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顯示超10%老年人基本生活無法自理依賴全方位照料

2020-11-30 中國新聞網

  報告顯示超10%老年人基本生活無法自理依賴全方位照料

  誰在照顧失能半失能老人

  ● 報告顯示,有4.8%的老年人處於日常活動能力重度失能、7%處於中度失能狀態,總失能率為11.8%。也就是說,超過10%的老年人在穿衣、吃飯、洗澡、如廁等方面的基本生活無法完全自理

  ● 在我國人口快速老齡化、失能失智人口快速增加、照護需求快速增長和家庭結構變遷的現實下,化解風險的長期照護政策選擇和制度設計已經刻不容緩

  ● 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立後,至少在養老服務籌資方面,可以解除老年人的後顧之憂,使老年人能夠享受體面的、有尊嚴的、有質量的生活

  □ 本報記者  趙 麗

  □ 本報實習生 邢懿銘

  沒有任何徵兆,63歲的葉女士突然就病倒了。

  葉女士家住北京市朝陽區,有高血壓和糖尿病史,原本計劃幫助女兒照看二孩,可在女兒生產前,她卻因突發腦梗住進了醫院。

  像葉女士這樣突然發病倒下的老人並不少,由於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導致中風(腦出血或腦血栓),最終造成肢體殘疾。

  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超過2.53億,1.8億以上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種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達75%,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約4200萬人。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楊團指出,在我國人口快速老齡化、失能失智人口快速增加、照護需求快速增長和家庭結構變遷的現實下,化解風險的長期照護政策選擇和制度設計已經刻不容緩。

  家中老人完全失能

  晝夜看護壓力倍增

  伴隨著清晨的第一聲鈴響,家住北京宋莊的徐玲(化名)開始了繁忙的一天。人到中年,一邊要照顧讀高中的女兒,另一邊還要看護家裡中風的父親,再加上這兩年經濟不景氣,徐玲壓力重重。

  早上一睜開眼,徐玲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來到父親的房間門口,透過門縫看到父親還在酣睡,她才能放心地去為其他家人準備早餐。

  徐玲的父親自中風後,就失去了大部分生活自理能力,洗臉刷牙、吃飯、上廁所、睡覺全都需要有人看護。早上吃飯要一口一口地喂,顆粒狀的食物不好消化,徐玲就全部做成流食,比如米糊、南瓜糊。

  在父親中風前,徐玲在一家家政公司做保姆,雖然辛苦,但僱主人還算和氣,過年過節會給一個紅包。丈夫在外賣公司工作,兩個人的收入加起來還算過得去。4年前,患有腦血栓的父親在上樓時突然昏倒,此後沒能再站起來。

  一開始,父親中風的症狀還不是很嚴重,徐玲去上班的時候,就把老人託付給鄰居照顧。那時候,老人的意識還算清醒,為了不拖累孩子,他在輪椅上一坐就是一天。時間一長,徐玲不好意思再讓父親去鄰居那裡,便在家裡裝了監控,通過手機可隨時看到父親的動靜。但有一次,父親從輪椅上摔了下來,徐玲感到後怕不已,就請小時工了。

  近兩年,徐玲的父親還出現了一些阿爾茨海默病的症狀,有時候正餵著飯就發起脾氣來,飯灑得衣服上、桌子上、椅子上到處都是。徐玲只能無奈地換下父親身上的髒衣服,重新把家裡收拾乾淨。

  父親出現阿爾茨海默病的症狀後,需要有人24小時陪護,請小時工是一筆不小的花銷。徐玲和丈夫商量,兩人趁著上班的空檔回來看看,於是徐玲開始頻繁地跟僱主請假,時間一長,僱主也不樂意了,後來便將她辭掉了。

  如今,徐玲只能選擇打零工,趁著照顧父親的空檔,做小時工補貼家用。

  「老人生病對家人來說是,不僅經濟負擔重,而且精神也時刻緊繃,24小時待機。我一晚上要醒好幾次去看老人睡得好不好,這兩年都有點神經衰弱了,我自己苦點累點都不覺得有什麼,關鍵是很對不起孩子。」每次說到孩子,徐玲都忍不住要掉眼淚。

  《法治日報》記者了解到,很多家庭有這樣的感受,家裡一旦出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人手立刻變得緊缺、經濟壓力增大、工作受到影響,雖然盡全力照顧,但由於不專業,老人生活質量不高。

