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實現「鑽石」拉伸應變有望用於微電子、光電技術

2021-01-11 網易新聞

鑽石有望成為未來微電子(Microelectronics)、光子學(Photonics)與量子信息技術應用的關鍵材料。由香港城市大學領導的聯合研究團隊近日宣布,已成功實現鑽石的均勻彈性拉伸應變,且達到前所沒有的水準;而這項研究可令鑽石在微電子、光子學與量子信息技術的應用進入嶄新時代。

香港城市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陸洋帶領的團隊與麻省理工、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學者合作展開這項研究,而研究結果顯示,微加工製造的單晶鑽石微橋拉伸樣品可實現高達9.7%的最大均勻拉伸應變,接近鑽石在理論上所能達到的彈性變形極限。而研究團隊也已將此成果發布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題目為「實現微加工鑽石的超大均勻拉伸彈性(Achieving large uniform tensile elasticity in microfabricated diamond)」。

香港城市大學研究指出,鑽石具有超高熱導率與出色載流子(carrier)遷移率,不僅是自然界最堅硬的材料,也是一種可容許大功率電壓的高性能電子材料。不過,鑽石的超寛帶隙(bandgap)及緊固的晶體結構會引起摻雜(dope)問題,也是影響鑽石應用到電子與光電組件的一個障礙。

為此,研究團隊改以所謂的應變工程(Strain Engineering)來克服該挑戰。應變工程通常是半導體製程中,通過調節電晶體溝道中的應變來實現性能優勢,這提高了電子遷移率,從而提高了通過溝道的導電性;而研究團隊則是以機械方式來控制與改變鑽石的電子特性。

鑽石橋拉伸應變示意圖。

事實上,研究團隊早於2018年便首次發現鑽石在納米等級下也能承受極大的彎曲變形,且還能完全恢復原狀;但是納米等級的鑽石樣品難以控制,所產生的應變分布也極不均勻且局限在較小的區域,因此並不適合應用於組件上。

因此,在之後的研究裡,團隊採用微製造單晶矽(Microfabricated single-crystalline)技術,先從高品質的鑽石上製造成橋狀的鑽石樣品。接著,再通過實驗室中的納米力學拉伸平臺,讓長度及厚度分別約為1微米及100納米的鑽石橋在整體上可往返拉伸至約7.5%的高度均勻彈性應變。

同時,研究團隊也參考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的標準,進一步優化樣品的幾何形狀,成功使得部分樣品實現了高達9.7%的最大均勻拉伸應變。之後,研究團隊根據實驗中施加的拉伸應變量進行運算,發現鑽石的電子帶隙通常隨著拉伸應變的增加而減小,沿著一定的晶體取向,在約9%的應變下,鑽石擁有的帶隙從約5電子伏特(eV)降至3電子伏特,而這將大大促進鑽石的微電子應用並提高組件性能,並讓更多光電應用具有更高效率。

