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媒體界最聰明的人如何判斷潮水的方向 | 尼曼2018年預測出爐

2020-12-04 新京報傳媒研究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全媒派

(id:quanmeipai)

2018年已經到來,和往年一樣,哈佛尼曼新聞實驗室邀請了全球範圍內百餘位「最聰明」的媒體人,共同探討未來一年新聞行業的發展趨勢。

這些站在行業最前沿的媒體人,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工作經驗和新聞理想共同撰寫了一部新聞編年史。翻開它,就能開始忠實地回憶起土地上的一切——2017年,人工智慧如颶風般席捲整個行業,短視頻興起,移動客戶端爆發推送大戰,假新聞泛濫,行業大規模性騷擾醜聞爆發……

喜憂參半的2017年已經逝去,那麼,新的一年呢?恰如路透社多媒體創新部全球總監Jassim Ahmad在回答中說道的那樣:「2018年註定是轉折性的一年,激流中的勇進者和被裹挾著的漂流者,最終將會被帶往不同的海岸。」本期全媒派受權編譯尼曼新聞實驗室2018年趨勢預測,帶你潛入深海,洞察潮水從何而來,又將蔓延至何方。

科技重塑媒體生態

Gannett報業集團技術總監

Ray Soto:從虛擬實境到增強現實

「2018年是需要我們擁抱未知的一年,我們必須接受這些新鮮技術,認識到媒體業的未來將會被顛覆。「

RaySoto預測,2018年,低成本的VR設備將大規模湧入市場,人們將會真正地了解虛擬實境。VR設備的普及將會倒逼媒體輸出更多交互式的三維動態視景內容,用戶將會獲得更好的視覺互動體驗。此外,RaySoto表示,增強現實(AR)正在迅速趕超虛擬實境(VR),但在短時間內,AR還無法在市場上取代VR。預計2018年下半年,AR眼鏡將會與大家見面。

QuartzBotStudio研發工程師

John Keefe:2018,AI來臨

「在過去的一年裡,新聞界談論的是記者是否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在新的一年裡,我們談論的將是記者如何部署人工智慧去報導新聞。」

JohnKeefe表示,在未來,機器學習將被應用於重大新聞事件的調查工作中,揭示人類無法輕易獲得的新聞事實。例如,ProPublica公司的Jeremy Merrill已經利用機器學習來對國會議員進行背景調查;BuzzFeed的Peter Aldhous,Christian Stork和Charles Seife利用機器學習來判斷美軍是否對飛機進行了監視;Andrew McGill利用機器學習來判斷川普總統是否正在編輯Twitter等。

美聯社戰略經理、人工智慧主管

Francesco Marconi:機器與機器新聞

「算法可以幫助用戶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信息選擇,那麼當內容本身就是由算法創建的時候,這些內容是如何進行處理和分發的呢?」

Francesco Marconi表示,伴隨著智能設備的普及和物聯網對信息生態系統的影響日益增長,2018年,機器將取代人類成為最大的新聞消費群體。一臺機器可以通過數據抓取創建新聞並傳遞給第二臺機器,第二臺機器將新聞按照用戶需求進行個性化編輯後分發給不同用戶。同時,機器與機器之間的新聞傳遞可以帶來更加切實的利益,例如改變機器的投資模式,對法律案件進行自動評估等。

FrancescoMarconi指出,以數據為基礎的機器新聞面臨著「新聞直覺」的挑戰,人類有一個複雜的適應性體系去評估彼此言論中體現的價值判斷,隨著關係的深入,人類對於彼此價值判斷的理解也越來越細緻,機器新聞目前還很難做到這一點。此外,Francesco Marconi建議,新聞機構在推出智能化的個性定製內容的同時,也可以嘗試推出智能設備,以驅動更高層次的消費。

