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回答:油耳和糠耳是由基因決定的,是遺傳的。二者都是外耳道的正常分泌物。油耳是如何形成的?外耳道分為軟骨部和骨部,靠近鼓膜的是骨部,靠外的是軟骨部。在軟骨部,有兩種腺體,即耵聹腺和皮脂腺。當耵聹腺分泌比較旺盛的時候,就會出現油性耵聹,俗稱「油耳」。耵聹腺是一種變形的汗腺,所以,狐臭患者常常伴有油耳。而「糠耳」是指耳屎乾燥成鱗屑狀或片狀。很多人認為油耳比糠耳更會讓人嫌棄,主要是因為油耳髒,油乎乎的,一不小心就流到外面來了。前幾天科裡的一個小大夫瞅著我耳朵驚奇地問「你怎麼成中耳炎?」我一聽,大概就明白了,尷尬地回答:「應該是耵聹流出來了。」油耳的人可能經常會面臨這種尷尬的情景,所以一有空就拿棉籤在外耳道口輕輕擦拭。
網友回答:這是遺傳造成的,或者說自然選擇的結果。耳屎又叫耵聹。耵聹分為溼性耵聹(油耳)和乾性耵聹(糠耳)。油耳朋友們的耵聹腺和皮脂腺分泌特多,排出的呈棕黃色、油性粘稠物質,有的甚至流出耳外,為軟耳屎。在人類孟德爾遺傳資料庫上可以查到,耵聹在人種和民族之間有差別。油耳在歐洲和非洲裔美國人佔了幾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我國漢族人則基本上為糠耳。這裡,我們不得不提一個基因——ABCC11。我們大多數亞洲人ABCC11基因上有個鹼基發生了基因突變,導致大汗腺減少分泌。所以,我們沒有腋臭是基因突變的結果。那麼,耳屎為什麼要提腋臭呢?因為目前有部分科學家們認為,這個基因也跟耳屎的種類有關。也就是說,腋臭和油耳都是同一個基因控制的,所以相關性很大。
網友回答:皮脂腺為正常分泌腺,對油狀皮脂進行排洩,可潤膚及於外來物,如小蟲子等進行粘著。耳道裡分泌物一般人均為乾燥鱗屑狀,發淡黃茄塊,稱為幹型耵聹。小部分分泌的為油、糊狀、粘稠、深褐色物質,一些人誤以為時自己外耳道發炎、中耳炎造成的膿汁。其實,這些油狀物也為耳道所正常分泌出來的,叫做「油耳」。「油耳」也稱溼型耵聹、油狀耵聹。油耳形成和人種、民族存在較大關係。據相關統計,國內漢族油耳形成率最低,大概為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七。「油耳」沒有自覺表現症狀,但多伴腋臭。油耳與腋臭儘管出現於不同位置,但兩者關係一般密不可分,為遺傳規律導致的。「油耳」其實傳染不了他人,但油脂物堆積太多,易堵塞外耳道,有礙聲波傳入,會造成聽力下降、耳鳴、耳部出現不舒服,叫做耵聹栓塞,出現這種情況需要進行治療。拿棉籤蘸百分之七酒精也可選擇百分之四硼酸酒精,輕力進行外耳道擦洗。在擦洗時不要把棉籤伸入太深,0.5到1釐米深度適宜,避免有損外耳道裡皮膚、鼓膜。若已產生耵聹栓塞,要及時去醫院進行取出。
網友回答:耳屎對大多數人應該都不陌生吧!它是我們生活一部分,小時候睡在在母親懷裡央求幫自己掏耳朵,感到溫馨、溫暖,輕撓輕癢間一種奇妙的感覺在耳朵裡湧動,掏耳朵時大多習慣性地閉上眼睛,聆聽耳朵裡那難以言語的響聲,隨著響聲那種舒爽的感覺會隨著掏耳勺的撓動層層奔湧,一直鑽進了心窩,心仿佛都酥了。生活中也發現很多人一有時間,就用一些工具給自己掏起耳朵,享受那種美好感覺。很多人掏耳屎沒有多少考慮,有些細心的人,就發現很多人耳屎都不一樣,有的耳屎是棕黃色、油性粘稠物質,有時是褐色,像出血,自己流出耳道,這種耳屎就是「油耳」;有的人耳屎淡黃色、臘樣的碎屑,也有的就像我們頭皮屑一樣,也有的片狀耳屎,這些乾燥耳屎就是「糠耳」;也又很多耳屎集聚成團,非常堅硬,也就是鐵耳屎等等。這些人就疑問了,為什麼會油耳和糠耳?耳道外側三分之二皮膚有豐富腺體,也就是耵聹腺,它分泌出淡黃色液體。由於家族遺傳傾向,所以很多人耵聹腺及分泌量是不同,在就是由於環境因素,也分泌量不同。當耵聹腺分泌量少,耳道蒸發水分,耳屎變幹,就出現糠耳這種耳屎;當耵聹腺分泌量多,很難蒸發掉水分,再出現棕黃色、油性粘稠物質,外界物質汙染後,有時是褐色水狀物質,也就是油耳。
網友回答:人的耳朵分為油耳和糠耳,主要是由於家族遺傳、或民族人種不同(比如亞洲人基因變異,多為糠耳)等原因而形成的不同類型的。「油耳」又名溼型耵聹、軟耵聹、油狀耵聹、脂性耵聹等。這種外耳道耵聹腺分泌的一種淡黃色、粘稠樣的物質,人們俗稱為「耳屎」。有一些人耵聹腺和皮脂腺分泌特多,排出的呈棕黃色、油性粘稠物質,在尚未乾燥後就已積滿在外道眼裡,有的甚至流出耳外,有的凝聚成團,這些統稱為軟耳屎,俗稱「油耳」,醫學上叫油性耵聹。這是由耳道皮膚裡的耵聹腺分泌物與外耳道脫落的上皮混合而成的。皮脂腺排洩油狀皮脂,有潤滑皮膚和對外來異物有粘著作用。
網友回答:經研究發現,人體基因能決定耳屎的乾濕,即「油耳」和「糠耳」。受基因變異影響,多數東亞人的耳屎是幹的,歐洲及非洲人的耳屎多是溼的。從健康的角度講,「油耳」和「糠耳」都是正常生理現象,也就是說耳朵本來就有糠耳和油耳兩種,不會影響健康,不過油耳的人多有腋臭。需要注意的是,若耳屎逐漸凝聚成團,阻塞於外耳道內,便會耵聹栓塞。如外耳道未完全阻塞者,多無症狀,完全阻塞者可使聽力減退。若耵聹壓迫鼓膜可引起眩暈、耳鳴及聽力減退。若耵聹壓迫外耳道後壁皮膚,可因刺激迷走神經耳支而引起反射性咳嗽;若遇水膨脹時可致聽力驟降。因此,一旦耵聹栓塞應及時清理,如外耳道衝洗法:衝洗前需將耵聹膨化,用5%碳酸氫鈉溶液滴耳,3~4日後待其全部或部分膨化,再衝洗。必要時到醫院就診由耳科醫生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