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出不窮的紀錄片,這屆年輕人喜歡這樣玩

2021-01-13 澎湃新聞

【金紅棉紀實研究室】出品|行業觀察20

本文共3086字

預計閱讀時間:9分鐘

你是否還記得上學時候的生活?

早上賴床,睡眼惺忪的拿起手機,一看時間,發現離上課只有十分鐘。

於是,翻身起床,匆忙洗漱,提起書包,直奔教室。

到達教室,老師已開始上課,自己只能找個空位置,默默坐下。

而當你把這一切用一臺手機記錄下來,通過簡單的剪輯,並發至微博、B站等平臺,你會發現它會收到不錯的流量效果。

這種視頻,大家將它稱之為Vlog。由於它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記錄了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其某些方面的特點與「第一人稱紀錄片」的特點不謀而合,所以大家將它認作為一種「新的紀錄片形式」。

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大眾的觀念改變,紀錄片的定義也在不斷被刷新,除Vlog外,動畫紀錄片、廣告紀錄片、微紀錄片等新形式「紀錄片」層出不窮。

Vlog

早上賴床、校園中迷路、對著鏡頭碎碎念、因為剪劉海而猶豫再三、在洗手間邊吃披薩邊化妝……為藝人歐陽娜娜奠定大量粉絲基礎的Vlog,起初並沒有團隊為之策劃,僅靠著一部手機和娜娜自己的想法。

「為什麼那麼多人愛歐陽娜娜的vlog,還不是因為我們曾經也年輕過。」在觀看Vlog的同時,觀眾能與創作者產生某種程度上的共鳴與溝通,這種微妙的陪伴感,也進一步提升觀眾對Vlog的收看欲望。

Vlog是視頻博客(VideoBlog)的簡稱,起源於國外視頻平臺網站YouTube,因2012年美妝博主詹姆的一次「偷懶」而走紅——詹姆苦於每天重複回答問題,索性錄了一支碎碎念式的問答視頻,沒想到意外爆火,自此Vlog開始在社交網絡蔓延,逐漸形成了一種極具辨識度的視頻類型。

一個Vlog的長度從幾分鐘到1小時不等,內容大多以拍攝者為主角,記錄個人生活。國內Vlog博主受到大範圍關注的現象出現於2016年底,時尚博主林小宅、海外創業者「你好竹子」、大學生「走向世界的彭美麗」粉絲量成百上千萬,Vlog平均播放量上百萬。

博主「你好竹子」曾透露,導演出身的她曾發布過製作精良的專業視頻,但關注度都沒有Vlog高,「好像這種比較原始,缺少專業拍攝和剪輯的東西倒是更吸引眼球。我們對別人的生活有很多好奇,我們不想看到精緻的包裝過的東西,我們喜歡看生鮮的。」

竹子鏡頭下騎共享單車的媽媽

Vlog的本質在於記錄生活中的吉光片羽,這種以第一視角為主線的生活記錄方式充分滿足了當代觀看者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儘管它正在國內社交平臺蓬勃發展,但內容大多可分為旅遊、美食、生活等三大領域,如何避免內容的同質化,成為博主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動畫紀錄片

2011年播出的《中華五千年》,根據史籍資料,按照時代變遷順序,以動畫形式再現中華五千年歷史。

娓娓道來的敘述中展現著傳奇人物的命運、中華民族的智慧、精神以及輝煌燦爛的民族文化。

動畫紀錄片是指以動畫形式來表現、處理現實世界中非虛構人物或事件的影片類型,起源一般可追溯到溫莎·麥凱在1918年完成的作品《路西塔尼亞號的沉沒》,這部長度將近十分鐘的短片描述了1915年英國郵輪路西塔尼亞號在從紐約去往愛爾蘭的旅途中,被德國潛艇伏擊,造成1198人死亡的悲劇事件。

