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諾貝爾獎得主巴克拉發現譜線的全過程!

2020-12-03 蝌蚪五線譜

從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X射線並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起,各國科學家對這種新東西的研究和爭論就沒斷過,連諾貝爾獎基金會也格外關注起來,15年內先後為4位科學家頒發諾貝爾物理學獎。

那時候,一位英國教授則用X射線照射物體,從發射的譜線中推測原子的內部結構。最後,他完美解釋了不同元素化學性質不同的物理原理,並由此獲得191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的故事,要從一次實驗說起。

01

巧設實驗測射線

1903年夏,英國利物浦大學現代電學講師查爾斯格洛弗巴克拉絞盡腦汁設計一個關於X射線的實驗。

他想通過此實驗研究原子的內部結構,以此弄清原子物理的基礎理論。與當時的許多科學家一樣,他對兩個原子物理的基礎問題產生了興趣:一是原子內部到底如何;二是不同元素的化學性質不同,這與原子到底有何關係。

利物浦大學(來源:留學網)

其實,一開始著手研究原子物理的他也沒有明確的思路。有一天,他無意間看到一篇法國物理學家塞格納克1897年發表的論文。文中稱X射線照射很多物質會發生散射及二次輻射。僅此而已,文章沒有更深入的分析。

眼光敏銳的巴克拉心中一動:「如果塞格納克的理論成立的話,那用X射線照射不同元素構成的單質,根據它發出的散射及二閃輻射的射線強度就可以判定是何種元素了。」

物理理論要靠實驗來支撐。深明此理的巴克拉決定通過實驗來證明塞格納克的理論,並提供精確的數據作依據。

經過反覆的思考,在助手的協助下,巴克拉終於設計了一個精密的偏振實驗。他讓X射線管發出的射線經45°偏轉照在透明物體A上,射線經物體A二次輻射投向物體B,再經物體B三次輻射投向物體C。經過測量,他發現X射線經過二、三次輻射後強度逐漸變弱。

巴克拉的偏振實驗原理(來源:物理雙月刊網)

「光照射三稜鏡時發生多次輻射。由此看來,X射線豈不與光有相同的性質?」他似乎找到了研究的方向,「既然X射線照在物體上會發生多次輻射,那是不是可以根據射線強度來判定物質呢?」

為了找到問題的答案,他重新擬定研究思路:先用X射線照射不同單質,再用它產生的譜線強度來區別不同的元素,最後在此基礎上總結元素經過X射線時出現的相應譜線。

正當巴克拉決定再接再厲,儘快弄清原子內部的秘密之時,一場紙上辯論打亂了他的節奏。究竟發生了什麼?

02

紙上辯論傳佳話

原來,1907年夏,利物浦大學校方讓巴克拉閱讀一篇《物理學大事記》雜誌上的文章。亨利布拉格(即老布拉格)在此文裡說X射線是粒子,還配有一些實驗數據。

文末提到,弄清X射線屬於粒子還是波是科學界的大事,可有些大學不參加討論,可見校方並不是真正重視物理學。

文中的「有些大學」,自然包括利物浦大學。於是,巴克拉按照校方的意思向《物理學大事記》雜誌社投了一篇稿。他在文中寫道,X射線像水波一樣,可以繞過障礙物繼續傳播。文末還配上之前所做X射線偏振實驗的相關數據。

查理巴克拉的諾貝爾官方照片(來源:物理雙月刊網)

老布拉格看到《物理學大事記》上所發巴克拉的論文後,便又寫了一篇論文。這次他不提實驗數據,而是從理論方面說X射線是粒子。估計他無法從實驗中得到更精確的數據。

文章發出來後,巴克拉也不服輸,便撰文從散射角度、偏振實驗等方面闡述自己的觀點:X射線是波。

兩人你來我往,頻頻發文,爭得不可開交。雖然爭論沒有結果,但巴克拉關於X 射線的偏振實驗及類似水波的觀點為後來勞厄(19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發現 X 射線的衍射理論提供了鋪墊。

03

原子結構解譜線

巴克拉與老布拉格的爭論雖然沒有結果,但他自此開始關注對方的研究成果來。從智慧財產權、同行競爭等角度出發,巴克拉不但加快了X射線的研究進程,還經常通過論文公布研究成果。

驚喜總是與勤奮同行。在長年累月的實驗中,巴克拉得出一條重要規律:X射線照射某元素時,會發出一條與之對應的特徵譜線。由於這條譜線是該元素的身份之一,所以又稱之標識譜線

1909年,他與學生沙德勒通過實驗進一步證明,標識譜線並不均勻,這是因為光譜的能量不同,有的能量高,有的能量低。為了研究方便,他把能量高的稱為A-series(即A線),能量低的稱為B-series(即B線)。

