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0點,老羅躺在床上粗略一算,這已經是半個月來第四次前往重慶市區了。
老羅的家在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這裡距離重慶市區有200多公裡。在他年輕的時候,「重慶」二字只是一個聽起來寓意很吉祥的地方,他更熟悉的地名是豐都縣高家鎮。「石柱窮,交通不方便,年輕人外出打工都要先到鄰縣的高家鎮港口坐船,繼而中轉前往全國各地。」老羅說。那個時候從石柱到重慶需要走兩天時間,如今,這段路程被縮短為兩個小時。
更大的變化體現在石柱縣貧困群眾生活的點點滴滴。從傳統種植玉米、土豆到如今發展黃連、中蜂,從以往千方百計送孩子去大城市上學到回家鄉讀書,群眾生活變化的每一小步都如同涓涓細流,匯聚成石柱縣發展的一大步。「家鄉有這麼大的變化,是我完全沒有想到的。」老羅感慨地說,而在這巨大的變化之中,離不開中核集團的幫扶。
從1995年開始,中核集團開始定點幫扶石柱縣,此後又逐步在陝西省白河縣、旬陽縣,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開展幫扶工作。截至2020年3月,4個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要進一步提升扶貧幫困工作質量,鞏固扶貧成效,做好與鄉村振興銜接,結合發展規劃,長遠打算,將一張藍圖繪到底。」中核集團總經理、黨組副書記顧軍說。
聚焦產業扶長遠
眼看進入辣椒生長最快的季節,陝西省安康市白河縣的潘功奎有些「發愁」。
以往也是發愁的——剛結婚那會兒,潘功奎和世代居住在這裡的村民一樣,蓋房、結婚、掙錢。掙錢的手段非常單一:種幾畝玉米、花生,再養幾頭豬,便是維繫一生的「定律」。
一家人賺錢少,大女兒又患有殘疾,潘功奎想過外出打工,但他又怕:單單是下山就要4個多小時,更不要說兩手空空去陌生世界闖蕩。就這樣,在猶豫中,一家人熬過了一年又一年。
潘功奎的家鄉白河縣地處秦巴山區腹地,是陝西省最偏遠落後的地區之一,也是全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2014年底,全縣21萬人口中有7萬多人是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縣貧困發生率高達36.9%。
刺眼的數字只是一個貧困的符號。在潘功奎眼中,更加深刻的貧困「體驗」印刻在生活的每一處細節。2017年,小女兒出生,夫妻倆必須在家照料兩個孩子,一家人的生活壓力驟然增大,還不到40歲的潘功奎愁出了白髮。
就像果實從青澀到火紅總是需要風雨洗禮和時間積澱,幸福的生活也是「好事多磨」。
轉折發生在2019年。這一年,中核集團在潘功奎所在的茅坪鎮建設了1000畝辣椒種植基地,從此,村裡熱鬧起來。「村主任三天兩頭就跑來找我,問我願不願意去基地打工,一天120塊錢,我當然願意!」潘功奎說。不僅如此,駐村工作隊員還幫助他年邁的父親在附近的磚廠找到了工作,每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
10月,當漫山遍野的辣椒把茂密的山林掩映成紅色,潘功奎又開始「發愁」,這次是「幸福的煩惱」。「前段時間我接受了辣椒種植培訓,幾個月來已經掙了2萬多元,上個月我買了兩頭小豬崽,這個月有親戚介紹我去廣東的農業公司打工,被我推掉了,我現在可是忙得很喲!」站在辣椒地裡,潘功奎臉上的笑容格外燦爛。
以前的生活比黃連苦,現在的日子比蜜還甜。貧困群眾生活的每一處微小轉變,都與中核集團的努力息息相關。
金鈴鄉比潘功奎所在的白河縣茅坪鎮條件更艱苦。修建一條通往重慶市石柱縣金鈴鄉銀杏村的公路,曾「累」壞了4臺挖掘機。貧困戶喻國明的家就在這裡。用他的話說,金鈴鄉這個山旮旯就像鈴鐺傳出的鈴聲,人們只聞其名,卻難見其真實面目。
雖山大溝深,生態環境卻十分優越,但是這裡的人們並不懂得如何利用綠水青山,收穫金山銀山。「我會種水稻、玉米,會種地瓜、土豆,但就是不知道怎樣掙錢。」喻國明無奈地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但是如何在山水之間找到能讓群眾致富的「金礦」?中核集團委派的掛職幹部張國良在思索,也在探索。
石柱縣有700多年種植中藥材的歷史,也是全國最大的黃連種植基地。黃連的價值深埋於地下,而美麗的花朵綻放於枝頭,這就為發展中蜂養殖創造了條件。
