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3月開學,正是師生見面最繁忙的日子,無暇看電視和報紙。此時開「兩會」,我多半犯糊塗。先是編輯來電話,要我談兩會,只能如實相告,不知新聞故而不敢談新聞;後《中國新聞周刊》來電,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出了一個新看點:溫家寶講政府所作的一切,是為了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這一說法令人耳目一新。
在普遍飢餓的年代,民眾不是為尊嚴,而是為吃飯苦苦掙扎,甚至付出生命代價。餓死3000萬人的慘痛不提了,謹舉最近網上披露舊聞一例:1960年8月2日,太原市公安局發現路邊小樹上有反動標語:「為吃飯,打倒XXX」。為此,該局公布此案為反革命案件,發動全市普查。在那個年代,這類案子不難破,書寫者肯定被打倒,多半是活不下來。
相比這樣的時代,改革開放接受「人權」這一提法,將人權定位於「溫飽權」(其實是吃飯權)是一大進步,理應肯定。30年前這樣說,是可以的,30年後還這樣說,就不像話了。中國早已解決「溫飽」問題,按GDP計算,已經超過德國,到年底或可超日本,在如此富足的年代,再將「人權」定位於「溫飽權」,豈非授人以柄?
還應該表揚的是與「尊嚴說」配套,此次兩會舉手表決「選舉法修正案」。其中最大亮點是「城鄉同票同權」。以前農民只享有城市居民選舉權的八分之一,後改為四分之一。回想上世紀90年代末,三農問題吵得沸反盈天,有記者找我採訪,要我說說改革開放從農民、農村、農業開始,二十年過去,為什麼三農成為負面危機?我先問他一道算數題,小學生都會算:五分之三大,還是四分之一大?他說五分之三大。然後我告訴他一個史實:1787年美國制憲會議曾為南方黑奴的選舉權吵得一塌糊塗,差一點崩盤。南方種植園主為擴大眾議院議席,提出南方的黑奴按選舉人口算,有一個算一個,北方不幹,認為這是欺騙與訛詐。雙方討價還價,在零與一之間對價,最後摸到零點六即五分之三,每一個南方黑奴算五分之三選舉人口,制憲會議渡過難關,勝利閉幕。華盛頓興奮至極,稱之為「偉大的妥協」。
記者聽我一席言,立刻明白我的意思:三農之所以鬧危機,就在於農民的根本政治權利——選舉權,還不如兩百年前的美國南方黑奴,四分之一小於五分之三!牽牛要牽牛鼻子,這才是牛鼻子所在。當時為三農發言的學者專家沒有一個牽住牛鼻子,都是在外圍打轉。國共決戰,用陳毅老總的話來說,淮海戰役的奇蹟,是「五百萬民工用小車推出來的!」農民用小車把共產黨推進了城,卻只能享有城裡人八分之一的選舉權。農民的政治權利從八分之一進步到四分之一,花了42年(1953~1995),從四分之一到同票同權,花了15年(1995~2010)。這是歷史性的重大進步,理應獲得更大的表揚。
農民與市民同票同權後,下一步就是城鄉居民如何共同前進,如何共享尊嚴。朱學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