(圖片來源:香港城市大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用於下一代電子產品的可拉伸鑽石
    用於下一代電子產品的可拉伸鑽石鑽石是自然界中最堅硬的材料。但是,出於許多期望,它作為一種出色的電子材料也具有巨大的潛力。由香港城市大學(CityU)領導的聯合研究小組首次通過納米力學方法展示了微細加工的金剛石陣列的大而均勻的拉伸彈性應變。
  • 科學家實現金剛石陣列深度彈性應變,或開啟微電子量子應用新時代
    在數十納米大小的區域中,局部拉伸彈性應變達到 9%。這一發現表明,深層彈性應變工程(ESE)可以在金剛石實現,從而改變其物理性能。在這一發現的基礎之上,他們想要更進一步,即在足夠大的範圍內實現精確且均勻的應變控制,以充分利用深度 ESE 進行大規模的工業集成。他們展示了微細單晶金剛石橋在拉伸載荷下發生的可逆的、均勻的、極大的彈性變形。
  • 可拉伸的鑽石:為新一代微電子器件鋪路!
    導讀據香港城市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與哈爾濱工業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首次使用納米機械方法,實現了微加工金剛石陣列的大且均勻的拉伸彈性應變。這一發現展示了金剛石作為微電子學、光子學和量子信息技術中高級功能器件的主要候選材料的潛力。背景鑽石是指經過打磨的金剛石,金剛石是一種天然礦物。
  • 中國科學家實現金剛石陣列深度彈性應變,或...
    他告訴 DeepTech:「未來,鑽石將不只是傳統印象中昂貴寶石,人造金剛石也不再是一種機械加工材料,金剛石還將會是一種極具潛力的電子材料、光電材料。」  「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一直以來鑽石商戴比爾斯這句著名的廣告詞,把原本普通的金剛石(鑽石)帶進了大眾的視線,並與愛情緊密捆綁,成為人們爭先搶購的奢侈寶石。
  • 彈性納米鑽石開拓下一代微電子設計
    香港城市大學和其它幾個科研機構合作,首次展示了以納米力學技術,對微加工的金剛石陣列施加極大而均勻的彈性拉伸應變,可應用於新一代微電子、光電和量子信息設備。
  • 拉伸金剛石打造下一代微電子器件—新聞—科學網
    該發現顯示了金剛石作為微電子學、光子學和量子信息技術中高級功能器件的主要候選材料的潛力。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科學》 「這是第一次通過拉伸實驗顯示金剛石具有極大的均勻彈性。我們的發現證明了通過微加工金剛石結構的『深層彈性應變工程』開發電子設備的可能性。」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陸洋說。
  • 用於下一代電子產品的可拉伸金剛石
    帶隙是半導體中的關鍵性能,寬帶隙可以實現大功率或高頻器件的運行。然而,金剛石的大帶隙和緊密的晶體結構使其很難在生產過程中通過 "摻雜 "的方式來改變半導體的電子性能,因此阻礙了金剛石在電子和光電設備中的應用。一個潛在的替代方法是通過 "應變工程",即施加非常大的晶格應變,來改變電子帶結構和相關的功能特性。但由於鑽石的硬度極高,因此通常認為這種方法是 "不可能的"。
  • 中國科學家開啟全新的鑽石應用時代
    在數十納米大小的區域中,局部拉伸彈性應變達到 9%。這一發現表明,深層彈性應變工程(ESE)可以在金剛石實現,從而改變其物理性能。在這一發現的基礎之上,他們想要更進一步,即在足夠大的範圍內實現精確且均勻的應變控制,以充分利用深度 ESE 進行大規模的工業集成。 他們展示了微細單晶金剛石橋在拉伸載荷下發生的可逆的、均勻的、極大的彈性變形。
  • 未來的量子計算機,可能是彈力鑽石做的?
    香港城市大學帶領的團隊成功找到了能將鑽石應用於微電子、光電和量子信息器件的證據:一種直徑只有人類頭髮百分之一的鑽石,在室溫下可達到最大均勻拉伸應變 9.7%。圖片來源:Evie S. on Unsplash鑽石(金剛石)或許即將擁有新的代表意義在珠寶商眼被鑽石閃亮的外表所吸引,而工程師們看中的卻是其他特性:高度導電和導熱性。通過實驗室製備的可拉伸的鑽石,研究人員希望能夠加強金剛石的特定性質,以便製備下一代電子元件,如未來的量子計算機晶片。
  • 2021年第一期《Science》:將金剛石拉伸到極大均勻彈性變形!
    實現金剛石基電子和光電器件的一個嚴重障礙是,其大禁帶及其晶體結構所帶來的摻雜挑戰。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是應用彈性晶格應變,它可以從根本上改變材料的性質。最近,通過彎曲納米金剛石針,證明了超大彈性變形。局部拉伸彈性應變,在幾十納米範圍內達到9%以上,強度接近金剛石的理論極限。
  • 用於運動檢測的高度可拉伸且自修復的應變傳感器
