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d Chem. | 猴頭菇中硒的生物強化及其體外生物利用度

2021-01-17 食品科學與人類健康

本文系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原創編譯,歡迎分享,轉載請授權。

硒(Se)是人類和動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以硒代半胱氨酸的形式融入到硒蛋白中,包括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硫氧還原酶和碘甲狀腺素脫碘酶,它們在細胞生理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過程包括氧化還原平衡、免疫反應和生殖健康。當食物中硒的濃度非常低時,就會出現硒缺乏,這是導致克山病和大骨節病的原因,同時也與生育能力下降、甲狀腺功能低下和免疫功能差有關。硒攝入過量可導致硒病、脫髮、皮炎,並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在膳食中濃度相對較高時會導致死亡。從世界範圍來看,委內瑞拉、加拿大、美國、日本的硒攝入量較高,歐洲各地,尤其是東歐的硒攝入量低很多,我國從東北到西南地區的硒攝入量也較低。通過控制植物中硒的濃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人類硒的攝入量和硒的狀態。因此,通過生物強化提高食物中硒的濃度,有助於克服硒缺乏症,改善人類健康狀況。在芬蘭,硒生物強化已在農業中應用30多年,人類膳食中硒的平均攝入量從0.04 mg Se/d增加到0.08 mg Se/d,影響了芬蘭人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食品的營養生物強化是一種有趣的策略,可以提供營養物質,防止營養缺乏,而且由於採用天然產品,對消費者更具吸引力。硒的有益或有害作用不僅與劑量有關,還與硒的種類有關。硒酸鹽和亞硒酸鹽是存在於環境中的兩種主要無機硒品種,通常用於食品生物強化。有機硒化合物,特別是硒蛋氨酸(SeMet),通常存在於植物和酵母中,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SeCys)是雙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富含硒的子實體中的主要硒種類。膳食補充劑中硒的生物利用度與硒的數量和種類有關。硒胺基酸(如SeMet、硒胱氨酸(SeCys2)和MeSeCys)在生物體內比無機硒化合物(如亞硒酸鈉和硒酸鈉)更容易吸收,毒性更小。與農作物植物相比,食用菌具有特殊的質地和風味,而且具有化學和營養特性,這些特性包括低熱量和高植物蛋白、維生素、鐵、鋅、Se、鈉、幾丁質、纖維素和礦物質。例如,蛹蟲草、香菇、平菇、杏鮑菇和黑木耳是已知的良好硒積累物,可以將無機硒轉化為有機形式。猴頭菇(Hericium erinaceus)是一種廣泛分布於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的食用菌,屬於擔子菌門傘菌綱。這種蘑菇也被稱為獅鬃菇或刺蝟菇。眾多的研究報導了猴頭菇的有益活性,包括刺激傷口癒合,養胃,改善焦慮、認知功能和抑鬱症等,它還被推薦用作麵包添加劑、蘑菇酒、醋和發酵蘑菇飲料。

 

硒酸鹽和亞硒酸鹽在植物和蘑菇中可以轉化為硒胺基酸和硒蛋白。但富硒蘑菇中的SeMet、SeCys2和MeSeCys等有機硒在人體消化系統中的生物利用度並不明確。蘑菇中不僅含有胺基酸、多糖、蛋白質等營養化合物,還含有含量不同的營養性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中國農業大學的Ting Hu、Yanbin Guo等,在本研究中以硒酸鹽、亞硒酸鹽和SeMet對猴頭菇進行生物強化,並對其體外生物利用度進行了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比較無機和有機硒源對猴頭菇菌絲和子實體生長的影響;2)確定硒種類在子實體中的轉化情況;3)評價硒和其他元素在體外模擬胃腸條件下的生物利用度。



硒對菌絲和子實體生長的影響

在供給硒酸鹽和亞硒酸鹽濃度為1~200 μg/mL和SeMet濃度為0.5~10 μg/mL的培養基中,菌絲的形態與對照處理中的菌絲形態相似(圖1A~1C)。與對照處理相比,1.0 μg/mL和5.0 μg/mL硒酸鹽處理下的菌絲菌落直徑顯著增加(圖1F)。800 μg/mL硒酸鹽和400 μg/mL亞硒酸鹽處理的菌絲密度較低,處理水平超過4000 μg/mL硒酸鹽、2000 μg/mL亞硒酸鹽和20 μg/mL SeMet時,菌落直徑明顯下降。採用20000 μg/mL硒酸鹽、3600 μg/mL亞硒酸鹽和100 μg/mL SeMet處理完全抑制了猴頭菇的菌絲生長(圖1A~1C)。圖1D和1E中繪製了最適合這些數據點的亞硒酸鹽和SeMet處理的邏輯模型曲線。

