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紀錄片,沒人會不喜歡

2021-01-09 目光掠影

恐怕沒有哪個國家的人在和植物交朋友這件事能夠和我們比較,我們賦予每種植物予性格:

松樹蒼勁耐寒,象徵堅韌高尚,長生不老;

竹子空心有節,象徵謙虛禮讓,氣節高尚;

梅花凌寒開放,象徵不畏嚴寒,純潔堅貞。

……

可是我們有誰又會靜心下來,和植物這位」老朋友「一起談談呢,就在2019年9月13日,她來了:

一.與天鬥,與地鬥,與昆蟲鬥,其樂無窮

地球上的植物大約三十萬種,近十分之一生長在中國,從地球誕生46億年算起,到35億年前第一個光合作用出現,再到4億年前左右,苔蘚出現並登錄陸地,植物能夠繁衍生息至今,靠的是與天鬥,與地鬥,與昆蟲鬥,與同類鬥,正是靠這種死磕精神才存活到今天。

比如我命由我不由天。

桫欏,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的植物之一。

桫欏

為了能夠更多的運輸營養物質,進化出類似人類血管的維管束,得以長高獲得更多的陽光(長多高自己說了才算)。

而她傳宗傳宗接代更神奇,負責繁衍的球體帶著孢子躲藏在葉子背面,成熟時,自己彈出,順水漂流,漂向四海(靠自己)。

桫欏樹葉子背面的球體

真是天有多高,植物就有多少手段。

比如在你地盤這,我也不聽你的。

新疆沙漠上,缺水,但不缺少植物。

梭梭樹, 為了在這片缺水的地方存活下來,她從沒長出過葉子,只靠嫩枝的光合作用,這樣可以減少水分蒸發。

梭梭

冬天,風吹日曬,露出了裸露的樹根,放棄了枝條的水分輸送,把水分留給樹根,而靠發達的根系,只需要一點水分就可以重新復活。

冬天的梭梭樹

什麼時候天氣下雨我說了不算,但是我可以決定放不放棄。

看到這,想起來我在阿拉善種的梭梭樹還沒澆水呢。

比如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

蠶和桑樹。

蒲公英、榆樹葉等蠶都可以選擇,可蠶偏偏選擇了桑樹,為了一片桑葉,放棄了整片森林,於是桑樹不得不進化出了一套防禦體系。

桑樹有一種防禦性蛋白,能夠精準地知道取食的是桑毛蟲、桑天牛、還是蠶,然後一個個對症下藥。

來的是蠶。

它會先啟動第一道防禦武器,分泌毒汁,它包含著能讓大多數昆蟲消化不良甚至喪命的蛋白酶。

如果沒有奏效,接著第二步開始,發出氣味。

桑樹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吸引對蠶感興趣的狩獵者。

最好的進攻才是防守。

蠶,輪到你了。

這些只是極少的例子。

梭梭樹、海芋、珙桐、水稻、竹子、大豆、本草……從每一株植物的恩怨情仇開始,講述了這些生死冤家繁衍生息的故事,就像電影裡的臺詞一樣:

同樣:有植物的地方就有江湖。

二、影響中國我信,怎麼就影響世界了

雲南某地,村民正在把自己的感恩唱給樹林

遷徙而來的人為了把水稻運上高山,想盡辦法,終於發現在早晨的植物上會有水霧,於是修建水溝,匯成溪水,給了水稻上山的理由。

梯田

再修建梯田,踩著階梯,水稻上了山,順著階梯,村民得以繁衍生息

正如旁白所說:

「大自然讓出了空間,收留了人和水稻,人的節制和感恩,維護了整個生態系統的健康運行,在這片家園中,人們付出勞作,也祈禱大自然的收留和水稻的饋贈。」

「農耕文明中,人類與植物的關係,不是剝削與索取,而是與天地共存,萬物共生。」

這是水稻教會當地人民的,也是教給中國人民的。

那麼中國植物又是怎樣影響世界的?

