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痕量元素排放發展趨勢研究取得進展

2021-01-20 科學網

 

2005年中國6大行政區燃煤大氣砷排放分布

 

圖片來源:《2005年中國燃煤大氣砷排放清單》,田賀忠、曲益萍《環境科學》2009.4

 

相關資料:

 

痕量元素(trace element) ,在常見的地球化學文獻中,人們常將地殼中除氧(O)、氫(H)、矽(Si)、鋁(Al)、鐵(Fe)、鈣(Ca)、鎂(Mg)、鈉(Na)、鉀(K)、鉈 (Ti)這10種元素(它們的總重量豐度共佔99%左右)以外的其他元素統稱微量元素,或痕量元素、雜質元素、副元素、稀有元素、次要元素等。

 

它們在巖石或礦物中的含量一般在1%或0.1%以下,含量單位常以10exp-6或10exp-9表示。1974年,O』Nions等將含量等於或小於1000×10exp-6的任何一種元素稱為痕量元素。

 

10月8日,國際菸草控制政策評估項目(ITC)組織公布的科研報告顯示,我國13個捲菸品牌被檢測出含有重金屬(砷、鎘、鉛等),其含量與加拿大產香菸相比,最高超出三倍以上。

 

據《重慶商報》報導:香菸中的重金屬可能來自菸草產區土壤中。相關研究表明:生物從環境中攝取重金屬,可以經過食物鏈的生物放大作用逐級富集,並通過食物等形式進入人體,引發人體某些器官和組織產生病變。

 

有害痕量元素及其化合物排放已成為大氣汙染控制的一個新興而前沿的研究領域。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田賀忠帶領的研究小組對我國2005~2020年能源利用及有害痕量元素排放發展趨勢進行了研究,為我國掌握典型有害痕量元素汙染排放現狀及空間、行業分布特徵提供了基礎數據,並為國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相關痕量元素汙染排放法規、標準及技術與經濟政策等提供了科學依據。

 

痕量元素引關注

 

上世紀50年代,日本熊本縣水俁灣附近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病,這種病最初出現在貓身上,被稱為「貓舞蹈症」。病貓步態不穩,抽搐、麻痺,甚至跳海死去,被稱為「自殺貓」。隨後不久,發現也有人患有這種病。患者由於腦中樞神經和末梢神經被侵害,口齒不清、步履蹣跚、面部痴呆、手足麻痺或變形、視覺喪失,嚴重者精神失常,或酣睡,或興奮,身體彎弓高叫直至死亡。這種怪病就是日後轟動世界的「水俁病」。

 

「日本發生的水俁病(汞汙染)和骨痛病(鎘汙染)等都和有害痕量元素汙染有關。」田賀忠說,「儘管痕量元素在空氣中含量很小,但它的濃度超過一定範圍就會顯示出極大的毒性。許多痕量元素毒性極大,而且化學穩定性好,具有遷徙性、沉積性。它們不僅會引發人體呼吸系統的嚴重疾病,而且會汙染水資源、土壤,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

 

1990年,美國在《清潔空氣法(修正案)》中列出了189種有害空氣汙染物,其中包括11種痕量元素(空氣中含量很少的元素,如銻、砷、鈹、鉻、鉛、錳、汞、鎳、硒等)。在這11種痕量元素中,汞、砷、硒三種揮發性有害痕量元素的排放汙染尤其引人關注。

 

有研究者發現,近10年來北歐、北美內陸偏遠地區無明顯工業汙染源的湖泊中,魚體內汞濃度的升高是由於大氣汞沉降造成的。

 

美國環境保護署的報告稱:燃燒裝置排放的大氣汙染物中主要是有害的有機成分如苯並芘(BaP)、硫化物、氮氧化物、未燃燼可燃物以及重金屬元素,它們幾乎是造成所有癌症的原因,其中尤其以亞微米級顆粒形式存在的重金屬排放物具有最大的威脅性。

 

