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女護士說:面對死亡,讓逝者更有尊嚴地離去

2020-12-05 明白二大哥

從部隊退伍後,賈曉陽成了一名護士。她始終堅持「退伍不褪色」的軍人本色,得知醫院組建支援湖北醫療隊時,她第一時間報了名。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她負責隔離病區的消毒工作。在武漢工作最初幾天,她的心情非常沉重,直到父親用微信發來一封信,叮囑她莫忘軍人本色。

決定:退伍不褪色 她第一時間報名奔赴前線

春節前後,武漢新冠肺炎疫情告急,河南省果斷組織多家醫院,成立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就是其中的一家。

得知醫院要組建醫療隊前往武漢支援,呼吸科護士賈曉陽覺得,是時候再次踏上「戰場」了。因為自己不僅僅是一名護士,還是一名退伍軍人。

賈曉陽大學期間在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習護理專業,大一過後,她響應號召,當兵入伍,在山西大同經歷了兩年軍旅生涯,之後回到學校繼續完成學業,畢業後在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從事護士工作。

「有一天微博熱搜是陸海空軍醫都過去了,還有以前的戰友。」賈曉陽說,看到網上這些信息後,自己熱血沸騰。「軍人本來就應該在前線工作,作為醫護人員這又是我的職責。」

於是,大年三十,賈曉陽寫了一份請戰書交給護士長,第一時間報了名,並最終獲得醫院同意,隨著河南省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奔赴武漢。

工作:幫逝者料理遺體 讓逝者更有尊嚴地離去

到武漢工作的前幾天,賈曉陽的心情非常沉重,有時甚至難過得掉眼淚。這並不是因為她覺得在武漢的日子有多苦,而是工作的特殊性引起的。

賈曉陽在武漢的工作地點,位於武漢市第四人民醫院隔離區。工作內容不僅僅是對所在樓層每一間病房進行消毒,對使用過的隔離衣、護目鏡、垃圾袋進行消毒,還要負責對病故患者遺體進行消毒包裹,做好遺體料理,讓逝者有尊嚴地離去。

「那是一位70多歲的老奶奶。」賈曉陽向河南商報記者回憶了自己在武漢送走的第一位逝者,也是她最印象最深刻的一位。

賈曉陽忍著心痛為老奶奶擦拭身體、整容、穿衣,再用專用的袋子將遺體包裹,在袋子外面標明姓名、性別和年齡,所有這一切都需要在30分鐘內完成。一切都料理妥當後,她深深地向老奶奶的遺體鞠了一躬。

這樣的工作對於一名年僅26歲的女孩來說,真是一項頗具挑戰的工作,但賈曉陽完成得很出色,這與她曾經的軍隊生活有很大關係。

「剛開始的時候,我感到很難過,因為疫情的無情,因為生命的逝去,如今我慢慢有所緩解,想到更多的是如何將消毒進行得更徹底一些,如何幫助其他隊員在死神手中搶救更多的生命。」賈曉陽說。

驚喜:父親告訴她 莫忘軍人本色

賈曉陽剛決定去武漢的時候,包括醫護人員在內,大家對新冠肺炎知之甚少。害怕家人擔心,直到坐上出徵的高鐵,她才告訴了父親。「那個時候,他已經阻擋不了我了。」

同樣是因為害怕家人擔心,在武漢工作頭幾天,雖然心情很沉重,賈曉陽卻始終沒有跟家人提及。直到有一天,她收到了父親用微信寫給她的一封信。

「孩子,你是軍人出身,莫忘軍人本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軍人的榮耀!」信件中,父親很欣慰賈曉陽選擇馳援武漢,並叮囑她,救死扶傷是醫護人員的天職,祖國需要,義不容辭。

能夠得到父母的肯定和支持,壓在賈曉陽心裡的石頭,算是落了下來。

「我爸表達比較含蓄,平常打電話都很簡短、直接,沒想到這次寫了封信,給我發了過來。」賈曉陽說,接到父親的信件後,她很詫異、很感動、很開心。

父親用微信給賈曉陽寫的信

「現在我爸每天都會主動跟我聊天,問我下班了沒,讓我下班給她發條信息。」賈曉陽說,在自己的印象裡,這是父親第一這樣頻繁地聯繫她。「每次跟他聊完天,我都感覺我爸快哭了。」

「雖然說我退伍了,但是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賈曉陽稱,軍人的天職和父親的叮囑,讓她更加堅定了信心。

