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一到了離開之際,絕不搶救!」臺灣作家瓊瑤在《寫給兒子和兒媳的一封公開信》中的請求,使「生前預囑」成為熱點話題。記者3月31日從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了解到,目前,全國已有超過兩萬人籤署了生前預囑協議,希望在生命盡頭不再搶救,有尊嚴地離開。但由於傳統觀念,很多家屬並未遵守當事人生命最後時刻的選擇。專家建議,應開展緩和醫療,幫助患者在不創傷性搶救的情況下,有尊嚴地離開。
「生前預囑」,即人們在健康或意識清楚時籤署的,說明在不可治癒的傷病末期或臨終時要或不要哪種醫療護理的指示文件。專家解釋,對有生前預囑意願的患者來說,不搶救指的是不接受創傷性、介入性的搶救模式,比如氣管切開、鼻飼等較為痛苦的方式。據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統計,目前全國已有超過兩萬人籤署了生前預囑協議。其中,中年人比例高於其他年齡段人群,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容易接受這一概念。該協會網站已經推出《我的五個願望》表格式文件,幫助人們表達在生命盡頭的願望和要求。
生命最後時刻不搶救,同樣可以獲得精心的照顧,以減輕痛苦。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與北京英智康復醫院籤約,將在該院石景山院區成立全國首家緩和醫療實訓基地,培訓相關醫護人員,接收有生前預囑意願的重病末期患者,幫助其有尊嚴地離開。
該院將設立專門樓層接待緩和治療患者,計劃提供13個單間病房,該院將與生前預囑協會專家委員會共同組建一支由醫務人員、心理師、營養師、有經驗的社會工作者、志願者、還有音樂或者香薰治療師等各類專業人員組成的團隊,為患者創立「像家一樣溫暖」的緩和醫療病房。該院負責人介紹,緩和醫療的目的是提高病人最後階段的生存質量。人們在不可治癒的疾病末期,不再強求治癒疾病,而是在充分知情同意的基礎上,放棄一切徒增痛苦的檢查和治療,包括生命支持系統和臨終過度搶救,使其以儘量舒適、自然和有尊嚴的方式離世。
該協會也希望構建品牌建設、專科醫院建設、病床建設、社區建設的四層建設體系,為患者提供住院、社區、居家等多種服務。
困境
該協會負責人表示,目前生前預囑在我國還不是法律文件,沒有現行法律保障這些願望和要求全部實現。經常有病人籤署了生前預囑,但家屬最後不願執行,執意搶救,通常也只能按照家屬意願進行。家屬不願執行患者「生前預囑」,或許是因為難捨親情,救人心切,又或許是擔心別人說其不孝,但無論如何,都是未能尊重患者生命最後時刻的選擇。
他表示,生前預囑的意義在於使更多人知道在生命盡頭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統以保持尊嚴是一種權利,需要被認識和維護。
專家解讀
是死亡教育也是生命教育
劉端祺(陸軍總醫院腫瘤科主任)
越來越多的患者有生前預囑的需求,今後在醫院開展緩和醫療是必然趨勢。
緩和醫療體系有多種形式,北京大型、超大型醫院的床位雖然有限,但也應開設少量病房起到示範作用。大醫院還可與下級醫院開展雙向轉診,專家可以到基層醫院作指導。同時,更多地發揮社區醫院、社區養老機構的作用。
我接觸的晚期病患中,有三分之一有生前預囑的意願,但家屬往往顧慮很多,擔心別人說自己不孝,這就需要病人和家屬坦誠而深入地交流,達成共識。
例如「居家辭世」,在現在的城市中已經很少見,其實,很多患者希望在家中安詳離世,而不是在醫院插滿管子,走完最後一程。親人「居家辭世」,其實也是對家屬進行的一場「死亡教育」,幫助人們轉變觀念。
責任編輯:董佳興(QN0008) 作者:金可