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承宗帶碳酸鋇鐳標準源回國 發展中國核武器

2020-12-07 搜狐網

楊承宗帶碳酸鋇鐳標準源回國 發展中國核武器

來源:

中國新聞網

2009年11月26日15:03

  】

  上世紀60年代的一天,第一顆原子彈試驗的時間日益臨近,上級領導要聽取楊承宗的匯報。正在這時,楊承宗忽然感到右眼不適。作為放射化學家,他知道,這回的麻煩可不小,因為這隻眼受過傷……

  1911年,楊承宗出生於江蘇省吳江縣。1947年,楊承宗由嚴濟慈、錢三強介紹,赴巴黎居裡實驗室進修放射化學,師從伊蓮娜·居裡。

  1951年6月,楊承宗獲得了博士學位,但他婉謝了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年薪為55.5萬法郎,另加補貼」的聘任,毅然選擇了回國,儘管回國後,他的薪酬只有「每月一千斤小米」。為了儘可能多地為國家採購科研設備,他還搭上了自己的全部積蓄,甚至不得不變賣手錶、相機補貼家用。

  回國前,伊蓮娜·居裡送給他10克珍貴的碳酸鋇鐳標準源,約裡奧·居裡還特地請他傳話給毛主席:「你回去轉告毛澤東,要反對原子彈,你們必須自己有原子彈。」

  他的話對促進中國發展核武器起了重要作用。此後,楊承宗在中國科學院原子能所任室主任,取得了多項成果,培養了一批人才,還參與了我國原子能發展規劃的制定,擔任過中國科技大學放射化學系第一任系主任。

  1953年,楊承宗赴協和醫院修理一套裝有鐳的設備,日軍佔領北平後,把這套設備弄壞了,他們竟讓放射性物質向空氣中自由排放,不知害了多少人。楊承宗不顧沒有防護裝備的危險,搶在別人前面,迎著射線走上前去,果斷、妥善地處理好了破損的裝置,但他的右眼卻因為超劑量的輻射而受了傷。

  1961年,上級急調楊承宗到某研究所任業務所長,研究鈾礦的選礦和冶煉,為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準備核裝料。他不顧擔子重,時間緊,全力投入工作中,取得了許多在國際上領先的成果。就在勝利一步步逼近時,領導要聽取楊承宗的一次重要匯報。為了不影響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他不顧自己的病痛,堅持匯報工作。等他再走進醫院,已經錯過了治療的時機。

  經過了兩年的艱苦奮鬥,楊承宗終於帶領五所的科研人員,提前三個月完成了任務,為研製我國的核武器立下了大功。然而,他的右眼卻徹底失明了。

  「文革」中,楊承宗隨中國科技大學到了合肥。「文革」結束後,他被任命為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在這期間,他又創辦了合肥聯合大學,圓了許多學子上大學的夢。長期來,楊承宗坦然地面對榮譽,樂觀地面對人生,表現了中國科學家的崇高品德。他是公認的新中國放射化學的奠基人。(邊東子)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上網從搜狗開始

今日熱點

溫家寶總理在記者會上表示,現在改革到了攻堅階段…[詳細]

汪成榮面臨的獎金被收回再分配難題,並不是一個單一事件。[詳細]

