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新聞網2009年11月26日15:03
】
上世紀60年代的一天,第一顆原子彈試驗的時間日益臨近,上級領導要聽取楊承宗的匯報。正在這時,楊承宗忽然感到右眼不適。作為放射化學家,他知道,這回的麻煩可不小,因為這隻眼受過傷……
1911年,楊承宗出生於江蘇省吳江縣。1947年,楊承宗由嚴濟慈、錢三強介紹,赴巴黎居裡實驗室進修放射化學,師從伊蓮娜·居裡。
1951年6月,楊承宗獲得了博士學位,但他婉謝了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年薪為55.5萬法郎,另加補貼」的聘任,毅然選擇了回國,儘管回國後,他的薪酬只有「每月一千斤小米」。為了儘可能多地為國家採購科研設備,他還搭上了自己的全部積蓄,甚至不得不變賣手錶、相機補貼家用。
回國前,伊蓮娜·居裡送給他10克珍貴的碳酸鋇鐳標準源,約裡奧·居裡還特地請他傳話給毛主席:「你回去轉告毛澤東,要反對原子彈,你們必須自己有原子彈。」
他的話對促進中國發展核武器起了重要作用。此後,楊承宗在中國科學院原子能所任室主任,取得了多項成果,培養了一批人才,還參與了我國原子能發展規劃的制定,擔任過中國科技大學放射化學系第一任系主任。
1953年,楊承宗赴協和醫院修理一套裝有鐳的設備,日軍佔領北平後,把這套設備弄壞了,他們竟讓放射性物質向空氣中自由排放,不知害了多少人。楊承宗不顧沒有防護裝備的危險,搶在別人前面,迎著射線走上前去,果斷、妥善地處理好了破損的裝置,但他的右眼卻因為超劑量的輻射而受了傷。
1961年,上級急調楊承宗到某研究所任業務所長,研究鈾礦的選礦和冶煉,為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準備核裝料。他不顧擔子重,時間緊,全力投入工作中,取得了許多在國際上領先的成果。就在勝利一步步逼近時,領導要聽取楊承宗的一次重要匯報。為了不影響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他不顧自己的病痛,堅持匯報工作。等他再走進醫院,已經錯過了治療的時機。
經過了兩年的艱苦奮鬥,楊承宗終於帶領五所的科研人員,提前三個月完成了任務,為研製我國的核武器立下了大功。然而,他的右眼卻徹底失明了。
「文革」中,楊承宗隨中國科技大學到了合肥。「文革」結束後,他被任命為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在這期間,他又創辦了合肥聯合大學,圓了許多學子上大學的夢。長期來,楊承宗坦然地面對榮譽,樂觀地面對人生,表現了中國科學家的崇高品德。他是公認的新中國放射化學的奠基人。(邊東子)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上網從搜狗開始
溫家寶總理在記者會上表示,現在改革到了攻堅階段…[詳細]
汪成榮面臨的獎金被收回再分配難題,並不是一個單一事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