汞、砷、硒等屬於揮發性有害痕量元素,在高溫燃燒或熱解過程中不會被分解,而是揮發成蒸氣,進而在煙道下遊溫度降低時通過結核、凝結、冷凝等過程形成許多亞微米顆粒。研究表明,儘管亞微米顆粒僅佔燃煤總飛灰質量的5%左右,卻富集了總痕量元素質量的13%~61%。汞、砷、硒等痕量元素主要富集在這些亞微米顆粒表面,這些亞微米顆粒很難被各種常規的汙染控制裝置有效捕獲。它們大部分會隨同亞微米顆粒排放到大氣中,而這些亞微米粒子在大氣中主要以氣溶膠形式存在,不易沉降,而且上面富集的大部分有毒痕量元素也難於被微生物降解,可長時間停留在大氣中,不僅影響大氣能見度,而且通過呼吸系統進入動植物和人體內並不斷蓄積,並可轉化為毒性很強的金屬有機化合物,還會通過乾濕沉降過程進入水體和土壤,從而對水和土壤生態環境產生汙染危害。

 

因此,大氣汞、砷、硒等揮發性有毒痕量元素汙染排放、遷移、沉降及控制等,也成為國際學術界關心的大氣汙染防治新興研究熱點之一。

 

燃煤:排放痕量元素禍首

 

美國環保局(USEPA)科學家Linak曾指出:元素周期表中幾乎沒有什么元素不存在於煤中,它們都是煤的重要組分,根據其含量不同,通常可將煤的元素組分劃分為主量元素、次量元素和痕量元素三大類。其中,包括多種有毒痕量元素,如硼、鈹、鍺、鎘、鈷、銅、錳、鉛、鎳、汞、鉻等。其中,汞、砷、硒、鉛、鎘、鉻等元素對環境的危害最大。

 

化石燃料和礦物中的痕量元素在高溫燃燒或熔煉過程中因各痕量元素的濃度、賦存狀態以及操作工況的差異所表現的熱行為不同,其揮發性也表現不一。但在所有條件下,汞、砷、硒都具有揮發性。

 

「由於汞極易揮發, 在燃燒過程中極難控制,燃煤排放被認為是最大的人為大氣汞汙染源。大氣中顆粒汞主要結合在細顆粒物上, 對人體的危害更大。特別是環境中任何形式的汞均可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劇毒的甲基汞。進入環境中的汞會產生長期的危害, 所以汞是煤中最主要的有害微量元素之一。」田賀忠說。

 

砷是一種蓄積性元素,是當前環境中使人致癌的最普遍、危害性最大的物質之一。砷可通過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膚接觸等進入人體,隨血流分布於肝、腎、肺、脾、骨骼、肌肉等部位,特別易於在毛髮、指甲中蓄積,從而引起慢性中毒。儘管砷在煤中的含量很低,但由於煤消耗量巨大,煤中砷長期排放的積累不僅對燃煤電廠附近產生汙染,而且可通過遠距離的傳輸對比較遙遠的生物產生負面影響。

 

「我們的研究發現,撫順、瀋陽、蘭州、貴陽、成都、重慶等城市的大氣中砷含量高於其他地方就和燃煤有關。西南地區由於高砷煤的使用,曾造成3000多例砷中毒事件。」田賀忠說。

 

燃煤是大氣中硒的主要來源。據估算,全球發電用煤所排放的硒量佔人為硒排放量的50%以上。燃煤也是造成一些地區土壤、水、植物中硒含量過高的原因。硒對於動植物和人類來說是一種必需的微量元素,但硒含量過高同樣會危害人體健康。在我國陝西安康、湖北恩施等地發生的人、畜硒中毒事件,就是由於開採和使用當地的富硒石煤所造成的。

 

弄清排放總量及時空分布

 

目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社會的初期階段,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的電力、鋼鐵、水泥以及有色金屬等材料,這就需要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和礦物資源。

 

2008年我國用於直接燃燒的煤炭約27.4億噸。另外,鋼鐵冶煉、有色金屬冶煉、水泥生產、化工等行業對金屬和非金屬礦物的燒結熔煉過程也會使礦物中的有害痕量元素揮發,並富集在微細顆粒物上釋放到大氣中,從而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產生危害。

