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原創編譯,歡迎分享,轉載請授權。
硒(Se)是人類和動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以硒代半胱氨酸的形式融入到硒蛋白中,包括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硫氧還原酶和碘甲狀腺素脫碘酶,它們在細胞生理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過程包括氧化還原平衡、免疫反應和生殖健康。當食物中硒的濃度非常低時,就會出現硒缺乏,這是導致克山病和大骨節病的原因,同時也與生育能力下降、甲狀腺功能低下和免疫功能差有關。硒攝入過量可導致硒病、脫髮、皮炎,並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在膳食中濃度相對較高時會導致死亡。從世界範圍來看,委內瑞拉、加拿大、美國、日本的硒攝入量較高,歐洲各地,尤其是東歐的硒攝入量低很多,我國從東北到西南地區的硒攝入量也較低。通過控制植物中硒的濃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人類硒的攝入量和硒的狀態。因此,通過生物強化提高食物中硒的濃度,有助於克服硒缺乏症,改善人類健康狀況。在芬蘭,硒生物強化已在農業中應用30多年,人類膳食中硒的平均攝入量從0.04 mg Se/d增加到0.08 mg Se/d,影響了芬蘭人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食品的營養生物強化是一種有趣的策略,可以提供營養物質,防止營養缺乏,而且由於採用天然產品,對消費者更具吸引力。硒的有益或有害作用不僅與劑量有關,還與硒的種類有關。硒酸鹽和亞硒酸鹽是存在於環境中的兩種主要無機硒品種,通常用於食品生物強化。有機硒化合物,特別是硒蛋氨酸(SeMet),通常存在於植物和酵母中,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SeCys)是雙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富含硒的子實體中的主要硒種類。膳食補充劑中硒的生物利用度與硒的數量和種類有關。硒胺基酸(如SeMet、硒胱氨酸(SeCys2)和MeSeCys)在生物體內比無機硒化合物(如亞硒酸鈉和硒酸鈉)更容易吸收,毒性更小。與農作物植物相比,食用菌具有特殊的質地和風味,而且具有化學和營養特性,這些特性包括低熱量和高植物蛋白、維生素、鐵、鋅、Se、鈉、幾丁質、纖維素和礦物質。例如,蛹蟲草、香菇、平菇、杏鮑菇和黑木耳是已知的良好硒積累物,可以將無機硒轉化為有機形式。猴頭菇(Hericium erinaceus)是一種廣泛分布於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的食用菌,屬於擔子菌門傘菌綱。這種蘑菇也被稱為獅鬃菇或刺蝟菇。眾多的研究報導了猴頭菇的有益活性,包括刺激傷口癒合,養胃,改善焦慮、認知功能和抑鬱症等,它還被推薦用作麵包添加劑、蘑菇酒、醋和發酵蘑菇飲料。
硒酸鹽和亞硒酸鹽在植物和蘑菇中可以轉化為硒胺基酸和硒蛋白。但富硒蘑菇中的SeMet、SeCys2和MeSeCys等有機硒在人體消化系統中的生物利用度並不明確。蘑菇中不僅含有胺基酸、多糖、蛋白質等營養化合物,還含有含量不同的營養性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中國農業大學的Ting Hu、Yanbin Guo等,在本研究中以硒酸鹽、亞硒酸鹽和SeMet對猴頭菇進行生物強化,並對其體外生物利用度進行了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比較無機和有機硒源對猴頭菇菌絲和子實體生長的影響;2)確定硒種類在子實體中的轉化情況;3)評價硒和其他元素在體外模擬胃腸條件下的生物利用度。
硒對菌絲和子實體生長的影響
在供給硒酸鹽和亞硒酸鹽濃度為1~200 μg/mL和SeMet濃度為0.5~10 μg/mL的培養基中,菌絲的形態與對照處理中的菌絲形態相似(圖1A~1C)。與對照處理相比,1.0 μg/mL和5.0 μg/mL硒酸鹽處理下的菌絲菌落直徑顯著增加(圖1F)。800 μg/mL硒酸鹽和400 μg/mL亞硒酸鹽處理的菌絲密度較低,處理水平超過4000 μg/mL硒酸鹽、2000 μg/mL亞硒酸鹽和20 μg/mL SeMet時,菌落直徑明顯下降。採用20000 μg/mL硒酸鹽、3600 μg/mL亞硒酸鹽和100 μg/mL SeMet處理完全抑制了猴頭菇的菌絲生長(圖1A~1C)。圖1D和1E中繪製了最適合這些數據點的亞硒酸鹽和SeMet處理的邏輯模型曲線。
圖1.硒酸鹽(A)、亞硒酸鹽(B)和SeMet(C)處理下菌絲的形態;不同水平的亞硒酸鹽(D)、SeMet(E)處理下培養14 d後在培養基中的劑量反應曲線;硒處理後的菌落直徑(F)。
子實體中硒和微量元素的積累
隨著基質中硒濃度的增加(0.5~40 μg/g),子實體中總硒含量逐漸增加(圖2)。在0.5 μg/g和1.0 μg/g硒處理時,富含亞硒酸鹽和SeMet的子實體中總硒含量無差異,顯著高於富含硒酸鹽的子實體(P<0.05)。在2.5~40 μg/g硒處理下,亞硒酸鹽富集的子實體中總硒含量顯著高於SeMet和硒酸鹽富集的子實體,SeMet誘導的總硒含量顯著高於硒酸鹽誘導的總硒含量(P<0.05)。此外,子實體的總硒含量在80 μg/g和100 μg/g硒酸鹽處理之間沒有顯著差異(圖2A)。在40 μg/g亞硒酸鹽處理組中發現最高的總硒含量,為111.8 μg/g(乾重),而非富硒猴頭菇樣品的總硒含量僅為0.3 μg/g。這一結果表明,40 μg/g亞硒酸鹽處理與空白對照之間的硒富集度為373 倍。在亞硒酸鹽和SeMet(0.5 μg/g和40.0 μg/g)處理下,生物富集因子分別在2.5~4.2和2.3~4.5之間;在0.5~80.0 μg/g硒酸鹽處理下,生物富集因子高於1;但在100 μg/g硒酸鹽處理下,生物富集因子低於1(圖2B)。
圖2.猴頭菇子實體中的硒濃度(A)和生物富集因子(B)。
猴頭菇子實體可以吸收硒酸鹽、亞硒酸鹽和SeMet並轉化為有機硒。在基質中補充40 μg/g亞硒酸鹽時,猴頭菇對硒的吸收率最高(111.8 μg/g),富含硒的子實體中有機硒的吸收率高達98.8%,但浪費了30.9%的子實體生物量。此外,猴頭菇子實體中的SeCys2和MeSeCys在體外模擬胃腸消化的情況下,硒的生物利用度較高。基質中補硒是一種很有前景的生物強化富硒蘑菇的策略,可作為人類可食用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