相關焦點

  • 他為周總理識破猶太奸商,為新中國帶回放射源標準,比肩"三錢"
    當時中國的科技發展是一個相當值得自豪的時期,三錢是標杆性的領軍科學家。他們當然不是光杆司令,也有很多跟他們一樣優秀的學者和他們一起努力,將自己完全奉獻給了中國的科學事業。今天說到的就是中國放射性化學的奠基人:楊承宗。
  • 【中國科學報】楊承宗:期頤一笑淡此生
    1951年秋回國,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放射化學研究室主任。1958年9月,創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放射化學與輻射化學系,併兼任首任系主任。1961~1969年,任二機部鈾礦選冶研究所(簡稱五所)業務副所長期間,帶領五所科研人員成功製備出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用的核鈾原料。1980年,積極倡辦新中國第一所自費走讀大學——合肥聯合大學。
  • 科學時報:放射化學家楊承宗的一個世紀
    [科學時報 肖潔報導]他是伊萊娜·約裡奧-居裡夫人的高徒,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他婉拒了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每年55萬法郎的高薪聘請,帶著老居裡夫人親手製作的10克珍貴的鐳標準源回國無比激動的楊承宗心底想得更多的,則是如何回到魂牽夢繞的故土,用「鐳」和「鈾」來實現他的理想,為新中國的建設施展才幹。 當月,楊承宗收到了錢三強先生從北京發出的電報,希望他及早回國。他馬上決定放棄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高薪續聘。
  • 中國回國最艱難的科學家,美國發3條「死令」阻止,不是錢學森
    為了不再受到列強的侵略,中國能做的就只有發展。俗話說:「落後就要挨打」。因為清朝末期我國長時間的閉關鎖國,導致我國跟不上西方各國的發展。而且在經歷了幾十年的戰爭後的中國更是不堪一擊。想要強大,經濟是必須發展的。但是除了經濟,科技也是必須發展的。眾所周知,我國的科技在那個年代和其它國家相比是很差的。所以為了發展科技,我國做了很多努力。
  • 中國青年化學家元素周期表專輯:鐳/錒/釷
    具體地講,通過矽從氧到碳的逆向遷移反應,發展了此類分子高效通用的合成方法,打破了商業試劑結構單一、價格昂貴的來源壁壘,構建了結構類型多達20餘種的偕雙矽合成子庫。偕雙矽結構的新穎性賦予了其獨特的立體效應、電子效應和雙功能性。通過對這些性質和功能的巧妙利用,我們不僅可以實現合成化學中各種官能團的精準構建和選擇性的精準控制,而且能夠讓結構複雜的海洋天然藥物的合成變得更加高效簡捷。
  • 美國日本都想要搶中國原子彈製造原件,科學家趙忠堯用生命在保護
    眾所周知,中國只用了短短幾年,就將原子彈等核武器造了出來。但是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想過這背後的科學家們呢?除了這些名垂千史的著名人物,還有一些沒有出現在歷史上,甚至連家人也被隱瞞,而且原子彈等核武器也不是隨隨便便造出來的,它們不是誕生於實驗室,而是誕生於中國的大西北。大西北的環境多麼惡劣,想必大家都知道。今天這個時代都在防風治沙,更別說在那個艱難歲月了。
  • 他是楊振寧老師,回國比錢學森還難,美國連發三道攔截令阻止
    中國的科學發展是一個非常坎坷的過程。古代的中國技術在世界上雖然非常先進,但更多的是從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來的,中國人更喜歡研究「怎麼做」,而不是「為什麼」。而西方人則喜歡探討世界的本質和奧秘,因此他們的理論可能一時沒有太大的用處,但為後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論基礎。
  • 乞丐抱酸菜罈子進清華,遭門衛驅趕,誰知壇內裝的是中國核事業
    在1931年的年底的時候,趙忠堯結束了在國外的一系列學習以及實驗,放棄了國外給的優越的待遇以及提供的優越的實驗條件,毅然決然選擇回國,想著回國教書育人,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做貢獻,希望能培養出更多的物理人才為國效力,趙忠堯回到了中國的高等學府清華大學擔任物理學教授,教授學生物理學知識,以及倡導在國內開設物理學課程,讓更多的學生知道物理學的重要性
  • .‖ 俞恩梅:飽經磨難志不移——新中國第一獻鐳者(三) 居裡夫人...
    自1月19日起,「方志四川」微信公眾號、四川省情網發布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資深媒體人,著名歷史小說、戰爭小說作家,四川省作協巴金文學院連續三屆特聘創作員田聞一先生撰寫的《俞恩梅:飽經磨難志不移——新中國第一獻鐳者》一文,敬請關注並歡迎在文後「留言」處留下讀後感言!
  • 他是楊振寧的老師,回國比錢學森還難,是我國「國寶級」科學家!
    我國的科技發展道路比較坎坷,古代中國的技術非常先進,比如四大發明,我國古人在實踐中總結經驗,研發需要的工具與技術。近代的時候,我國的科技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西方已經進行了兩次工業革命,有許多先進的科技成果,經濟發展速度很快。
  • 讓中國擁有核武器的女科學家,為國隱姓埋名30年,她有多厲害?
    雖然說在近代中國發展的進程中,因為一些特殊歷史的影響,我國被遠遠甩在了世界發展潮流之後,但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也逐步走向了正軌。在許多愛國人才的共同努力之下,現如今,中國的高科技發展水平也有了飛速的提升。
  • 讓中國擁有核武器的女科學家,為國隱姓埋名30年,她有多厲害?
    雖然說在近代中國發展的進程中,因為一些特殊歷史的影響,我國被遠遠甩在了世界發展潮流之後,但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也逐步走向了正軌。在許多愛國人才的共同努力之下,現如今,中國的高科技發展水平也有了飛速的提升。
  • 楊振寧那麼厲害,美國為什麼不讓他去研究核武器?
    在當時,主持人並未直接詢問楊振寧當年為何沒能參與到核武器的研製當中,而是楊振寧自己不經意間說出了原因。故事的起源是楊振寧被問及【從1945年離開中國,至1971年第一次回國,整整26年沒回來,美國是否禁止你們這樣的人回國,亦或者不準你們把科技帶回中國?】
  • 幫助中國擁有核武器的女科學家,隱姓埋名30年,她到底有多牛?
    如果提到原子彈這一核武器的研發,大家肯定會首先想到錢學森、錢三強這些知名的科學家。他們確實是中國核武器的泰鬥,為了中國核武器貢獻了自己畢生的力量。由於對學術的渴望,她在1941年的時候,給美國密西根大學寫了自薦信,後來在密西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在美期間,發表了許多重要論文,後來在學業完成後,積累了非常多的經驗,就毅然決然的回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