 

「國外曾有學者指責中國燃煤對大氣的影響。然而,由於種種原因,目前我國還缺乏對這些典型有害元素汙染現狀的全面認識,燃燒和工藝生產設施上缺少專門的汙染控制措施,使得國家制定相關的法規、標準及汙染控制對策缺乏有效依據。另外,有害痕量元素在大氣中的傳輸擴散不僅與物理過程有關,還涉及更複雜的化學反應和二次汙染,對有害痕量元素汙染排放清單的研究是進一步開展有害痕量元素汙染物傳輸、沉降、汙染源排放標準、控制技術研究開發重點,也是制訂控制對策的基礎。因此,非常有必要開展我國有害痕量元素汙染排放清單的研究。」田賀忠說。

 

據介紹,排放清單研究能定量得到各種源排放總量及其時空分布,是描述汙染物排放特徵的有效方法。田賀忠等人針對目前我國缺乏對汞、砷、硒等典型有害元素大氣汙染排放狀況認識的現狀,採用排放因子法,通過現場測試調查、文獻調研、專家諮詢等手段,進而根據國民經濟活動水平、能源生產消費狀況、有色冶金等各部門生產活動水平等,以及各種裝置或工藝過程汙染控制水平等因素,在國內首次比較全面系統地建立了1980~2007年我國典型有害痕量元素汞、砷、硒大氣排放清單及歷史趨勢。

 

該小組以2005 年為基準年,利用部門分析法對2005年至2020年能源利用及有害元素排放發展趨勢開展了情景分析。重點研究了各省區燃煤大氣典型有害痕量元素(汞、砷、硒等)排放量。按經濟部門、燃料類型、燃燒方式和汙染控制技術對排放源進行分類,確定各類排放源的排放因子和能源消費量。研究各省區生產原煤、洗精煤、焦炭和型煤的痕量元素含量,建立各省區間原煤、洗精煤、焦炭和型煤的傳輸矩陣,從而確定各省區消費原煤、洗精煤、焦炭和型煤的有害元素含量。研究人員結合各省區內各類排放源的排放因子、燃料消費量和燃料中痕量元素含量,計算出其排放量,進而給出各省區和全國燃煤大氣典型有害痕量元素汙染排放清單。

 

此外,該小組還將對各地區的有色金屬冶煉、鋼鐵、水泥生產、廢物處置、生物質燃燒等非燃煤源導致的典型有害痕量元素排放情況進行估算,進而與燃煤源排放清單相加,即可獲得中國人為源導致的大氣典型有害痕量元素汙染物排放清單,並進一步通過網格化處理,利用GIS技術得到中國有害痕量元素的空間分布特徵。

 

