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海:完成土壤水文物理特性測定服務農牧業

2020-12-05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李博報導 近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氣象局指導下,興海縣氣象局完成了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土壤容重、田間持水量和凋萎溼度測定工作。土壤農牧業水文物理特性是衡量土壤水分對作物供應可利用程度的標準,並且是確定合理灌溉計劃,提供土壤肥力和農牧業勞動生產率的重要依據,測定後的土壤墒情將更好的指導氣象為農牧服務。

  本次測定的土壤水文物理參數有土壤容重、田間持水量、凋萎溼度三項,測定深度為1米,每10釐米為一層,每層取四個重複。觀測員按照觀測規範要求,逐層取土、稱重、記錄,並將樣品土壤裝盒帶回進行烘烤,計算土壤容重。同時,觀測員在觀測點完成了田間持水量測定的前期工作,待重力水下滲2-3天後將再進行土壤溼度的測定,每次測定土壤溼度後,逐層計算同一層次前後兩次測定的土壤溼度差值得到土壤的田間持水量。隨後把青稞栽種到土表封閉的量杯中,當青稞的所有葉片出現凋萎且空氣溼度接近飽和且蒸騰最小的情況下仍不能回復時,測定容器中的土壤溼度即為凋萎溼度。

  (責任編輯:包寧)

