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量子光學網絡將更加接近現實!

2020-12-04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物理/科學技術類

科學家們使量子光學網絡更接近現實,在納米尺度上精確控制光和物質相互作用的能力可以幫助這樣的網絡比電子網絡更快、更安全地傳輸更多的數據。美國能源部(DOE)阿貢國家實驗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和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一組研究人員成功克服了測量納米顆粒如何與三維光相互作用的重大挑戰。納米顆粒由二維硒化鎘層構成,這一領域的進展可以加強量子光學網絡的運作。美國能源部阿貢科學用戶中心納米材料中心(CNM)納米科學家馬學丹說:為了將納米顆粒集成到光子器件中,必須了解它們如何與光相互作用或如何發光。」

博科園-科學科普:Ma和六名合著者在《納米快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半導體納米粒中各向異性光學躍遷偶極體的各向異性光致發光》(Anisotropic photoluminescence from isotropic optical transition dipoles in semiconductor nanoplatelets)的論文。加裡·維德雷希特(Gary Wiederrecht)說:該項目的最終目標是量子材料獨特光學特性,以及它們發射單個光子的事實,必須能夠將量子發射器與光學網絡整合起來。像這樣的單光子源在長距離量子通信和信息處理中的應用是必需的。這些光源將作為量子光學網絡中的信號載體,以單光子(光粒子)的形式發射光。單光子是許多量子信息科學應用的理想選擇,因為它們以光速運動,在長距離中幾乎沒有動量損失。

美國阿貢大學、芝加哥大學和西北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他們最新的研究,將量子光學網絡向現實邁進了一步。圖為阿貢團隊。從左至右:馬學丹,班傑明·迪羅爾,理察·夏勒和加裡·維德雷希特。圖片: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當納米粒子吸收光線時,它們會形成亞原子粒子樣的激子,納米粒子的垂直維度是激子受到量子限制的地方,量子限制是一種決定其能級並將電子包裹成離散能級的現象。在這項研究中,一些厚度均勻的納米顆粒是在芝加哥大學化學教授Dmitri Talapin的實驗室中合成(Talapin是這篇論文的另一位合著者,他與Argonne有一個共同約定),他們對納米血小板厚度有精確的原子水平控制。這些納米顆粒大約1.2納米厚(跨越四層原子),10到40納米寬。一張紙比40000多個納米顆粒的疊加還要厚。這使得在三維空間中測量材料與光的相互作用變得更加困難。研究人員通過CNM提供的特殊樣品製備和分析能力,成功地「欺騙」了二維納米血小板材料,揭示了它們如何在三維空間與光相互作用。

過渡偶極矩是半導體和有機分子的一個重要的三維參數,基本上定義了分子或半導體如何與外部光相互作用。但是在半導體納米薄片這樣平坦的材料中,過渡偶極子的垂直分量很難測量。研究人員通過使用CNM納米製造無塵室的幹蝕刻工具,對放置納米顆粒的平板玻片進行雷射掃描和顯微鏡近距離觀察,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題。粗糙度不會大到使雷射束扭曲,但足以引入納米顆粒的隨機分布。納米顆粒的隨機方向使研究人員能夠通過特殊光學方法來評估材料的三維偶極特性,從而在CNM上的獨特光學顯微鏡下製造出一束甜甜圈形狀的雷射束。該團隊的下一步是將納米血小板材料與光子器件集成,用於傳輸和處理量子信息,該團隊研究人員已經在朝這個方向前進了!

