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羅某「社會性死亡」的梁穎,在事件反轉之後,本人和家人遭受了網絡暴力﹔污衊老師體罰孩子致吐血的家長,在事件澄清之後也受到了網友謾罵﹔「清華學姐」在道歉之後,受到網友關於身材、長相和分數的抨擊……類似事件層出不窮。
結合數起案例,我們可以總結出這樣的大致路徑:爆料者挑起話題——「吃瓜群眾」網絡圍觀——「好事之徒」煽動輿論——網友「人肉搜索」——真相出現反轉——爆料者遭遇輿論反噬——輿論泛化謾罵——社會撕裂加劇。
2018年,四川德陽的女醫生因為與兩個未成年人發生沖突遭到「人肉搜索」,後服藥自殺。從事發到去世,隻有短短5天時間。在她去世之後,曾經對她「人肉搜索」和攻擊的人,開始轉頭去攻擊兩個未成年人。一個人的言語不至於殺人,但「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當你突然死去,所有人都開始愛你。」近段時間經常出現在網絡上的這句話,文字看起來極其簡單,卻殺傷力十足,透露著冰冷與惡毒。轉發擴散、聲援「弱者」看似是維護正義,但在真相不明、事實不清的情況下,所有以伸張正義之名讓無辜者蒙冤的言行,都無異於推了一把懸崖邊上的人。
可見,「社會性死亡」事件背後的推手就是赤裸裸的網絡暴力。網絡暴力之所以屬於暴力,是因為它是一把雙刃劍,對人的傷害是無差別的。最初的受害者首當其沖,曾經的施暴者也同樣難以倖免,他們身邊的親友也會被「連坐」「示眾」。輿論批評的泛化,不僅無助於問題的解決,還會放大輿論的負面效應,進而撕裂社會。
這當然不是拒絕圍觀和發聲。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背景下,藉助輿論的力量擴大影響以達到自己的合法訴求,本身沒有問題。必須承認,如果沒有輿論的關注和推動,「呼格案」「張玉環案」等不會迎來更符合法治精神的反轉,陳春秀、王麗麗等「被冒名頂替」不會那麼快受到有關部門重視。正是因為輿論圍觀的力量,才能讓很多事件有機會進入公共空間討論,才能推動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
理性的圍觀和發聲,是對社會不公的矯正。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那些不關心事實真相如何,罔顧道德與法律的邊界,急於把個人觀點、道德審判、情緒宣洩當作正義之聲的噪音。至於網絡空間會不會因為這些言論變成「黑暗森林」,當事者會不會成為受害者,其他人會不會被「株連」,幾乎完全被忽略了。
爆料者與圍觀者都不應成為這種「噪音」的生產者與傳播者。這事關網絡空間的清朗,事關社會文明的進步,事關每個人的合法權益。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任何言行,一旦超過言論自由的合理邊界,就要承擔相應後果、付出法律代價。
構建一個理性對話的網際網路輿論氛圍,極其重要,極其緊迫。如果說爆料者是操刀人,那麼有必要追問,誰是補刀者?
【相關閱讀】
人民網三評「社會性死亡」之一:下一個是誰?
(責編:董曉偉、付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