未來今日研究所創始人

Amy Webber:洞察新興技術趨勢

「洞察新興技術趨勢,就像透過針孔攝像頭看未來的世界。」

目前,全球人工智慧生態系統主要由九大公司組成:微軟、Alphabet、亞馬遜、騰訊、阿里巴巴、百度、Facebook、IBM和蘋果。Amy Webber表示,新聞人應該洞察由這些公司所主導的新興技術趨勢,並且及早地學習和應用這些技術,思考這些技術將對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Amy Webber預測,2018年,許多新興技術將從中試階段轉為量產階段,語音識別、虛擬實境、智能相機等都將被大規模應用。

《華爾街日報》兼道瓊首席創新官

Edward Russell:眼睛,耳朵和大腦

「媒體行業不應該重蹈覆轍,讓自己在強大的新技術面前落伍。「

Edward Russell表示,伴隨著圖像和語音識別技術的不斷進步,智慧型手機的相機和聽力設備將成為我們的「眼睛」和「耳朵」。圖像和語音識別軟體與大數據的結合,將實現數據的快速提取和傳輸,帶來巨大商機。Edward Russell引用了比爾·蓋茨此前的話:「我們總是高估未來兩年內將發生的變化,卻低估了未來十年內將發生的變化,不要讓自己陷入無所作為。

捍衛信息安全

西北大學梅迪爾新聞學院副教授

Rachel Davis Mersey:AI,真正的智慧

「如果你尚未意識到自己的個人信息對於人工智慧行業來說意味著什麼,恭喜你,今晚可以睡個好覺。」

人工智慧將會為我們提供更好的個性化服務,這些個性化服務建立在收集用戶信息的基礎上,通過已收集的用戶行為數據對未來做出預判,比如提醒用戶今天是發薪日還是老闆檢查工作的日子,在點菜時詢問你是否按照慣例下單等。Rachel Davis Mersey認為,在個性化服務發展的同時,用戶信息不可避免地面臨著洩露的風險,而大多數用戶尚未意識到這一點。更為嚴峻的社會現實是,在便利與隱私安全的抉擇中,更多地人選擇了以犧牲個人隱私為代價換取更加便利的生活。

Alphabet旗下Jigsaw首席產品經理

Kosslyn:記者將轉型成為數字安全專家

「了解數字安全的行業動態,是記者講好故事的前提;強化數字安全工具的應用,是對記者自身安全的保障。」

Justin Kosslyn認為,伴隨著數字安全的形勢日益嚴峻,新聞機構遭遇信源和機密洩露的風險大大提高,記者的工作將會更加艱難。當前,Google、Facebook、Dropbox和GitHub等平臺都通過硬體安全密鑰為帳戶加密,許多服務商也提供針對在線網站的雲加密服務。Justin Kosslyn預計,2018年,捍衛數字安全的職責將會更多地落到記者身上,記者將通過學習數字安全方面的專業知識,更加深入地思考數字安全的實質,並通過報導與世界分享他們的見解。

更加多元的個性化推送

美國國家公共電臺旗下移動應用NPROne總編

Tamar Charney:重視算法的力量

「越來越多的NPROne聽眾表示自己並不想要個性化推送,而是希望獲得更加全面的信息。對此我想回應,這正是需要我們藉助個性化算法完成的。」

與「技術沒有價值觀」的主流觀點不同,Tama rCharney認為,算法同樣可以被賦予新聞倫理和新聞價值觀,帶有「媒體色彩」的算法將更好地為用戶提供服務。目前,用戶對算法下的個性化推送和信息透明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華盛頓郵報》和NPROne等媒體已經開始利用算法和個性化定製來確保用戶獲得更加豐富和全面的信息,更正用戶的信息接收偏差。Tamar Charney預測,2018年,算法下的個性化傳播將會在促進教育和增進理解等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成為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算法會幫助新聞業講好故事,重新贏得公眾的信任。」Tamar Charney這樣說道。

哥倫比亞大學數字新聞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Pete Brown:更加個性化的簡訊推送

