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三評「社會性死亡」之二:誰是補刀者?

2020-12-01 人民網

讓羅某「社會性死亡」的梁穎,在事件反轉之後,本人和家人遭受了網絡暴力﹔污衊老師體罰孩子致吐血的家長,在事件澄清之後也受到了網友謾罵﹔「清華學姐」在道歉之後,受到網友關於身材、長相和分數的抨擊……類似事件層出不窮。

結合數起案例,我們可以總結出這樣的大致路徑:爆料者挑起話題——「吃瓜群眾」網絡圍觀——「好事之徒」煽動輿論——網友「人肉搜索」——真相出現反轉——爆料者遭遇輿論反噬——輿論泛化謾罵——社會撕裂加劇。

2018年,四川德陽的女醫生因為與兩個未成年人發生沖突遭到「人肉搜索」,後服藥自殺。從事發到去世,隻有短短5天時間。在她去世之後,曾經對她「人肉搜索」和攻擊的人,開始轉頭去攻擊兩個未成年人。一個人的言語不至於殺人,但「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當你突然死去,所有人都開始愛你。」近段時間經常出現在網絡上的這句話,文字看起來極其簡單,卻殺傷力十足,透露著冰冷與惡毒。轉發擴散、聲援「弱者」看似是維護正義,但在真相不明、事實不清的情況下,所有以伸張正義之名讓無辜者蒙冤的言行,都無異於推了一把懸崖邊上的人。

可見,「社會性死亡」事件背後的推手就是赤裸裸的網絡暴力。網絡暴力之所以屬於暴力,是因為它是一把雙刃劍,對人的傷害是無差別的。最初的受害者首當其沖,曾經的施暴者也同樣難以倖免,他們身邊的親友也會被「連坐」「示眾」。輿論批評的泛化,不僅無助於問題的解決,還會放大輿論的負面效應,進而撕裂社會。

這當然不是拒絕圍觀和發聲。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背景下,藉助輿論的力量擴大影響以達到自己的合法訴求,本身沒有問題。必須承認,如果沒有輿論的關注和推動,「呼格案」「張玉環案」等不會迎來更符合法治精神的反轉,陳春秀、王麗麗等「被冒名頂替」不會那麼快受到有關部門重視。正是因為輿論圍觀的力量,才能讓很多事件有機會進入公共空間討論,才能推動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

理性的圍觀和發聲,是對社會不公的矯正。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那些不關心事實真相如何,罔顧道德與法律的邊界,急於把個人觀點、道德審判、情緒宣洩當作正義之聲的噪音。至於網絡空間會不會因為這些言論變成「黑暗森林」,當事者會不會成為受害者,其他人會不會被「株連」,幾乎完全被忽略了。

爆料者與圍觀者都不應成為這種「噪音」的生產者與傳播者。這事關網絡空間的清朗,事關社會文明的進步,事關每個人的合法權益。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任何言行,一旦超過言論自由的合理邊界,就要承擔相應後果、付出法律代價。

構建一個理性對話的網際網路輿論氛圍,極其重要,極其緊迫。如果說爆料者是操刀人,那麼有必要追問,誰是補刀者?

【相關閱讀】

人民網三評「社會性死亡」之一:下一個是誰?

(責編:董曉偉、付龍)