    在過去的幾年中,這些傳感器已用於創建各種可以檢測周圍環境運動的設備,包括機器人,健康監測設備和智能人機界面。復旦大學,同濟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研究人員最近開發了一種新型應變傳感器,該傳感器高度可拉伸,高效且對環境中與運動相關的變化敏感。
  • 未來的量子計算機,可能是彈力鑽石做的?|Science
    通過實驗室製備的可拉伸的鑽石,研究人員希望能夠加強金剛石的特定性質,以便製備下一代電子元件,如未來的量子計算機晶片。這項突破性的新研究於 1 月 1 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替代材料一直以來,工程學家們都希望能找到一種優於矽的材料,以制出更小、運行更快且有效性更高的晶片。
  • 將鑽石轉化為金屬——用於改進太陽能電池、led燈和電力電子設備
    本文由麻省理工學院李菊教授和研究生石哲撰寫;首席研究科學家Ming Dao;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校長、前麻省理工學院(MIT)工程系主任、Vannevar Bush名譽教授蘇雷什(Subra Suresh);以及莫斯科斯科爾科沃科技學院的葉夫根尼·琴姆巴洛夫和亞歷山大·沙佩夫。
  • 應變光電子學:基於二維材料的光電探測器
    在非平面波導結構中顯示出0.2 eV的帶隙調製,在未施加應變的情況下,在沒有光敏性的介質中會產生較大的光響應。基於此,研究人員提出「應變光電子技術」的概念。然而,由於生長的複雜性、晶圓鍵合問題和熱損耗等問題,III-V材料(InGaAs,InP)與矽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技術並不兼容。另一方面,由於在外延生長過程中矽鍺界面存在缺陷和位錯中心,鍺光電探測器通常表現出較高的噪聲。儘管傳統半導體如Si/Ge和III-V的應變工程可以用來提高電子和光子器件的性能。通過誘導應變,外延生長技術可以改變電子帶結構,從而對遷移率產生積極的影響。
  • 應變光電子學:基於二維材料的光電探測器
    在非平面波導結構中顯示出0.2 eV的帶隙調製,在未施加應變的情況下,在沒有光敏性的介質中會產生較大的光響應。基於此,研究人員提出「應變光電子技術」的概念。圖1 一種應變控制的基於矽光子電路的二維光電探測器的設計圖源:喬治華盛頓大學現代社會對數據的需求一直在不斷增長,人們開始追求更高效的光學數據信號轉換技術,從筆記本電腦或智慧型手機等電子設備到光纖網際網路。光信號到電信號的轉換過程是由光電探測器來完成的,光電探測器是光網絡的關鍵組成部分。
  • 金剛石可拉伸,變身晶片時更「聽話」
    哈爾濱工業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單位合作,在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首次通過納米力學新方法,通過超大均勻的彈性應變調控,從根本上改變金剛石的能帶結構,為實現下一代金剛石基微電子晶片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法。1月1日,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
  •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微電子之後的技術領跑者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是由光學、光電子、微電子、通信、計算機等多學科交叉結合的專業,涉及光信息的輻射、傳輸、探測以及光電信息的轉換、存儲、處理與顯示等眾多的內容。據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王俊介紹,該專業主要是以光電信息的產生、傳感、採集、傳輸、探測、控制、存儲、成像、處理、顯示和應用為研究對象。
  • 2nm技術的晶片開始沒落,下一代信息科技基石一定是光電晶片
    光電子技術則是光子技術與電子技術結合而成的交叉技術,涉及固體物理、導波光學、材料科學和半導體等學科,有望成為下一代信息科技的基石。 微電子晶片製造工藝提升趨近極限,5納米晶片已經在今年量產,2納米晶片製程工藝已開始研發;光學器件性能提升為光電晶片的研製打造堅實基礎,光電晶片將加速自動駕駛、機器人和虛擬實境等技術的優化應用,推動半導體設備實現「從電到光」的轉換。
  • 科學家研發出大型可拉伸透明電極
    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宣布,由KIST光電混合研究中心的Sang-Soo Lee博士和Jeong Gon Son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可以製造大面積(比A4紙大)波浪形納米銀線網絡電極的技術,在結構上可拉伸,具有高度的導電性和透明度,可用於可拉伸顯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