「未來,用戶將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設定個性化的簡訊推送,實現高效率的閱讀。「

簡訊推送為媒體和用戶之間搭建了直接且親密的聯繫,為建立和維持品牌忠誠度提供了重要契機。但是,不同的用戶偏好不同內容的簡訊推送,不合口味的簡訊推送很可能造成媒體用戶流失。Pete Brown表示,對此唯一的解決方案是進行個性化的簡訊推送。個性化的簡訊推送既將在最大程度上滿足用戶的閱讀需求,也將增強用戶對該媒體產品的忠誠性和依賴性。Pete Brown說:「個性化並不簡單,但絕對是值得的——新聞媒體深知這一點,誰贏了個性化推送,誰就贏得了用戶與市場。」

《紐約時報》產品經理

Hannah Cassius:走出社交舒適圈

「打破社交平臺上的社群分化,不能依靠一己之力,而是需要在讀者、新聞機構和社交平臺的共同配合下完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依靠讀者的力量。」

伴隨著新聞機構的移動化轉型,Facebook、Twitter和其他社交媒體的興起,媒體市場中的社群分化問題日益凸顯。當下,人們更多地選擇在Facebook和Twitter上關注與自己興趣相近、三觀契合的博主。社交網絡上的「朋友圈」會造成自我價值觀的不斷強化和固化,長此以往,每個人的社交網絡將會變得單調且缺乏新鮮趣味。Hannah Cassius預測,2018年,社交平臺上的「朋友圈」將會被打破,人們將會更多地接觸到與自己向左的意見和更加新鮮的領域。

Hannah Cassius認為,要想改變這種局面,需要讀者、新聞機構和社交平臺共同承擔起責任。調動人們走出舒適圈的方式之一就是鼓勵他們去大量閱讀新聞,尤其是閱讀那些他們並不感興趣的話題。社交平臺可以通過算法推送給用戶一些新鮮的知識和內容,幫助讀者去塑造更加全面和多樣化的新聞閱讀習慣,向傳統的個性化定製推送發起挑戰。與此同時,讀者也需要主動地承擔起改變的責任,積極地去探索更多新鮮領域。

社交媒體將何去何從

路透社牛津大學新聞學研究所主任

Nielsen:「Snapchat」模式的關鍵時刻

「對於那些將平臺和媒體之間的關係視為零和遊戲的人來說,Facebook和YouTube等社交平臺將新聞逐漸剝離是一件好事。「

Rasmus Kleis Nielsen預測,2018年,社交平臺將會大幅度削減新聞報導的發布,同時會將新聞作為一個獨立的板塊與其他內容分割開來。Rasmus Kleis Nielsen將這種趨勢成為「Snapchat」模式,因為這基本就是當前Snapchat對新聞內容的操作方式。

Rasmus Kleis Nielsen認為,社交平臺採取「Snapchat」模式的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是政治因素,新聞在美國和歐洲被視為公眾對政府進行監督的核心內容,將新聞與其他內容明確劃分開來,有利於公眾對新聞實行更加規範和嚴格的監督,也可以減輕平臺面臨的輿論壓力。第二是用戶因素,調查顯示,超過三分之二的用戶表示,自己使用社交平臺的最主要目的並不是瀏覽新聞。第三是廣告盈利因素,新聞比重過大會使廣告商認為缺乏品牌安全感,降低平臺的廣告營收。

雖然Facebook和YouTube等社交平臺是假新聞的主要泛濫區,但是其在社會公共生活中也發揮著重要的輿論傳播和監督作用。Rasmus Kleis Nielsen擔心,「Snapchat」模式在社交平臺的推廣,將會使年輕人和那些對政治並不感興趣的用戶的政治參與度進一步降低。