2008年,影片《和巴什爾跳華爾茲》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被譽為「第一部劇情片長度的動畫紀錄片」,其導演阿里•福爾曼在19歲時擔任以色列士兵,親眼目睹了1982年黎巴嫩貝魯特薩巴拉與沙提拉巴勒斯坦難民營大屠殺。二十多年後,關於屠殺的真相被揭露,戰爭的慘象以動畫的形式逐幀浮現。

國內學術界曾就「動畫紀錄片」的存在是否合理展開激烈的爭論,圍繞紀錄片的真實性,分成了贊同和反對兩大陣營。

但無論持有哪種觀點,不可否認的是,動畫已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在紀錄片中,即使「動畫紀錄片」這一舶來品的概念是否成立尚未有定論,但是我們仍應該提供一個較為包容的創作環境。

廣告紀錄片

2018年7月,許多網際網路從業者、媒體人的朋友圈被小米手機品牌創業紀錄片刷了屏。

這部半小時的紀錄片由周浩監製,主要講述了小米從成立初期一馬平川,到中間階段跌宕起伏,最後克服艱難萬險、逆轉上市的歷程。

片中大量引用了小米內部影像資料,其中不少是首次對外公布。真實的人物採訪和員工帶有情感的真實語言表達,讓無數創業者心中沸騰。

而農夫山泉公司甚至組建了一支全球頂級的野外紀錄片團隊,邀請來曾為BBC拍攝過《人類星球》、《地球脈動》的攝影師蓋文·塞仕頓(GavinThurston)和有著近30年野外紀錄片拍攝經驗的攝影師約翰·艾馳遜(JohnAitchison)完成其他廣告任務的拍攝。

廣告紀錄片在時尚界更為流行, 早期時尚商業與電影結合,《蒂凡尼的早餐》中一襲黑裙一戰成名;而在這之外,紀錄片越來越成為備受青睞的方式。

《香奈兒的印記》向觀眾展現了在香奈兒工作室裡,設計師們如何從一張草圖開始,打造出完美的藝術品;

《時尚大帝》由法國導演魯道夫·馬可尼執導構思十年、貼身拍攝兩年,將時尚界「老佛爺」卡爾·拉格菲爾德不為人知的隱密生活、豐富立體的內心世界呈現在世人面前;

《迪奧和我》另闢蹊徑,把目光聚焦在創意總監RafSimons的首秀過程,解密迪奧的高定製作工藝;

除此之外,華倫天奴,紀梵希,蒂芙尼,YSL,TomFord等時尚品牌也都運用過這種以現實作為拍攝背景的展現方式,製作品牌專屬紀錄片。

紀錄片對一段歷史、一種工藝、一次社會事件進行真實記載,不用誇張的腳本和拍攝手法,講述商品背後的故事與情懷,順應了「做企業就是做文化」的理念,不但拉進了觀眾與產品間的距離,更能使人感受到成功背後獨特的人文精神,為之震顫。

不過,商人和紀錄片創作者應當遵循的道不同,紀錄片創作者必須要跳出商業社會的邏輯思考問題,才能生產出具有普世價值、能呈現人類共同追求的優質紀錄片。

微紀錄片

2019年2月1日,日視頻播放量超過10億的抖音(TikTok)平臺發布首支紀錄短片《我要更好》,記錄下廣州「無聲」咖啡師範啟良和其他九位用戶的故事,點讚數日破十萬。

隨著短視頻的崛起,國人社會生活快消化發展,時間長短仿佛也成為衡量一部紀錄片的重要維度,微紀錄片也隨之出現。

微紀錄片一般是指時長為5—25分鐘的紀錄片,其題材更加現實化,與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關。

例如2014創建、至今已形成龐大產業鏈體系的新媒體平臺「一條」、「二更」,都是具有「微記錄」性質的網際網路紀實產品,雖開設「攝影」、「藝術」、「美食」、「公益」、「旅遊」、「中國職人」、「人間故事」等各類專欄,但都離不開對社會小人物的生活現狀的刻畫:

不滿鍵盤俠嘲諷底層工人,寫書回擊的包工頭;

屢次入獄又出獄後,獲得人生頓悟、改行做遺體修復師的黑道大哥;

