生一定早已知曉,也一定會在將來給予解釋。」 (穆勒曾對起飛計劃施壓,並掩蓋隱患。會議上負責報告O型環情況)

其他成員儘管也認識到這個問題,但他們對NASA抱著一份先天的同情心,不希望航天飛行計劃就這樣擱置,不希望資金受到限制,不希望讓這樣的消息「汙染」了公眾的雙眼。作為航天飛行的支持者,調查團其他成員傾向於讓NASA內部處理此事,避免過多的批評。

但是費曼卻始終堅持自己的意見,這樣嚴重的事故和漏洞令他無法安然順從。於是,他以個人名義起草了一份尖銳有力的事故分析報告,並強烈要求將之納入到羅傑斯調查團報告中。如今,費曼的這份個人報告作為「附錄F」可供全世界人查閱,但值得一提的是,在1986年提交給裡根總統的版本中並未收錄。

在羅傑斯眼裡,費曼簡直成為了眼中釘肉中刺,他一心想說服費曼嘴下留情,以顧全大局,不要搞得NASA既失掉經費,又丟了民心。但費曼並未妥協,他表示如果不把他個人報告放入最終報告中,他將辭去調查員職務。用他的話說:

For a successful technology, reality must take precedence over public relations, for nature cannot be fooled.

公關怎能比人命還重要呢?

令人震驚的是,調查團還發現火箭承包商和NASA管理層對O型環存在的隱患心知肚明,但是發射還是如期進行了。火箭工程師羅傑·鮑斯約利後來表示:「我曾竭盡全力地阻止那次發射,但沒有人聽,太氣憤了。」

而費曼後來也披露,NASA計算航天安全風險的方法與承包商的火箭工程師也大為不同,這使NASA的計算結果理論上比後者要安全1000倍。這實在令人心痛。

在後來的傳記作品中,費曼就這段經歷講述了更多細節。其實,那個巧妙的冰水實驗也並非完全源自他的腦袋。同為調查員的好友庫提那曾打電話對他說:「早上我修理汽車噴油器,想起個問題,溫度會不會影響密封圈的性能?」

原來,NASA的一名太空人曾向庫提那提起密封圈有問題,在低溫下會失去彈性。但庫提那為難的是用什麼辦法既能把這重要情況揭露出來,又不提及那位太空人的名字,因為他還要繼續在NASA工作很久,這才是庫提那修車時真正在想的問題!他巧妙地讓費曼注意到密封圈,並追查了下去。

在費曼所熟悉的科學研究領域,成功的惟一辦法是拋開所有個人的主觀臆斷,客觀地非常嚴謹細緻地看待一切。如果你有個理論,那你必須同時講清楚它的成功和不足。因此,科學研究有一種內在的誠實。然而費曼也逐漸明白,挑戰者號的失事絕不是簡單的科學技術問題,其中根深蒂固的官僚和政治因素,更值得我們深思。如果總統要他們保證明天起飛,那麼又有誰想去拖後腿呢?

