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中國有18000多公裡的海岸線和 12.3萬公裡的內河航運險,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我國航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隨著國際貿易需求的變化國內經濟的發展,一座座現代化的港口拔地而起。海上貨運大通道的建立,為我國提供了聯結海外溝通世界的橋梁,但同時也給沿線城市帶來沉重的環境壓力。
設立船舶排放控制區、控制船舶汙染排放成為落實我國「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重要抓手。
「中國方案」為綠色航運保駕護航
明確船舶硫氧化物排放量要求,推廣使用硫含量小於0.5%m/m的燃油。
2015年12月,交通運輸部出臺了《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京津冀)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區實施方案》,開始推進實施中國的船舶排放控制區政策。2016年,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設為排放控制區,推廣使用硫含量小於0.5%m/m的燃油。
2018年12月,為滿足當前的國內汙染控制需求與國際汙染防治趨勢,交通運輸部又印發實施了新的《船舶大氣汙染物排放控制區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對之前的方案進行了一些調整,將排放控制區的地理範圍由三個水域擴大至全國沿海12海裡,並要求2019年1月1日起船舶進入沿海控制區均應使用硫含量不大於0.5%m/m的船用燃油。這一舉措比國際規定整整早了一年。
「從以前船舶排放控制區實施的情況來看,各地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減排效果。」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副局長楊新宅表示,2017年三個排放控制區內的船舶減排二氧化硫約6.9萬噸、顆粒物約0.8萬噸,減排量分別佔控制區內船舶排放總量的14%和11%。相比2015年,2018年三個排放控制區的船舶硫氧化物、顆粒物排放量分別下降33%和22%;2019年船舶減排二氧化硫約60萬噸,顆粒物約7.8萬噸。
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機務部高級經理陳吉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設立船舶排放控制區,有效地降低船舶硫氧化物等汙染物的排放,是國際上普遍採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為促進沿海和內河港口城市空氣品質持續改善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綠色船舶」助力藍天綠水青山
在浙江湖州的國家內河水運轉型發展示範區內,一排充電樁如同戰士般挺立,一條條電纜伸入停泊在岸邊的船舶上,正在為船舶供電。
「2018年,全省岸電使用量突破500萬千瓦時,減少船舶二氧化碳直接排放3500餘噸。」據浙江省港航管理中心發展處調研員任長興介紹,截至2018年底,浙江累計完成岸電設施750餘套,其中高壓岸電13套已覆蓋貨櫃、客滾等五類重點碼頭專業化泊位101個,初步具備向遠洋、近海船舶提供岸電的能力;基本實現京杭運河浙江段公共泊位岸電設施「全覆蓋」。
「岸電簡直太方便了,有全省通用的電卡,可以用現金,也可以掃描充電樁上的二維碼支付,和燒油比,費用節省了近一半。」船主金蘇明告訴記者,以前燒油,不但費用貴,而且很不衛生,船上到處髒兮兮的,晚上睡覺還有噪音,根本休息不好。
截至目前,湖州累計建成岸電設施273套,其中標準化智能岸電樁162套,實現水上服務區及63個大型碼頭全覆蓋,夏季岸電使用率超60%。監測數據顯示,湖州市PM2.5年均值由2013年的7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8年的36微克/立方米,降幅超50%。
江蘇南京八卦洲,「海港星01」加注站。這座全國首座水上LNG加注站,自2013年9月建成並投運至今,已先後為20餘艘LNG動力船舶共加注約2000噸LNG。
「投入運營的LNG動力船舶每月航行的能耗降低約20%,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1%,氮氧化物排放81%,基本解決了二氧化硫、顆粒物以及船舶油汙水的排放問題。」江蘇省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監督局水上局副局長楊海兵告訴記者,江蘇已建成的近100艘LNG動力船舶目前運營正常,佔全國營運LNG動力船舶總數的三分之一。
「原來我用的是柴油船,船上到處都是油汙,噪音、氣味都很大。如今選擇LNG動力船後,不光省錢,在船上生活還舒服。」
正在「海港星01」加注站為船隻加注LNG的船主張家國對記者感慨道。
為推廣LNG,江蘇省先後開展了「柴油—LNG」混合動力改造、LNG單燃料動力船舶建造、現有船舶動力系統整體更新改造等技術研究和試點,還拋出了「LNG動力船舶可在京杭運河優先過閘」的福利。
截止2018年底,長江江蘇段及江蘇內河幹線航道上已建成10座內河船用LNG加注站,其中5座已投入試運營,數量居全國第一。基本可以保障LNG船舶在江蘇省內運營。
政策與技術多舉齊下,中國航運正摸索出一套切實有效的減排方案,不僅讓沿海區域城市的天更藍水更綠,在推進全球環境治理中也提供了獨特的「中國方案」,充分體現了我國「嚴控船舶排放,守護萬裡碧空」的決心和勇氣,彰顯了我國從航運大國向航運強國邁進過程中的責任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