  老人癱瘓康復治療

  耗錢耗力打持久戰

  北京市民趙亮(化名)的父親在經過復健治療後,已經有了好轉,現在可以獨自扶著小三輪車慢慢走到小區門口坐著了。

  17年前,趙亮的父親跟朋友外出騎摩託車,回來的路上摩託車翻進了溝裡,導致身體癱瘓。

  為了照顧老人,趙亮已經記不清自己究竟換了多少個工作了。有一段時間,地點越換越偏,工資越換越低。

  「那段時間特別難捱,工作壓力大,回到家看到老人煩,我也煩。老人一旦失去自理能力就需要全天候有人在旁邊,除了生活上的照顧,還要經常給他按摩、說說話。所以照顧失能老人不是簡單餵個飯、洗衣服那麼簡單。剛生病完全不能自理那幾年,我天天失眠、焦慮。經濟壓力也大,生活看不到一點光。」回憶起那段時間,趙亮慶幸母親和妻子還能幫襯著照顧。

  當父親臥床不能動彈的時候,不管上班多累,趙亮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為父親翻身擦身體。「偏癱是最害怕生褥瘡的,我之前在醫院聽到一個病友家屬在說,有個偏癱老人放在家裡整天沒人管,最後身上都爛得不成樣子了。我聽後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堅持給父親翻身擦身體,關鍵是家裡除了我沒人能翻得動我父親。」說到這,趙亮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病人其實是最需要陽光的,你要讓他看到公園裡下象棋的老大爺,跳舞的老大媽,讓他感受到同齡的老人那種生命的活力,對他康復都是有好處的。」因此,每到周六周日有空的時候,趙亮都會推著父親到小區樓下或者附近的公園去曬曬太陽。

  趙亮的父親生病前期嘗試了推拿療法、神經肌肉電刺激等多種方法,後期又開始進行坐位訓練、翻身訓練,如今能一個人扶著小三輪車慢慢走動了。

  北京市民劉靜一家同樣也在復健道路上努力前行。

  「慢點兒,慢點兒。」每周六一大早,劉靜和丈夫都會帶著父親去醫院做針灸。難的是家裡的樓是老小區沒有電梯,每次都是丈夫背著父親,她一邊抬著輪椅,一邊扶著父親的後腰,和丈夫兩個人從五樓一步一個臺階跌跌撞撞地下樓。

  劉靜和丈夫是雙職工,家裡的日子過得還算寬裕。父親以前是小學教師,生病以來醫保解決了很大一部分,但關鍵是後期照護。「老人身邊沒有人我們不放心,於是就開始請專人看護。其實是保姆加護工,價格要比普通保姆貴一些,但是我們安心,而且這樣照顧也會更加周全。」

  因為父親屬於中度中風,以前醫生說有康復可能,劉靜就到處求醫問藥,最終找到現在就診的這家康復中心。每個周六,劉靜都會風雨無阻地帶著父親去看診,平時都是和丈夫一起去。有一次丈夫在單位有事忙不開,她只能一個人先把輪椅抬下去,再用一隻手扶著父親的腰部,另一隻手緊拉著父親的胳膊踉蹌地往下移動。

  「我一個人把老人送下去之後,扭回頭看著那麼高的樓,也不知道自己哪來的力氣。但是其實也挺危險的,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有點後怕。」劉靜說。

  父親生病以來,劉靜的個人積蓄基本都花在了為老人請保姆、護工上,她很少再有個人自由時間,「以前周六周日,都是跟朋友、同事出去逛街,父親生病以後很少再出去過周末,都是在家裡陪老人」。

  子女配偶提供服務

  養護中心佔比不高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中國社科院近日聯合發布的《2018-2019中國長期護理調研報告》顯示,對部分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城市的60歲及以上老年人和30歲至59歲成年人調查後發現,65歲是老年人面臨失能風險的重要轉折點。

  報告顯示,有4.8%的老年人處於日常活動能力重度失能、7%處於中度失能狀態,總失能率為11.8%。也就是說,超過10%的老年人在穿衣、吃飯、洗澡、如廁等方面的基本生活無法完全自理。基本自理能力的衰退也伴隨著獨立生活能力的退化,25.4%的老年人需要全方位照料。

  「小」老人照顧「老」老人,是當下很多失能家庭的真實寫照。子女、配偶、保姆是提供服務的主力軍,第三方機構服務佔比不高。

  在北京一家由醫院改建的老人養護中心,《法治日報》記者了解到,養護中心可提供護理人員到家或直接將老人安排在養護中心常年入住兩種服務。在養護中心入住的價格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老人的護理費用,另一部分是老人的醫療費用。養護中心可提供針對失能老人、臥床老人、高齡老人等不同身體狀況的護理,基本護理費用每月都在1萬元以上。