10年後,他把A、B線改為K、L線。據說,之所以這樣改,是因為他的名字「Barkla」裡有K、L兩個字母。根據K、L線理論,巴克拉成功分辨出原子量大於27的原子的二級光譜。

巴克拉獲獎論文圖解A和B線(即K和L線,圖片來源於物理雙月刊網)

撥開烏雲見日出。標識光譜及K、L線理論為原子物理研究打開了一扇大門。科學家們不但弄清了不同元素的化學性質不同的物理原因,還可以通過標識譜線及K、L線來分析元素的原子結構。與之關聯的波義耳原子模型理論公布之後,更多物理學家關注起標識譜線來。

X射線標識譜線實質是散射技術的體現,而散射技術及標識譜線在各領域都有極重要的運用。

在地質勘探過程中,X射線的散射技術可以對巖礦進行必要的分析和鑑定;在納米材料研製方面,可以研究納米分子的粒度分布;在生物學上,可以研究物質的蛋白形狀和生理環境……

這些,都是醉心研究X射線的巴克拉沒想到的。

End

蝌蚪五線譜原創文章/轉載註明來源

責編/心與紙

向左滑動,查看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新媒體傳播體系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物理學獎史演義(十六)——巴克拉:發現譜線獲大獎(下)
    文章發出來後,巴克拉也不服輸,便撰文從散射角度、偏振實驗等方面闡述自己的觀點:X射線是波。兩人你來我往,頻頻發文,爭得不可開交。雖然爭論沒有結果,但巴克拉關於X 射線的偏振實驗及類似水波的觀點為後來勞厄(19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發現 X 射線的衍射理論提供了鋪墊。這些都是後話。
  • 第二屆諾貝爾獎得主簡介錄
    正像不少科學家指出的,諾貝爾獎是對人類的智力和體力最高成就的一種評價和獎賞,其精神意義遠遠大於奧運會的金牌。它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水準的象徵,反映了對這個社會制度文明的評價。因而完全可以有理由說,諾貝爾獎不僅是對科學家的最高獎賞,它巨大的影響力、吸引力,還在於某種程度上是對一個國家的科學、文明程度的認可,是國家地位的一種象徵。 那麼第二屆諾貝爾獎得主有哪些呢?下面就讓我帶大家來一起看一看吧:洛倫茲是經典電子論的創立者。他認為一切物質分子都含有電子,陰極射線的粒子就是電子。把以太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歸結為以太與電子的相互作用。這一理論成功地解釋了塞曼效應。
  • 澳洲這些大學原來盛產諾貝爾獎得主
    今天長沙立思辰留學小編來為你揭秘~2019諾貝爾獎回顧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聯合授予了William G. Jaelin Jr、Sir Peter J. Ratcliffe和Gregg L.Semenza,以表彰他們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可用性」。
  • 日本那些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這些年日本拿了不少諾貝爾獎,包括加入了美國國籍的兩位在內,日本人已經有了25名諾獎得主,而且獲獎的工作全是在日本國內進行的。2013年開始連續三年都獲獎,這個醫學生理學獎也已經是第四回了,結果到現在搞得弄來了諾貝爾獎也就是一個新聞,但不是什麼大新聞的古怪局面。
  • 英論閣與諾貝爾獎得主一同See the Future
    英論閣與諾貝爾獎得主一同See the Future想要與諾貝爾獎得主近距離交流嗎2020年11月24日,See The Future英論閣線上國際研討會特別邀請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理察.羅伯茨爵士Sir Richard Roberts致專題演講。大會中文同聲傳譯全程支持!
  • 揭秘黑洞 UCLA女教授獲諾貝爾獎
    揭秘黑洞 UCLA女教授獲諾貝爾獎【美國新聞速遞】楊平俊 綜合報導2020諾貝爾獎於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來自美國、英國和德國的三名科學家,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他們在黑洞研究領域的貢獻,他們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110萬美元)。
  • 通過這個21釐米譜線,或許我們可以重現宇宙的演化過程
    宇宙學家通過21釐米譜線觀測,可以直接看見宇宙演化的整個歷史。21釐米譜線是什麼?用它來實際觀察宇宙會有什麼困難?再到後來,宇宙慢慢全部被電離的這個整個的過程。因此21釐米譜線對於宇宙再電離,將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手段。
  • 通過這個21釐米譜線,或許我們可以重現宇宙的演化過程
    再到後來,宇宙慢慢全部被電離的這個整個的過程。因此21釐米譜線對於宇宙再電離,將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手段。但是21釐米譜線還是非常難被探測到的。21釐米譜線我們講講這個歷史吧,21釐米譜線是怎麼看到的?其他譜線是在上個世紀早期先在實驗室裡邊被探測到,然後再通過對它理論解釋的過程中發展了量子力學。