相關焦點

  • 版納植物園發現「近自然模式」橡膠林對土壤的改良效應
    儘管橡膠種植利於經濟發展,卻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如水土養分流失、土壤退化、生物多樣性損失等),加之近年來橡膠價格下跌,因而橡膠種植業的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針對以價格為導向的種植業而言,探索適宜的種植經營模,改善膠園生態環境以及推廣「近自然模式」的生態種植/管理理念,是明智的選擇。
  • 巖土工程相關知識:水文地質勘察的主要技術方法
    鑽探的基本任務是在測繪和物探基礎上,進一步查明含水層的構造、層次、巖性、厚度以及水質、水量、水溫等水文參數,一般採取「以探為主、探採結合」的打井方法,鑽井同時可以服務於人們生活。鑽孔選擇應有測繪物探基礎,勘探點與線應合理選擇,滿足抽水成井需求。巖石要有清水清洗,鬆散層也應用泥漿衝洗,以保證鑽探質量,提高巖芯採取率,完整巖層、粘性土大於70%,破碎帶、溶蝕帶、碎石土、砂性土大於30%。
  • 解析幾種土壤水分測定方法
    儘管監測土壤含水量的方法眾多,但在具體測定土壤水分時,只是選擇其中一種,今天我們就介紹幾種常用的測定方法。分別是烘乾法、電阻法、中子散射法、時域反射法TDR、頻域法FD。  電阻法——古老的第三者插足法  這次人類沒有選擇和土壤親密接觸,而是利用了第三者,即電阻。電阻法是一種比較古老的方法,把嵌有電極的電阻塊放到土壤中,當電阻塊中的水勢與土壤水勢平衡後,測量電阻塊的電阻,然後得出土壤水勢。所謂的電阻是由多孔滲水介質(如石膏、尼龍、玻璃纖維)製成,利用它們的電阻大小與含水量相關的特性測量土壤水分。
  • 內蒙古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工作基本完成
    近日,內蒙古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自治區級成果通過專家評審和自治區人民政府審定,由自治區農牧廳、生態環境廳分別上報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標誌著我區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工作基本完成,為我區後續耕地土壤分類管理與風險管控奠定了科學基礎,為農牧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決策支持。
  • 【題外話】土壤有機質含量如何測定?土壤有機質測定方法
    【常見問題】土壤有機質測定方法有哪些?
  • 環境標準實體書 HJ 1068-2019土壤 粒度的測定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汙染防治法》,保護生態環境,保障人體健康,規範土壤粒度的測定方法,制定本標準。本標準規定了測定土壤粒度的吸液管法和比重計法。《土壤 粒度的測定 吸液管法和比重計法》(HJ 1068-2019)是由生態環境部於2019年12月24日批准發布,自2020年3月24日起實施。本標準規定了測定土壤粒度的吸液管法和比重計法。土壤粒度的測定,有吸液管法和比重計法兩種。
  • Ecological Indicators:土壤微生物對土地利用變化和土壤資源可...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態水文研究組博士後Singh Ashutosh Kumar團隊測定了乾旱熱帶環境下土壤微生物指數隨土地利用變化(自然林、輪歇地、農田)、季節更替、土壤資源(C、N、P)可利用性的響應特徵。相關成果發表於Ecological Indicators(IF=4.49)。
  • 聚光ICP-5000 測定土壤中10 種金屬元素
    本文採用硝酸+氫氟酸+高氯酸消解土壤樣品,採用ICP-5000 全譜直讀原子發射光譜儀測定標準土壤樣品中的硼、鋇、鎘、鈷、鉻、銅、鎳、鍶等10 種金屬元素,通過計算方法檢出限、回收率和精密度來考察ICP-5000 測定實際樣品的分析性能。結果表明ICP-5000 可用於土壤樣品中多種金屬元素的同時分析檢測。
  • 【土壤監測】土壤中有機質的測定方法匯總
    測定原理Ⅰ.測定CO2法(經典方法)原理:將土樣中有機碳高溫氧化後,測定釋放出的CO2的量。如果試樣滴定所用硫酸亞鐵標準溶液的毫升數不到空白標定所耗硫酸亞鐵標準溶液毫升數的1/3時,則應減少土壤稱樣量,重新測定。l 每批試樣測定必須同時做2-3個空白標定。l 取0.500g 粉末狀二氧化矽代替試樣,其他步驟與試樣測定相同,取其平均值。  5.
  • 亞馬遜森林砍伐影響農牧業
    新華社電 亞馬遜森林的砍伐和燒荒不僅引起全球氣候變化,增加溫室效應,而且還會導致亞馬遜生態體系的變化,影響當地農牧業的發展。這是7月29日在巴西巴西利亞閉幕的第3次「亞馬遜生物圈—大氣層大範圍實驗」科學會議得出的結論之一。
  • 【土壤專輯】第6講:土壤中有機質的測定
    測定原理Ⅰ.測定CO2法(經典方法)原理:將土樣中有機碳高溫氧化後,測定釋放出的CO2的量。如果試樣滴定所用硫酸亞鐵標準溶液的毫升數不到空白標定所耗硫酸亞鐵標準溶液毫升數的1/3時,則應減少土壤稱樣量,重新測定。l 每批試樣測定必須同時做2-3個空白標定。l 取0.500g 粉末狀二氧化矽代替試樣,其他步驟與試樣測定相同,取其平均值。  5.
  • 土壤微量元素測試儀
    肥料是農牧業加工過程中不能缺乏的基本,當土壤中的營養物質不夠時,就要求肥料來幫助了,根據肥料來提高土壤營養物質給綠色植物補充維生素來提升農作物的生產量,這一高產方式 早已變成了農夫栽種農作物的基礎知識了。
  • 劉金濤丨十年「山坡水文」路:山坡關鍵帶水文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經過十多年的研究,關鍵帶科學在地球表層結構的認識、關鍵帶生物-土壤-巖石地貌等協同演化、關鍵帶結構對水文過程的作用機制等方面都取得了深度的成果。然而,地球關鍵帶科學研究尚處於探索階段,近年的進展表明,地球關鍵帶科學有潛力促使地球表層研究發生科學變革,為我們所面臨的氣候變化、生態系統保護、水資源安全、自然災害防治等重大問題的解決提供可能的途徑。
  • 土壤有機質的測定
    一、選定方法的依據土壤活性有機質的含量,一般是由有機碳的測定計算得來的,即假定土壤有機質含碳58%
  • 如何才能知道土壤中含水量的多少? 土壤水分測定
    如何才能知道土壤中含水量的多少? 土壤水分測定時間:2016-08-12 14:07   來源: 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如何才能知道土壤中含水量的多少? 土壤水分測定 土壤水是一種重要的水資源,在水資源的形成、轉化與消耗過程中,它是不可缺少的成分。
  • 自貢水文「強監管、優服務」,全力支撐河湖生態建設
    按照水利廳及省水文局的統一部署與安排,立即投入枯期服務行業強監管工作中,積極開展生態流量監測、取用水專項整治行動「回頭看」、優化水文監測體系等相關工作。一、組建河湖流量監測專班中心成立了以杜坤傑主任為組長的河湖流量監測專班,先後前往自貢市雷公灘、黃葛灝電站、雙溪水庫、大佛陀電站、小井溝電站等河湖流量控制斷面開展監測工作。
  • 烏江流域水文氣象服務體系基本建立
    中國氣象報記者趙曉妮報導 9月9日,由貴州省氣象服務中心承擔的公益性行業(氣象)科研專項項目「烏江流域精細化水文氣象服務系統的研究與開發」通過評審。該項目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集成氣象、水文、地理信息等多源異構數據,研發了一體化的烏江流域精細化水文氣象服務平臺,建立了較完整的烏江流域水文氣象服務體系。
  • 研究|土壤中總汞測定的處理
    ESS-1、ESS-2、ESS-3、ESS-4土壤標樣由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提供。本實驗所用的器皿均經過20%硝酸浸泡24h後用自來水和超純水衝洗晾乾後備用。消解完成後,待消解罐溫度降至60℃以下,取出消解罐,放置在微波消解儀配套的趕酸裝置上開始趕酸,趕酸溫度120℃。待消解罐中的消解液呈濃稠狀,剩餘約1mL時,取下消解罐,轉移至50mL容量瓶中,用超純水定容。整個消解過程持續約4.5h。每個樣品設置3個平行。
  • 白蟻堆影響土壤養分的時空分布格局
    原標題:白蟻堆影響土壤養分的時空分布格局 土棲白蟻因對有機質的選擇、搬運、分解、攝取等方式,極大地改變著土壤的物理結構、化學性質和水文特性,而被稱為生態系統的「工程師」。最近,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小精靈在森林生態系統養分固定、再分配、物質循環過程中,還扮演著重要角色。
  • 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測定
    通過實驗了解土壤有機質測定原理,初步掌握測定有機質含量的方法既注意事項。能比較準確地測出土壤有機質含量。二、方法原理在加熱條件下,用稍過量得標準重鉻酸鉀—硫酸溶液,氧化土壤有機碳,剩餘的重鉻酸鉀用標準硫酸亞鐵(或硫酸亞鐵銨)滴定,由所消耗標準硫酸亞鐵的量計算出有機碳量,從而推算出有機質的含量,其反應式如下:2K2Cr2O7+3C+8H2SO4→K2SO4+2Cr2(SO4)3+3CO2+8H2O        K2Cr2O7+6FeSO4+7H2S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