相關焦點

  • 當「社會性死亡」成為網絡熱搜
    畢竟,誰的生活中還沒有一點糗事呢?然而,當「社會性死亡」從主動式變成被動式時,卻可能淪為網絡暴力的一把刀。今年「詆毀前男友性侵案」中的男方家人親戚信息被全部曝光,一句「我自己遭受了巨大的身心傷害,現在完全社會性死亡,聲譽盡毀」透出無盡的悲哀與無奈。
  • 探究「社會性死亡」背後的輿論生態、道德法律
    誰都無權讓他人「社會性死亡」最近,「清華學姐」的熱搜佔據了各大社交平臺,一個清華女生在食堂,懷疑自己被一位男生「鹹豬手」。她在朋友圈公開了這名清華學弟的名字和學號,聲稱讓學弟「社會性死亡」。他認為人的死亡分三種:一是聽診器和腦電波儀測出的肌體死亡;二是以神經末端和分子的活動為基準的代謝死亡;三是親友和鄰居所公知的死亡,即社會性死亡。託馬斯的本意是提醒人們要善待離世的人,因為其依然具有續存價值。然而,有些場景下,「社會性死亡」卻成了有些人肆意公布他人信息,並使其暴露在眾人凝視下的洩私憤行為,完全不顧對方的人格權益。
  • 「社會性死亡」或許只是一廂情願的想像
    當人們說出「我社會性死亡了」的時候,他們想要表達的東西,顯然和「我要讓你社會性死亡」裡蘊含的意圖截然不同。也正因如此,我不再敢輕易地界定和使用這個概念,轉而對其背後的一些東西思考起來。其實,早在最近這場爭議巨大的校園風波之前,我在網上常混的圈子裡,就已經發生過好幾次由疑似性侵、性騷擾和情感糾紛導致的「社會性死亡」事件。
  • 評論:「社會性死亡」不能成為傷人利器
    12月1日《法治日報》聚焦了近日引發廣泛關注的「社會性死亡」話題。在最近一樁與此有關的「清華學姐事件」中,清華大學一女生稱自己在學校食堂被一名學弟性騷擾,隨後發布朋友圈曝光了學弟個人信息,威脅要其「社會性死亡」。而校方調取的監控證實,騷擾並不存在,學姐出來道歉。事情反轉後,一些網友對此學姐展開了「人肉」和聲討,也有要其「社會性死亡」之意。
  • 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
    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這個詞最近被羅冠軍的微博提到,很多人看過他的微博後表示不懂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小夥伴們知道嗎?下面小編給大家解釋一下社會性死亡的意思,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不要錯過哦。這個詞最近被羅冠軍的微博提到,很多人看過他的微博後表示不懂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小夥伴們知道嗎?下面小編給大家解釋一下社會性死亡的意思,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不要錯過哦。
  • 網絡暴力頻發,人們應該如何面對社會性死亡?
    而後,吃喝睡玩一切正常進行,絕不接受負性心理暗示,之後的日子一定要小心歹人的暗黑套路;二、如果雙方都有錯,你有理有據指出對方錯誤為自己申辯後,吃喝睡玩一切正常進行,絕不接受負性心理暗示,以後言行謹慎,與是非之人保持距離;三、如果自己有大錯,一定要誠懇道歉,原不原諒在別人,誠懇道歉是自己的事情,之後要修心養性自我修正言行;
  • 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社會性死亡梗的出處了解一下
    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社會性死亡梗的出處了解一下時間:2020-09-05 12:22   來源:521經驗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什麼梗?社會性死亡梗的出處了解一下 社會性死亡這個詞最近是被羅冠軍在微博中提到的,很多人在了解了他的事情之後,都不是很懂社會性死亡到底是有什麼含義,為什麼羅冠軍要說社會性死亡呢?下面小編帶來: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含義 社會   原標題: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 時評|「社會性死亡」也是網絡暴力,需慎用
    該學姐將學弟個人信息公布在社交媒體上,並說要讓他先在朋友圈「社會性死亡」。此事發酵後,不少網友嚴厲譴責該學弟。隨後,事態反轉,經查看監控後證實,學弟只是背包無意擦到學姐,並不存在「鹹豬手」。事後,學姐通過輔導員對學弟表達歉意。
  • 獵奇丨我在「社會性死亡」小組,被上萬條屍體笑到就地出殯
    關於死亡,會有很多種細分有自然死亡,也有非自然死亡......如今在網絡海洋還多了一個死法——社會性死亡如何理解社會性死亡?讓當事人的心臟如同遭受古代鞭刑,隱隱發慌這是一次解釋不通的作案過程畢竟不是意外,這就是人為尷尬但幸好屎尿屁是人之常情,旁人會理解大概可能或許過一周就會忘記這一場死亡事件