  • 新晉諾獎得主哈維 阿爾特將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2020年諾貝爾獎生理學獎或醫學獎今天公布,病毒學家哈維 阿爾特Rice)獲獎,以表彰他們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的貢獻。解放日報 上觀新聞記者從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獲悉,美國病毒學家阿爾特已接受本月下旬在上海召開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邀請,將參加生命系列峰會之「病毒之戰」,貢獻精彩演講和圓桌討論。
  • 背景資料:歷屆有趣的諾貝爾獎得主
    ■首屆諾貝爾獎得主  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屆諾貝爾獎頒發的5個獎項得主分別是:因發現X射線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德國科學家倫琴。因化學動力學和滲透壓定律獲諾貝爾化學獎的荷蘭科學家範託霍夫。
  • X射線的魔力|與諾貝爾獎的不解之緣
    X射線的發現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物理學的三大發現(X射線1896年、放射線1896年、電子1897年)之一,這一發現標誌著現代物理學的產生,為諸多科學領域提供了一種行之有效的研究手段。X射線的發現和研究,對20世紀以來的物理學以至整個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諾貝爾獎1901年第一次頒發,德國物理學家倫琴因發現X射線獲物理學獎。
  • 2020諾貝爾獎收官!這種「不起眼」的學校也能出諾貝爾得主?
    2020年10月5日至12日,2020年諾貝爾獎獎項在「開獎周」陸續揭曉。目前所有獎項均已頒發完畢。雖然由於疫情影響,原本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頒獎晚宴將不再舉行,改為僅少數人參與的線上形式,但大家對於諾獎揭曉的熱情還是絲毫不減。
  • 消失了16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又有重大發現!
    紀錄片的主人公,是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17年前,他的獲獎,幾乎是都市傳說般的爆炸新聞:「小職員神奇の逆襲」,「日本史上最年輕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諾貝爾史上學歷最低得主」…諾貝爾獎帶來的喧囂,似乎在田中耕一的低調迴避中,慢慢沉寂了。很少有人會去想,當年那個連頭都抬不起來的獲獎者,現在怎麼樣了?
  • 這場全球科學盛會,讓諾貝爾獎得主感嘆「意義重大」
    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137位全球頂尖科學家、30餘位中國兩院院士、100餘位各國優秀青年科學家,通過線上視頻和線下出席方式,在上海這座正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城市發表演講、交流思想。 61位諾貝爾獎得主參加本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孟雨涵 攝 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是很多頂尖科學家在演講中談及的話題。
  • 湯姆森科技信息集團預測諾貝爾獎得主
    此次公布也是對將於10月公布的本年度諾貝爾獎 (Nobel Prize) 得主的預測。 每年,湯姆森科技信息集團都會利用來自其研究解決方案 ISI Web of Knowledge(SM) 的數據進行定量分析,確定化學、經濟學、生理學或醫學及物理學等諾貝爾獎頒獎學科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研究人員。這些具有高影響力的學者因他們的論文被廣泛引用,獲得「湯姆森科技桂冠獎」。
  • 2019年諾貝爾獎得主全名單
    2019年諾貝爾獎獲獎得主名單自2019年10月7日起陸續公布。 2019年10月7日,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威廉·凱林(William Kaelin)、格雷格·塞門扎(Gregg Semenza)和彼得·拉特克利夫(Peter Ratcliffe)獲得這一獎項。
  • 82年前,美國諾貝爾獎得主說了一番關於中國的預言,現如今全應驗
    2020-11-28 15:00:31 來源: 睡在樹上的鸚鵡 舉報   82年前,美國諾貝爾獎得主說了一番關於中國的預言
  • 多少諾貝爾獎得主晚節不保|大象公會
    很少有人意識到,有多少諾獎得主在獲獎後轉投邪路,搞偽科學、偽理論,為保健品微商站臺,乃至加盟傳銷公司,收割全球韭菜智商稅。文|徐子銘中國大眾往往對科研工作者高看一眼,更是把諾貝爾獎及其得主奉為權威。出於這樣崇敬的心理,去年北京通州出臺政策,諾獎得主可以獲得最高 100 平米的人才公寓租金補貼,每月約 2000 多元,引來一片笑聲。
  • 搞笑諾貝爾獎得主:思考和大笑,比大多數人想的關係更緊密
    2020年搞笑諾貝爾獎線上頒獎典禮直播截圖正如頒獎方所暗示的那樣振動一池水,你會發現,超過一個關鍵的頻率,一個駐波的模式將在表面形成。這些被稱為法拉第波,以麥可·法拉第的名字命名,他在19世紀上半葉研究了這種現象。
  • 搞笑諾貝爾獎得主:思考和大笑,比大多數人想的關係更緊密
    2020年搞笑諾貝爾獎線上頒獎典禮直播截圖正如頒獎方所暗示的那樣,被授予榮譽的研究乍一看可能有些荒謬,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沒有科學價值。比如說,今年的「材料科學獎」,授予了這把看圖就就有味道鋪面而來的「便便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