 

圖1.硒酸鹽(A)、亞硒酸鹽(B)和SeMet(C)處理下菌絲的形態;不同水平的亞硒酸鹽(D)、SeMet(E)處理下培養14 d後在培養基中的劑量反應曲線;硒處理後的菌落直徑(F)。

 

子實體中硒和微量元素的積累

隨著基質中硒濃度的增加(0.5~40 μg/g),子實體中總硒含量逐漸增加(圖2)。在0.5 μg/g和1.0 μg/g硒處理時,富含亞硒酸鹽和SeMet的子實體中總硒含量無差異,顯著高於富含硒酸鹽的子實體(P<0.05)。在2.5~40 μg/g硒處理下,亞硒酸鹽富集的子實體中總硒含量顯著高於SeMet和硒酸鹽富集的子實體,SeMet誘導的總硒含量顯著高於硒酸鹽誘導的總硒含量(P<0.05)。此外,子實體的總硒含量在80 μg/g和100 μg/g硒酸鹽處理之間沒有顯著差異(圖2A)。在40 μg/g亞硒酸鹽處理組中發現最高的總硒含量,為111.8 μg/g(乾重),而非富硒猴頭菇樣品的總硒含量僅為0.3 μg/g。這一結果表明,40 μg/g亞硒酸鹽處理與空白對照之間的硒富集度為373 倍。在亞硒酸鹽和SeMet(0.5 μg/g和40.0 μg/g)處理下,生物富集因子分別在2.5~4.2和2.3~4.5之間;在0.5~80.0 μg/g硒酸鹽處理下,生物富集因子高於1;但在100 μg/g硒酸鹽處理下,生物富集因子低於1(圖2B)。

 

圖2.猴頭菇子實體中的硒濃度(A)和生物富集因子(B)。

 

猴頭菇子實體可以吸收硒酸鹽、亞硒酸鹽和SeMet並轉化為有機硒。在基質中補充40 μg/g亞硒酸鹽時,猴頭菇對硒的吸收率最高(111.8 μg/g),富含硒的子實體中有機硒的吸收率高達98.8%,但浪費了30.9%的子實體生物量。此外,猴頭菇子實體中的SeCys2和MeSeCys在體外模擬胃腸消化的情況下,硒的生物利用度較高。基質中補硒是一種很有前景的生物強化富硒蘑菇的策略,可作為人類可食用食品。


Selenium biofortification in Hericium erinaceus (Lion’s Mane mushroom) and its in vitro bioaccessibilityTing Hua,b, Gaifang Huia,b, Huafen Lia,b, Yanbin Guoa,b,*a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b 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Biodiversity and Organic Farm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Correspondence to: Yanbin GuoHericium erinaceus is a traditional edible mushroom. Selenium (Se) is an essential trace element for humans and other mammals. To develop a Se biofortification strategy for H. erinaceus, the effects of selenate, selenite, and selenomethionine (SeMet) on Se uptake and mushroom growth were investigated. Selenium bioaccessibility and the major Se species present in Se-enriched H. erinaceus were tested in vitro . The H. erinaceusgrowth was efficiently affected by SeMet than by selenite and selenate. Selenium concentrations in fruiting bodies increased with substrate Se concentration and disturbed accumulation of other microelements. Substrate Se was absorbed and transformed into organic forms. The major Se species in Se-enriched fruiting bodies was SeMet (>63.9%). During in vitro gastrointestinal digestion tests, 51% of total Se was released, and selenocystine (SeCys2) (90%) and Se-methylselenocysteine (MeSeCys) (76%) were more easily digested than SeMet (51%). H. erinaceus is suggested as a novel dietary source of supplemental bioavailable Se.

