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虹:塑料汙染防治仍需高科技助力

2020-11-28 人民政協網

「目前我國廢塑料回收和利用體系仍不健全,可降解替代產品應用面臨困難和諸多制約因素。」日前,在廣州金髮科技有限公司舉辦的中科院學部「我國塑料汙染防治存在的問題與對策」諮詢評議項目座談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李景虹表示。

資料顯示,2019年我國塑料產量達到8184.2萬噸,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產和消費國。老百姓在享受塑料帶來的方便與快捷的同時,產生的塑料廢物種類和數量也越來越多。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近年來,李景虹一直高度關注塑料汙染的防治。

2019年9月12日,全國政協在京召開「加大白色汙染防治力度」遠程協商會,李景虹在實驗室通過G5技術現場連線參與協商,表達了他的擔憂:「隨著時間推移,廢棄塑料經自然老化、風化後勢必成為微塑料汙染進入各類環境介質中。微塑料是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進入人體後對健康有潛在威脅。」

在本次廣州召開的座談會上,李景虹同時指出了我國再生塑料行業在發展中所面臨的關鍵問題。

「需要完善廢塑料回收體系,加強主要流向監管,建立完整系統的標準體系,增加企業管理;規範行業競爭,培養龍頭企業;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抗風險能力;培養行業話語權,獲得應有的行業地位。」

事實上,在今年兩會期間,李景虹提交了關於完善塑料汙染控制的立法及相關標準的提案。他建議要完善塑料汙染控制的立法及相關標準,出臺針對一次性塑料製品、塑膠袋的禁令和稅收政策。同時,要減少塑膠袋、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從源頭上遏制塑料廢棄物的產生。

李景虹特別提到,要推動塑料降解技術的發展和經濟型可降解塑料的研發與使用,減少塑料廢棄物產生。要推動循環經濟的投資機制創新,加強國際合作,使塑料回收有利可圖;要提高市場上使用塑料的可回收性,激發塑料回收行業價值,推動塑料回收企業建立更大規模、更高標準的回收設施。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和物資再生協會牽頭,十幾家企業加入的綠色再生塑料供應鏈小組成立。這意味著零售商、材料供應商、行業協會將攜手打造一個全新的協同模式。通過價值鏈合作和模式創新,優化塑料回收利用途徑,推動產品生態設計,為實現一個沒有「塑料廢棄物」的地球而努力。

李景虹對此模式表示肯定,認為此舉建立了一個綠色再生塑料生態「朋友圈」。

在李景虹看來,破解「白色汙染」仍需科技助力。

李景虹對歐美發達國家的塑料汙染治理策略進行了分析研究。「歐盟致力於研發更智能和可再生性更強的塑料材料,提高回收過程效率,追蹤和清除再生塑料中的危險物質和汙染物,並對塑料分揀、化學回收和聚合物設計改良方案,對微塑料潛在健康影響和監測工具等方面的科技研究都提供了大量經費支持;同時,歐盟委員會還將開展塑料戰略研究和創新議程,為2020年之後的研究和創新資金提供指導。」

為助力打贏這場「白色」汙染防治攻堅戰,9月,由李景虹作為項目負責人的中科院學部「我國塑料汙染防治存在的問題與對策」諮詢評議項目在京正式啟動。此後,項目組到江西豐城循環園區、江西格林美、廣州金髮科技公司深入調研,並與企業及地方政府進行溝通交流。

「項目組還將到上海、浙江等省市調研,希望聚焦塑料再生的關鍵技術及發展研究、再生塑料的市場分析以及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再生塑料行業的綠色發展願景等關鍵環節,最終提出廢塑料的回收和再利用預測、廢塑料的回收和再利用的關鍵技術與發展趨勢以及塑料汙染物資源化回收利用與技術推廣協同發展的戰略建議。」李景虹說。