喻國明想嘗試養殖中蜂,但苦於沒有資金,張國良得知後迅速協調中核集團為貧困群眾養殖中蜂進行補貼。老喻掐著手指頭一算,養一箱中蜂原本要100多元,現在只需要10塊錢,「我要養100箱!」
從彎腰在土裡刨食到抬頭在花間養蜂,老喻挺起了腰板,也讓一家人的生活有了正經模樣。僅僅一年時間,喻國明的養蜂規模從100箱發展到180箱,2019年年底一算,全家收入7萬多元。「我老漢一輩子都沒掙過這麼多錢,看著銀行卡裡的數字感覺就像做夢一樣。」老喻咧著嘴樂了。
從傳統種植農作物到如今發展中蜂、黃連、蓴菜等效益更高的產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讓貧困群眾嘗到了甜頭,而脫貧後的鞏固提升工作,也成為中核集團選派的扶貧幹部最牽掛的事。「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助力貧困地區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新起點。」中核集團選派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委常委、副縣長薄懷濤說。收官之年遭遇疫情,如何確保脫貧戶不返貧、邊緣戶不致貧,是壓在扶貧幹部心頭的一副重擔。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取得積極成效,中核集團在同心縣的各個產業扶貧項目正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
一方面加快企業復工復產,一方面扶持長效增收產業加快發展。坐落在中核扶貧產業園裡的中核同心防護公司有330多名員工,絕大多數員工都是來自周邊村鎮的貧困家庭。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企業能否順利復工復產關係到當地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中核集團同心防護公司根據縣委、縣政府統一安排,對本地職工採取了嚴格的防疫措施,對外來職工施行嚴格的隔離觀察。2月23日,陰曆二月初一,公司拉開了恢復生產的大幕,3天後,企業實現了全面復工復產。
「雖然全縣已經實現脫貧摘帽,但仍有兩類人群需要在今年的扶貧工作中重點關注。」中核集團派駐同心縣河西鎮旱天嶺村第一書記馬建國說。針對全村11戶未脫貧戶,馬建國通過組織致富帶頭人等代養牛等方式來幫助他們增收,此外還加強消費扶貧對接,在實體和網絡兩方面著手建立銷售渠道。「我們要清醒地看到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對脫貧不穩定人口與邊緣易致貧人口的影響。我們正克服不利因素,盡一切努力把工作落實好。」面對困難,馬建國態度堅定。
造夢教育扶貧路
對於家門口的這條公路,14歲的李嬌又愛又恨。
李嬌的家住在旬陽縣城關鎮李家臺村。兩歲那年,父親在路邊幹活時被飛馳而來的大貨車撞倒,不治身亡。禍不單行,沒過多久,李嬌的母親改嫁,只剩下李嬌和年邁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我最擔心的就是哪一天我和老伴都走了,剩下孩子怎麼辦。」李嬌的爺爺李國豪含著眼淚說。生活雖然艱辛,好在李嬌是個懂事的孩子。「我平時住校,每周有10塊錢的生活費,對我來說已經足夠了。」她說。10元錢,在大城市不足以買一個漢堡,但卻是這個貧困山區孩子一周的生活開銷。
層層大山擋不住希望的腳步。對李嬌來說,知識是改變命運的力量,而中核集團的「核」苗計劃無疑成為助推這一夢想成為現實的「加速器」。
家門口的公路依舊迂迴環繞,而中核集團早已帶著李嬌衝破大山的束縛,「飛」向了幾千裡外的浙江省三門縣。
「中核集團在三門縣建有核電站,2019年暑期,集團組織了20多位來自貧困地區的孩子來這裡參觀,感受國家進步的『核』力量。」中核集團掛職旬陽縣委常委、副縣長王智清說。同時,中核集團還協調下屬單位四川省廣元中核職業技術學院,鼓勵貧困家庭子女報考,並優先吸納進入集團就業。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2019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到石柱縣中益鄉中心小學調研義務教育情況,他強調:「要保證貧困山區的孩子上學受教育,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為了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實處,中核集團在細節上狠下功夫。