  • 「社會性死亡」分級表,你有過幾級經歷?只要自己不尷尬,尷尬的就是...
    關於死亡,會有很多種細分,有自然死亡,也有非自然死亡......如今在網絡海洋還多了一個死法——社會性死亡 如何理解社會性死亡?它是一種較為慘烈讓人腳趾抓地的「死法」,處於心理上死亡瀕危狀態。有屍體頭目這麼重申道:「在除去親密關係的人類面前,做出了無比尷尬丟臉的行為,只想入土為安,這便是社會性死亡。」
  • 帶你了解社會性死亡的真面目
    人們用社會性死亡來進行自我解嘲實際上正是人們尋找自我認同感的重要體現。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指出,「大眾沒有辨別能力,因而無法判斷事情的真偽,許多經不起推敲的觀點,都能輕而易舉的得到普遍贊同。」網際網路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網友的點擊和圍觀成為一種力量,促進一些問題的解決。但是,當造謠者把鍵盤一敲,信謠者不分青紅皂白的傳播,就會導致受害人承受取值與精神上的傷害。
  • 你們年紀都不小了,做了一輩子的職業規劃卻成為社會性死亡的社畜
    社會性死亡,其含義多為在公眾面前出醜的意思,已經丟臉到沒臉見人只想地上能有條縫能鑽進去的程度,被稱之為"社會性死亡",和另外一個網絡語"公開處刑"的含義比較接近。職場多年,很多時候我們已經學會不爭不搶不問不答的工作習慣了。
  • 如何應對社會性死亡?別讓它再毀掉更多的人了
    社會性死亡,該詞最早出自託馬斯林奇的《殯葬人手記》,書中有一段這樣的描寫:死亡有多重意義。聽診器與腦電波儀測出的,叫「肌體死亡」。以神經末端與分子的活動為基準確定的,叫「代謝死亡」;最後是親友和鄰居所知的死亡,稱為「社會性死亡」。而現在網絡上的含義多為在公眾面前出醜的意思,沒臉見人,只想地上有條縫能鑽進去的程度。
  • 以「微博評論」為指標的傳播效果測量模型初探——基於「@人民網...
    不少研究者採用的「點轉評」指標難以反映真實的傳播效果,傳播效果的測量需要新的指標。本文藉助社會網絡分析的方法、概念,以「微博評論」的具體內容為研究對象,構建了以網絡「規模」、「密度」、「相對度數中心度」為指標的傳播效果測量模型,並使用該模型對人民網發布的四條宣傳類微博的傳播效果加以測量,驗證了模型的科學性、可操作性。
  • 「大型社會性死亡現場」是什麼梗?
    近兩年,「社會性死亡」這個詞漸漸風靡。它說的是當眾出醜以至於沒臉見人的狀況。清華大學《清新時報》報導稱,豆瓣ID「@嘿嘿嘿嘿嘿嘿嘿」的用戶在小組發帖分享一件自己「社會性死亡」的事件。微博#大型社會性死亡現場#話題下的「畢業後第一次參加公司聚餐」樓主給畢業論文導師發了消息,收到了老師「之後見了再說」的回覆,心中納悶。
  • 讓你體驗「社會性死亡」?O泡果奶病毒是什麼梗?意思及出處
    近期,有一種名為「O泡果奶病毒」的惡搞軟體在各大高校中傳播,很多同學們紛紛中招,尷尬的局面讓很多同學經歷了「社會性死亡」,接下來就由小編給大家帶來O泡果奶病毒意思及出處介紹! 不是病毒,在確保不會社會性死亡的時候可以放心玩耍。 解決方案:使用任務管理直接kill掉,就是你日常切換視圖還能清內存的那個手勢/按鍵
  • "大型社會性死亡現場"到底是個什麼梗?
    近兩年,「社會性死亡」這個詞漸漸風靡。它說的是當眾出醜以至於沒臉見人的狀況。清華大學《清新時報》報導稱,豆瓣ID「@嘿嘿嘿嘿嘿嘿嘿」的用戶在小組發帖分享一件自己「社會性死亡」的事件。
  • 社會性死亡?聽起來很可怕,了解之後我先釋然,後害怕
    要說2020年的網絡熱詞還挺多這不,前幾天突然聽了一個詞「社會性死亡」開始以為是多麼嚴重的死亡方式了,但其實不是老規矩,先上乾貨這將為制止「社會性死亡」提供堅實的法律支撐如果你想學習知識充實自己,又沒有很多時間,私信我,發送「讀書」兩個字,教給你高效又有趣的讀書工具。我堅信,總有一本書,有你要的答案
  • 當"社會性死亡"成為網絡熱搜
    自嘲者以自我祛魅、自我解構的方式,拋除在生活「前臺」表演出的光鮮亮麗,將內心「後臺」隱匿的「荒誕」公之於眾。當一場群體狂歡結束後,圍觀者從中獲得精神叛逆的快感,點贊的同時甚至產生共享經驗的沖動。畢竟,誰的生活中還沒有一點糗事呢? 然而,當「社會性死亡」從主動式變成被動式時,卻可能淪為網絡暴力的一把刀。
  • 喝醉後打遊戲,是社會性死亡還是新的財富密碼?
    直到我看過《解放西》後,B站首頁突然多出了一系列記錄醉酒打遊戲的視頻,才讓我意識到那都是我的定式印象——原來喝醉後打遊戲發酒瘋的大有人在,也能騷操作不斷,分分鐘社會性死亡。手指漂移、重創友軍啥的都是常規操作,有人醉起來連自己打的是什麼遊戲都能忘。我注意到,這些視頻多以語音+字幕的形式呈現,不難推測應該是開黑時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