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冬雁
諾貝爾醫學及生理學獎和化學獎的得獎之作都發表在什麼雜誌上呢?當然CNS是少不了的,確實有不少得獎佳作都刊登在Cell、Nature、Science上。推崇CNS、重視雜誌的IF(影響因子),不見得完全錯誤或沒有意義。但我想指出的是,同樣有許多被諾獎委員會引述的得獎論文,是發表在優秀的專業雜誌甚至是被國內某些評鑑系統認為是次等甚至是不值一提的學術刊物上的,以下我舉一些例子說明。
2009年化學獎得主Ada Yonath(阿達·約納特)關於核糖體亞基晶體學研究的關鍵性論文,有三篇發表於J Mol Biol(1984、1987、1991)上,也有兩篇發表於現已停刊的雜誌Biochemistry International (1980、1987)上。雖然J Mol Biol(分子生物學雜誌)在2008年的IF只有4.146,但在上世紀80年代它是與CNS齊名的頂尖雜誌,至今也仍然是結構生物學領域最好的雜誌之一,可以說是該領域的旗艦。至於Biochem Int由國際生化分子生物學聯合會主辦,其1999年IF只有0.77。這是小雜誌發表大論文的又一經典案例。
2008年化學獎關於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Osamu Shimomura(下村修)從1962年到1979年的幾篇重要論文發表於Biochemistry(生物化學)、FEBS Lett(歐洲生化學會聯合會快報)和J Cell Comp Physiol(細胞和比較生理學雜誌,J Cell Physiol的前身)上。上述三份雜誌在2008年的IF分別為3.379、3.264和4.313。雖然它們的IF都不高,但在相關領域內仍是重要的學術雜誌,也以發表過諾獎得獎之作為傲。
2008年醫學獎關於人乳頭瘤病毒的發現,Harald zur Hausen(哈拉爾德·楚爾·豪森)教授被引述的論文有6篇發表於J Virol(病毒學雜誌),有10篇發表於Int J Cancer(國際癌症)上,更有一篇發表於Arch Dermatol Res(皮膚病研究文獻)上。三份雜誌2008年的IF分別為5.308、4.734和1.927,再次說明重要論文也可以發表在IF較低的優秀專業期刊上。
類似的例子可以說是不可勝數。2004年幾位諾獎得主有關泛素的經典論文發表在JBC(生物化學雜誌)、FEBS Lett和BBRC(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研究通訊)上,我記得其他人過去也提到過。這三份雜誌的IF都不高(2008 IF為5.520、3.264和2.648)。
從上述例子可見,諾獎得獎之作也可以發表在相對不太顯眼的期刊上。真正劃時代的突破,無論發表在大雜誌或小雜誌,最終同樣會得到充分的肯定。從根本上說,從事或評價科研工作和論文,更重要的是其長遠影響和科學價值。IF以及其他所有定量指標,只能作為參考,只能在缺乏專家、缺乏客觀評價、缺乏更科學評價系統的情況下用作參考指標。即使如此,採用多個不同指標也要比採用單一IF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