相關焦點

  • 【防治塑料汙染】觸目驚心!塑料汙染知多少:我們的地球正在默默...
    【防治塑料汙染】觸目驚心!塑料汙染知多少:我們的地球正在默默承受著這些→ 2020-11-09 23: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學報」為白色汙染尋找綠色出口
    圖片來源:pixabay.com「塑料看起來很便宜,背後的代價卻很高昂。」在中科院學部諮詢評議項目「我國塑料汙染防治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以下簡稱諮詢項目)座談會上,一位院士如是說。2020年11月,諮詢項目工作組先後走訪江西省豐城市和廣東省廣州市等地,針對廢塑料物理回收、化學回收、可降解材料等問題展開調研。
  • 我國將持續加大海洋垃圾和塑料汙染的防治力度
    近日,在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針對有外媒稱中國目前是海洋微塑料的主要輸出國的報導,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霍傳林回應,中國是最大的塑料生產國,但並不代表中國是塑料汙染大國,越來越多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海洋垃圾和塑料汙染是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其治理涉及生產、流通、消費多個環節,需要政府、企業、公眾共同參與。
  • 【防治塑料汙染】明年起,禁止使用這種塑膠袋!
    【防治塑料汙染】明年起,禁止使用這種塑膠袋!《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規定到2020年底,全國範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
  • 治理白色汙染 建設美麗中國——全國政協「加大白色汙染防治力度...
    全國政協委員,臺盟遼寧省主委,大連市鍋爐壓力容器檢驗研究院總工程師胡軍:完善地膜殘留及防控體系建設 提升農村「白色汙染」防治水平臺盟中央高度重視汙染防治攻堅戰,將「加大白色汙染防治」確定為今年重點調研課題,並聚焦農村地膜汙染問題。
  • 歐委會為防治海洋汙染 醞釀禁用一次性塑料製品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莉蘭】法國媒體「francetvinfo」5月28日報導稱,為整頓海洋塑料製品汙染情況,歐盟委員會在當地時間5月28日提出一系列相關措施建議,力求大幅減少一次性塑料製品的使用。約10種佔海洋和海灘汙染70%的日常塑料製品是歐委會此次針對的目標。據報導,歐盟在提案中倡導禁止使用塑料制棉籤棒、餐具、吸管等,建議用可持續使用的材質替代塑料製品。根據提案,歐盟成員國需在2025年以前,推動一次性塑料瓶回收率達到90%。為此,歐委會建議實施押金制度,該制度的效用已在數個成員國得到驗證。
  • 木質素基可降解塑料 助力解決「白色汙染」—新聞—科學網
    日前,上海昶法新材料有限公司向北京林業大學捐贈4萬個生物降解垃圾袋,以助力學校正在推進的垃圾分類工作。
  • 加強塑料汙染治理 共同守護海洋生態
    新華社發  核心閱讀  海洋塑料垃圾汙染問題日益引起各國重視。專家認為,海洋汙染治理是一項持久的大工程,需要各國政府、企業和公眾共同參與,持續加大防治力度,同時提高公眾環保意識,加快發展循環經濟。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一份最新報告稱,該機構完成的首次全球海底微塑料汙染總量評估顯示,全球深海中約有1400萬噸微塑料汙染物,是海洋表麵塑料汙染總量的兩倍以上。面對嚴峻的海洋塑料汙染問題,各國紛紛採取適當的國家防治行動,不斷強化國際協調合作,持續推進海洋環保工作。
  •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景虹教授做客第155期大師講壇展示「單細胞分析...
    2020年10月1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李景虹受邀做客第155期大師講壇,在閔行校區霞光樓200號報告廳為交大師生帶來了題為「單細胞分析化學」的精彩報告。
  • 四方光電室外空氣品質系列傳感器,助力大氣汙染防治有效實施
    室外顆粒物監測的痛點和難點1) 工地揚塵監測2020年是打贏藍天保衛戰、「十三五」規劃的全面收官之年,我國大氣汙染治理進入攻堅「深水期」,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作為一直以來的重點和難點,揚塵汙染治理已然成為大氣汙染防治目標完成與否的關鍵點之一。
  • 中國固體廢物管理現狀及塑料汙染治理成效
    建章立制,固體廢物汙染防治的法規制度體系日臻完善  中國自1995年就制定了《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以下簡稱《固廢法》),建立了固體廢物申報登記制度、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制度等核心制度,為防治固體廢物汙染環境、保障公眾健康提供了法律依據。
  • 打贏白色汙染防治戰