  養護中心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在養護中心的老人,完全失能佔據大半,「完全失能需要全天候看護,很多家庭做不到這一點,所以乾脆把老人送到養護中心。養護中心還可以提供醫療服務,老人身體出現任何狀況都可以及時看診,不耽誤治療」。

  一名護工透露,在她負責護理的老人中,大部分家人會隔三差五地前來看望,跟老人說說話。也有極個別家庭把老人送來後便再也見不到人,卻能按時繳納費用。

  隨後,《法治日報》記者聯繫了一家提供上門照顧不能自理老人的服務機構。據該機構的服務人員透露,每天購買該服務的顧客都有上千人,大多數都是要在固定時間上班的單位職工,不方便請假又不放心老人一個人在家。針對不同身體狀況的老人,這家服務機構會派出不同的護工進行對應的服務,收費標準根據老人身體狀況、服務水平的不同進行劃分。

相關焦點

  • 濰坊市實施護理保險 解決市民生活無法自理情況
    護理保險在濰坊市實施,參加職工醫保人員可申請  作為全省4個試點城市之一,職工長期護理保險(以下簡稱護理保險)於2015年1月1日起在我市施行,著力解決因年老、疾病、傷殘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者的護理問題。
  • 2017.12:代際支持對城鄉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影響(李春平等)
    當老年人身體機能越來越下降,生活自理能力越來越差的時候,能否及時獲取子女的日常照料、情感慰藉和經濟支持就成為保障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關鍵因素。由結果可知,無論是農村還是城鎮,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對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影響不顯著,而代際經濟支持對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影響顯著。控制變量中,除了婚姻狀況以外,性別、教育程度和年齡均對老年人生活質量有顯著影響。
  • 2018.02:子女對父母的照料時長對其照料表現的影響研究(紀競垚)
    (二)研究思路與方法   本研究運用縱向數據主要對子女照料時間對其照料表現的影響進行定量研究。首先描述分析老年人在基本日常生活(ADL)中需要照料的實際時長,探討不同性別、年齡、城鄉和不同健康狀況老年人需要照料的時長狀況。其次分析子女作為主要照料者的照料表現情況。
  • 最高法規範監外執行 明確罪犯「生活不能自理」鑑別標準(通知、標準全文)
    罪犯交付執行前因生活不能自理依法提出暫予監外執行申請的,對生活不能自理的鑑別,由人民法院司法技術輔助部門根據《罪犯生活不能自理鑑別標準》,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罪犯交付執行前暫予監外執行組織診斷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組織進行。在執行中遇到問題,請及時報告最高人民法院。
  • 虛擬管家、「智慧」養老 涼州區老年人生活越來越豐富!
    中心利用呼叫平臺和功能設置,採用信息化、網格化、「網際網路+」的創新型智慧養老集群式雲服務模式,為涼州區符合條件的城鄉老人提供在家就能享受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健康管理、法律援助、精神慰藉、緊急救援等全方位、多元化、個性化、專業化的養老服務。
  • 【中央媒體看金昌】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多元化養老模式託起甘肅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老人說,老伴去外地照顧孫子,他的一日三餐基本都在這裡解決,「這裡硬體設施、服務態度、衛生條件都挺好,飯菜樣式也比較多,也清淡,適合我們老年人吃,還有一個價格比較便宜,吃一餐才六塊錢,外面吃一碗麵都得八塊錢。」這間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隸屬於金川區新華路街道的昌豐裡社區。社區裡160多名老人都和徐先生一樣,在日間照料中心辦了飯卡。
  • 養老名詞解釋、老年人分類及老年護理院標準
    (2)自理老人self-helping aged people。生活行為完全自理,不依賴他人幫助的老年人。(3)介助老人device-helping aged people。生活行為依賴扶手、拐杖、輪椅和升降設備等幫助的老年人。
  • 老年人「心病」如何醫?
    老年人「心病」如何醫?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 題:老年人「心病」如何醫?  新華社記者俠克、田曉航  近年來,隨著老齡人口不斷增多,其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的不僅是基本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也正成為一項重要因素。
  • 老年人需要戴配助聽器嗎?