利茲大學媒體與傳播學教授

CW Anderson:社交媒體的啟示

「在2018年底的『新世界』裡,人們將會開始閱讀長篇古典英文小說,聽交響音樂會,玩棋牌遊戲,還會每天看12到14小時電視。「

CW Anderson在回答中大膽預測2018年將是社交媒體終結年,同時誇張地描繪了他所暢想的2018年社交媒體圖景。2018年2月,Facebook被強制國有化;4月,Twitter管理層凍結了@realDonaldTrump的帳戶,但這也沒能阻止Twitter的股價下跌,最終以幾美元的價格賣給Circa。 報紙和雜誌將會重新回到公眾視野,在沒有社交媒體的日子裡,每個人都將變得更加無知,但也會生活得更加輕鬆。

音視頻媒體趨於成熟

Acast內容總監、Racquet發行人

Thompson:播客模式的成熟和多元化

「當用戶達到一定規模時,播客的盈利模式也將日趨成熟,以支撐其生產更加多樣化的內容。 」

CaitlinThompson預測,2018年,更多地媒體和社交平臺將會開闢播客連結入口,或是利用算法對用戶進行個性化的播客信息流推送,此舉是為了吸引那些不經常聽播客的用戶通過其他方式進入播客頁面。此外,播客將會向付費方向發展,通過增加訂閱和購買營收,為生產更多樣化的高質量播客內容打好經濟基礎。

德克薩斯州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

McElroy:打造移動端原生新聞視頻體驗

「正如人們可以根據不同的環境選擇音樂一樣,用戶可以根據情緒和環境來量身定製他們想要的新聞內容。」

Kathleen McElroy表示,2018年,主流新聞媒體也應該進行與Spotify類似的轉型工作,即可以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接收個性化的新聞內容。其中,最應該進行轉型的是新聞視頻媒體,這些媒體需要更加注重用戶體驗和新聞內容與行動裝置之間的整合,力求通過更簡單的角度、更多的語音和更少的圖像來使用戶在移動端獲得最佳觀看體驗。

AJ +資深製作人

Imaeyen Ibanga:長視頻將引領潮流

「2018年,長篇原創新聞視頻將會成為其標誌。」

近年來,短視頻在社交平臺上興起,成為新聞視頻的代名詞。當前,用戶偏好正在由短視頻向長篇原創敘事性視頻轉型,其中,原創性至關重要。Imaeyen Ibanga表示,2018年,以紀錄片為代表的長篇原創視頻將會迎來爆發。長視頻在敘事上更為細緻,能夠更加全面和客觀地展現新聞事件。Imaeyen Ibanga預測,新聞機構將把自己製作的長視頻投放在擁有月均10億活躍用戶的視頻平臺YouTube上。新聞機構有望通過長視頻擴大用戶規模,增強與受眾之間的互動,並且通過視頻點擊量獲得盈利。

重建用戶信任

西北大學交流助理教授

Diakopoulos:社交媒體的自動化和虛擬化

「人造神經網絡自動生成內容的能力正在迅速發展,包括圖像,視頻和文本等,這些內容與真實內容越來越難以區分。」

Nicholas Diakopoulos指出,當前,人們可以操縱算法在社交媒體上生成大量虛擬帳號並發表評論,對公正、民主的媒體對話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威脅。2018年,這一缺陷將會被放大,公眾的注意力將會更容易被算法操縱。在這場捍衛網絡真實性的戰役中,平臺需要加強內部協議維護,清除虛擬帳戶;新聞工作者需要利用強大的計算工具來對信息流進行跟蹤,判斷言論的真實性。

MondayNote編輯、新聞質量評分項目負責人

Frederic Filloux:外力

「徹底杜絕假新聞的唯一希望將來自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方面的進展,但相關模型投入應用仍需要較長一段時間。」

在過去的18個月裡,美國、德國、荷蘭、法國、肯亞、印度和西班牙等七個國家的大選活動都受到了假新聞的衝擊,這些假新聞來自某一團體或黨派的支持者,對民主進程造成了嚴重破壞。當前,假新聞已經可以利用算法來躲避Google和Facebook的事實核查。要想徹底杜絕假新聞,或許只能寄希望於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進一步發展。