該研究有助於了解和掌握我國典型有害元素排放現狀、趨勢、時空分布特徵等,可作為進一步開展有害元素的環境空氣品質模擬和生態環境及人體健康影響的基礎,並可為國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及技術經濟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科學時報》 (2010-10-11 A4 科學基金)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大化所痕量植物激素分析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關亞風研究員、耿旭輝副研究員帶領微型分析儀器研究團隊在微量樣品中痕量植物激素分析檢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一種化學傳感晶片取得了新進展,手持設備就能探測痕量化學物質
    打開APP 一種化學傳感晶片取得了新進展,手持設備就能探測痕量化學物質 MEMS 發表於 2021-01-15 14:17:08
  • 煙臺海岸帶所河口研究組痕量溫室氣體研究取得新進展
    N2O和CH4是兩種重要的痕量溫室氣體,其在大氣中的濃度雖低於CO2,但增溫潛勢分別為CO2的298倍和25倍。準確估算二者對全球溫室氣體釋放的貢獻已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潮灘處於海陸相互作用地帶,物質輸運與轉化極為複雜。
  • 含有痕量有害物質 化妝品會傷害我們嗎
    近年來,化妝品行業不時被曝出某種產品含有痕量有害物質、禁用物質。那麼,這些痕量物質是否會傷害我們呢?含有痕量有害物質難以避免痕量的有害物質就像細菌一樣廣泛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想躲開它幾乎不可能。但它的存在並不意味著傷害。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2.17 星期四
    2、天津工生所構建高效利用氫氣的大腸桿菌底盤細胞 3、海南島西南海域中華白海豚棲息地聲景研究獲進展4、青島能源所發展出聚酯的可控聚合和高效解聚新方法7、新疆天文臺在南山26米望遠鏡氨分子觀測研究中取得進展8、
  • 「鐵礦燒結過程有害元素脫除與汙染物協同控制的基礎研究」成果簡介
    通過研究燒結過程有害元素的反應熱力學和反應行為發現,闡明了有害元素在燒結過程中的物相演變規律、脫除路徑:轉變成硫酸鹽、鋁矽酸鹽的鹼金屬殘留在燒結礦中,而以氯化物形式存在的鹼金屬則被脫除到煙氣中;反應生成硫酸鉛、鉛鐵礬的鉛被殘留在燒結礦中,脫除到煙氣的鉛主要為氯化鉛;燒結礦中的鋅主要物相為鐵酸鋅,脫除到煙氣的鋅主要通過還原成單質鋅;有害元素脫除的途徑主要有高溫條件下的直接氣化揮發脫除、局部還原氣氛下的還原
  • 水保所在氮沉降對全球土壤碳庫存及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研究中取得進展
    水保所在氮沉降對全球土壤碳庫存及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4-17 水土保持研究所 N施用周期對土壤碳庫和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並指出了研究中仍然存在的一些問題和未來需要開展的一些工作。
  • 地化所在Cd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示蹤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作為一種新的、潛在的地球化學示蹤劑,近10餘年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的研究得到迅速發展。在這其中,由於Cd同位素體系具有十分特殊的分餾機理,已被廣泛應用於宇宙化學、礦床學、環境科學、海洋學等領域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 新材料的研究進展和未來發展趨勢
    新材料的發展,不僅促進了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的革命,且對製造業、物資供應以及個人生活方式產生非常重大影響。記者日前採訪到中國科學院「高科技發展報告」課題組的相關專家。專家為記者介紹了目前世界上新材料技術的研究進展和發展趨勢。
  • 痕量重金屬分析,如何簡單化?
    重金屬離子是日常生活中會經常遇到的有毒有害元素。它有可能出現在江河湖泊中、土壤中、玩具中、飲用水中和食物中。
  • 揮發性有毒有害工業有機廢氣處理技術研究進展