參考資料

The Challenger Disaster's Minority Report

Space Shuttle Challenger disaster

費曼自傳《你幹嗎在乎別人怎麼想》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照片公布
    噴射著火焰的「挑戰者」號飛向天空,一切看起來非常順利,但災難很快就要發生      「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照片公布(7)[導讀]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等待發射從煙霧的顏色和體積來看,「挑戰者」號出現嚴重問題,等待它的將是可怕的災難    「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照片公布(9)[導讀]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等待發射。這是它的第九次發射,也是最後一次。升空後不久,「挑戰者」號發生爆炸,7名太空人全部罹難
  • 諾貝爾物理學獎理察·費曼 最精華的13篇訪談演講盡在《發現的...
    費曼傾力探索自然的規律,也喜歡跟朋友們娛樂消遣,喜歡打鼓,喜歡搞惡作劇。關於費曼的逸聞趣事,最為暢銷的一本書是《別鬧了,費曼先生》,而《發現的樂趣》可以與之互為補充。《發現的樂趣》收入了費曼的13篇訪談和演講文章,有童年的故事、原子彈研究的傳奇以及對未來計算機的預言,體現了一個自由而且有趣的人,誠實獨立、勇於質疑、探索真理。
  • 特大空難之美國「挑戰者」號失事
    這一天,在佛羅裡達的卡納維拉爾角,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事件讓人們感到無比的悲痛。「挑戰者」號太空梭是美國正式使用的第二架太空梭。1983年4月4日,「挑戰者」號首次前往太空執行任務。「挑戰者」號的名字有特殊意義,這個名字來自1870年航行於大西洋與太平洋上的英國海軍研究船「挑戰者」號,美國的太空梭都是以早期的研究船名命名,「挑戰者」號的命名也不例外。
  • 「挑戰者號」失事30周年 NASA舉辦哀悼儀式
    「挑戰者號」失事30周年 NASA舉辦哀悼儀式 (8/8) "← →"翻頁
  • 明明早知道的錯誤讓」挑戰者號「爆炸了!
    如果你走的是行不通的路,而你依然堅持到底不放棄,那只是資源用盡,浪費力氣。好像你在沒有魚的地方,再怎麼拼命撈,魚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1986年1月27日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為第二天要發射的太空梭「挑戰者號」開了一個冗長的會議。
  • 太空中的輓歌:紀念「挑戰者」號失事30周年
    當地時間1月28日,是NASA「挑戰者」號事故發生30周年紀念日。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在升空僅73秒後解體爆炸。當時這架太空梭正在執行第十次飛行任務。  隨後的調查發現,爆炸是由於兩個O形環失靈所致,即連接固體燃料助推器不同部件的裝置。發射前一晚的氣溫較低,導致O形環變脆。當太空梭發射時,助推器中的燃燒氣體洩露,燒穿了燃料室外壁。  此次事故導致機上7名航天員全部喪生。
  • 太空史上最大慘劇: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30年
    在電腦控制下,主發動機的噴嘴開始轉動,試圖補償助推器產生衝力導致的不平衡。在地面控制人員和太空人看來,出現這種情況還在正常範疇內。第68秒時,地面通信告知太空人「執行加速」,指令長迪克·斯科比確認了這一信息並回覆:「收到,執行加速。」這也是挑戰者號機組成員留下的最後一條通訊信息。
  • 【歷史】「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三十周年祭 兇手竟然是……
    2016年,在「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墜毀30周年之際,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舉行了一場特別的紀念活動。
  • 費曼《路徑積分》對波粒二象性本質的描述,簡單明了!
    而除了玻爾模型,美國科學家理察·費曼還引入了路徑積分的方法來描述波粒二重性的本質。1965年諾貝爾得主—費曼理察·費曼,1918年5月11日出生於美國紐約皇后區的一個小鎮法洛克衛。1939年,他從麻省理工學院畢業,進入普林斯頓大學開始讀研究生,成為約翰·惠勒的學生。1942年,在論文中涉及了「路徑積分」的方法。
  • 充滿好奇心的費曼——《你幹嗎在乎別人怎麼想?》
    理察·費曼是個天才,這點毋庸置疑。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研究院、加入天才雲集的曼哈頓計劃、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參與調查「挑戰者號」事故,慧眼洞悉爆炸起因。他還會修理無線電、破解保險柜密碼、畫畫、跳舞、演奏桑巴鼓、破譯瑪雅象形文字,以及發現了呼麥唱法。
  • 費曼:物理學史上最偉大的魔術師
    他的博士生導師約翰·惠勒曾回憶說:「費曼擁有著巨大的活力。他對各種問題都充滿了興趣。」 然而,費曼的好奇心並不止步於知道某個問題的解決放方法。惠勒說: 「如果你說你已經有了某個問題的答案,他絕不會允許你將答案告訴他。他非得自己冥思苦想來找出答案才行。這是他在全新領域中保持前進的方式。」
  • NASA首次展出挑戰者號及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殘骸
    【每日科技網】   (神秘的地球報導)事隔數十年,美國太空總署(NASA)在佛羅裡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舉辦展覽,首次向公眾展出太空梭「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的殘骸。
  • "業餘視頻"揭示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過程(圖)
    1986年「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導致7位太空人喪生「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時被白煙包裹著「挑戰者號」太空梭發射升空僅73秒就發生爆炸  【搜狐科學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近日,一段珍貴的美國宇航局「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的「業餘視頻」新鮮出爐,為科學家調查該太空梭失事提供重要資料。
  • 「挑戰者」號慘劇,沒有阻止美國對新一代空天飛機的研製
    不過在「挑戰者」號失事之前的 24 次飛行中,120名太空人都平安返回地面,使人們沉浸在一片歡樂聲中,對太空梭可能帶來危險這一點印象淡薄。這次飛機失事,給一些人的打擊很大,有人「談虎色變」,一時間在美國出現了一種輿論,似乎載人宇航費錢費時還不安全,得不償失,不如搞不載人宇宙空間飛行來實現考察探索。但是大多數美國人還是肯定地回答,太空梭應該繼續上天,安全措施要跟上。
  • 《挑戰者號之殤》,一次徹底失敗的溝通案例
    如果有誰想了解1986年美國太空梭「挑戰者號」失事這一重大事件,不妨看看2019年的美國新電影《挑戰者號之殤》。電影沒有直接聚焦這一慘痛事件的全景,而是定格在了幾位倒黴的工程師身上。之所以說倒黴,是因為這幾位工程師恰恰是導致太空梭失事關鍵部件「O型環」的設計者。以男主人公亞倫為代表的五位工程師,供職於一家與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密切合作的商用科技公司。
  • 2018年是費曼誕辰100周年:紀念這位公認物理學天才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810/393353.htm  費曼很小的時候,就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尤其喜歡動手,搞搞化學實驗、修修收音機什麼的,成年以後還經常做些開密碼鎖、敲邦戈鼓和學素描畫之類的事情。中學時他就表現出數學方面的天賦,在麻省理工學院上大學時,獲得過普特南數學競賽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