誤入公園相親角、被「明碼標價」震驚的英國老外

「鍵盤俠說工地的人就是不讀書的人就去做工,我說做工的人很認真好不好。」

「(在監獄裡)關了幾年之後,忽然就頓悟了。」

「老一輩人總覺得年輕人有點『瞎』,認為他們不知道什麼對自己來說是最好的。」

傳統紀錄片題材多以國家、環境、民俗、著名人物為主,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往往需要大量精心的前期鋪設。

而微紀錄片獨具匠心的選材視角、簡潔明了的單線敘事、具有典型特徵的人物形象,單刀直入,撲面而來,短時間內引發觀眾共情,從而獲得廣泛的傳播。

微紀錄片投入時間較短,主體的故事常被放在「放大鏡」下任由觀眾觀看,迅速、猛烈的情感衝擊仿佛一個巨大的蛛網,使人深陷其中。只有創作者具備縝密的整體構思、高超的訪談技巧、深度的理解與思考,才可能於短期內獲得高質量的視覺素材。

對於這些層出不窮的「紀錄片」,你覺得它們算不算紀錄片呢?

或者你還聽過哪些新的「紀錄片」呢?

歡迎你在留言區告訴我們......

編輯:怡萌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立即聯繫小編刪除!

參考:

Vlog在國內的傳播特點及影響力分析_以微博社交平臺為例_付煜鴻

當虛擬遇上真實:試析「動畫紀錄片」的意義與前景 周璇

歷程*價值*趨勢:論紀錄片廣告的基本問題與發展策略王昕陳燁

《弗拉哈迪紀錄電影研究》作者[英]保羅・羅沙,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這屆最會玩的的年輕人 不結婚不生娃間歇式熱愛生活的年輕人
    不想結婚、不想生娃報復性熬夜、魔性養生……你是這一屆的年輕人嗎?你了解他們嗎?他們時而覺得人間不值得,時而又會像打了雞血般意氣風發!最近有一個名詞火了:間歇式熱愛生活了解一下!另一方面,我國離婚率已連續16年上升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離婚率甚至高達35%以上。而為這組極端數據做出「貢獻」的主要群體是90後。去年,「第一批90後加入離婚大軍」這個話題就曾在網上引起熱議。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一份關於離婚糾紛司法大數據的報告顯示,婚後2年至7年為婚姻破裂高發期,七年之癢變三年。
  • 語C圈、漢服圈,這屆00後喜歡這樣的潮流展
    徐明是一位潮玩愛好者。他加入了一個QQ群,群裡都是一些潮玩發燒友。他跟另外一名群友約好,順便在QQJOY現場面基。大家平時基本都是在群裡交流,像這種來到線下一起逛潮玩展的機會,並不多。筆者在現場,看到許多腳踩滑板、COS動漫人物逛展、甚至是拿著「長槍大炮「蹲明星的年輕人。
  • 盲盒,莫名爆紅:這屆年輕人,就這樣破產了
    這一盤生意,恐怕連VC都鮮少聽說過。據閒魚平臺發布的報告顯示,一位 30 歲上海閒魚用戶, 2018 年通過轉讓盲盒賺了 10 萬元,對限量版、隱藏款的痴迷引發了二手市場的極度火爆。顯然,不及手掌大的小人兒正扛起潮玩經濟的大旗。
  • 這張著名照片被拍成紀錄片:玩家綁在天花板上玩《CS》
    這張著名照片被拍成紀錄片:玩家綁在天花板上玩《CS》,而有一名玩家被用膠帶綁在了天花板上,懸空玩著《CS》,現在這張照片的故事將拍成一部紀錄片。
  • 為啥以前農村迷信鬼神,各種傳聞層出不窮,為啥現在年輕人不信了
    為啥以前農村迷信鬼神,各種傳聞層出不窮,為啥現在年輕人不信了?大家都知道,我國也是有著專門的神話體系的,最為出名的無疑就是天庭與地府了,對於傳說居住仙人的天庭嚮往不已,對於地府卻十分畏懼,認為是魂歸之所,人死後如果作惡還得下地獄。