它是以一種中國儒家式的方式,漸進式地、緩慢地改變中國,再由中國的輸送融入到人類發展的歷史,在不知不覺之間,改變了世界。

比如,水稻種植背後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改善人類的環境,飲食,文化。

比如,桑葉和蠶相愛相殺的結果,推動的是紡織技術的進步——絲綢出現。連接了東西方文明的絲綢之路,把絲綢傳到義大利的美第其家族手中,他們用在絲綢貿易中積累的財富,對文學家和藝術家進行贊助,最終推動了文藝復興的步伐。可以說,文藝復興有一隻昆蟲和一片葉子的功勞。

比如,從黃花蒿中提煉的青蒿素,用於治療痢疾,雖從傳統醫學而來,卻拯救了成千上萬的生命,並為現代醫學重新注入生機。隨著需求的擴大,非洲人民也擴大種植面積,給當地農民增加了收入,而她,只是一株平凡的野草。

比如,中國的荷花、蘭花、梅花、菊花等園林植物,走向世界,中國人的造園思想,隨著植物的傳播,影響了世界園林。

等等。

這些我們的「老朋友」,給當代的我們上了最寶貴的一課——

什麼叫做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什麼叫做紮根中國,影響世界。

三.為什麼是選擇她

提起紀錄片,首先想到的是金字塔頂端的英國的BBC、美國的國家地理……

然而,仰望金字塔久了,我們也不甘落後

這是一部4K(解析度3840X2160)紀錄片,每一幀畫面都可以當做壁紙

每一個鏡頭都讓你感受到壯麗河山

導演李成才,曾經執導過《大國崛起》《華爾街》等水平一直在線的紀錄片。

而這次拍攝、製作歷時2年。

參與創作的人員有200多位。8個主要拍攝團隊遍訪了國內27省的93個地區,國外7個國家的30多個地區。這些地區包括新疆的吐魯番火焰山、天山山脈、西藏林芝米林的南迦巴瓦峰、馬達加斯加的瘧疾和鼠疫病情區、處於三國交界的印度阿薩姆地區、零下20攝氏度冰封的神農架等地區。

拍攝期間,困難重重,為了拍攝神農架冰凍下的竹子,攝製組冒著冰天雪地,兩次進入神農頂甚至原始森林。

為了拍攝水中孕育生命的蓮子,生長僅僅幾十秒的鏡頭,背後其實是攝影師用了三個多月逐漸完成水下延時攝影的等待工作。

為什麼這麼辛苦還要這麼做?

在導演組的文字裡,也許我們會瞥見一絲答案:

「從一個單細胞的遊動開始

一場生命的交響便在混沌中醞釀

35億年前,她第一次捕獲陽光,產生能量

4.2億年前,她第一次出水登陸

用綠色,廣泛徵服

1.45 億年前,她第一次開花綻放

用種子,紮根生命的力量

從喜馬拉雅到太平洋之間的大地上

她十分之一的族群都棲息於此

從杜鵑花到珙桐

從稻菽到桑茶

從本草到果竹

她穿越時空,綿延萬裡

她遍及二十幾個經緯度

在不同的文化土壤裡生根發芽」

注意一個細節,在文稿中用的是「她」,而不是「它」。

緣何?

帶著些許母性,多了包容大度;

帶著一點柔軟,少了生硬無情。

與其說,是用「她」讚美植物,倒不如說是用這個字來表現人文關懷。

如果要問,為什麼選擇看「她」?

