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許多臨終患者希望能在家中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對他們中的一些人來說,最後數天的醫學治療或許已無意義,重點應該是情緒疏導安慰。太原市橋東北社區衛生服務站2016年為此專門成立了一個「臨終關懷志願者團隊」,該站服務區域是橋東北社區和南官坊社區,十幾名醫護人員在兩個轄區居民有相關需要時,都會被臨時選調,組成一支隊伍,為彌留之際的患者免費進行力所能及的救治,義務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心理危機幹預和輔導。
在臨終患者和他們的家人眼中,這些志願者們無異於天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來到身邊,減緩痛苦,撫慰人心。
「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這句醫學名言道出了醫學的局限性,也闡明了醫學的本質屬性——不僅在於治癒疾病,更要將重點放在人的身上,給病患以儘可能多的慰藉。對於臨終患者來說,尤其如此,他們或是年事已高,或是病情惡化,醫學治療的手段和作用愈發局限,如何讓他們有尊嚴地離開,才是最重要的事。
人人都要面對死亡,死亡並不可怕,真正難以接受的是在痛苦、壓抑和後悔中離開。這本就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只是普通人很難有機會去真正思考,而身處其中時,卻又往往不知所措。臨終關懷的意義就在於此,通過專業人士的介入,可以最大限度地為患者減輕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給他們生理與心理上的雙重慰藉。
人總要離開,這不是放棄,而是患者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選擇。這些醫護人員組成的志願者隊伍,本身就有豐富的醫學知識和專業技能,沒有人比他們更能夠科學地為患者著想,從而在這個特殊的階段,給患者以尊嚴感、舒適感和控制感,讓他們在延長生命和提高生存質量之間找到平衡點。他們理解病人的痛苦,也願意傾聽患者的訴說,能夠給身處於痛苦和無措中的患者和家屬以依靠,從而避免在煎熬中做出可能會讓自己後悔的選擇,其意義之重要,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
莫說是義務服務,即使是合理收費,也無損其社會意義。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臨終關懷、舒緩治療正日益引起重視,多地紛紛推動形成主體多元、服務形式多樣的服務體系,推動臨終關懷服務走入社區,惠及更多的患者。同時,完善家庭醫生制度、普及生命教育、推動臨終關懷服務納入醫保等措施,也應同步展開,給予臨終關懷服務更多的保障與扶持,讓生命都可以有尊嚴地謝幕。(宋鵬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