  • 這屆年輕人也太迷信了吧
    繼「佛系」之後,這屆年輕人的內心世界又被「玄學」充實。同時,年輕人還將「佛系」和「玄學」有機結合到了一起:今日星座運勢看看,運勢好開心一下,運勢不好就當沒看過;換壁紙,反正圖還蠻好看,換換也不吃虧;轉發錦鯉,也就隨手的事,如果真的走運就當賺大啦!
  • 這屆年輕人不講武德,舊消費主義社會性死亡
    來源:野馬財經這屆年輕人不講武德,把「關棍節」逼成了「雙節棍」,網易嚴選也「金盆洗手」退出雙11,宣示與年輕人一起站在消費主義的對立面。尼爾森《2019年中國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指出,年輕人信貸產品的滲透率高達86.6%,年輕人的平均負債超過13萬,超60%的工作90後擁有實質性負債。真是一個敢借,一個敢花!公開資料顯示,2013年以來,絕大多數網際網路公司大舉進軍消費信貸市場,他們一邊培養用戶借錢消費的習慣,一邊誘導用戶超前消費,透支未來。
  • Leader冰箱被年輕人喜歡!一次體驗足矣,有何特別?
    這幾乎讓所有品牌都對這兩大群體以及他們所能產生的消費力、消費需求充滿了關注和期待。如何離年輕人更近一點,首個百億年輕家電品牌Leader用一場年輕化跨界說透了。在11月26日,Leader冰箱iCase系列攜手初心酸奶,以跨界造勢+場景式沉浸體驗吸引年輕用戶主動參與,探索出花式解碼年輕需求的又一路徑。
  • 2020觀眾最喜歡這些紀錄片
    但也有看完對我影響極大的紀錄片:《宇宙時空之旅》和另外幾部相關紀錄片,天文學果真是讓人謙遜的學科,看這些紀錄片我知道了很多;最重要的是,讓我懂得人文學科上為什麼常講看見並尊重個體生命的多樣性,讓我明白為什麼常看見大篇幅講述的少數者的故事,看了這些紀錄片就知道,因為生命本身就沒有規定成長為的樣子,宇宙的浩瀚無垠讓地球文明直到灰飛煙滅也聆聽不到同類者的回聲,地球是一定空間時間裡的唯一
  • 當今這個社會,普通年輕人的出路到底在哪兒?
    可是生活在當今社會的很多人,其實並沒有這樣一種觀念,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出路」,為什麼要找「出路」,而是日復一日的活著,掙扎著。有一條回答帶出了一部紀錄片《出·路》,雖然多年前聽說過這部紀錄片,但這番回味下,讓我作為一個很普通的年輕人多了些許思考。2009-2015年,6年間,一個叫做鄭瓊的導演,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出·路》。
  • 有了這5部高分紀錄片,孩子假期再也不無聊了!
    有的家長甚至都不惜直接扔個手機給孩子玩,既省事又方便。 但是給孩子玩手機,也要有選擇性地玩,比如說看紀錄片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好的記錄片就像一個優秀的老師,可以用逼真的畫面和生動的講解讓孩子吸收很多的知識。
  • 這樣的紀錄片,沒人會不喜歡
    恐怕沒有哪個國家的人在和植物交朋友這件事能夠和我們比較,我們賦予每種植物予性格:松樹蒼勁耐寒,象徵堅韌高尚,長生不老;竹子空心有節,象徵謙虛禮讓,氣節高尚;梅花凌寒開放,象徵不畏嚴寒,純潔堅貞。比如在你地盤這,我也不聽你的。新疆沙漠上,缺水,但不缺少植物。梭梭樹, 為了在這片缺水的地方存活下來,她從沒長出過葉子,只靠嫩枝的光合作用,這樣可以減少水分蒸發。