「面對死亡,說一點不恐懼那是假的,但我曾經是軍人,現在是護士。兩年的部隊生活鍛鍊了我堅韌的意志和強壯的身體,四年的護理學習培養了我嚴謹的態度和專業的技能,我有足夠的能力保護自己,我有足夠的堅強直面死亡。國家有難,我必須挺身而出,雖是不一樣的戰場,卻是一樣的戰鬥。我相信,我們一定會勝利的。」

相關焦點

  • 植物人,執著地活著還是有尊嚴地離去?
    「在工作當中看到植物人這個群體非常無助,跟患者的感情也特別深,很想幫助他們。剛好這個事情既不脫離工作又是公益性質的,所以就毫不猶豫地做了。」何江弘說。何江弘認為植物人的治療應該多學科合作,要有一些心理學、藝術、音樂、營養學等相關領域加入進來。「醫院畢竟只是一個醫學上的治療,但植物人引起的問題不單單是醫療和藥物能解決的。」
  • 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
    死亡,自古以來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而若是親人的意外死亡,更是雪上加霜,很多人一時無法從中走出來。面對至愛的親人,我們渴望和他永遠在一起,渴望與他同甘共苦。但是,如果這個人突然去世或即將離開,我們怎麼辦?要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
  • 面對死亡,我們不能總是哭泣
    她現在最需要的就是一張病床,用藥緩解一下疾病帶來的痛苦,最後安靜地離開人世。患者50多歲,是一位很有氣質的女性。我試探地問她:「您了解自己的病情嗎?」她表示很清楚自己的情況,希望我能幫助她緩解一下痛苦。我又對她說:「您有可能出不了院。如果可能,能接受回家治療嗎?」
  • 專家呼籲:讓患者有尊嚴地死去
    對於癌症晚期患者來說,不僅治癒之路漫長,有時候可能活著比死亡更痛苦,所以很多患者會直接選擇放棄。那這樣對嗎?癌症晚期,乾脆直接不治了?很多人都認為,癌症一旦到了晚期只能等死。而事實上,有些癌症即便是晚期,依舊有治癒的希望。
  • 80後美女法醫:讓屍體"說話" 還逝者尊嚴
    問題四:如何判斷死者的死亡時間?(亂入一個「正經」的問題)呂薪名:現場的死亡時間判斷最直接的根據是屍溫,屍斑,屍僵來判斷。問題五:吃東西的時候,會想到工作時的場景嗎?想到了,要是難受會怎樣處理啊?呂薪名:我吃東西時基本不會想那些事情,想到了也不會有什麼反應,可能會拿筆把我想到的記上,回頭查查資料。
  • 死亡並不是真正的離去,被忘記才是真正的死去...
    死亡不是離開,只是去了另一個世界,在愛的記憶消失前,請記住我。豆瓣得分9.0分,也被無數人推薦。無疑,這是一部製作十分走心的電影。2018年1月23日,《尋夢環遊記》獲得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最佳原創歌曲提名。《尋夢環遊記》還開創性地以墨西哥亡靈節為靈感,加入音樂元素,釋放出與市場上大多喜劇動畫截然不同的氣息。愛一個人的時候,你可能會說這並不需要理由。
  • 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和悲傷,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除了外國人對戴口罩防禦疫情沒有相關的意識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們對生死看得更開,更早地經歷了死亡教育。出於對死亡難以名狀的恐懼,大部分人都對死亡諱莫如深、避而不談。許多家長不讓孩子參加葬禮,不允許他們談論這個不吉利的事情。許多家屬隱瞞絕症親人真實的病情,怕對方接受不了自己的死亡。
  • 感悟死亡和生命的尊嚴
    死亡,是人生的必然過程,但也是最無可奈何的事,是完全不能討價還價的。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呢?目前在世界上,死亡學已發展成為一門跨越心理學、醫學、精神分析、哲學、宗教、文學等各學科的學問,但在我國它還是一門缺乏系統研究的學科。
  • 破譯死亡密碼的法醫曾震——讓證據說話 為逝者申冤
    曾震到達現場後,發現死者位於客廳,客廳比較髒亂,地板和茶几邊角等有血跡,死者全身多處損傷是陳舊傷,這難道是一起非正常死亡嗎?曾震認真梳理整個案件,仔細勘查每一個地方,沙發下一撮頭髮引起了他的注意,接連又在臥室發現了幾撮頭髮。曾震說,這幾撮頭髮不是正常脫落,反而更像是從頭上拽下來的,體表陳舊性損傷部位磕碰不易形成。
  • 不要罵我,我想讓狗狗有尊嚴的離開,所以我選擇了給它「安樂死」