    揮發性有毒有害工業有機廢氣處理技術研究進展北極星VOCs在線訊:1引言近年來,隨著我國不斷出現霧霾嚴重的現象,揮發性有機物(volatileorganiccompounds,VOCs)逐漸被人們重視,其在國家「十二五」計劃中被歸為防控重度汙染物。
  • 三峽大壩運行前後洞庭湖水質時空動態研究取得進展
    然而,由於工業的迅猛發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長,大量汙水排入湖泊,導致水質惡化,引起生物多樣性減少、飲用水短缺等一系列嚴重的生態問題。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溼地生態課題組就三峽大壩運行前後洞庭湖水質時空動態及其與水文因子的關係研究取得進展。研究發現,洞庭湖總氮和總磷濃度在三峽運行前期總體呈現上升趨勢;三峽大壩運行後,總氮呈顯著上升趨勢,而總磷濃度則持續下降。
  • 電化學分析的發展趨勢
    隨著電子技術的進步,我國電化學分析由很大發展。1981年全國第一次電分析化學學術會議標誌著我國電化學分析工作者已有自己的創造和特色,某些方面接近國際水平。在示查脈衝極譜方面,國內已有多種自製儀器應用於環境保護分析、有機物,藥物和生化分析等方面,可檢測微量、痕量元素。
  • 氨氣濃度觀測和幹沉降研究取得進展
    氨來源複雜且在大氣中相態轉化多變,我國及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尚未對氨排放進行有效管控,是一種非約束性汙染物。過去十幾年,衛星觀測到全球主要農業區的氨氣柱濃度呈現上升趨勢,但近地面氨氣觀測資料在區域尺度上較為缺乏。我國氨排放量大,空間分布不清晰,來源存有爭議。
  • 葉代啟教授 | 稀土材料用於VOCs降解的國際發展趨勢及國內產業發展...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部分稀土基材料在VOCs處理上的效果優於貴金屬催化劑,在實際工程中也顯示出廣泛的應用前景。在文獻及工程調研的基礎上,綜述了稀土基材料在國內外催化領域、吸附領域以及實際工程應用中的現狀,分析了稀土材料的優勢以及目前面臨的難題。從吸附、催化等角度分析了稀土材料在國內外的發展趨勢,同時結合我國當前國情指出發展中的關鍵問題及解決方案,期望能為稀土材料在VOCs治理領域的更好發展提供參考。
  • 海水淡化技術研究新進展和發展趨勢分析
    關鍵詞:海水淡化技術;研究進展;發展趨勢前言:水資源對人類生存有著重要作用,雖然水資源將大部分地球表面覆蓋,然而96.5%屬於海水,無法直接使用,而僅有0.26%的地下水、湖水與河水等淡水資源可以被人們直接利用。在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人們在水資源需求量方面日益增加,而基於無節制浪費、水生態汙染以及超限度開採等影響,導致世界水資源出現短缺問題,對經濟發展產生一定影響。
  • 化學傳感晶片迎新進展:接近量子極限 手持設備就能探測痕量化學物質
    原標題:化學傳感晶片迎新進展:接近量子極限,手持設備就能探測痕量化學物質   來自布法羅大學的研究人員宣布,一種化學傳感晶片取得了新進展,這種晶片可以讓手持設備探測痕量化學物質
  • 土壤汙染修複課題逐步深入 多領域研究取得進展
    南京土壤研究所課題組就此展開了深入摸底,在青藏高原草氈表層形成過程與功能研究中取得了進展,並且利用稀土元素和13C雙向標記研究團聚體動態變化。   鐵是所有生物生長發育的必須營養元素之一,包括植物和動物,因為其參與生物體內眾多氧化還原過程,同時還參與植物體內葉綠素的形成。雖然鐵在土壤中的含量相當高,但在鹼性土壤中,鐵是以氧化鐵和氫氧化鐵的形式存在的,其有效性很低。
  • 淨水技術 | 生活汙水排放導致受納水體氮磷指標的失衡?
    課題研究團隊實地調查了我國46個主要湖泊營養狀態歷史變化,分析了覆蓋不同氣候條件、不同人為活動類型的地區湖泊長時間序列營養物濃度和元素計量特徵變化趨勢。結果表明,從近十年變化趨勢看,我國東部地區部分湖泊已經開始出現貧營養化特徵,具體表現為湖泊磷濃度顯著下降、氮濃度基本穩定,而氮磷元素計量比則迅速上升,這種變化可能導致受納水體非固氮類藍藻的爆發(如微囊藻、束絲藻等)。這一特點顯著不同於早前研究報導的湖泊富營養化過程中氮磷濃度和計量比的變化趨勢。
  • 淨水技術|生活汙水排放導致受納水體氮磷指標的失衡?
    課題研究團隊實地調查了我國46個主要湖泊營養狀態歷史變化,分析了覆蓋不同氣候條件、不同人為活動類型的地區湖泊長時間序列營養物濃度和元素計量特徵變化趨勢。結果表明,從近十年變化趨勢看,我國東部地區部分湖泊已經開始出現貧營養化特徵,具體表現為湖泊磷濃度顯著下降、氮濃度基本穩定,而氮磷元素計量比則迅速上升,這種變化可能導致受納水體非固氮類藍藻的爆發(如微囊藻、束絲藻等)。這一特點顯著不同於早前研究報導的湖泊富營養化過程中氮磷濃度和計量比的變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