有情有義。

愛得深沉。

對於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這個「她」受得起。

相關焦點

  • 層出不窮的紀錄片,這屆年輕人喜歡這樣玩
    而當你把這一切用一臺手機記錄下來,通過簡單的剪輯,並發至微博、B站等平臺,你會發現它會收到不錯的流量效果。這種視頻,大家將它稱之為Vlog。由於它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記錄了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其某些方面的特點與「第一人稱紀錄片」的特點不謀而合,所以大家將它認作為一種「新的紀錄片形式」。
  • 2020觀眾最喜歡這些紀錄片
    他侄子也叫River了 23歲,辭職剛考完研等待結果中,作為一個除了恐龍和二戰題材此外紀錄片來者不拒的人,20年主要精力在學習看的紀錄片著實不多。 Kepler 20歲 大學生 《極地》 四叉 十八歲,大一新生,《不老人生》,幾個月前經歷了高考,在孤獨備考的日子裡,紀錄片成了我唯一的娛樂方式,迷茫又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卻一直盼以後的光明。
  • 姚安娜公布出道紀錄片,首次回應爭議:為什麼都喜歡姐姐不喜歡我?
    對於網上的「華為公主」、「華為千金」等標籤,姚安娜也坦然自己並不是什麼公主,而是跟大多數人同齡人一樣,畢業後會迷茫,要不斷努力才能上進。 在紀錄片中,姚安娜講自己看了很多關於出道信息的負面評論,一開始不理解大家為什麼要罵她,大家都喜歡姐姐不喜歡她,甚至覺得不公平,後來就釋然了,每個人都會受到質疑
  • 任何一部好萊塢大片,都比不上這樣真實的紀錄片震撼
    隨後沒多久,哥哥就在與警察的交火中被擊斃;而弟弟也身中數槍,最終被逮捕。令人後怕的是,如果他們不被擊斃或被捕,那麼下一個襲擊目標會是紐約。到時不知道又會死多少人!川普的政策之所以會遭到大家的鄙視,正是因為這樣的歧視和偏見不但不會保護人民的安危,反而會引起更多的對立情緒。
  • 男人愛不愛你,細節會告訴你,這樣對待你的人他就沒那麼喜歡你
    文/墨然在生活中,總會有女生有這樣的疑惑,說是看不清一個男人的心意,不知道對方是不是真心喜歡自己。其實,當一個女人有這樣的感覺的時候,意思就已經很明顯了,一個男人讓你感受不到愛,那就是沒有那麼愛。真正的愛,即使嘴巴不說,也會從眼睛裡跑出來,從生活的細枝末節就可以感受到。在感情的世界裡,一個男人愛不愛你,細節就說明了一切,能夠這樣對你的男人,他只是沒有那麼喜歡你。
  • 40年前美國紀錄片《宇宙》影響了一代人,今天中國不應該缺席
    01看紀錄片其實很潮很多人其實沒有意識到,看紀錄片已經成了一種年輕人的風潮。在很多視頻平臺,甚至是只有年輕人喜歡的二次元平臺,都開闢了紀錄片專區。有人喜歡,就有人提供。
  • 奇遇人生--今年最喜歡的紀錄片
    今天就來給大家推薦一部2020年小農最喜歡的紀錄片---《奇遇人生》,喜歡到絕不會開倍速,看幾遍都不會開倍速。   也有人說《奇遇人生》是一部綜藝,我覺得他更應該是一部紀錄片。沒有劇本,沒有臺詞,真實的記錄了人生中的一次奇遇。而作為觀眾,我也在屏幕前經歷了一次心靈上的奇遇。他讓我關注到我從未注視過的事情,不僅讓人向外延伸,也向內發覺自己。
  • 紀錄片《出路》揭露殘酷現實: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
    「在整個紀錄片裡那是一個很震撼的鏡頭,看到人就像跟螞蟻一樣討生活,當時眼淚就下來了」紀錄片導演鄭瓊說道。然而就是這樣的環境,馬百娟卻仍然希望:我要去北京上大學,要去打工掙錢,我要一個月掙1000元,買面,因為我家面不夠吃。農村孩子都有這樣的憧憬,讀書能改變他們的命運,能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
  • 紀錄片《出路》展現的卻是這樣血淋淋的真相!
    一部紀錄片揭露殘酷真相: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紀錄片《出路》拍攝於2009年—2015年,導演用7年時間跟拍了3個不同階層孩子在社會上的掙扎。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好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很多人其實並不了解同一時空下另外一群人的生活,但是這個社會需要的更多是融合,通過這個紀錄片希望我們可以相互理解。一群候鳥在天空中掠過,一個小女孩的讀書聲朗朗響起,影片以這樣充滿詩意的方式開始了。
  • 紀錄片導演徐童:不瘋狂,不記錄
