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字讀xiǎng,本義為剖開晾乾的魚,後泛指成片的醃臘食品。在福建、浙江沿海,食用各種魚類做成的鯗,就跟四川、重慶的臘肉香腸一樣,不僅是民俗,更是人間風味中的至味。
一月鰻魚二月蝦,春節前後的鰻魚豐腴肥美。每到此時,福建、浙江家家戶戶的屋簷下總會掛上幾根鰻鯗,經過了西北風的錘鍊,被賦予獨特的味道。因此素有「新風鰻鯗味勝雞」的說法。靠自然風吹乾的鰻鯗肉質潔白細膩,做道簡單的手撕鰻鯗,還可拿來與紅燒肉相配,那鮮香相擁的滋味堪當一絕。
魚鯗早在古代就有。相傳春秋末期,吳王夫差與越國交戰,帶兵攻陷越地鄞邑時,御廚在五鼎食中,除牛肉、羊肉、麋肉、豬肉外,巧取當地鰻鯗作菜。吳王夫差食後,覺得此魚味道特別鮮美,與往日宮中常吃的鯉魚、鯽魚不一樣。
回宮後,雖餐餐仍有魚餚,但他總覺得不如鄞邑的可口。後來特從鄞邑找來一個老漁民,專門為他烹製魚宴。老漁民將帶來的魚鯗加調味蒸熟獻上,吳王夫差食後大悅,讚不絕口,從此鰻鯗身價倍增。清代民間也嗜食魚鯗,當時浙江台州溫嶺市松門地區出產的臺鯗,聞名全國。
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上曾經提到:臺鯗好醜不一,出台州松門者為佳,肉軟而鮮肥,出時拆之,便可當作小菜,不必煮食也。用鮮肉同煨,須肉爛時放鯗,否則鯗消化不見矣。凍之即為鯗凍,紹興人法也。因為「新風鰻鯗」肉質豐滿,鮮鹹合一,風味獨具,所以很受人們歡迎。
鰻鯗用海鰻製作。每年臘冬,正是捕撈海鰻的旺季,此時又是西北風季節,把海鰻剖肚挖髒後,揩出血水,用鹽在魚肉上擦勻,再灑上黃酒,放入盛器醃製幾小時。然後將醃過的鰻取出,用竹片將鰻撐開,掛在避陽的通風處晾乾,約7天左右待肉質堅實硬結實,便成為美味佳品。
鰻鯗的種類很多,大的,小的,幹的,溼的,什麼樣的鰻魚、什麼樣的水、什麼樣風、什麼樣的陽光、什麼樣的日期。都會影響鰻魚鯗的口感。在不一樣的條件下會形成不一樣的口感。在相同的工藝下,不同環境造就了鰻魚鯗千變萬化的味道。風乾的鰻魚帶著濃烈的海水腥氣,肉質堅實而韌性十足。
在鰻鯗中,七星鰻鯗,在沿海又被稱之為油鰻鯗,以稀缺、美味、無刺、珍貴而成為鰻鯗中的極品。七星鰻,又稱星鰻、海鱔、沙鰻,呈長圓筒形,一般體長30~60cm,體重300~700g,體無鱗,皮膚光滑,側線完全,沿側線及其上方各有一行白色點狀的感覺孔。星鰻屬於海底石縫洞穴寄居性魚類,一般不做長途洄遊。但在北方寒潮侵入,海岸浪滔翻滾,原寄居地受衝擊的情況下,星鰻則做自北而南洄遊,尋找新的石縫洞穴寄居。
因中國黃海海域海底地貌一般為沙地,星鰻無法找到棲息之處,因此每年10月以後,反覆侵入的寒潮,使寄居在日本列島、南韓東部沿海的星鰻大批地做東北向西南季節性長途洄遊,直達中國長江口以南的舟山群島。舟山群島露出海面的島嶼有1339個,半露或不露的島礁更是不計其數,石縫洞穴多,是星鰻的理想棲息地。正因為七星鰻這種洄遊習性,我們這些吃貨才有了口福,有了饕餮鰻鯗的絕佳時節。
與其他鰻魚不同,七星鰻魚只有一根粗大的主刺,沒有小刺。七星鰻的這個特點,跟日本最流行的烤鰻一樣。因此,七星鰻可以做成鰻魚飯,也可以做成烤鰻。從風味上比較,七星鰻是純野生的洄遊底棲魚類,鮮度和滑嫩度,還要勝過養殖的鰻魚。只不過因為中國人的飲食習慣與日本不同,所以七星鰻在西風起的季節裡大量上市,大多數地方不知道怎麼吃這條美味的魚,所以大多數製成了鰻魚鯗,成為閩浙一帶的民間至味。
對美味的執著,對海鮮的追尋,鮮窩是獨一無二的。藉助古人的制鯗智慧,鮮窩把來之不易的七星鰻食材,用陽光、西風,將貯藏變成了一種美味的轉化形式,用獨特的方式,把海洋帶給我們的恩賜,轉變為人間風味中的至味。鮮窩七星鰻鯗,不僅口感細膩,味道鮮美,更是一道精緻的下酒小菜。
清蒸七星鰻鯗,蒸的是七星鰻的原汁原味。滑膩鮮美油潤的七星鰻,帶著海的味道入口時,伴著鮮窩紅魔IPA,或者來一杯墨焰幹邑,那是滋味,只能用美妙二字來形容;青紅椒炒七星鰻鯗,炒的是山海的原汁原味。青椒的辣,紅椒的甜,沁入七星鰻的鮮,來一杯臻緹白蘭地,或者盡致小酒,陶醉於食物與酒的絕妙組合中。
口水出來了吧?
來鮮窩
在盛夏的綠蔭裡
一杯冰鎮的鮮窩紅魔IPA
一盤原汁原味的七星鰻鯗
消磨屬於你的美味慢時光
你和七星鰻鯗
只有一個指頭,一個快遞的距離
鮮窩七星鰻鯗
搶鮮價180元/500克
只有100位!!!
普通用戶與鮮窩客戶同價
暢享這個夏天的專屬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