2020年4月14日,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石柱縣一周年之際,中核集團教育扶貧「核」苗計劃——「班班有個圖書角」公益合作籤署儀式通過網絡直播舉行。「『班班有個圖書角』公益助學項目是中核集團『核』苗計劃中的重要模塊,該活動包括『班級圖書角』『鄉村教師成長』『兒童閱讀活動』『兒童閱讀課程』等體系化支持,構建可持續的『基礎服務+深度服務』助學體系,創造更好品質的鄉村教育。」中核集團黨群工作部副主任賴江南說。
每一個腳印都堅實有力,每一分付出都踐行著央企責任。
——2019年6月,旬陽縣銅錢關鎮銅錢中心校、喜運來小學、赤巖中心校3所學校26個「小核苗圖書角」建成;9月,石柱縣中益鄉小學、下路小學等5所小學的52個「小核苗圖書角」建成……小小「核」苗圖書角,成為山裡孩子的大大世界。
——2019年11月9日,中核集團組織專家團隊,前往石柱縣中益鄉小學開展了首次教師閱讀教學專題培訓活動,對石柱縣50名小學語文骨幹教師開展了閱讀領航培訓,從「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讓更多的鄉村孩子愛上閱讀、養成閱讀習慣,在閱讀中感受到真、善、美。
——2020年,「班班有個圖書角」公益助學活動全面創新提速,中核集團首批投入資金140萬元,其中集團直屬黨委捐贈黨費40萬元,中國核電、原子能公司、中核財務等成員單位及「擔當者行動」等社會團體積極參與,全年預計投入近300萬元。這筆資金將計劃建設1500個圖書角,給6萬多名鄉村兒童送去10萬多冊優質兒童圖書。
「雖然父母缺席了我的童年,但是有中核集團叔叔阿姨的關心,我現在過得很好。」如今,李嬌正朝著成為一名中核人的夢想而努力。和李嬌一樣,受益於「核」苗計劃,無數小「核苗」正在甘露的滋潤下茁壯成長。「目前『核』苗計劃覆蓋定點幫扶縣幼兒、中小學生、中青年各個年齡層次,包含了資助、捐贈、培訓、培養等多種實現形式,計劃中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已經在各縣逐步開展。中核集團在教育扶貧方面不設最高限額,勇擔央企社會責任,為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提供中核力量。」賴江南說。
一張藍圖繪到底
從重慶一路往東約兩小時車程,伴隨著蜿蜒的長江,穿過密集的隧道,就到了石柱縣。這條漫漫山路,有一批扶貧幹部,走了整整25年。
1994年,石柱縣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扶持的少數民族貧困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1995年起,中核集團正式加入到幫扶石柱縣的隊伍中。從受命的第一天起,中核集團數百名扶貧幹部前赴後繼,圍繞貧困地區產業發展薄弱和基礎設施建設短板狠抓攻堅,將愛與責任融入行動,潤物無聲。
「在接到集團委派幫扶石柱縣的任務時,我剛當上廠長助理不久,心裡只有4個字——不辱使命。」1994年,石柱的幫扶工作轉至中核集團的「核電糧倉」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核建中」),剛剛上任廠長助理的肖林接到了分管石柱扶貧工作的任務。
中核建中位於四川省宜賓市。20多年前,肖林每次從宜賓去石柱都是一路煎熬:天未亮從宜賓出發,路上要耗費將近11個小時,盤山的土路顛簸不斷,餓了就吃自帶的乾糧,一路不停歇,每次到縣裡都是深夜,迎接他們的只有黑暗裡寂靜的大山。
當時還沒有開始扶貧幹部駐村工作,肖林和中核建中扶貧工作小組的同事們把這條盤山路走了幾十遍。
位於長江南岸的石柱縣,自然風貌被完整保存,壯美山川是許多人眼中的詩與遠方。但在肖林眼裡,目之所及沒有美景,只有大山深處不通水不通路和極度貧困的村民。「當時的石柱縣沒有一棟樓房,更不要提離縣城還要走上幾個小時山路的村莊,最窮的村民因為好幾年沒有收入,家裡除了一床破棉被和一口鍋,什麼都沒有,住的房子搖搖欲墜。」幾天的走訪下來,肖林感到了巨大的壓力。
馬不停蹄回廠裡商討扶貧方案,要錢要人,再回縣裡與縣政府溝通,商定最快最可行的方法,立刻執行。這是一顆幫助群眾脫離貧困的赤子之心,也是核工業人一以貫之的執行力和中核速度。
