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沒有哪個國家的人在和植物交朋友這件事能夠和我們比較,我們賦予每種植物予性格:
松樹蒼勁耐寒,象徵堅韌高尚,長生不老;
竹子空心有節,象徵謙虛禮讓,氣節高尚;
梅花凌寒開放,象徵不畏嚴寒,純潔堅貞。
……
可是我們有誰又會靜心下來,和植物這位」老朋友「一起談談呢,就在2019年9月13日,她來了:
一.與天鬥,與地鬥,與昆蟲鬥,其樂無窮
地球上的植物大約三十萬種,近十分之一生長在中國,從地球誕生46億年算起,到35億年前第一個光合作用出現,再到4億年前左右,苔蘚出現並登錄陸地,植物能夠繁衍生息至今,靠的是與天鬥,與地鬥,與昆蟲鬥,與同類鬥,正是靠這種死磕精神才存活到今天。
比如我命由我不由天。
桫欏,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的植物之一。
為了能夠更多的運輸營養物質,進化出類似人類血管的維管束,得以長高獲得更多的陽光(長多高自己說了才算)。
而她傳宗傳宗接代更神奇,負責繁衍的球體帶著孢子躲藏在葉子背面,成熟時,自己彈出,順水漂流,漂向四海(靠自己)。
真是天有多高,植物就有多少手段。
比如在你地盤這,我也不聽你的。
新疆沙漠上,缺水,但不缺少植物。
梭梭樹, 為了在這片缺水的地方存活下來,她從沒長出過葉子,只靠嫩枝的光合作用,這樣可以減少水分蒸發。
冬天,風吹日曬,露出了裸露的樹根,放棄了枝條的水分輸送,把水分留給樹根,而靠發達的根系,只需要一點水分就可以重新復活。
什麼時候天氣下雨我說了不算,但是我可以決定放不放棄。
看到這,想起來我在阿拉善種的梭梭樹還沒澆水呢。
比如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
蠶和桑樹。
蒲公英、榆樹葉等蠶都可以選擇,可蠶偏偏選擇了桑樹,為了一片桑葉,放棄了整片森林,於是桑樹不得不進化出了一套防禦體系。
桑樹有一種防禦性蛋白,能夠精準地知道取食的是桑毛蟲、桑天牛、還是蠶,然後一個個對症下藥。
來的是蠶。
它會先啟動第一道防禦武器,分泌毒汁,它包含著能讓大多數昆蟲消化不良甚至喪命的蛋白酶。
如果沒有奏效,接著第二步開始,發出氣味。
桑樹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吸引對蠶感興趣的狩獵者。
最好的進攻才是防守。
蠶,輪到你了。
這些只是極少的例子。
梭梭樹、海芋、珙桐、水稻、竹子、大豆、本草……從每一株植物的恩怨情仇開始,講述了這些生死冤家繁衍生息的故事,就像電影裡的臺詞一樣:
同樣:有植物的地方就有江湖。
二、影響中國我信,怎麼就影響世界了
雲南某地,村民正在把自己的感恩唱給樹林
遷徙而來的人為了把水稻運上高山,想盡辦法,終於發現在早晨的植物上會有水霧,於是修建水溝,匯成溪水,給了水稻上山的理由。
再修建梯田,踩著階梯,水稻上了山,順著階梯,村民得以繁衍生息
正如旁白所說:
「大自然讓出了空間,收留了人和水稻,人的節制和感恩,維護了整個生態系統的健康運行,在這片家園中,人們付出勞作,也祈禱大自然的收留和水稻的饋贈。」
「農耕文明中,人類與植物的關係,不是剝削與索取,而是與天地共存,萬物共生。」
這是水稻教會當地人民的,也是教給中國人民的。
那麼中國植物又是怎樣影響世界的?
它是以一種中國儒家式的方式,漸進式地、緩慢地改變中國,再由中國的輸送融入到人類發展的歷史,在不知不覺之間,改變了世界。
比如,水稻種植背後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改善人類的環境,飲食,文化。
比如,桑葉和蠶相愛相殺的結果,推動的是紡織技術的進步——絲綢出現。連接了東西方文明的絲綢之路,把絲綢傳到義大利的美第其家族手中,他們用在絲綢貿易中積累的財富,對文學家和藝術家進行贊助,最終推動了文藝復興的步伐。可以說,文藝復興有一隻昆蟲和一片葉子的功勞。
比如,從黃花蒿中提煉的青蒿素,用於治療痢疾,雖從傳統醫學而來,卻拯救了成千上萬的生命,並為現代醫學重新注入生機。隨著需求的擴大,非洲人民也擴大種植面積,給當地農民增加了收入,而她,只是一株平凡的野草。
比如,中國的荷花、蘭花、梅花、菊花等園林植物,走向世界,中國人的造園思想,隨著植物的傳播,影響了世界園林。
等等。
這些我們的「老朋友」,給當代的我們上了最寶貴的一課——
什麼叫做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什麼叫做紮根中國,影響世界。
三.為什麼是選擇她
提起紀錄片,首先想到的是金字塔頂端的英國的BBC、美國的國家地理……
然而,仰望金字塔久了,我們也不甘落後
這是一部4K(解析度3840X2160)紀錄片,每一幀畫面都可以當做壁紙
每一個鏡頭都讓你感受到壯麗河山
導演李成才,曾經執導過《大國崛起》《華爾街》等水平一直在線的紀錄片。
而這次拍攝、製作歷時2年。
參與創作的人員有200多位。8個主要拍攝團隊遍訪了國內27省的93個地區,國外7個國家的30多個地區。這些地區包括新疆的吐魯番火焰山、天山山脈、西藏林芝米林的南迦巴瓦峰、馬達加斯加的瘧疾和鼠疫病情區、處於三國交界的印度阿薩姆地區、零下20攝氏度冰封的神農架等地區。
拍攝期間,困難重重,為了拍攝神農架冰凍下的竹子,攝製組冒著冰天雪地,兩次進入神農頂甚至原始森林。
為了拍攝水中孕育生命的蓮子,生長僅僅幾十秒的鏡頭,背後其實是攝影師用了三個多月逐漸完成水下延時攝影的等待工作。
為什麼這麼辛苦還要這麼做?
在導演組的文字裡,也許我們會瞥見一絲答案:
「從一個單細胞的遊動開始
一場生命的交響便在混沌中醞釀
35億年前,她第一次捕獲陽光,產生能量
4.2億年前,她第一次出水登陸
用綠色,廣泛徵服
1.45 億年前,她第一次開花綻放
用種子,紮根生命的力量
從喜馬拉雅到太平洋之間的大地上
她十分之一的族群都棲息於此
從杜鵑花到珙桐
從稻菽到桑茶
從本草到果竹
她穿越時空,綿延萬裡
她遍及二十幾個經緯度
在不同的文化土壤裡生根發芽」
注意一個細節,在文稿中用的是「她」,而不是「它」。
緣何?
帶著些許母性,多了包容大度;
帶著一點柔軟,少了生硬無情。
與其說,是用「她」讚美植物,倒不如說是用這個字來表現人文關懷。
如果要問,為什麼選擇看「她」?
有情有義。
愛得深沉。
對於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這個「她」受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