    而在這些老年人當中每3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其中就有一個患有聽力障礙,在74歲的老年人中,聽力障礙患者更是所佔比例高達30%。對於老年人來,說聽力障礙不僅會導致生活中聲音信息交流困難從而帶來溝通受阻引發生活不便,長此以往之下更是會帶來孤獨感,自閉,焦慮多疑等嚴重的心理問題,長時間處於這種狀態下更是變本加厲的影響老年人的身體健康。
  • 老年人孤獨感與精神病症狀加劇有關
    (COVID-19)的傳播至關重要,但是離群和隨之而來的孤獨感可能嚴重損害老年人。巴伊蘭大學和海法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將老年人中基於COVID-19的孤獨感,與暴露於創傷後焦慮、抑鬱和創傷症狀升高的精神症狀聯繫在一起。該發現最近發表在《美國老年精神病學雜誌》上。
  • 網絡時代,如何幫助老年人適應「數位化生活」
    相關調查也顯示,在老年用戶超過千萬的10項應用中,前2項是社交App(微信、QQ),另外是視頻App(優酷、騰訊視頻、愛奇藝),其餘分別是工具類、購物類、新聞類應用。  網絡「坑老」陷阱多  然而「能」上網並不意味著「會」上網,從傳統信息平臺切換到紛繁複雜的網際網路平臺,老年人難免會暈頭轉向。
  • 2018.01:中國城鄉老年人的經濟福利對抑鬱狀況影響研究(夏豔玲等)
    10項CES-D量表包含「我因一些小事而煩惱」「我很難集中精力」「我感到情緒低落」「我覺得做任何事都費勁」「我感到害怕」「我感到孤獨」「我的睡眠不好」「我覺得無法繼續我的生活」8第一類是健康類變量,主要有慢性病、基本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 2017.01:老年人「養兒防老」觀念的影響因素分析(王一笑)
    「養老」:經濟支持、日常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養老」也不再局限於經濟方面。陳衛(2002)利用1998年中國老齡老人健康長壽調查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在家人照料方面,兒子、女兒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在與家人同住和由家人供養方面,相比於女兒,兒子的作用更顯著;但有女兒的高齡老年人往往對生活和健康狀況的評價更為滿意。
  • 中國已成全球老年人最多的國家,已達2.5億,為總人口的18%
    據報導,中國的老齡化趨勢進一步加劇——60歲以上老年人總數已經達到了2.5億,成為全球老年人數量最多的國家。如果按照2018年13.95億總人口計算,那老齡化比例已經達到了18%(具體為17.9%)。
  • 什麼才是老年人真正需要的「養老」?
    所以說在養老過程中,讓老年人吃飽飯是遠遠不夠的,可很多人其實有這樣的誤區。博康艾馨通過深入調研、了解老年人的具體需求,注重對老年人的這種服務和關懷,從餐飲健康、情感關懷等方面入手,從用戶需求出發,不斷擴容產品線,打造全方位、多品類服務產品體系,為老年人提供無微不至的悉心照料。
  • 山東省悠然(養老)版圖暨《金色芳華·山東老年人健康生活寶典2020...
    10月24日上午,伴隨著歷山社區藝術團表演的芭蕾舞《映山紅》、明湖百合藝術團的旗袍表演《紅棗樹》,由山東省養老產業發展服務中心、山東省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山東建邦集團醫養事業部、魯商傳媒《老朋友》雜誌主辦的,山東省悠然(養老)版圖暨《金色芳華·山東老年人健康生活寶典2020》發布儀式在濟南貴和洲際酒店隆重舉行。
  • 全網沸點 | 天津印發生活垃圾分類指導目錄;國家出手破除老年人...
    日前,《世界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20》《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20》藍皮書發布,報告顯示,天津位列中國網際網路發展指數綜合排名第九名。天津印發生活垃圾分類指導目錄。市城市管理委日前制定並印發《天津市生活垃圾分類指導目錄》,確定了我市生活垃圾「四分類」具體投放要求、投放容器設置規範、垃圾分類收運及處理要求,12月1日起正式施行,指導全市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公共區域及居民正確分類投放。河西首個老樓加裝電梯項目動工。
  • 古稀老人突發腦梗生活不能自理,兩個孩子重度殘疾急需幫助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麗12月1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接到市民張先生的求助電話:一位71歲的老人在突發腦梗之後病倒,生活無法自理。但是前一段時間老人突發腦梗送往醫院,經過住院半月,診斷為腦梗、心臟病及極高危高血壓,基本上半生活不能自理狀態,更不能去照顧兩個孩子,求助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能不能求助相關部門安置兩個智障孩子。」濟南市民張先生告訴記者,老人是自己的舅舅,因為這一次突發腦梗,這個三口之家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平時吃飯全靠他和母親輪流送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