    80後小胡的童年,正好趕上塑料製品的大規模應用。從小感受到了一次性塑料製品的方便,也親眼目睹了白色汙染的危害。他記憶最深刻的,是2000年前後跟著媽媽坐火車出行,鐵軌兩側幾乎被五顏六色的塑膠袋「佔據」。後來,小胡時常能看到紀錄片裡誤食塑料的動物、海洋裡漂浮的「垃圾大陸」,每次都心疼落淚。
  • 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的二次汙染與防治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 美國汙染場地修復經驗表明,78% 的汙染場地存在重金屬汙染。針對重金屬汙染場地,常用的修復技術有 固化/穩定化、淋洗、水泥窯協同處置、植物修復等。我國固化/穩定化技術應用,佔所有修復技術 33% 。重金屬汙 染場地修復需全面考慮二次汙染問題。
  • 我國多措並舉助力打贏防治海洋汙染攻堅戰
    我國多措並舉助力打贏防治海洋汙染攻堅戰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6月14日 09:24 A-A+   設立船舶排放控制區、控制船舶汙染排放成為落實我國「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重要抓手。  「中國方案」為綠色航運保駕護航  明確船舶硫氧化物排放量要求,推廣使用硫含量小於0.5%m/m的燃油。
  • 加強塑料汙染治理 共同守護海洋生態(國際視點)
    專家認為,海洋汙染治理是一項持久的大工程,需要各國政府、企業和公眾共同參與,持續加大防治力度,同時提高公眾環保意識,加快發展循環經濟。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一份最新報告稱,該機構完成的首次全球海底微塑料汙染總量評估顯示,全球深海中約有1400萬噸微塑料汙染物,是海洋表麵塑料汙染總量的兩倍以上。
  • 生態環境部:我國是塑料生產大國 但不是塑料汙染大國
    來源:中國網原標題:中國發布丨生態環境部:我國是塑料生產大國 但不是塑料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汙染大國中國網9月25日訊(記者 彭瑤)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汙染問題廣受關注。對渤海、東海15個點開展的監測結果表明,表層水體微塑料的平均密度為0.82個/立方米和0.25個/立方米,與近年來國際同類調查結果相比,我國近海表層水體微塑料含量處於中低水平。霍傳林表示,這也印證了中國雖然是塑料生產大國,但不是塑料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汙染大國。「海洋廢棄物和海洋垃圾是不一樣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汙染防治法釋義-第二部分 釋義 第五章 防治...
    必須對這類物質的排放嚴格管理,嚴格限制向大氣排放,有些生產企業確需排放的,必須要經過嚴格的淨化處理,不超過規定的排放標準。                第三十七條 工業生產中產生的可燃性氣體應當回收利用,不具備回收利用條件而向大氣排放的,應當進行防治汙染處理。        向大氣排放轉爐氣、電石氣、電爐法黃磷尾氣、有機烴類尾氣的,須報經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 應儘快組織開展環境微塑料汙染現狀調查
    塑料垃圾無處不在。塑料在給人類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大量塑料垃圾通過多種渠道進入環境並最終進入海洋,直接或間接地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危害。為此,聯合國環境大會已經將海洋塑料垃圾列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全球環境問題之一。如何應對這種被稱為「海洋中的PM2.5」的微塑料汙染?日前,記者專訪了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安立會。
  • 科學精準防治臭氧汙染
    臭氧汙染治理工作的複雜性和艱巨性決定了臭氧汙染治理亟須強化科學支撐。如何科學治理臭氧汙染?目前,各地在科學治理臭氧汙染方面還有哪些工作要做?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中國環境報:臭氧汙染治理難在何處?治理臭氧汙染為何更需秉持科學治汙理念?
  • 加強塑料汙染治理 全球攜手正當時
    2020年7月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快報》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研究團隊在南極土壤中的彈尾蟲體內發現了微量聚苯乙烯碎片,證實微塑料已經到達地球上最偏遠地區的陸地食物鏈。  全球面臨的塑料汙染問題日益嚴峻,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塑料汙染  海洋垃圾和塑料廢物汙染問題是近年來國際組織和會議中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