    《赤腳醫生》海報,這是徐童唯一一部不以遊民為主角的作品。《算命》中有一處細節打動了很多觀眾。看到路邊的乞丐飢一頓飽一頓,徐童問厲百程,「這些人活著一點樂趣都沒有,為了什麼呢?」厲百程有點生氣了,回他:「這話說的,人哪沒樂趣呀,沒樂趣人就不活著呀,這話說的,太無情了。」在這位算命先生身上,似乎有種誰也奪不走的力量——韌勁是他生存的武器,活著,萬事便好。
  • 陳為軍:做紀錄片的人,心要純正
    陳為軍認為一部好的紀錄片,最重要的評判標準就是真實,雖然這本應是所有紀錄片的基本原則,但這裡的真與不真,關乎導演是否心無旁騖。「跟劇情片導演相比,做紀錄片的人,心要純正。」陳為軍把紀錄片看作電影中最高級別的藝術,「很多電影導演人生最大的夢想就是拍一部紀錄片,而這是不可能的,他們永遠做不到像我們這樣和被拍攝者之間平起平坐,所以他們永遠進不去別人的心裡。」
  • 毛不易:沒人喜歡我 稱其不相信愛情會降臨在自己身上袒露感情狀態
    在演唱會當中,毛不易袒露自己感情狀態,表示不相信愛情會降臨在自己的身上,因為覺得「沒人喜歡我」,這到底是什麼情況呢?一起來看一下。1毛不易:沒人喜歡我6月10日,毛不易新專輯線上演唱會正式與大家見面了,在演唱會上面,毛不易演唱了多首經典的音樂,受到了粉絲的一致好評。
  • 企鵝爸爸:BBC紀錄片都知道,BBC專門為兒童拍的紀錄片你聽過沒?
    雖然隔三岔五我們都會分享一些頂級紀錄片。但是今天的很特別。因為它們都來自BBC、NHK的兒童頻道或教育頻道。換句話來說:這些片子就是專門為兒童拍的。和一般的紀錄片相比,這些片子有什麼特點?時長很短。每集5-30分鐘。插個縫隙就能看完。不用擔心孩子的看視頻的用眼問題。講解生動、簡潔。
  • 紀錄片《愛斯基摩人》(30集)合集,北極圈上的黃種人
    」的意思,他們還有一個不太喜歡的名字叫「愛斯基摩人」。加拿大北部居住著因紐特人,在格陵蘭、阿拉斯加能看到他們。身材不高,寬鼻子,頭髮又黑又直,因紐特人居住得十分分散,SIBERIE和TCHOUKTCHES半島北端,只有幾千人。
  • 徒手攀巖 | 豆瓣9.0,每天都有人在網上問這部紀錄片的男主角死了沒...
    簡直是挑戰反重力極限,完全沒把牛頓放在眼裡。   然而凡人眼中的奇蹟,在神仙看來不值一提。   亞歷克斯說的這是人話嗎↓   而是害怕拍攝會讓亞歷克斯分心,導致墜崖。   就算沒有心理壓力,拍攝時哪怕不小心碰落石塊,也會對亞歷克斯造成致命影響。
  • 紀錄片《極地》:普通藏人,認認真真地活著
    執行導演張禕的記憶中,最初策劃的方向還是有點偏向科普性質的紀錄片,「人物還有一定的標籤性質」。  此外,曾海若和程工都很喜歡法國紀錄片《人類》。他們計劃借鑑《人類》的形式,拍完每個人物故事以後,再對人物做一個採訪,讓人物對著鏡頭訴說他們的願望與遺憾。這便是《極地》每集最後人物自白的想法的由來。
  • 流量明星搶紀錄片風頭?不擔心!揭秘《奇妙之城》
    本片導演蕭寒曾經執導過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對於此次選擇「明星+紀錄片」的創作方式,蕭寒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坦言,自己一點兒都不擔心明星搶了紀錄片的風頭,「我就是想讓紀錄片去擁抱流量。」《奇妙之城》肖戰在家鄉重慶。
  • 專訪王娟、陳曉卿丨視頻網站入場做紀錄片,會有哪些新空間?
    其實,從《舌尖》開始,目前市面上的美食類紀錄片已經有不下百部,既有大體量的總括型紀錄片,也有同是陳曉卿主抓的短小精悍、聚焦某個地區美食人文的《尋味順德》等,不一而足。觀眾對美食類紀錄片的口味已經被提高了。「我們也看到整個市場的追捧和市場上的旺盛需求,越是這樣,我們越是會非常慎重。」
  • 豆瓣驚現9.5分紀錄片!央視這部紀錄片要火了!
    喜歡看紀錄片的人肯定知道BBC紀錄片,每當BBC推出一部紀錄片,總會給影迷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從《地球脈動》到《藍色星球》;從《捕獵》到《冰凍星球》。我們不得不承認,通過BBC優質的攝影呈現出來的大自然的雄偉磅礴,以及生命的律動,確實會讓我們對大自然肅然起敬。
  • 疫情當前,上海紀錄片人不喧譁、自有聲
    作為時代的見證者、參與者,紀錄片人能做些什麼?紀錄片中心的幾支節目製作團隊,用信念、用溫情、用紀錄片人的職業精神,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短片《安靜,也是一種守護》的製作方,是紀錄片中心的範士廣工作室。負責人範士廣,作為醫療新聞紀錄片《人間世2》總導演之一,在醫院長時間沉浸式地觀察體驗,讓他對醫療、倫理、人性等問題有著更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