相關焦點

  • 猴頭菇除了能煲靚湯,還有這功能!
    猴頭菇的營養價值 猴頭菇是中國傳統的名貴食材,同時也是四大名菜(猴頭、熊掌、燕窩、魚翅)之一,正因如此使其有「山珍猴頭、海味魚翅」之稱。猴頭菇營養價值豐富,具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如多糖、萜類、酚類化合物。
  • 華夏經典——澆汁猴頭菇
    中華美食甲天下,中國作為最古老的古國之一,飲食文化及其悠久。猴頭菇是一種名貴的菜餚,它與熊掌、燕窩、魚翅並稱為我國的四大名菜,肉質嫩香、鮮美可口,有「素中葷」之稱,很多人吃後都感覺到流連忘返。有個說法叫:山珍猴頭、海味魚翅。
  • 猴頭菇可強身健體 細數猴頭菇的5大功效
    猴頭菇是一種真菌類的食物,因為外形類似猴子的頭因此而得名,這是一種非常珍貴的菇類,有著非常高的營養價值,也是人們餐桌上可以經常看見的美食,那猴頭菇究竟有哪些功效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它的藥用價值,猴頭菇不僅可以做成美食,還可以入藥,在中藥中也佔有一席之地。
  •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真菌卷》發布 冬蟲夏草和猴頭菇已屬...
    來源:北京晚報今天是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為紀念《生物多樣性公約》生效25周年,生態環境部在京舉行主題宣傳活動。活動現場發布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真菌卷》顯示,我國已有1種大型子囊菌疑似滅絕,冬蟲夏草、猴頭菇等我們熟悉的菌種也已經屬於「易危」級別。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黃潤秋在上午的宣傳活動現場表示,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是最早加入《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之一。我國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各部門各地區的有關規劃計劃之中並有效實施。
  • 市場猴頭菇價格多少錢一斤?猴頭菇怎麼做好吃又養胃呢?
    功效:猴頭菇富含胺基酸,蝦仁富含蛋白質和鈣質,且兩者都屬於比較溫和的食物,所以適宜養胃食用。3、猴頭菇泡發洗淨,擠掉水切塊;章魚肉洗淨切塊。兩者一起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煮沸,放入蔥、姜、料酒、油適量,文火燉熟即可。
  • 猴頭菇的形態特徵與生活史
    導語:猴頭菇長期以來深受人們喜愛,在明清時期還被列為貢品,接下來一起了解一下猴頭菇的形態特徵和它神奇的生活史。子實體新鮮時白色,幹後變淺黃色至淺褐色,形狀像猴子的頭,顏色像猴子的毛色,故名猴頭菇。3.孢子孢子是猴頭菇的有性繁殖體,好比農作物的種子,猴頭菇的孢子著生在菌刺表面子實層的擔子上,稱為擔孢子。
  • 猴頭菇的功效與作用和營養價值
    猴頭菇,別名猴菇、猴蘑,學名猴頭蘑,因外形與猴頭相似而得名。猴頭菇味道香醇,肉質鮮美,與鮑魚、熊掌、燕窩並稱四大名菜。在菌類當中,猴頭菇的珍貴程度僅次於靈芝,因為很難得,古代是只有宮廷和王府才能享受的美食,有「葷中素」之稱。
  • 常吃猴頭菇玉淮燉鷓鴣 補虛抗癌、健脾養陰
    材料:幹猴頭菇(幹品)20g、玉竹10g、鮮山藥200g、鷓鴣1隻、瘦肉50克、紅棗2枚(3~4人量)。烹調方法:猴頭菇先用溫水浸泡2小時,待全部泡軟後用手反覆擠壓,換1~2次水再浸泡、擠壓,泡發洗淨焯水後備用;紅棗洗淨,玉竹洗淨後稍浸泡,鷓鴣去毛雜洗淨斬塊飛水備用。
  • 多酚類物質及其應用:在食品化學與創新潛力中的一種途徑
    如常規類的酚類化合物可用於蘆丁的合成及化學改性;槲皮素可用於基於蛋白質的賦形劑乳液研製;從纖維素納米原纖維和單寧提取物中獲得具有抗氧化劑和紫外線吸收特性的生物混合膜等等技術應用。4. 表4列舉出了各種用途的酚類化合物的專利。如利用兒茶素多聚體作為治療藥物的傳遞體;山奈酚用於心臟病的治療等。
  • 猴頭菇蟲草花竹蓀湯,能喝5碗!
    猴頭菇蟲草花竹蓀湯,能喝5碗!2020-10-27 20:35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猴頭菇蟲草花竹蓀湯
  • 【創新前沿】Green Chem. 和J. Agric. Food Chem. 報導我校在體外...
    近日,我校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志敏教授課題組應用多酶組合催化體系,在無細胞生物合成方向取得最新進展。課題組提出以CO2為底物進行體外多酶催化,兩階段一鍋法合成氨甲醯天冬氨酸和乳清酸的新思路,通過嘧啶代謝-精氨酸循環途徑轉化CO2,生產高附加值產品。本研究首次利用體外酶催化碳酸氫銨高效合成氨甲醯磷酸,將原子經濟性從60%提高到100%,新途徑有望成為多種大宗化學品和生物活性物質的綠色、低成本生物製造平臺。