明尼蘇達大學新聞學助理教授

Gagnon:在碎片空間中重建用戶信任

「聊天程序是社交媒體和即時通訊軟體的混合體,其豐富和不斷變化的功能為記者與用戶之間建立信任提出了挑戰。「

網絡話語權的分裂要求新聞機構和記者在不同的領域重建用戶信任,新聞機構將更多地承擔在社交平臺上的媒體形象塑造職責,而記者則需要在WhatsApp、微信、Line等即時通訊軟體上與讀者加強互動,增進用戶信任。

WAMU數字管理編輯

Kelsey Proud:不!不!不!

「2017年,我們為曾經的妥協付出了慘痛的代價;2018年,我們將勇敢說「不」。

2018年,我們將會對那些傷害我們的人說「不」,我們不可以去損害廣大新聞工作者的權益;2018年,我們將會對那些所謂「公開的秘密」說「不」,我們將盡全力去捍衛透明、公正、安全的媒體環境;2018年,我們將會對那些有才華但缺乏職業道德的從業者說「不」,新聞業只歡迎善良且富有才華的人……Kelsey Proud直言,2018年,媒體行業將不再妥協,重新贏得社會公信力。

女性將帶領新聞業重塑靈魂

《國家地理》文化板塊執行主編

Simmons:女性將重回領導地位

「如果說2017年是男性領導人在新聞業中被驅逐的一年,那麼2018年將是女性領導人在新聞業全面回歸的一年。婦女將帶領新聞機構重新贏得公眾的信任。「

自福克斯新聞領導人羅傑·艾爾斯(Roger Ailes)被控性騷擾以來,過去一年,傳媒業和文化業的性侵醜聞層出不窮,新聞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巨變。以男性為主導的新聞機構高層將迎來洗牌,婦女有望在新聞業中取得更高的領導地位。Debra Adams Simmons表示,新的時代已經來臨。在過去一年和即將到來的2018年,多個重量級新聞機構的負責人均由女性擔任,新聞業呼喚在這些女性領導人的領導下重塑行業靈魂。

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銷政治傳播學教授

Zizi Papachariss:女性的回歸

「#metoo運動讓來自不同領域的女性站出來,共同反對性別歧視,我與她們同在。」

在當前的社會程序下,男性享有更多特權,女性在不同程度上遭受著性別歧視。正因如此,女性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對性騷擾和虐待保持了沉默。Zizi Papachariss表示,「打破沉默者」的可貴之處在於,它促使女性的聲音重新回到社會視野,而這也將帶動整個社會文化的進步和轉變。

《Essence》主編

DeLuca:女性話題將成為行業焦點

「2018年,我們將會更多地討論女性的政治抱負、領導能力、生殖權利、同性戀權利和反性騷擾等話題。新聞報導中的性別歧視比例將大幅下降。」

Vanessa K. DeLuca預測,在2017年的性侵醜聞之過後,女性話題將在2018年的新聞報導中佔據中心位置。這將為女性爭取和男性平等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權利提供討論空間,而在討論的過程中,社會也將改變對女性的固有偏見,轉而關注女性的內心感受。

新聞人的「詩和遠方」

道瓊傳媒集團發行人兼執行副總裁

Almar Latour:回歸沉靜

「新聞人的使命應當是報導少而精的新聞。如果讀者在閱讀新聞的過程中,能夠清晰地感知到新聞事件背後蘊含的意義,那就是成功。」

智慧型手機的信息負荷已經嚴重超載。同一條新聞,用戶往往要經歷從新聞速遞到電子郵件再到社交平臺的輪番轟炸,更為嚴峻的社會現實是,這些由不同平臺推送的新聞內容往往是相互矛盾的。Almar Latour指出,信息量的激增,讓我們不再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在這樣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拋棄智慧型手機,重新用回90年代末期的諾基亞手機。Almar Latour表示,新聞人有義務幫助讀者回歸沉靜。與其給讀者提供龐雜的信息群,不如在充分總結和分析的基礎上,推送給讀者真正有意義的內容。