博科園-科學科普|Steve Koppes, US Department of Energy研究/來自:美國能源部參考期刊文獻:《Nano Letters》DOI: 10.1021/acs.nanolett.8b00347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相關焦點

  • 中山大學將與渝企共建量子光學技術聯合實驗室
    據悉,中山大學將和重慶連芯光電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開展共建「重慶量子光學技術聯合實驗室」的合作,形成一批科技創新成果,培育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培養一批量子與光電技術複合型人才。研討會以「聚焦高新產業,匯聚頂尖人才」為主題,旨在通過學術研討,搭建全國乃至世界量子與光電技術產業領域人士的合作、交流平臺,加速推進重慶市量子光電技術產業的發展。
  • 盤點2017年國內外那些光學及電子顯微鏡最新研究成果
    2017年,國內外光學儀器領域研究成果豐碩。各項技術取得突破、專項成果通過驗收,為光學儀器領域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新技術將以往常用的10面鏡增加到36面鏡,同時增加雷射強度,實現雷射射線掃描速度加倍,時間縮短到數千分之一秒。給細胞內做「直播」?科學家研製出新型量子顯微鏡通過鑽石打造的探頭,量子顯微鏡可以協助科研人員研究納米尺度微觀世界的奧秘,諸如 DNA 如何在細胞內摺疊、藥物如何作用、細菌如何代謝金屬等。
  • 校企聯合共建重慶量子光學實驗室 成果助推智能製造等發展
    市科技局供圖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發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25日22時31分訊(記者 伊永軍)今(25)日,首屆重慶市量子與光電技術產業化研討會舉行。中山大學與重慶連芯光電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聯合共建重慶量子光學技術聯合實驗室,以助推量子光電技術在智能製造、物聯網、國防軍事、金融安全等科技領域的廣泛運用。
  • Advanced Photonics | 全新設計顯著提升光學神經網絡性能
    深度衍射神經網絡是一種在人工設計的衍射表面上完成計算的光學機器學習平臺。它可通過最新深度學習算法進行全自動設計,隨後便能使用三維列印或掩模光刻等手段進行批量製造。隨後,通過耦合光學神經網絡和常見的深度學習網絡模型提升了該平臺的性能[2]。近日,研究人員充分利用了光學計算的並行特徵,極大地提高了光學神經網絡分類的精確度,進一步縮小了光學神經網絡與先進卷積神經網絡之間的差距。
  • 中國科學家建立了世界第一個量子衛星網絡
    被稱為Micius的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從戈壁沙漠發射升空,它使用精密的光學設備將成對的糾纏光子從軌道上射向距離地球約1500英裡(1200公裡)的兩個基地。飛船上的光學設備將光的粒子散布起來,以加密「密鑰」,以獲取秘密信息,這些信息在地面站接收到後就可以分開。
  • 中國科大等在固態量子光學領域取得進展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馬裡蘭大學教授Glenn Solomon受邀以Two are better than one 為題對這一研究成果發表News & Views評述文章。  利用電磁脈衝共振驅動和操縱量子比特被廣泛應用於包括離子阱、固態缺陷、超導量子線路等各種物理體系的量子信息技術。
  • 美國陸軍科學家通過量子研究革新網絡安全
    雷射和納米物理學,量子光學和光子學等前沿技術的最新進展為研究人員提供了控制和操縱微型量子系統的必要工具,例如單個原子或光子-最小的光粒子。在量子世界中,事情變得更加複雜。實驗室的研究團隊一直在研究從少量量子信息中濾除噪聲的方法,這些量子信息是通過光纖電信鏈路發送的量子位或量子位。他們發現接收方不一定必須進行過濾。
  • 量子密鑰分發、智能雷射器等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今天,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量子密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
  • 我國量子通信基礎研究成果豐碩
    」將在近期發射,這是與「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建設幾乎同步取得的重大突破。同時,美國著名的科技評論雜誌MIT Technology Review以「世界最快的量子隨機數發生器在中國誕生」為題,對該項工作進行了報導。該成果為未來超高速量子密碼系統的量子隨機數需求提供了可行的解決方案。中科院則發展出了「非摧毀性的測量技術」。
  • 全球量子通信網絡:在立方衛星軌道上部署量子糾纏