    有一句話說的很好——寵物和戀人一樣,來到你身邊給你帶來多大的歡喜,離開你的時候,就會給你帶來多大的傷痛。不得不承認,相對於人的壽命而言,狗狗的壽命真的只有十幾年。這還是壽終正寢的狗狗,而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和疾病,真正能陪伴主人十幾年的狗狗,其實並不多。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愛寵離開自己,真的很難過。
  • 安徽女護士死在副院長家的樓頂:他就是個快子手。我說她是個三者
    安徽女護士死在副院長家的樓頂:他就是個快子手。我說她是個三者據11月15日的媒體報導,安徽郎溪縣人民醫院一名女護士鄧琳琳在該院副院長家樓頂死亡。女護士的父親鄧福兵發布微博稱,女兒是安徽郎溪縣人民醫院護士,10月14日晚8點10分左右家人得知女兒死亡。當地警方偵查過死者事發前的行蹤:當日她騎車到了副院長家所在的小區,上了副院長所住的樓頂,就再也沒有下來。警方運用科技手段恢復的簡訊顯示,副院長已婚,女護士鄧琳琳曾為他墮胎。
  • 殯儀館90後夫妻檔:讓逝者「美麗」走完最後一程
    這個讓人「敬」而「遠」之的特殊行業裡,在福山區殯儀館的工作人員中,卻有這樣一對90後的小夫妻———劉燦、溫祝靜,他們在這個特殊的崗位上,用自己的青春默默奉獻。衝破世俗偏見,實現自我價值劉燦、溫祝靜,都是90後,都是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殯儀學院畢業的優秀大學生。
  • 「心理專欄」勇於面對死亡:在生活中踐行生死學 ⊙裴完花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該如何與親人談生死這個話題呢?在學習陳復教授開設的「生死學與心理學」這門課期間,公公在醫院查出了腫瘤,在諮詢了多位醫學專家的意見後,最後也沒確定這個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的。先生他們弟兄幾個意見又不一致,有主張手術的,有主張不手術的,但是在剛開始知道檢查結果時,沒有一個人和他們的老父親說他的真實病情,害怕老人心裡承受不住。
  • 從數字看一個國家的尊嚴
    只有每一個國民活得有尊嚴,這個國家才有尊嚴;只有每一個死者的生命都得到同樣的尊重,這個國家才有可能被所有人尊重。今天的中國正在走向更加文明的社會,人道主義傳統逐漸得到恢復和繼承,每一個人正在得到應有的尊嚴。這一轉變,從中國統計學的數字的變化,可以考證出來。
  • 這些每天都要面對死亡的人,是怎樣看待生死的?
    殯葬人每一天都必須直面死亡,他們都會有哪些與生命有關的經歷?  清明前夕,我們從杭州殯儀館的職工中收集了一些與生命有關的故事。  在殯葬人的眼中,生命意味著什麼?人們對於逝者的身後事有哪些「誤解」?這些故事,就是殯葬人給出的答案。  「那麼多的意外,提醒我關愛家人」
  • 如何面對死亡呢?
    最近和朋友討論死亡這個話題,有一些自己的見解分享給大家。但我的這篇分享是基於我的角度出發,不見得適合所有人!關於來生。我個人認為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考慮來生的問題,因為即使有來生,那來生的那個你也有可能是一個新的個體。就好像永遠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是一樣的道理。
  • 強調死亡尊嚴的國產紀錄片,豆瓣評分9.0,因主題沉重只拍3集!
    這就是醫護人員和病人必須面對的現實。在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面前,人們的生命只是一個數字。病人通常在臨終前從普通病房轉入「關懷室」,安靜地離開這個世界,而他們中的大多數都知道這樣的事實。陳小軍剛入住時,還能走路,最後病情加重連床都下不來。
  • 來論|讓生命有尊嚴的謝幕,需要專業化幫扶
    太原市橋東北社區衛生服務站2016年為此專門成立了一個「臨終關懷志願者團隊」,該站服務區域是橋東北社區和南官坊社區,十幾名醫護人員在兩個轄區居民有相關需要時,都會被臨時選調,組成一支隊伍,為彌留之際的患者免費進行力所能及的救治,義務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心理危機幹預和輔導。
  • 高溫下的堅守|在900度火化爐旁守護逝者尊嚴
    撿灰爐、清理爐膛……衡陽殯儀館的火化師們日日忍受高溫炙烤,在終點站送逝者走完最後一程。8月12日,記者來到衡陽殯儀館的火化室,五臺正在工作的火化爐一字排開,機器轟轟作響。記者一進門,一股熱浪襲來,室內的通風系統已經開足了馬力,但依然感覺十分悶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