比爾與梅林達·蓋茨基金會

媒體合作夥伴、高級官員

Miguel Castro:做影響力的創造者

「作為媒體消費者,我們有權利獲得更多、更好的內容。作為媒體生產者,我們有義務高效地傳播優質內容。」

2018年,新聞機構將成為影響力的創造者。Miguel Castro在回答中首次提出了「影響力的創造者」這一概念。他表示,現在人們常常忽視了新聞業應當承擔的使命和責任——為維護公眾權益而不懈鬥爭,媒體在議程設置和定義對話等方面的主動權決定了其有能力成為社會維權的先聲。

Miguel Castro表示,新聞業應當在公共事務中扮演核心角色。新聞人有義務通過報導去影響公眾對於社會現實的看法,幫助公眾做出更好的選擇。在公眾的協助下,一個優秀的媒體將對公民社會產生呈幾何式倍增的集體影響,從而推動社會政治環境做出改變。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記者、主持人Sam Sanders在回答中輕描淡寫地說道:「每一個關於媒體行業的重量級指控,都在敦促我們不斷改進。2018年,我們仍會繼續接受來自社會各方的批評,成為照亮自己的光。」 過盡千帆,新聞人依然可以茂盛地生長,在天地間,成為一股力量。

2018年,我們應該繼續閃亮。

近期好文薦讀:

經濟學人視頻移情別戀YouTube

華盛頓郵報透露的運營新媒體四條秘訣

2018年給你運營新媒體的10條建議

投稿、合作郵箱:

相關焦點

  • 潮水的方向:京東技術光譜
    技術的創作能力如何?科學與藝術是否存在邊界?兩者結合的想像空間又在哪裡?目前業內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京東已經開始了自己的探索。11月25日,在2020京東全球科技探索者大會上,京東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京東智聯雲總裁、IEEE Fellow周伯文宣布成立面向未來十年新技術的京東探索研究院,「科學與藝術」是六大研究方向之一。當然,京東對未來技術的探索絕不僅止於此。
  • 內容業的「XGC」們如何改變潮水的方向
    在這個聰明人輩出的時代,有人想要「改變潮水的方向」,但更多人並不需要、也不具備改變生態的能力——事實上,只要能夠對潮水的方向做出一點點預判,就足以甩開大部分同行者。我們不認為空洞地談論概念會有什麼益處,走進概念、並且走進概念背後的人群、內容、渠道、生產關係和流量交易,才是獲得「方向感」的關鍵。全媒派(qq_qmp)將對行業內最新的概念進行解讀,當然,背後的關鍵趨勢才是我們最想觸達的知識點。
  • 潮水不如去年壯觀 杭州發布錢塘江潮汐預報
    9月11日下午2時58分,杭州錢塘江二橋一帶的江面上颳起了6-7級大風,人站在船上,都感覺船開始搖晃起來。突起的大風,預示著潮水的臨近。當一小段白線越過錢江二橋南側的橋墩時,風突然停了,江面上只見潮湧不聞風聲,而潮水已在眼前。秋風起,潮水湧,9月11日是農曆八月初二,杭州市林業水利局、杭州市錢塘江防潮安全管理協調小組辦公室、杭州市水文水資源監測總站和杭州市公安局錢江水上派出所聯合舉行了2018年杭州市錢塘江防潮安全管理工作座談會。
  • 徐井宏:中國人是全球最聰明的人種之一
    他表示,我一直覺得中國人是全球最聰明的人種之一,在矽谷有大批華人,都是它那裡最頂級的程序師,但拿矽谷來看,印度人處於大公司高管的位置,而中國大多數人處於最牛的程序師、工程師的位置,也就是說我們創造力由於文化、教育,目前有不足。當這麼大一個國家,成為全球GDP第二,一是釋放,二是在網際網路應用領域,確實中國做得好。
  • 2018諾貝爾獎預測出爐:美國11人,日本1人,中國無人入圍
    整理自: 科睿唯安(Clarivate_Analytics)自2002年以來,科睿唯安的分析師們每年都會基於Web of Science平臺上的論文和引文數據,遴選諾貝爾獎獎項所涉及的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化學及經濟學領域中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頂尖研究人員。
  • 2018年內容營銷預測(中英對照版)
    正如科技愛好者本周所得知的,拉斯維加斯將舉辦消費電子產品展(CES),這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糖果和通用技術的展示。因此,我們將更深入地探討在那之後的一年中,技術將如何改變內容營銷。這裡是對即將在未來的12個月裡故事將如何展開的10個預測。
  • 三年來最大潮水!今年最適宜觀潮時間就在明後天!
    9月21日下午,之江路   潮水到九溪,   依舊翻湧上了之江路。   潮水過後的之江路路段瞬間成了小河   黃金周哪幾天潮水最大?   杭州市水文水資源監測中心預測,在正常氣象條件下,今年農曆八月十八期間錢塘江湧潮是近三年裡最大的。
  • 2018全球癌症統計報告出爐
    2018年9月12日,牛逼的CA雜誌(影響因子:244.585)終於發布了最新的全球癌症統計報告:全文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3322/caac.21492全球癌症新發病例和死亡分布情況研究估計,2018年,全球範圍內將會有1810萬癌症新發病例和960萬癌症死亡病例,表1為各類癌症的新發病例和死亡情況。
  • 全球「50家聰明公司」出爐 默克、牛津納米孔等上榜
    近日,美國權威雜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出了2019年全球「50 家聰明的公司」(TR50)。  Merck(默克)因首次將CRISPR 矩陣型全基因組文庫引進中國,在全球建立 80 個 CRISPR 核心合作夥伴組而上榜。  三代基因測序公司Oxford Nanopore (牛津納米孔)替代前幾年連續上榜的測序巨頭Illumina,成為最聰明公司之一。Oxford Nanopore開發了掌上式輕便基因測序設備,實現低門檻的基因測序。
  • 2016年諾貝爾獎預測出爐 化學獎張鋒、盧煜明折桂
    又到關心炸藥獎的時候了~~~  雖然湯森路透今年7月宣布將旗下的智慧財產權和科技業務出售給Onex公司和霸菱亞洲投資基金,但一切業務照常,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預測也如期出爐。  今年的預測中,有張鋒,就是研究CRISPR-cas9 基因編輯技術的那位華人科學家;還有盧煜明,就是剛剛摘得未來科學大獎的那位。