    在創建全球量子通信網絡的關鍵步驟中,研究人員已經在小於2.6公斤、繞地球運行的立方衛星上產生並檢測了量子糾纏。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阿尼特·比利亞爾說:「將來,我們的系統可能成為將量子信號傳輸到地球或其他太空飛行器上的接收器的全球量子網絡的一部分。」
  • 碳海綿、量子點電視……浙大成果在頂級期刊集體秀
    集中展示的成果充分反映了浙大近年來在材料化學領域的多學科交叉與協同發展。受《先進材料》編輯部邀請撰稿的研究人員來自浙大高新材料化學中心與化學系、材料學院、化工學院、高分子系、光電學院、藥學院等相關院系,涉及光學材料、光電材料、生物醫藥材料、催化材料、能源材料等方向。專輯客座編輯為浙大黃飛鶴教授和金一政特聘研究員。
  • 量子計算正接近現實,早期投資者已看到這些商機
    通用的量子計算機還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完成,但是第一個基本的系統將數以十計的量子比特(或量子位元qubits)連接在一起,供研究人員和開發人員使用。Sarrao先生說這個量子計算機已經被應用於處理現實世界的問題,比如分析材料的電子結構。一臺超級計算機已經可以完成這樣的任務,但是人們期望有一天,當這個行業達到所謂的「量子疊加(quantum superiority)」時,量子計算機將能夠更快地完成這項工作。
  • 每日動態:阿爾貢實驗室量子光學網絡實現重要突破/美國通信衛星...
    1 阿爾貢實驗室量子光學網絡實現重要突破 近日,美國能源部阿爾貢國家實驗室、芝加哥大學和西北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成功測量了由二維硒化鎘層組成的納米片與三維光的相互作用。
  • 量子計算機最新動態:大腦式量子計算機
    據谷歌最新報導,科學家正在構建一種「像大腦一樣」的量子計算機。這一最新研究項目旨在利用量子計算機的威力來構建一種新型的神經網絡,為量子神經網絡做準備。研究人員表示這項工作可以引領下一代人工智慧。人的大腦具有驚人的能力,使其在許多方面比世界上最先進的計算機都更強大。
  • 基於鈣鈦礦量子點的有源腔光學壓力傳感器
    該成果以「Perovskite Quantum Dots Based Optical Fabry–Pérot Pressure Sensor」為題發表在ACS Photonics上。法布裡珀羅(FP)型光學壓力傳感器具有簡易的結構特徵,在軍用和民用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 中國90後科學家聯合四國學者,實現8節點無可信中繼量子網絡
    ·喬希(Siddarth Joshi)對 DeepTech 表示,「這是一個巨大的突破,它將使量子網際網路成為一個更加現實的命題。」「在下一次實驗中,我們將會展示一個規模更大、功能更加完備的量子網絡,到那時,量子網絡能夠開展的應用也將更加豐富。而且,隨著光刻、新材料研發等技術不斷成熟,整體成本也會降低。」 劉博說。
  • 潘建偉團隊透露光量子計算最新進展:「量子優越性」比谷歌快百萬倍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潘建偉教授在西湖大學首場公開課演講上向公眾透露光量子計算機最新進展:已經實現了光量子計算性能超過2019年10月谷歌53比特量子計算機的100萬倍。我國有望向「量子霸權」發起衝擊。
  • 量子通信現實應用再突破!
    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6月15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
  • 量子通信現實應用取得重要突破 實現世界首次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
    央視網消息 :15日,中國科學院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研究取得的最新進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聯合牛津大學等國內外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
  • 校企聯合共建重慶量子光學實驗室 助推智能製造
    中山大學與重慶連芯光電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聯合共建重慶量子光學技術聯合實驗室,以助推量子光電技術在智能製造、物聯網、國防軍事、金融安全等科技領域的廣泛運用。本次大會由重慶市科技局指導,江北區科技局主辦,重慶連芯光電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承辦。會議吸引了來自中科院光電所、中山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研究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8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