開展基礎設施建設、通水修路,依託當地優勢資源發展香料、錯季蔬菜種植等產業,改建擴建學校、設立助學基金,開展醫療扶貧、捐款捐物……從1995年開始分管石柱扶貧工作,一直到2016年退休,多少個春節肖林都顛簸在那條來往石柱的盤山路上。
「能幫助村民過上正常的日子、有穩定收入、生活有盼頭,能像一盞路燈一樣發揮點光和熱,照亮一方小天地,也算對得起大山裡鄉親們期盼的眼神。」這是肖林的心裡話,也是中核人的初心與承諾。
一棒棒接續助力,一程程山水相迎。譚地生從2010年10月起擔任石柱縣扶貧辦副主任一職,10年間,他親眼見證了石柱縣在中核集團的幫扶下,一步步實現了「脫貧摘帽」。
說起中核集團派駐石柱縣白鶴村第二任駐村書記賴江南,譚地生有些動容:「他是真的將村裡的事、村民家裡的事都當成了自己的事,在白鶴村兩年的時間裡,除了回京開會、匯報工作,幾乎再沒回過家。特別是他和第一任駐村書記畢升對馬英傑一家的幫助,是我們每一個扶貧人的榜樣。」
馬英傑一家窮,這在白鶴村是出了名的。她的父親馬清華幾近失明,母親患有精神疾病,馬英傑有智力障礙。一家三口都沒有勞動能力。鄉親們說起這一家人都連連搖頭,「別的貧困戶都還有希望,唯獨這家人,很絕望。」
從2015年8月起,中核集團選派駐村第一書記畢升和賴江南先後來到白鶴村。兩年任期內,畢升找專家給馬清華看病,甚至自己當老師教馬英傑說話識字。賴江南到村後,幫助馬英傑在縣特殊教育學校讀上三年級。如今,扎著馬尾辮的她,看起來白白淨淨,看到陌生人會主動分享自己的玩具。
「有一次我去馬英傑家中看望,在我轉身離開時,馬英傑突然主動向我說了一句『再見』。」這兩個字像雨後驚雷,砸在了賴江南的心上。「我當時就掉下了眼淚。」賴江南說。這是他想盡一切辦法,堅持讓馬英傑讀書的一個收穫,「我希望石柱的每一個孩子都能讀上書,希望石柱的每一位父老鄉親都不受貧困羈絆。」賴江南說。
一顆簡單赤誠的心,只為了那山、那水、那人。「要幹好幫扶工作,但更重要的是,將來回去後,在想問題、出政策、做決策時能想起曾經待過的那座山、那方水、那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在張國良含淚登上返程汽車的時候,他沒有想到自己會這樣難以割捨這片土地。
2018年,張國良到石柱掛職,開啟了一段在貧困縣當副縣長的職業生涯,此前,他一直擔任中核集團董事會辦公室副主任。多年的公司管理經驗讓張國良意識到,只有培育出真正根植於本土的產業,將產業與市場對接形成良性循環,才能翻過眼前的大山,推翻頭腦裡的「大山」。
「核」苗計劃從教育延伸到了產業,這就是石柱人食用多年的優質水稻苗——三星香米。
經過半年多的調研,從2019年起,在集團公司的資助下,張國良全力推動全產業鏈,打造三星香米3000畝有機示範基地,依靠「縣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化公司+農戶+西南大學+知名電商」六方支撐,構建起一個立體產業幫扶模式。2019年,三星香米產業實現產值1546萬元,戶均稻穀收入近4000元,同比增收1200元。
被張國良看中的「核苗」不止這一株。開發石柱蓴菜、扶持黃連產業、打造烏天麻良種繁育基地、實現高山錯季蔬菜規模化發展、助力魔芋產業形成產業體系……一個個扶貧產業就像是一顆顆脫貧的星火,星星點點照亮石柱大地。在中核集團的幫扶下,石柱縣累計實現85個貧困村、16426戶60201人脫貧。2019年4月,重慶市人民政府宣布石柱縣退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序列。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在四川雅江,在湖南新寧,在雪山草原,在戈壁大漠……幫扶路上,中核集團將產業項目、精兵強將播撒到全國各地,將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深深地烙印到企業文化之中。「中核集團將繼續提高政治站位,始終銘記肩負責任,加大資源整合和投入,加大解決好就業、就醫、就學等返貧致貧痛點,加大挖掘和激發內生動力,加大發揮好駐村扶貧幹部橋梁作用,打造立體『大幫扶』格局,注重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加大當地技能人才的培養,全力做好扶貧推進和落實工作。」中核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餘劍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