  • 媒體稱全球將進小冰川期系誤讀 變暖趨勢未減緩
    新華社/法新全球氣候究竟是變暖還是變冷,學界一直有爭議。>在解釋低溫天氣成因時,很多媒體都在報導說,有專家已經指出,未來20~30年,全球將進入「小冰期」時代。但在不少科學家看來,部分地區、部分時段出現的低溫天氣並不能改變全球變暖的趨勢。更重要的是,與其爭論變冷還是變暖,不如加強對極端天氣的預測和應對,減少極端天氣帶來的負面影響。
  • 再見2018,動畫界需要和這些人告別
    高畑勳是當今日本最重要的動畫巨匠之一,他與宮崎駿在東映動畫相識,從此展開長期合作。1985年,兩人合夥創立了吉卜力工作室,開啟了日本動畫的一個嶄新時代。高畑勳的作品,帶有深刻的現實主義色彩,把日常生活謹慎地拔高,常常顯得清新而感傷。他的離去是動畫界的巨大損失。
  • 2018年港交所擊敗紐交所IPO集資全球第一 VC界還有哪些年度大事件?
    而2018年VC界的其他大事件還包括年度最大交易螞蟻金服C輪融資籌集了140億美元,以及年度盈利最多VC基金是紅杉資本全球增長基金III。港交所集資全球第一根據Refinitiv的數據,香港證券交易所在2018年的全球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中奪回了全球頭號位置,領先去年的贏家紐約交易所,其因為上市政策改革收穫八年來最高的籌資金額。
  • 被網際網路拋棄的上海,正在改變潮水的方向
    網紅美食進中原,先到魔都拜碼頭 過去 30 年對中國影響最深的外國餐飲品牌非麥當勞和肯德基莫屬,然而隨著國人的消費升級,洋快餐的魔力不復當年,一些更為精緻的西洋網紅美食開始遠渡重洋來到中國開宗立派,接二連三宣布在上海開店。
  • 2018年GDP已出爐,臺灣僅排第七?臺北還有趕超機會嗎?
    說起臺灣,很多人的看法不一。往昔「亞洲四小龍」榮光在臺灣身上的光芒,已經漸漸越來越黯淡。在2017年,中國臺灣GDP排名在第九,引發臺灣人熱議。一方面,臺灣對中國大陸取得的發展十分豔羨,不吝讚賞,另一方面,臺灣人對自家經濟又恨鐵不成鋼,擔憂臺北淪為二線城市。
  • 量子革命、星際訪客、最熱氣候…2019年科學與技術的19個大膽預測
    它將以新年一開始密集而至的一連串事件開始:美國NASA「新視野」號(New Horizons)探測器將在元旦為地球帶來2019年的新年禮物——它將抵達首個一直的冥王星外天體、名為Ultima Thule的小行星——這是我們在太陽系中訪問過的最遠的天體。明年也有望見證「洞察」號()開始在火星表面鑽探,帶來眾多讓人震撼的火星內部及其演化的驚喜發現。
  • 2018世界盃八強預測名單出爐!兩大強隊或爆冷淘汰!
    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即將進入到激烈的淘汰賽階段,各種預測內容漫天飛,儼然已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  預測一般是先計算概率,再結合客觀判斷的過程。所以從概率上看,總會有很多人猜中結果。而隨著科技發展,現在已衍生出通過AI技術來預測世界盃,這比單純通過概率和客觀判斷可能更具準確性。  除了以上預測方式,問大師團隊亦對世界盃預測工作十分感興趣。近期經過問大師團隊認真研究分析,通過對歷屆和本屆各個國家教練、主要參賽球員的八字分析以及所屬國家風水地運詳細分析後,得出16強進8強的預測推算結果,現推薦給大家。
  • 實體企業如何破界創新?
    今兒,請來的是優客工場創始人毛大慶,他將闡述對於自身創業的思考,為何想要做優客工場,從需求的剖析、趨勢的判斷、合適方向的選擇三方面慢慢道來個中緣由,探索出從空間、服務、流量三大塊的盈利方向,跳出單純的「房東」收租方式,不斷發展壯大,成為聯合辦公的獨角獸。
  • 2018高考各科命題方向預測!今年90%可能考這些...
    原標題:2018高考各科命題方向預測!今年90%可能考這些..... 命題方向預測 2018年高考必將是2017年高考風格的延續,即強調能力考查,特別是強調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的考查以及數據運算能力的考查。
  • 如何從長相判斷男人是否聰明?|心理學上有據可依
    那麼,通過臉部信息,我們是能夠判斷出一個人男人是否聰明的。一、男人的面相捷克一個心理學研究小組通過實驗得出結論:男的面臉與智商之間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研究小組提出了兩個概念,一個是流體智力,一個是晶體智力,流體智力代表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就是對因果的關係的分析能力;晶體智力代表的是記憶、觀察、識別、信息處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