  • 張文宏評價這屆年輕人更加無畏,大家對於自己的未來有什麼展望呢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評價這屆年輕人更加無畏、有擔當、有創造力。在華山醫院,出徵的動員令一下,很多90後將身份證往科室一放,隨時準備訂機票出徵武漢,這樣憂國憂民的情懷,讓所有人為之動容。這次疫情也讓所有人重新認識了現在的年輕人。
  • 短視頻正在毀掉這屆年輕人?碎片信息製造的無意義感!
    在網上,諸如「短視頻,正在毀掉這屆年輕人」「短視頻,年輕人的慢性毒藥」之類的文章,不斷在強調一點:短視頻就是新洪水猛獸。 本質上,這類泛道德化的「原罪論」,就是一隻既「保守」又「激進」的錘子。在手持這把錘子的人眼裡,什麼新事物都像是釘子。這是以一元化思維評判多元化事物,也很容易走向市場思維的反面。
  • 《懸壺天成》榮獲第26屆中國紀錄片系列片好作品
    《懸壺天成》榮獲第 26 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中國紀錄片系列片好作品」,這是該作品繼2019年獲得第四屆加拿大金楓葉國際電影紀錄片最佳導演獎後再次榮獲國際國內大型獎項。能夠獲此殊榮,這是對我們的再一次鼓勵。」《懸壺天成》攝製方表示。
  • 這屆年輕人花錢時,根本不講道理
    這種情況,我更喜歡用「都市中的新窮人」來描述。TA們掙錢不少,但花得更多,頻繁出入高檔辦公場所,追求品質、追隨時尚,外表光鮮,但存款極少,甚至要靠信用卡來維持支出。結果,很多在5A寫字樓裡上班的,沒有一些送外賣的有錢。仔細想想,這似乎也不只是錢的問題。
  • 扛廁紙回澳洲、自製蟑螂藥:這屆年輕人的命運被改寫了?
    這屆年輕人,現下的擇業與生活境況到底是怎麼樣的?等待研究生複試的晴仔:這個假期,悠閒又焦慮的吃瓜96年出生的晴仔在2018年畢業後一直努力考研,在經歷去年12月的「三戰」後,終於看到了上岸的希望。「這完全把我的時間打亂了,往常的面試時間是3月10號。現在我只能每天在網上學習口語,準備專業課面試。萬一疫情推遲的更久,對我的準備肯定有影響。況且考了兩年,我不想看到的是,複試直接被推到9月開學前,這樣我連旅行放鬆的時間都沒有了。」
  • 專家:紀錄片是中國歷史的記錄者、故事的宣講者
    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總監梁紅:  紀錄片要有新平臺新融合新業態  未來的紀錄片必定是具有高度媒體融合屬性的,兼具社會價值、產業價值以及新興傳播模式的紀錄片業態。沒有受眾的紀錄片是必然要死亡的,中國有最大的觀眾群,這是紀錄片發展的最大紅利。
  • 電影與中國畫21世紀首度聯合大型紀錄片《陳家泠》公映
    大型傳記紀錄片《陳家泠》首映式  錢曉鳴攝   人民網上海1月22日電 2015年新年伊始,由賈樟柯監製的關於著名海派中國畫家陳家泠的大型人物傳記紀錄片《陳家泠》首映式暨2014東方電影大獎頒獎典禮在上海電影博物館舉行
  • 煙火氣中擼起人生一串 誕生於網絡的美食紀錄片為何大受年輕人歡迎?
    幾串烤肉,一杯美酒,這就是深夜路邊的那份得意,這就是平凡熱辣的市井人生,也是中國人的真實人生——折射出當下中國人最真實的生活狀態,這才是它火爆深層次的原因。逗趣的文案,中二鬼畜的解說詞,配音避開了播音腔,選擇了滿滿市井氣息的大煙嗓,這樣的搭配,就像炸雞配啤酒、燒烤配孜然一樣,剛剛好。  此外還有一如既往的彈幕文化,這不僅是當下90後00後的娛樂形式,更是彼此交流互動的方式。《人生一串》的彈幕裡,可以發現製作方埋下的每一個「笑點」「萌點」「槽點」都能被眼尖的網友揪住,不得不佩服製作方對受眾的精準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