  • 猴頭菇栽培,4種培養基,總有你喜歡的
    猴頭菇是一種名貴的食用菌,又是藥用菌。在古書中曾記載猴頭有「利五臟、助消化」等功能,能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病、慢性胃炎、胃悶脹、胃痛等病。這麼有效用的猴頭菇是怎麼培養出來的呢?下面給大家說一下。(一)猴頭的形態猴頭子實體白色塊狀,直徑5~10釐米,不分枝,表面有刺,基部著生處狹窄。刺直,長圓筒形,下端尖銳,長1~8釐米,粗1~ 2毫米。孢子著生於刺表面,球形或近球形,直徑5~ 6微米,孢子卵白色。
  • 研學 | 生物化工類多糖方向頂刊推薦
    採用熱重分析(TGA)和差示掃描量熱法(DSC)對PLP1進行了鑑定,結果表明PLP1在229℃下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純化多糖的體外抗氧化能力強,對Evalar Gram(+)和Gram(-)菌株的抗菌活性高。這些發現表明PLP1可能適合用作功能性食品和潛在的治療劑。
  • ...秋天有山珍季丨地產滑子菇大量上市,還有秋木耳、猴頭菇和圓蘑
    電梯裡又開始叫賣外地大閘蟹了,其實,咱冰城秋天美味不少,稻田裡的大閘蟹、魚、鴨、蝦味道都不差,還有咱東北特有的「山珍季」:滑子菇已開始大量上市,還有秋木耳、猴頭菇和圓蘑,即將到來的節日裡,市民餐桌可以很豐盛。
  • 納米技術在生物醫學中的研究進展
    利用納米技術可將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的聚合物與藥物一起製成納米藥物,作為靶向藥物製劑,直接導入病灶部位的器官、組織甚至細胞,達到提高藥物療效,降低毒性的作用;將納米材料作為藥物載體,可增加某些藥物的胃腸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將納米材料作為載體,可用於基因的輸送和治療。文章就納米技術在生物醫學中的研究進展做一綜述。
  • 口服速釋製劑根據BCS分類系統的生物利用度與生物等效性研究及生物等效性豁免(草案)
    forImmediate-Release Solid Oral Dosage Forms Based on a BiopharmaceuticsClassification System Guidance for Industry2015年5月  本指南為IND、NDA、ANDA、口服固體速釋製劑的補充申請以及申請體內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研究的申請人提供建議
  • J Med Chem 一周文獻速遞 20200615-20200619
    在此,我們描述了一系列6-苯基己醯胺衍生物的合理設計,經過藥代動力學優化,得到了具有臨床前候選藥物的效力、選擇性和口服生物利用度的4-羥基環己基類似物13。對13順式和反式-4-羥基環己基等異構體的研究意外地揭示了僅針對反式13B的功能和蛋白質結合。13B的臨床前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洩和體內靶點作用研究支持進一步開發6-苯基己醯胺衍生物作為人類CMT2A的治療藥物。
  • Food Chem:多吃蘑菇或能有效抗衰老 抵禦癌症和神經變性疾病等多種...
    2017年11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蘑菇中或許含有異常高水平的兩種抗氧化劑,而抗氧化劑被認為能夠幫助有效抵禦機體衰老促進健康。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Food Chemistry上。
  • 科學補硒:關於硒的冷知識!
    在自然界中按其結合形態分為無機硒和有機硒。無機硒主要有單質硒、硒化物、亞硒酸鹽、硒酸鹽等;有機硒主要有硒代半胱氨酸、硒代胱氨酸、硒代蛋氨酸、硒乙硫基氨基酪酸、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硒甲基硒代蛋氨酸、硒脲、硒胱胺、二甲基硒、二甲基二硒、三甲基硒、二乙基硒、甲基亞硒酸脂、甲基硒碸、硒蛋白等。
  • Chem.文獻速遞:20200424-20200501
    為了進一步同時增強穩定性和受體親和力,作者通過修飾兩個或三個醯胺鍵得到了有希望的候選化合物,其在體外表現出穩定性和較強的受體親和力。放射性標記的多三唑-擬肽在攜帶受體陽性腫瘤異種移植物的小鼠中的生物分布研究表明,與化合物[Nle15]MG11相比,候選化合物在腫瘤部位的吸收增加了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